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读后1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这篇小说中,黛玉葬花一节更是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节小说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其却殷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读者受益匪浅。
作为读者,读完《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节,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无奈和淡然。
黛玉深爱花,却无法控制花养殖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以至于最终导致花的凋零。
这样的局面,在现实中也较为常见。
我们一直追求的事物无法得到,我们生命的路也因此走向不同的方向。
而在面对这种痛苦,人需要淡然处之,无论花儿是否凋谢,生命必须继续。
人生路上的无奈,也只能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因为无奈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节不仅仅告诉我们面对人生路上的无奈,我们还要知道珍惜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黛玉在葬花的时候,特意为花儿准备了丧仪的物件,这种情感也是珍惜。
因为时间的流逝,人们曾经拥有的东西已经不再没有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它们,因为珍惜它们,才能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好。
此文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还展现了《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的重要性。
这一节小说的重要性在于教育人,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无奈和淡然处之。
人生无奈,我们可以处理好每一个阶段,珍惜生命中的点滴美好。
与此同时,小说也启示了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舒适,自我调适,让生命充满美好。
因此,这一节小说更是教育我们懂得真正如何去恭敬的面对生命,去欣赏和珍爱它。
总之,《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一节,是一篇充满哲学和启示的作品。
读者通过这一节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人生的无奈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可以学会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世界更加美好。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我国文学艺术瑰宝之一。
其中,黛玉葬花可以说是整部小说中最经典、最优美的篇章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有着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虽然是凄美的,但却带给人们无限的感悟。
林黛玉写的葬花词[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
![林黛玉写的葬花词[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fd4b3f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0.png)
林黛玉写的葬花词[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一)打心眼喜欢《红楼梦》,尤痴《葬花词》,至今我自己也不知吟咏了多少遍,为黛玉泪洒多少回。
如今扮演黛玉的晓旭撒手而去,让人不禁更感悲伤。
每每口诵《葬花词》,林黛玉好似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柔美倩影,那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单悲戚,无不在我脑海游戈。
面对遍地落花,念及自己的身世,她怎能不凭生几分无助与辛酸?演绎黛玉的晓旭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花俏枝头时,人们或驻足欣赏,或漫游其下,或风花雪月吟诗作文。
但当红消香断之时,又有几人如龚自珍那样深诸其情怀,并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呢?是啊,目睹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黛玉,想到自已天生体弱,红消香断便在不远处,自己与眼前这飘飞的落花又有何异?可这满地落花,还有黛玉用那锦囊收艳骨,且用净土掩风流,让其质本洁来还去,不愿见其强于污淖陷其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红消香断之时不知道可有人为我收艳骨掩风流?如有人惟愿,其一定是宝玉。
如若如此,我也泉下瞑目矣。
可宝玉若依然任性,与宝钗、湘云、袭人等欢情忘旧,我可真要强于污淖陷其沟了。
唉!前事难,不若于今,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吧,那里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可茫茫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呢?真乃从来淑女多抱怨,自古娇妻更含酸啊!或许当时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浇灌那株降珠草时,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曹雪芹啊!你何来那么多哀怨?为何非要把《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都写得如此凄惨呢?古时的人仿佛已预知了今日。
晓旭啊!你演绎了黛玉,现如今又应了黛玉的命运,真可谓红消香断悲矣!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二)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
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
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
从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赞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1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黛玉葬花读后感2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读后感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 黛玉葬花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黛玉葬花读后感
宝钗、黛玉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2 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所谓“黛玉诗情”,林黛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同时,---------------------------------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3 《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4 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堪怜咏絮才”的命运写照。因为爱花,才葬花;因为伤逝,才悲愤;因为在乎和珍视,才争吵;也因为前生注定的悲剧结局,才显出人生的虚幻凄凉。《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感伤与哀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正是对长期压迫着她的冷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表现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5 不阿的精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的命运就是林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与充满矛盾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诗魂时刻伴随着她,像花一样,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篇二: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1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红楼梦伤心葬落花读后感

红楼梦伤心葬落花读后感篇一红楼梦伤心葬落花读后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读完《红楼梦》中林黛玉伤心葬落花这一情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林黛玉就是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娇弱女子。
可我觉得,她那细腻的情感、对生命和美好的敏锐感知,才是最珍贵的。
看着她小心翼翼地把落花收集起来,埋入泥土,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这落花,不就像她自己吗?美丽却脆弱,绚烂却易逝。
她葬花的时候,可能心里在想:“这花儿今儿谢了,明儿不知道我又会怎样。
”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让我也不禁感叹起来,人生不也如此吗?谁能保证一直顺风顺水,永远青春永驻呢?我觉得林黛玉葬花,看似是一种无意义的举动,可实际上,这是她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啊!她知道花儿盛开时的美丽,也懂得它们凋零时的悲哀。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时候忙忙碌碌,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瞬间,那些像花儿一样转瞬即逝的美好。
也许有人会说,林黛玉太悲观了,就不能积极点吗?可我想说,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她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能有这样的情感抒发已经很不容易了。
她的伤心葬落花,难道不是对那个压抑人性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吗?这一路读下来,我仿佛跟着林黛玉一起经历了她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她的无奈和悲伤。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她的位置,我能像她那样坚持自我,追求内心的纯净吗?我觉得,这真的很难。
总之,《红楼梦》中这一伤心葬落花的情节,让我对生命、对美好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一路,真好!篇二红楼梦伤心葬落花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红楼梦》里林黛玉伤心葬落花这一段,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啊!你说这林黛玉,咋就这么多愁善感呢?看见落花就得哭一场,还非得葬了它们。
我一开始还觉得她有点矫情,不就是些花嘛,落了就落了呗,有啥好伤心的?可后来仔细想想,也许她葬的不是花,是她自己那悲催的命运呢!她在贾府里,虽说有贾母疼着,可到底还是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
就像这落花,曾经娇艳无比,可最终还是要凋零飘落,无人问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葬花读后感【珍藏版】
(2012-03-05 16:48:03)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
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
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
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
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
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
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
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
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
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
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
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
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
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
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
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
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
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
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
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第二十三回提到:宝玉正在沁芳闸桃花底下坐着看小说——张生的《会真记》,
不巧不成书啊,当宝玉读到“落红成阵”时,突然刮起一阵风,桃花被吹落下来,
满地都是;宝玉也爱花啊,怕让脚踩脏了,就把那些花瓣放到水里,花瓣浮在水
面随水飘流。
这时候黛玉来了,扛着锄头,还有袋子、扫帚这些东西(这样的形象是不是
有点粗鲁,应该不是的,她的那些工具应该是特别制作的,应该很美观),黛玉
要干什么?当然是埋花了,黛玉早在墙角处弄了个花坟,刚才起风,黛玉知道又
落花了,过来再把这些花埋上;黛玉说:“把花瓣扫起来,装在这袋子里,用土
埋上,日子久了就消失了,这样才干净”。
在第二十七回:宝玉又看到落花遍地,他把花兜了起来,往黛玉埋葬桃花的
地方走去,快到的时候,就听到山坡那边有哭泣的声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就是《葬花吟》。黛玉觉得花就是自己,花花谢,落了,这意味着什么?
太凄惨了;宝玉听着,也联想到自己,宝钗、香菱、袭人这些人,也总有一天会
死去,自己也不知道死在哪里,黛玉在哭,宝玉听着都哭起来了。
离开故事情节,把头台起来,,回到现实当中,葬花,哭花,是不是感觉有
些荒唐,还是别管人家了,不过我们做不到葬花,哭花,但也不能损花吧;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幕,那是在公园,一对恋人从这儿经过,姑娘走到花树下,
摘下一些花朵,举在脸上,问男友:“你看我漂亮吗?”路人见了,都投去鄙视
的眼光;女人如花,那就应该爱惜花,损花,那不是在损害自己吗?我看这姑娘
也不漂亮,因为她不知道爱惜自己,公园里的花开起来很不容易,多少工作人员
的辛勤劳作,我们才见到着稀罕的花朵,我们不至于葬花,哭花,但千万别把花
糟蹋了!
我读过《红楼梦》,但只读过一遍,里面具体的情节有些已经忘记了,有人说,
《红楼梦》是至少读三遍才能读懂的,所以,我想,我是真的还没懂里面的儿女
情长。虽然还没懂,但是我却已经被它优美的文字,刻骨铭心的人物故事所吸引,
红楼的真、情、美、智在它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它的
魅力,是红楼受古今人所喜爱,所推崇的原因之所在。
听了蔡先生讲解的关于红楼的种种迷团,我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更加敬佩了。按照
蔡先生的说法,曹雪芹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开始写《红楼梦》,到他四十岁离开
人世的时候这部巨著写了八十回,在这八十回里他塑造了一百多个各具特色的人
物,很好的反映了红楼里人物所处的年代。作者写这部叵著融入了他对以前繁华
年代的向往之情,能够以回忆录的形象写出这部巨作确实是了不起的。
日后,我将怀着渐趋成熟的心态再去阅读《红楼梦》,希望可以从更深的角度去
理解红楼,更好的享受读红楼带给我们的愉悦之感。
敢问泪水纷纷.
好恨泪水涟涟;
只晓红楼梦断.
伊人不在身边。
——位双全
花开花谢花满天.
花开花落蝶儿恋.
清风细雨醉乡亭.
不知伊人何出现.
手执锄头泪盈眼.
且看花儿半折边.
好恨奴家相思多.
一张香巾遮泪眼.
哭声花儿早安息.
下世有缘再相见.
再哭命运多坎坷.
奴家死后何人怜.
哭声花儿听奴诉.
你我结缘才相见.
骂声花儿好负心.
离我远去何日见.
长叹世间情何物.
百年再现泪涟涟.
长叹女儿命太薄.
红颜烟消云儿散.
院、作。
既相思一片.
为何把爱拆散;
问尔写此何意.
读者泪水未干。
且曰《红楼梦》,听作者慢慢道来„„
宝玉喜欢上了宝二娘后,黛玉日夜消瘦、被情所困;就以大观园凋谢花儿为
铺垫。
黛玉被情所困曹哪里,晓得宝玉只把其做妹妹看待;看到悲伤情节、作者真
想大骂曹雪芹——好生生的不去成全故事中的恋人,却笔锋一转;硬生生的用笔
杆拆散一对恋人!
话说黛玉刚到家,傻丫头便喊:林姑娘(指黛玉)宝二爷要完婚了,黛玉不
听还吧,听后泪流满面;用手指着宝玉的住处大骂——宝玉,好负心的人哪;而
后一口血吐在地上、栽倒在地„„
黛玉醒后,随即拿出情书喃喃自语:想我痴情一片,谁知老燕分散(作者代
词)„„
后不醒人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