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工艺》实验教学大纲-江汉大学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3515017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 4学分:3.5适用对象:车辆工程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
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
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
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②掌握制定机械加工路线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理划分加工阶段;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正确制定加工工序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汽车制造工艺实习与设计大纲xin

《汽车制造工艺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实习与设计/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nd design 课程代码:060151学时:3周学分:3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汽车制造工艺学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开课院系: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主要参考书:华健.现代汽车制造工艺学(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 肖继德,陈宁平.机床夹具设计(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曲宝章,黄光烨.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实习与设计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际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工艺实习与设计使学生巩固并扩大已学过的制造工艺知识;通过现场生产实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阅读有关工艺文件及编写工艺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习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零件的制造特点;2.掌握不同类型零件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表面的加工原理、使用的机床、刀具的类型及功用、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以及不同加工方法对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3.了解各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要求是采取那些工艺措施保证的;4.了解各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及检验原理;5.了解在实习的生产线上采取那些工艺措施保证生产率;6.熟悉和分析产品图;7.了解实习零件在部件或总成中的功用、工作条件及装配关系;8.掌握零件的结构特征、结构形状、表面组成、外形尺寸、材料及零件刚性等情况;9.零件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10.零件的非机械加工要求:如重量、平衡、热处理等;11.了解毛坯情况;12.了解毛坯的种类、形状、分模(型)面等;13.深入了解和分析各类零件的现场工艺过程;14.各工序加工内容、定位基准、分析自由度,画出工序图;15.各工序使用的设备;16.各工序使用的工艺装备;17.典型表面的加工过程及各加工方法的原理;18.在工艺过程中加工阶段的划分?各工序的安排?基准的选择?加工顺序的安排;19.零件加工精度的检验方法及检验工具的工作原理;20.零件现场工艺变动情况及其原因;21.零件目前生产中还存在那些问题。
新《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48学时)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代码:315108教学时数:80学分:6制订人:德虎、黄旭完成时间:2016-3-1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本课程标准依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汽车制造工艺学》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现场课相结合、围绕典型事例等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装配与制造的各种主要工艺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以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跟上汽车装配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步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
并为后续课程学习、顶岗实习实施、就业等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四、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制造与装配的各种主要工艺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以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跟上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发展步伐,并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
1.专业能力(1)掌握典型汽车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2)掌握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与装配工艺的特点及应用;(3)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工艺观点去分析和评价汽车零、部件(总成)的结构;(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制造与装配简单汽车系统及部分部件的能力;(5)掌握汽车典型零件的结构特点,掌握汽车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6)查阅、使用、管理相关的技术资料。
2.社会能力(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4)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方法能力(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4)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车身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车身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42008课程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Body Manufactu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车身制造工艺学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内容涉及冲压工艺,焊接工艺及涂装工艺,知识面宽,信息量大,满足学生对车身制造工艺方面知识及能力的要求。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系统阐述了车身制造工艺的理论及车身制造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的原理、方法及其设计过程,还可获得增加车身设计工艺性的相关工艺知识,为《汽车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说明本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汽车车身冲压工艺、汽车车身装焊工艺、汽车车身涂饰工艺。
以汽车车身冲压工艺为主要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根据本专业特点,教师应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材料力学》、《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安排一定的习题练习,并以讲、练、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每次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布置习题,或与有关工程实际的思考题。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车身制造工艺掌握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冲压工艺。
3.成绩构成: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提问等)和期末小论文与答辩相结合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汽车制造工艺》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1.《汽车制造工艺》这门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着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四大工艺,即汽车车身冲压工艺、车身焊装工艺、车身涂装工艺和整车的装配工艺,它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奔驰生产)(三年制)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有关汽车制造四大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汽车制造中关键的工艺知识和相关设备的使用能力,具有质量监制意识。
2.本课程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奔驰生产)(三年制)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类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
3.本课程是《汽车构造》课程的后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汽车制造工艺》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奔驰生产)(三年制)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
其任务主要是讲授汽车整车制造厂的汽车四大工艺,即汽车车身冲压、车身焊装、车身涂装和整车的装配。
通过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有关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汽车制造中大部分的工艺知识和相关设备的使用能力,具备生产现场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奠定持续发展基础,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具备团队协作、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和工作责任感。
为在汽车整车厂相关岗位上从事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职业素质(1)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劳动安全制度、自觉遵守操作规范;(2)学生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3)学生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心、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2.社会能力(1)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2)具有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3.学习能力(1)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专业技能(1)学生能够掌握汽车车身制造工艺方法;(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及设备;(3)学生能够读识车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文件;(4)学生能够制定简单的相关工艺文件;(5)学生能够对加工过程及产品进行质量保证与质量监控;三、教学起点该课程安排在三年制高职第四学期。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031019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 Engineering for Vehicle Manufactu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 0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金属制造工艺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是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设计》及其课程设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等专业课程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零部件机械加工和产品装配方面的工艺知识,掌握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工程设计理论在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为从事汽车行业产品设计、制造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或工艺设计过程中,掌握机械加工的表面加工方法、定位原理、尺寸链原理、结构工艺性等内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想和处理、解决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工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零部件(总成)的工艺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独立排布工序、设计工艺和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为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了解工件尺寸及形状的获得方法;了解组织生产的类型及其工艺特征。
2、掌握定位基准概念,了解工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装夹方法和位置公差的保证方法;掌握工件在夹具中定位的基本规律;掌握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和计算的方法;了解工件的夹紧原理、夹紧装置以及夹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3、掌握有关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掌握产生夹具误差的主要原因及加工误差的分析方法;掌握表面质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掌握加工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概念、作用及其制定的步骤和内容;掌握工艺路线的制定,掌握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要求以及提高机械加工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了解现代制造工艺有关技术和知识。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501Z11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The Desig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学时/学分:1周/1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汽车制造工艺等教材、教学参考书:1.韩英淳主编.汽车制造工艺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2.宋晓琳主编.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李益民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主干课程。
课程设计作为汽车制造工艺学学完之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全部课程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也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有关设计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汽车主要零部件的受力情况,确定零件的使用材料;根据零件材料、结构和大小选择毛坯零件的制造方法和后续加工方法;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制定每种加工方法的加工顺序;根据确定好的工序,制定每一工序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工工艺参数,定位夹紧方式、定位基准等;确定工艺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艺装备。
通过给定的产品零件题目,掌握分析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职业岗位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应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得到以下方面的能力:1.通过本课程的设计,掌握有关汽车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能熟练运用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和工艺路线安排及工艺尺寸的确定,正确选用机床、夹具等问题,有效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3.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
培养查阅各种资料的能力,同时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及作用,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四、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一)基本内容:1.分析性能要求,确定材料1.1分析性能要求:分析零件的受力状况,提出相应的性能要求;1.2确定零件材料:根据零件的受力情况,确定零件的使用材料;1.3绘制零件图:绘制出零件图。
《汽车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精)

《汽车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车刀角度测量车刀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切削刀具。
任何切削刀具,无论其构造如何复杂,其切削部分总是近似地以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为基本形态的。
因此,正确掌握和分析车刀的几何角度,是学习其它刀具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掌握车刀标注角度的参考平面(Pr和Pn)、测量平面(Po、Pn、Pp、、Pf)和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
2. 掌握车刀各测量平面角度的换算关系。
3. 了解车刀量角台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学会使用车刀量角台来测量车刀的标注角度。
4. 了解几种车刀的构造及用途。
5.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出外圆车刀、弯头车刀、切断刀工作简图。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1.车刀量角台2.直头外圆车刀、弯头车刀、切断刀三.量角台的结构及角度测量方法1.量角台的结构量角台的结构如图1所示。
被测量车刀臵于工作台5(工作台平面相当于基面Pr)上,侧面紧贴定位块4。
定位块与导向块3固连,导向块在工作台的槽内可沿左右移动。
工作台5在底座2上定位,并可绕轴心7转动某一角度,其转动角度的大小由指针6指示,大指针9下端有垂直测量边b和水平测量边c,大指针绕轴心8转动某一角度,其转角的大小由刻度板12指示。
大刻度板固定在支架18上,支架连同小指针14可绕其轴心转动某一角度,其转角大小由小刻度盘15指示。
支架借助旋钮17固定在托架13上,托架又借助调节螺母19,可沿立柱20上下移动,立柱固定在底座2上。
图1 车刀量角台《汽车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2.量角台的使用方法按照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在车刀刃上某一选定点,用量角台的大指针的某一测量边与构成被测量角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或平行、或相垂直),把要测量的角度测量出来,现以外圆车刀的角度测量为例,说明量角台的使用方法。
1)主偏角kr的测量从图1所示的原始位臵起,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工作台,让主切削刃和大指针前面a紧密贴合。
此时,工作台指针在底座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即为主偏角kr之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制造工艺》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通过试验让学生增加汽车制造工艺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零件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以及设计零件加工规程中的定位原理,现场熟悉一些定位夹具,夹紧装置,了解他们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实验课前必须认真作好预习,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明确实验顺序,写好预习报告。
2.首次进入实验室时,应认真阅读和学习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实验室安全常识,树立环保意识。
对于试验设备的操作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进行,不得擅自操作。
3.试验中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对夹具和加紧机构的结构和它的功能联系起来分析。
4.观察齿轮的加工过程,理解其加工规程的制定。
三、实验项目
实验一齿轮加工实验
1.分析齿轮加工的定位和夹紧装置;
2.齿轮加工的过程学习
实验仪器设备
1.Y38—1型滚齿机(及配换挂轮、齿轮滚刀、已加工:齿轮坯)
实验二机床夹具定位和夹紧分析
1.学习CW6140A车床和夹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用途
2.学习X62W万能铣床和夹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用途;
3.学习钻床,牛头刨床,磨床和夹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用途;
4.学习光学分度头,万能量度器,各种类型的车刀,铣刀,孔加工刀具,拉刀,推刀,螺纹刀具,齿轮刀具以及砂轮的结构和用途,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设备
1.光学分度头,万能量度器,外圆车刀4套数;各种类型的车刀,铣刀,孔加工刀具,拉刀,推刀,螺纹刀具,齿轮刀具以及砂轮。
2.各种机床:CW6140A车床,X62W万能铣床,钻床,牛头刨床,磨床等。
3.专用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
五、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六、考核内容及办法
每次试验完毕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试验总结作为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福润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曾志新等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王宝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机床夹具设计原理》龚定安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文秀兰编写,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编写日期: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