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常识
各种剧种都有什么特征

各种剧种都有什么特征中国的戏曲剧种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下面我将对中国的三个地方戏剧剧种进行一些常识介绍,包括京剧、湖南花鼓戏和川剧。
1.京剧:京剧是中国著名的曲艺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
它通过歌唱、说白、做功、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故事,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京剧的特点有:(1)精妙的表演技巧:京剧强调表演技巧的学习和传承,演员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技艺。
其中包括"三样"技艺,即唱腔、表演和化装。
(2)固定化的剧目结构:京剧常使用传统剧目,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
这些剧目有固定的结构,包括开场、唱段、才子钦仰、绝技、武戏、大对唱和结尾等。
(3)奇特的脸谱和服装设计:京剧的脸谱和服装设计非常精美,代表了剧中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脸谱和服装,如红色脸谱代表猛将,绿色脸谱代表忠诚的角色等。
2.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鼓乐和舞台表演而著名。
它有以下特点:(1)独特的鼓乐:湖南花鼓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独特的鼓乐。
其中的花鼓是演员最重要的表演道具,演员在表演中通过手中的花鼓击打出旋律,并配合舞台动作进行表演。
(2)丰富多样的舞台表演:湖南花鼓戏注重舞台表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舞蹈动作、娴熟的鼓乐演奏和声线的处理,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热烈、欢快的剧情氛围:湖南花鼓戏通常以热烈欢快的剧情为主题,通过欢乐、轻松的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演员们在表演中常常要同时唱歌、演舞和击鼓,给观众带来了愉悦和享受。
3.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戏曲人物而著称。
川剧的特点包括:(1)独特的唱腔和音乐:川剧特有的唱腔和音乐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川剧的唱腔声线宏亮、深情激昂,演员们在表演中通过高昂嘹亮的唱腔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中国戏曲常识课件 PPT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 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 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 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 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 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 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 “唱、念、做、打”。
义首领黄巢脸 得人物眉毛更
谱专用。
为浓密
葫芦眉 形状似 葫芦。杨家将 故事人物孟良 就曾用这种眉 形。
•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 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 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 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 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 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 面的表现功能。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 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
生 梁山泊
旦 白素贞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 安静
老旦 李母
老生 孔明
昆曲 净 廉颇
京剧正净 钟馗
丑 县官
丑 娄阿鼠
柳叶眉 两头尖,呈 柳叶形,是从本眉 变化而成的。据说, 文人勾柳叶眉含贬 义,武人勾柳叶眉 含褒义。
螳螂眉 形状像 刀,又像螳螂爪, 表现人物性情暴 烈或者心存邪恶 时适用。
•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 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 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 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 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 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 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 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 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 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 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 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 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 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

1、宋元南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 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 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 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 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 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 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揭 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 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 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 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 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 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 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 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 丰富多彩。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七分。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七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 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即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
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
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
中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 国 《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古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中国戏曲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和民间歌舞,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戏曲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百戏”之称。
唐宋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杂剧、南戏等形式。
元明清时期,戏曲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
二、戏曲的分类中国戏曲分为多个地方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
这些戏曲各有特色,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各异。
其中,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以典雅优美的表演和曲调著称;京剧则以宏大的场面、精湛的武艺和丰富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三、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做、念、打。
唱指的是演员的歌唱表演,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做指的是演员的动作表演,包括身段、表情、手势等;念指的是演员的念白表演,是用口语表达剧情的手段;打指的是演员的武打表演,包括武术、杂技等。
四、戏曲的角色分类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生指的是男性角色,分为文生、武生等;旦指的是女性角色,分为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等;净指的是性格刚烈或粗犷的角色,俗称“花脸”;末指的是中年男性角色,通常扮演官员、文人等;丑指的是滑稽角色,以幽默、搞笑为特点。
五、戏曲的服饰和道具戏曲服饰和道具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服饰包括衣、冠、带、鞋等,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搭配。
道具则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家具等,用以表现剧情和衬托角色形象。
六、戏曲的演出习俗戏曲演出有许多习俗和规矩,如开场、拜台、谢幕等。
演员在演出前要进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演出顺利。
观众在观看戏曲时也有许多习俗,如提前到场、文明观看、鼓掌喝彩等。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戏曲行当常识

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净:花脸末:年纪较大男性丑:丑角文丑武丑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
“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 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 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 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开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 "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开 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开展,出现很多市民娱 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 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 剧根底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开展成熟, 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 究“四功五法〞。
所谓四功,就是唱、念、 做、打四种表现方法。
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 法、发〔头发〕法、步法。
唱:是戏
曲演出中剧中 人物进展内 物间的对白或 独白的总称, 是一种诗歌化、 音乐化的戏剧 语言。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 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为世界三大古剧。
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 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根底, 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 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 明清传奇,以与近代、现代的京 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一、文化常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它的典型、最高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继元代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它们的区别:〔1〕杂剧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传奇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的末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丰富,分工更细,形式更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故《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因《桃花扇》的成功,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戏曲戏剧

⾼中语⽂⽂化常识---戏曲戏剧⾏当中国戏曲⾏当:⽣、旦、净、丑(如果⼤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百度相关图⽚)1. ⽣⾏:⽣⾏,扮演男性⾓⾊的⼀种⾏当,其中包括⽼⽣、⼩⽣(⽂⼩⽣、武⼩⽣)⽼⽣:中⽼年⼈物,因戴胡须,⼜称须⽣⼩⽣:青年⼈物,不挂胡须,分⽂⼩⽣、武⼩⽣2. 旦⾏:扮演⼥性⾓⾊的⼀种⾏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旦、彩旦等(⼥性特有的)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因常穿青素褶⼦,故⼜名青⾐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性。
表演常带喜剧⾊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性,按扮演⼈物的⾝份和技术特点,⼜分⼑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旦:⽼年妇⼥彩旦:⼜叫“丑旦”、“丑婆⼦”,扮演滑稽或奸刁的⼥性⼈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彩,实属⼥丑,故常由丑⾏兼扮3. 净⾏:俗称花脸,⼜叫花⾯,⾯部化装⽤脸谱,⼀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4. 丑⾏:扮演喜剧⾓⾊,由于在⿐梁上抹⼀⼩块⽩粉,⼜叫⼩花脸、三花脸。
包括⽂丑、武丑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超的⼈物⽂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丑扮演原五⾏:⽣、丑、净、旦、末。
后末⾏归于⽣⾏之内中国古典戏曲及名作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发展中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形式中国四⼤名曲:《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殿》---洪昇元曲四⼤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朴、《赵⽒孤⼉》---纪君祥中国古典⼗⼤悲剧:1. 《窦娥冤》---关汉卿(元)2. 《汉宫秋》---马致远(元)3. 《赵⽒孤⼉》---纪君祥(元)4. 《琵琶⾏》---⾼则诚(明)5. 《精忠旗》---冯梦龙(明)6. 《娇红记》---孟称舜(明)7. 《清忠谱》---李⽟(清)8. 《长⽣殿》---洪昇(清)9. 《桃花扇》---孔尚任(清)10. 《雷峰塔》---⽅成培(清)元曲元曲:1. 散曲:A. ⼩令:独⽴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常识
剧种:
1.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中国戏曲之母;《三岔口》、《四平山》
2.越剧:源于浙江;《红楼梦》
3.黄梅戏:源于安徽;《天仙配》、《牛郎织女》严凤英
4.豫剧:源于河南;《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对花枪》常香玉
5.京剧:又名“皮黄”;“东方歌剧”之称;《玉堂春》梅兰芳
6.川剧:源于四川;变脸
角色:
1、生:男性
2、旦:女性
3、净:花脸(通常为有特点的男性)
4、丑:喜剧角色
脸谱:
1、红:忠义勇敢,关羽
2、黑:公正严肃,包拯、张飞、李逵
3、蓝:刚直,桀骜不驯,窦尔敦
4、白:阴险,曹操
四大声腔:
1、海盐腔:浙江(四大声腔之首)
2、余姚腔:浙江
3、昆山腔:江苏
4、戈阳腔:江西
临川四梦:汤显祖(明朝)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是四大家之首)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