浅析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文化底蕴
灵岩寺宋代罗汉彩塑造像的世俗化特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灵岩寺宋代罗汉彩塑造像的世俗化特点刘燕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2)【摘 要】灵岩寺宋代罗汉造像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佳作。
这些彩塑造像在身体比例、动作、表情,服饰、色彩、光泽、质感等方面写实而生动,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特点,反映了宋代写实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
其价值远超出宗教的范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灵岩寺;彩塑造像;罗汉塑像;世俗化一、灵岩寺罗汉彩塑造像简述灵岩寺位于济南长清境内,坐落于泰山主峰西北。
这里岩幽壁峭、松柏叠翠。
传说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
与浙江国清寺、江苏栖霞寺、湖北玉泉寺等并称“海内四大名刹”。
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
灵岩寺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
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彩色泥塑,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传神,无一雷同,分列于大殿的东西两侧。
根据碑传等材料推断,最早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塑造32尊,现存27尊,距今已千年,仍保存完好。
这些塑像体腔内还藏有各种重要文物,如铜镜、钱币、丝制内脏等。
元致和元年(1328年)又对其重新加以妆塑。
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修千佛殿时,补齐了余下的13尊造像。
彩塑历代曾经过多次修复,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97年6月由文物保护专家胡继高先生主持的。
修复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并对塑像进行了除尘、杀菌、防护、加固处理。
罗汉像是中国佛教美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宋以后罗汉造像盛行,这也是佛教雕塑中国化的一个表征。
罗汉的观念虽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并未形成罗汉信仰,也没有罗汉造像制作传统。
反观中国,罗汉崇拜与罗汉造像极为普及,这正是禅宗“人间佛教”推行的结果。
灵岩寺景点介绍作文

灵岩寺景点介绍作文说起灵岩寺,那可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镇,它就像一颗隐藏在山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刚到灵岩寺的山脚下,你就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宁静和庄严。
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大自然特意为这座古寺打造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路旁的花草树木像是在夹道欢迎你的到来,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这座寺庙的古老故事。
走进灵岩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宏伟的山门。
山门高大而庄重,朱红色的大门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韵味。
门上的铜钉和门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略显斑驳,但却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站在山门前,抬头望去,门楼上的牌匾写着“灵岩胜境”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让人不禁对寺内的景色充满了期待。
穿过山门,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
庭院里铺满了青石板,石板的缝隙间长满了嫩绿的青苔,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庭院的两侧种满了银杏树,这些银杏树据说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它们高大挺拔,枝干粗壮,树叶如同一片片金色的小扇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秋天的时候,满树金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塑像。
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
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讲述着佛教的经典故事。
站在殿内,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千佛殿。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精华所在,殿内保存着众多的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四十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
这些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罗汉面目慈祥,双手合十;有的罗汉怒目圆睁,手持法器;有的罗汉则面露微笑,若有所思。
每一尊罗汉像都有着独特的表情和姿态,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据说,这些罗汉像的塑造工艺极其精湛,就连罗汉的肌肉、血管都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宋塑

图/六月 文/文雨海内第一名塑在泰山最幽绝之处,有一处千年古刹灵岩寺,寺内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有“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在灵岩寺主体建筑千佛殿内周围壁坛上,端坐着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32尊塑于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在明万历年间迁入千佛殿内,同时又补塑8尊。
这批塑像有的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仍保存完好,且艺术水平高超,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
半个世纪前,梁启超为赞誉灵岩寺宋塑而留下了“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也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这40尊宋塑中,有佛陀弟子,有罗汉,也有历代高僧。
对于民间艺术家来说,佛和菩萨距他们太远,太“神圣”,因此不能、也不敢有什么创造与发挥,诉诸形象,而罗汉和高僧对于他们来说,则要近得多,亲切得多。
他们怀着尊敬,把人间的气息加给了这些已经“超凡”的“圣者”,把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性格、情感移栽到这些罗汉身上。
于是这些塑像不再显得那样“崇高”和“神圣”,而是具有了普通人的品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摄影作品以最真实的形式展现着这些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如昨的宋塑,展示了他们“外形骸、脱生死、视来去”的内心世界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使不可移动的塑像变为能移动的影像。
观赏这些图片,既是艺术之旅,亦是净化心灵之旅。
The Buddhist Sculptures in Lingyan Temple灵岩寺宋塑038.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040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十月来了,长假到了。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作者:李姗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在艺术类作品中,雕塑的数量占压倒优势,不只是中国,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
目前,国内现存北宋时期的寺庙塑像主要有:山东长清灵岩寺四十罗汉、山西平遥双林寺十八罗汉、山西晋城青莲寺十六罗汉、江苏苏州甪直镇保圣寺十八罗汉、山西晋祠圣母彩塑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声称有宋代雕塑,但在时代定位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内罗汉雕塑动态明显,人物性格突出,举止神态栩栩如生,肌肉和皱纹都描摹得极为生动,梁启超曾经赞誉灵岩寺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
罗汉群像约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置于般舟殿,原为32躯,明万年间,罗汉群像被移于重修后的千佛殿内,可能因为殿内空间布局的需要,于是增补至40尊,这后来增补的八尊是在铁罗汉像表面糊泥加塑而成的。
宋代灵岩寺彩塑有以下艺术特点:首先从造型上来看,对形体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人体的结构比例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较为清瘦的人,眉骨、鼻骨、颅骨、下颌骨都比较明显,刻画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脸上的肌肉起伏雕刻精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的眉弓处有一个小的三角肌将眼角的层次表现出来,它连接眼睛与耳朵,增强了立体感和表现力。
从高峰禅师和孙陀罗难陀尊者来看,前者人物高鼻凹眼,脸面有较大的起伏,眉骨明显,后者脸面平整具有东方人的形象特征,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方脸大耳、身材魁梧,和平常人比起来除了耳垂大一点,似乎就是僧侣人生活场景的写照。
其次从色彩上看,衣服的主要颜色有白、红、蓝、绿、黄等,其中主色是红和绿,均以白色做里衣,外罩长衫,以V字领为主,全是两层右衽交领法衣,外披田相或其他纹饰的袈裟,区别仅在于服色和纹饰;除个别戴帽外,几乎全是光头,凡是可以看到足部的,全都穿白底黑面翘头鞋,在服饰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前襟和袖口画有精致的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在衣服的肩和背部有四方连续的图案,图案主要有花卉中的牡丹、莲花,还有蔓草和几何图案,配色素雅、淡泊。
长清灵岩寺古代塑像考

作者: 张鹤云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17页
主题词: 灵岩寺;明万历;塑像;泥塑罗汉;十三年;公元;我国古代;宋代;泰山;圣母殿
摘要: <正> 灵岩寺塑像是我国古代塑造艺术作品保存下来的重要遺迹之一。
一般傳称为宋塑。
在庙宇內的塑像,先后被发現并傳称为宋塑者,有长清灵岩寺,角直保圣寺,太原圣母殿,无錫紫金庵等处,在这几处中,圣母殿的为女像,保圣寺的由于殿宇塌毁,只保存下来五軀,在紫金庵与灵岩寺是保存比較好的两处,但无論历史价值或艺术技巧,灵岩寺的都超出紫金庵。
从灵岩寺这一部分优秀的古代塑像作品中,可以窺知古代塑造家們的造型技巧和創造丰富多样性格特征的才能,对学习古代优良傳統和民族形式,以及在尝試人民喜聞乐见的彩塑創作过程中都是宝貴的,值得借鉴的参考資料。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1 罗汉手印造型及文化内涵佛陀、佛光和须弥座以及手印等共同构造了灿烂的造像文化,手印是指佛和神灵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手势。
手印在造像文化当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需要遵循固定程式。
佛教在中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文化,因此手印文化造型及内涵也随之改变。
例如,通过图1-1的手印造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可以称为说法印,但是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佛三者的手印造型是不同的。
罗汉手印体系庞大且复杂,避免陷入迷宫,这里仅对汉佛当中常见的释迦牟尼五印行详细阐述。
汉佛的释迦牟尼五印分别为施无畏印(1-2)、施愿印(1-3)、禅定印(1-4)降魔印(1-5)、说法印(1-6)。
手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佛陀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根源。
在东方文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韩婷婷(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佛教造像存在严格的仪制,不同的手印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也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文章主要对手印的基本造型进行阐述,重点以灵岩寺罗汉手印的造型变化进行研究,探析宋时期手印造型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汉佛;手印;灵岩寺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23-0005-04艺术 ART图1-1(自左至右分别为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附表1作者简介:韩婷婷(1994—),女,汉族,山东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民间工艺。
. All Rights Reserved.化当中,修行时要求修行者,不仅要修身还要修心,而十指连心又与万物相连,所以十指不仅与人体相关,还与修行的十度(从轮回到涅槃解脱的十种修行方法)相关,每一根手指又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详见附表1。
手印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表达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
在手印造型当中,不同手指的弯曲程度都遵循了一定的设计法则。
以图1-1当中提到的说法印为例,佛陀的左右手各聚拢成圆形,与成曲线的手指交叉,形成一种虚实生,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浅析宋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

时期 的佛教 造像 以云 冈石窟造 像为代 表 , 特别 是昙 曜五窟 最具 典型性 。这些佛像 面相方 圆, 鼻梁高耸 , 目深 耳长 , 宽 肩 阔胸 , 衣
纹 紧贴 身体 , 表 现 出一副超 然尘世 的静穆 而神秘 的仪 态。 隋唐
时期特别是唐 代佛教造像 大多 以组合方 式 出现 , 正 中间是 大佛 , 左 右 两边 各 一名弟子 , 再 两边各 二位 菩萨 。其 中以龙 门石窟最
兀, 自然率真 。这 些现 实 内容 的加入 , 将 宗教 氛 围渐 渐淡化 , 更
加 突 出人 性 、 世俗 性。
具代 表 性。这 些雕像 高高在 上 , 主佛 面相方 圆 , 正襟端 坐 , 凝神
俯视 , 气宇 轩 昂。如奉先 寺 的卢 舍那 大佛 像 , 阔胸平肩 , 面相 圆 润, 高鼻长 耳 , 嘴角微翘 , 眼露智 慧光芒 , 神圣 、 庄重、 威 严。无论 是魏 晋还是 隋唐 时期 的雕像 , 在造 型上都采用写 意手法表现 , 以
足摩崖 石刻就是 一个典型例 子。大足摩崖石刻位 于重庆大足县 及其周边 , 唐宋 时期 均有开凿 , 尤以两宋为甚 , 范 围包括 宝顶 山、 石 山、 北 山、 南 山、 石 门 山五处摩 崖石刻 。其 题材 除 了佛教 内容 外, 还 有 民俗 生活场 景 , 诸如养鸡 、 放 牛等休养 生息 的 日常 生活
追求精 美 、 典雅 , 因而在造 型上注 重高度写 实和 细节 刻画 , 精益
量感 和人 间统 治者 的冷 峻、 神 圣或者唐代 的庄重 、 威严 与大度 的 气质 。宋代 的雕像 尽管也 有宗教 内容 , 但 能够 很好地 与现 实生
浮雕和 线刻 , 以求得整体 上的意象效果 与气势。 也正 因为如 此, 雕 像 的寓意性也十分 强烈 , 象征 了帝王 至高无上 的权 威与神圣 、 威严 。特别是 唐代 雕像 的组合排 列方 式 , 更反 映 了唐代 君 臣的 森 严 的政 治制度 。事实上 , 这 些雕像 就是 当时帝王 的化身 。宋 代 的雕像在规 模和 气势 上都不及魏 晋、 隋唐 时期 的, 但却 以多姿 多彩 的造型 、 高 超 的写实水平 取得 了很大 的艺术 成就 。其 中以 保 圣寺 、 灵岩寺 和晋祠 的彩 塑雕像 以及大足 摩崖 石刻雕像 最著 名 。在 宋代 , 无论 是佛教 还是 道教雕 塑 , 都 一改前代 刻板模 式 ,
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引言古代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是世界历史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从现存的大量的雕塑艺术遗产来看,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俑、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三个方面,而其美学特色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2中国雕塑史简论2.1先秦时期一一序幕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
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先秦的雕塑从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数量可观,有陶塑、玉石和骨牙雕刻等多种形式,其中有浮雕,也有圆雕。
先秦早期雕塑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前1900-前1500年)遗址出土的陶羊、陶虎、陶龟、陶蟾蜍为代表。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2秦汉时期一一第一个高峰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史载秦代阿房宫前有雕饰,咸阳宫前置十二金人,始皇陵前立石兽等。
这些虽已不复存,但近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活灵活现。
此时的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
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现存的霍去病墓的大型雕刻和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陶俑,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文化底蕴作者:赵颖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4期[摘要]山东济南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像素有“海内第一名塑”之称。
它具有注重写实、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世俗化强、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气质端严内敛等突出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熠熠生辉。
它映射出的是北宋国力的衰退、文质彬彬的宋型文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勃兴、儒学的复兴、佛教的世俗化、禅宗的流行以及形神兼备的绘画美学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灵岩寺,罗汉像,艺术风格,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K24 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64-05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县,始建于东晋,唐宋时达于鼎盛,与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合称为“四绝”。
千佛殿内有彩塑40尊,被国学大师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其中27尊罗汉像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他为明代补塑。
这27尊宋塑罗汉像形象逼真、姿态各异、神态如生,每一尊都让人驻足惊叹。
一、艺术风格概述这27尊宋塑罗汉像摆脱传统佛教造像仪规的限制,表现的不是虚幻世界中的偶像,而是世俗生活中的人的形象,或者说是高僧的写真。
除几尊罗汉像略带梵僧面貌特征外,大多数为中国本地人的形象:长方脸,眉骨隆起,轮廓清晰,身体健壮魁梧。
衣饰多厚重,刻画的是北方人的服饰特征,衣纹褶皱疏密相间,起伏交错,繁而有章,疏而不僵。
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脉、血管等细部刻画得精细入微。
外貌、动作无一雷同。
有的年老,有的年少;有的饱经风霜,有的天真无邪;有的肥头胖腹,有的瘦骨嶙峋。
有的坐禅人定,有的运功修行;有的诵经说法,有的侧耳倾听;有的热烈争辩,有的凝神沉思;甚至还有的穿针引线缝衣补衲。
随着动作的不同,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沉默内敛,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喜由心生,有的忧心忡忡;有的傲倨睨视,有的闲淡洒脱……真是神完气足、栩栩如生。
虽然罗汉像的神情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得比较适度,无过分夸张之态,显得端庄自持,含蓄内敛。
如西壁第1尊罗汉,相貌清癯高雅,双目直视,目光深邃,表现了僧人严谨、自律、坚忍的性格与精神。
总而言之,注重写实,形象逼真,个性鲜明,高度世俗化,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气质端严内敛是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艺术风格特点。
二、文化底蕴宗白华先生曾说:“生命的境界,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
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造像风格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是社会思想意识、审美风尚的产物。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北宋时期文化的大气候,探寻它是如何孕育出灵岩寺罗汉像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宝的。
(一)国势衰弱,重文轻武与文质彬彬、内向收敛的宋型文化宋代虽然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辽、西夏、金盘踞一方,虎视眈眈。
国力逐渐变弱,疆土不断缩小,民族矛盾伴随始终,阶级矛盾日渐强化。
面对这种军政格局,宋王朝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建国初,宋太祖就立下“不杀士大夫”等戒规保护文士。
其后继者也都继承了崇文礼士、以文治国的方针,改革科举制度,广泛吸收文人仕子参加政权,逐步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构架。
文臣学士、墨客骚人在此时取得了前代少有的优越地位和更广阔的活动领域。
书卷气息,文教风流,浸润两宋。
因此,陈寅恪曾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种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给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深刻的。
它使宋人的空间意识变小,生命意识变弱,文化心理变得封闭,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的胸襟与抱负,转为对于内心的反省与自控。
这种社会心理虽然对于国运的强盛不利,但却有利于精神的深邃发展。
在思想上,注重反观内省的理学诞生。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更加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
善于传达人物内心微妙细致情感的宋词应运而生,并在社会各个阶层广为流传。
在绘画领域中掀起了一股以传情达意为宗旨的文人画新风,开启了中国绘画史的新篇章。
在审美风尚上也由唐代的豪迈恢宏、雍容华美转向含蓄精致、典雅平淡。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自由意识、务实心态的加强与市民文化艺术的勃兴经济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往往比政治活动事件更直接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社会文化的性质。
宋代统治者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与前代比较起来,说较为宽松、放任。
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人们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
同时,商品经济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
繁华的市镇遍布各地,货币关系空前发展,社会各阶层掀起了经商热潮。
市民阶层出现,市民文化勃兴。
城市内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繁荣,酒楼密布,茶坊林立,瓦舍勾栏遍地。
经济生活的变迁引起了人们个体自由意识和务实心态的加强。
在学术思想上,新儒们抛弃传统的音韵注疏之学,纷纷创立新说。
在民俗文化上,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居室制度、丧葬制度受到强大的冲击和挑战,逾僭之举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婚姻不问阀阅’在宋代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
宋人记载:“观今之俗,娶其妻不固门户,直求资财。
”世俗谈婚论嫁,不再看出身门第,而是把财产看作是婚姻的先决条件,宋人心态的务实可见一斑。
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的市民艺术,具有写实逼真、通俗生动的特点。
在内容上,它所选取的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平庸、琐碎的细节,而且它所描写的也多是小商贩、落魄书生、市井小民等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小事,几乎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差无二。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将现实生活忠实地再现于作品中。
诸如话本中的人物语言、绘画中的生活场景、舞蹈中的动作姿势等,几乎没有多少艺术提炼,而是原汁原味地用到艺术作品中”。
因此更容易打动人心,产生强烈的反响。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为本地工匠所造,同时除了为本寺僧人礼佛所用之外,还要为众多的世俗群众所观赏、膜拜。
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必然受到平民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具有写实通俗的特点。
这些造像不仅外貌上极具写实世俗风格,而且直接把世俗生活融入到塑像中。
如西壁第14尊罗汉双手举于眼前,在专心的穿针引线,世俗的琐事动作,十分逗人可爱,极大程度上拉近了宗教和世俗的距离。
(三)儒与佛1.儒学复兴,理学诞生。
鉴于晚唐五代纲常伦理的沦丧,北宋政府在建国之初就开始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
尊孔崇儒,整饬纲常伦理,强化经学教育。
翻修各地毁于战乱的文庙,祭孔、封孔也成为皇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在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础上,理学应运而生,对儒学的复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的思想氛围一方面促使宋儒胸怀天下的豪情、严谨自律的精神空前高涨,儒家的伦常和美学思想重新成为人物品藻和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
譬如,范仲淹“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开北宋忠义之风。
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评价王安石:“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
”而像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更是守身行道、恪守天理人欲的时代楷模。
同时由于文化的普及,伦理道德思想也逐渐深入民间。
那么一些人物造型艺术中,也必然显现出含蓄、敦厚、内敛、儒雅的气质。
另一方面促使“理”在思想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不仅在哲学领域中,而且“在画论中,‘理’也逐渐占了上风。
也就是说,从五代时起……对‘理’的探求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
这一倾向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注重“格法”,反对违背事理法则的创作,促进写实主义的流行。
另一方面趋向于对象精神的写实,注重微妙情感的捕捉和追求,努力表现对象内在之性、之理。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灵岩寺罗汉像上,在世俗雕塑艺术中更有突出的表现。
宋代晋祠侍女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们大多面部温秀,身材修长,颔首曲身,双目微微下视,表现得小心翼翼,知礼守法,处处展示着温婉含蓄、恬静隽秀之美。
2.佛教的世俗化与禅宗的流行。
宋代佛教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禅宗的盛行更加速了这一趋势。
在佛教思想上,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
在修行方法上,主张不必出家也可以成佛。
所谓“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成佛。
随着教义的平民化,下层信徒大量增多,寺院生活也日益世俗化。
寺院普遍开设各种商业性服务项目,发展营利事业,寺院生活与世俗生活在经济、政治上日益接近。
在佛教世俗化的同时,佛教艺术也进一步世俗化。
艺术的创作不再追求虚幻的崇高(魏晋式)与理想的完美(盛唐式),而是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写实与通俗。
观音已不再是人们敬而远之的神的模样,完全变为宋人心中的美女形象。
佛国世界里出现了大规模现实生活场面。
宋代,罗汉信仰极为流行。
按佛教初期的说法,成为佛的弟子,学会解脱法门,便是罗汉。
因此在宋人心中,罗汉还往往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高僧的美称。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中就有几尊塑造的是本寺前代高僧,如西壁前第13尊罗汉就是灵岩寺开山第一祖“朗公法师”。
既然塑造对象由虚幻中的神转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就更能冲破种种宗教仪轨的限制而带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世俗化特点。
此外,禅宗重“心”。
禅宗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世界万物都是人心的幻化。
然而由于受到种种事物的蒙蔽,人不能认识到本心,不能成佛。
如何成佛呢?北宗禅主张坐禅渐修,南宗禅提倡心下顿悟。
但无论是北宗禅的渐修而悟,还是南宗禅的顿悟,都是强调人的内心最后的自悟,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空明澄静的心理状态,这是北宗禅和南宗禅都承认的一点。
由此可见,禅宗对于心理活动极为重视,这使得它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对于心理特征的深度把握。
塑造灵岩寺罗汉像的匠师们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运用眼神、嘴角、脸部肌肉、手姿等极其细微的变化捕捉并定格了那转瞬即逝的神态从而赋予泥塑以生命,使之不再是一具木偶泥胎,而是如同真人一般,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右壁第17尊罗汉,额心宽阔,额顶至眉心的距离尤长,以示修行有道,智慧不凡。
双眉紧皱,额部血管突起,似可见血液的流动。
左手掌上摊布一方,右手停于半空,似持某物,作补纳状。
双目紧盯右手所持之物,神思定格于这一瞬间。
世俗的琐事触发了他何种思索呢?他是不是悟到了什么?观者不禁驻足凝思,去体味这尊罗汉像背后的深意,如此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今人无不为之赞叹、流连。
3.宋代,佛与儒进一步融合。
在生活中,禅僧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甚密,文人士大夫竞相趋禅,禅悦之风日盛。
欧阳修、司马光、程颐以及苏轼等人都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禅僧也日益呈现出文人化的特点。
比如宋初九僧,他们填词作诗,抚琴作画,样样精通,潇洒倜傥。
在思想上,宋代佛教积极吸收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新教义,并且付诸行动。
“靖康之耻,宗泽留守东京,命法道法师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
无独有偶,金正隆六年(1161年),辛弃疾在灵岩寺聚众二千人汇入抗金的耿京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