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都洛阳城
历史上哪些朝代定都洛阳?

历史上哪些朝代定都洛阳?>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事实是十五朝古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中国的古都应当属洛阳建都的朝代最多了,我国”六大古都”之首。
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
一般的说法九朝古都。
这次来洛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九朝”,一是指众多的王朝。
中国古代,“九”为最大、最多。
究竟有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这次来到洛阳,不仅是导游,而且不少当地人也说,有十五朝,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包括一、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
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
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阳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
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
周公居洛、召公居镐。
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
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
洛阳城市发展史

提出我国城市的起源是以城镇体系的全体面貌在 短时期内大量涌现的,并且在体系中逐渐稳定发展 完善从而自我实现的。
汉魏洛阳复原示意图
• 汉魏洛阳城是在西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曾是西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等几个朝代的国都所在,故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东汉洛阳 宫殿分南宫和北宫其中还包括皇家花园,宫殿周边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三公 衙门和贵族住宅区。260年后曹魏建都洛阳,宫殿的位置都被改建在一条南北 总线纵线之上,同时还确立了宫城在都城之中居北居中的布局形式。 北魏洛阳城内有东西横街和南北纵街,八条宽广的大道,他们组成规整的棋 盘式道路网。横贯一条宽约40多米的东西大街,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宽 42米,纵深近15里的铜驼街,是全城中心大道和中轴线,两侧集中布置重要 的中央官署,永宁寺就在街的西侧。这种以中央大道为东西和南北轴线的规 划,既能四通八达,也突出了宫城对全城空间的总揽地位,布局严谨规整, 从而为后世都城建设所效仿。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宣武 帝即位后,在洛阳城的外围新著了郭城。此时的洛阳城已有了比东汉大得多 的规模,城市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以宫城居中,还有了整齐 划一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郭城,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把都城居民有计划的规划管理。北魏 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 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那时的北魏洛阳城已是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百万,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兴盛。就北魏洛阳城的规 模而言,长宽达十公里,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 前的,在全球范围上来说也是近代以前规模最大的城市。无怪乎当时南朝使 节来到洛阳时赞叹“衣冠士族,尽在中原!”。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这三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后续详细分析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在都城规划、建筑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转型特点,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我们将总结这些转型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和影响,以期对当今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唐长安城规制分析唐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其城市规制既继承了前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又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唐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城市防御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唐长安城采用了严格的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市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城市中心为皇宫,皇宫前为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便于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在功能分区上,唐长安城将居住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和北部,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宗教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种分区规划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在道路交通上,唐长安城建立了完善的道路网络。
以朱雀大街为主轴,东西两侧设有若干条南北向的街道,形成了棋盘式的道路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便于城市的交通,也有利于城市的防御。
在城市防御上,唐长安城采用了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进行防御。
城墙高大坚固,设有多个城门,方便城市的进出。
护城河则环绕城墙一周,既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天人合一”理念

韦述在《 两京新记》 中记述这件事说 :初 , “ 隋炀帝登 北邙观伊 阙, 日:此 龙门耶, 顾 ‘ 自古何为不建都于 此? 仆 射苏威 对 日 : 自古 非 不知 , ’ ‘ 以俟 陛下 。帝 大 ’ 悦然 :其地北据山麓 , ‘ 南望天阙, 水木滋发,i J 原形 I 胜 , 古都邑, 有此也 ’” 自 莫 。 事后 , 即下诏说 : 洛 他 “ 邑 自古 之都 , 王畿 之 内 , 天地 之所合 , 阴阳之所 和 , 控
为了加 强对 东方 和江 南 的军 事控 制 , 以避 免偏 居于
一
。
长安鞭长莫及的局面。 在营建东都之前 , 仇太翼 曾告诉 隋炀帝说 : 章
( 含武 周 ) 后 梁 、 唐 、 晋 五个 朝 代 的都 城 , 有 、 后 后 计
隋炀帝 、 隋恭帝 、 唐高宗 、 武则天 、 唐中宗、 唐玄宗 、 唐 昭宗 、 唐哀帝 、 梁太祖、 唐庄宗 、 明宗 、 唐 晋高祖等十
以三河 , 以 四塞 , 陆 通 , 赋 等 , 汉 祖 日 : 吾 固 水 贡 故 ‘ 行天下 多矣 , 唯见 洛 阳 ’” 说 :我有 隋之 始 , 欲 。又 “ 便 创兹 , 洛 日复 一 日; 暨 于 今 , 兹 在 兹 , 言 感 怀 越 念 兴
可见 , 营东都大监杨素和副监杨达及将作大匠宇文 恺用 心 良苦 。 还需 要指 出的是 , 隋唐东 都城 “ 直伊 阙之 南
口” 如此 规划 亦 可谓 手法 非 凡 , 意 弘深 。伊 阙 即 , 寓 龙 门 ,水 经注 ・ 《 伊水 》 :伊 水 又北 人伊 阙… …两 日 “ 山对峙 , 望之 若 阙 。 这 样 利 用 自然 形 势 , ” 把对 峙 的
两山作为都城正南 门的天然两 阙, 不仅显得气势雄
洛阳 城市发展史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 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 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 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 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 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 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 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 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 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北宋洛阳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 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唐朝和五代十国后,洛阳的逐渐衰落
唐末战乱之后,长安、洛阳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辉煌已一去不复 返了。不过,开封建都在草创阶段,朱温在以开封为东都的同时,又以洛阳为西 都,并长期驻跸于此,所以洛阳仍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五代时期,从洛阳本身的 城市演变来考察,时或首都,时或陪都,大体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国都。 第一,唐廷失去河北和江淮经济的崛起造成唐朝经济地理和财政形势的变化, 促使唐廷愈来愈倚重通过汴水来获得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处于汴水咽喉位置的汴 州的地位就愈加上升; 第二,裴耀卿的漕运改革造成洛阳失去漕运中心的地位,刘晏的漕运改革造成 开封获得该地位; 第三,唐代宗和德宗时期一系列围绕着运河进行的军事争夺进一步促使开封成 为维护漕运安重镇;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
洛阳十三朝古都

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阊阖门复原图
隋朝---洛阳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 “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 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 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 之地。
开凿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大运河
唐朝---洛阳
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 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改国 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公元705年, 82岁的武则天让位,恢复国号唐。武 则天执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 阳为都城。 唐末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迁都 洛阳。
偃师商城遗址现场
偃师商城遗址 商城遗址出土文物
西周东都---成周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 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 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 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 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 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 洛阳附近建一新邑。从这里对新征服 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 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 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 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 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 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 民迁至成周。
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出土文物
东汉---洛阳
东周定都于洛阳。 东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 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 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成就。
历史故事: 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班固所著《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 先河。 张衡发明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左思所著《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开山鼻主。
夏都--斟鄩
描写唐朝洛阳城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唐朝洛阳城的句子唯美(篇一)唐朝洛阳城,曾是大唐盛世之下的繁华中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大地之上。
她依河而建,静静地躺卧在黄河之畔,成为了一座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都。
在这里,历史的长河铺展开了无数的篇章,凝结出令人陶醉的唯美句子。
1. 雄姿凌云,洛阳城耸立于山河之间,仿佛天地相接的桥梁。
2. 匍匐河岸,洛阳城宛若一条银龙,流淌在黄河之滨。
3. 仿佛盛世春花,洛阳城的美景让人沉醉在春日的芬芳之中。
4. 春暖花开,洛阳城被五光十色的花朵环绕,五彩斑斓的美丽难以言喻。
5. 戍楼高耸,洛阳城守望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岁月,见证了无数历史的荣辱兴衰。
6. 翠绿的柳枝婆娑摇曳,洛阳城如诗如画,扑面而来的是一片宁静和美好。
7. 漫步街头,洛阳城尽显繁华之态,行人如织,生活的节奏在这里跳动。
8. 城门失去了铜铃的叮咚声,但仍旧温暖宛如昔日。
9. 金风玉露,洛阳城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神秘魅力。
10. 桥畔的流水悠悠,洛阳城勾勒出一幅风景画,让人充溢在它的怀抱里。
11. 繁花似锦,洛阳城的庭院里花开如海,绚烂得无法忘怀。
12. 唐宫的瓦片散落在大地,洛阳城遗留下的文化遗产令人敬畏不已。
13. 昔日的皇城,如今成为各色人群的聚集地,洛阳城的繁华让人心驰神往。
14. 自古流传的豪情壮志,洛阳城恰似它的代表,气度非凡。
15. 碧空如洗,洛阳城的天空如蓝宝石般灿烂,让人心旷神怡。
16. 城市的脉搏在洛阳城内跳动,生命之韵令人欢欣鼓舞。
17. 数千年的文明交融,洛阳城的建筑和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18. 汹涌的人潮,洛阳城像一只欢快的蜜蜂巢,热闹而又繁忙。
19. 宽阔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洛阳城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繁华天堂。
20. 石板路上鸟语花香,洛阳城的街道散发着怀旧的气息。
21. 炊烟四起,洛阳城里飘散着阵阵美食的香气,令人食欲大开。
22. 音乐之都,洛阳城的艺术氛围浓郁,音符在这里跳跃盘旋。
23. 金戈铁马,洛阳城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辉煌,历史的足迹无处不在。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一、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简介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由隋炀帝始建,盛于唐朝,尤其是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历史文化价值深厚,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前后沿用500余年之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是它中轴线上的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
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
据史料记载,其中武则天统治时期所修建的皇宫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88米、155米和31米,天堂为唐代武周时期的第一高楼。
二、隋代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仁寿四年(604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
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
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
”帝大悦,遂议都焉。
“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
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应天门的遗址,应天门是宫城南边的中门,它正对的城门就是定鼎门,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外城门,它位于周成王迁鼎入洛时的洛邑鼎门,因此叫定鼎门,它的遗址如今已被考古发掘出来,这座城门到洛河边的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隋唐城整齐划一犹如棋盘格子一般的里坊区。
今天我们在天空俯瞰定鼎门,可以看到一条直线指向了宫城,而线的另一头指向了龙门,因地制宜,宇文恺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之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城”,这种独特的平面设计,表现了以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的匠心,穿城而过的洛河,则是象征天际的银河,位于洛河两岸的里坊,象征着银河两岸的繁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东都洛阳城
唐代东都洛阳城,这是隋唐以来实行两京制度而产生的。
这个城的位置及环境,适当北魏洛阳城的西端、东距北魏洛阳城十公里,东都洛阳城北倚邙山,南望龙门,在这一条轴线上建设东都是理想的宝地。
东都洛阳城的中轴线向南正对龙门,龙门是一项两山对峙,构成双阀的形胜,即两山之间中间开口,即成龙门,又构成双闽,真是天然形成的佳地。
因此东都洛阳的南城门正对双阀,从城里向南望有龙门双阔,东都天成意义深远,选地极佳。
东都洛阳城平面采取正方形,南城墙7290米长,北城墙6183米,东西两城墙有6776米,皇城布局停于全城的西北角,因此宫城中轴线即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合而为一,如果单从全城尺度来看,中轴线就偏西,实质上中轴线以宫城的中心作为中轴的。
全城正门即是定鼎门,这个定鼎门也同样在全城偏西端,而实际上它是宫廷的中轴线。
全城的道路规划,东西直路十一条,南北直路也是十一条,纵横相交,构成正方形的街坊,每个街坊基本上长450米,宽也是450米,河南有83个街坊,河北有29个街坊,南城墙开三门,从西到东为厚载门,定鼎门,长夏门,北城墙也开三门,从西向东有:龙光门、徽安门、安喜门;东城墙开三门,从北向南:上东门、逢春门、永通门;西城门外因有洛水,只在北部宫城西墙开一个门即是间阁门。
城内洛水,从西南进入城中,到宫城南门外水流形“日”字,再向正南穿行,河北有两条支流,河南有四条支流,还有毅水从西引
向宫城,进入宫城。
这样一来,东都洛阳城,构成“水流支流城池”,这是历史上唯一的,特别是北方城池,引用这些支流入城,而且在南北二城之间,有洛河贯通,这是城池规划中,显示出水网城池的一个开端。
洛阳城内,大街同样没有商肆,商肆都集中在三个大市场:即北市、南市、西市。
北市在河北部中心,用一个街坊的面积;南市在河南偏东的中心,占两个街墙的面积;西市在河南偏西城墙里边,占一个街坊的面积。
宫城占全城面积的六分之一,从定鼎门进入到洛水“日”字五桥,进入宫城的正南门曰应天门。
门内有衙署占四大块,再北为宫城东部还有东宫,宫城之北为嚷仪门,再北为圆壁城,在圆壁城之东,东宫之北,为含嘉仓城。
在洛水湾流之西为上阳宫,毅水之西即是神都苑,这一带都是洛阳园林,园圃以及苑囿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