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精读与跳读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精读与跳读在阅读名著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通过分析孙悟空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理解其形象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展现出的反抗精神,在帮助唐僧取经过程中体现出的忠诚与智慧。
-梳理《西游记》的章节脉络,如遇险、解难、收徒、升级等,使学生对故事发展有整体把握。
-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例,讲解讽刺手法在揭露社会现象中的运用。
-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重点章节进行精读,对于辅助性或重复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跳读。
其次,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依赖思想,不够独立思考。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阅读实验,同学们参与度较高,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精读和跳读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我们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章节,以《西游记》为精读和跳读的对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精读《西游记》中经典片段,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被妖怪捉去”等,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寓意。
2.跳读《西游记》其他章节,了解故事背景、主要角色及全书结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学习。整体来看,学生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名师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名师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名师教案)第一章:名著《西游记》概述1.1 简介《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1.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1.3 分析《西游记》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第二章:精读《西游记》经典片段2.1 选择《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精读2.2 分析选定片段的文学特色、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选定片段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意图第三章:跳读《西游记》相关情节3.1 引导学生了解跳读的方法和技巧3.2 选择《西游记》中的一个与精读片段相关的情节进行跳读3.3 分析跳读情节与精读片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第四章:比较精读与跳读的效果4.1 对比分析精读和跳读对于理解《西游记》的影响4.2 引导学生探讨精读和跳读在不同情节中的优劣4.3 总结精读和跳读在阅读名著中的应用价值第五章:《西游记》的现代意义5.1 分析《西游记》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观和人生哲理5.2 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5.3 探讨如何将《西游记》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六章: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6.1 选择《西游记》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6.2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6.3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影响第七章:《西游记》中的寓意与象征7.1 分析《西游记》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7.2 引导学生识别书中的象征元素和寓意所在7.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寓意和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第八章:《西游记》中的文化背景8.1 介绍《西游记》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背景8.2 分析故事情节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8.3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第九章:课堂互动讨论与感悟分享9.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精读和跳读的心得体会9.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9.3 引导学生从《西游记》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第十章:总结与拓展阅读10.1 对整个《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过程进行总结10.2 推荐与《西游记》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名著、评论文章等10.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文学素养第十一章:比较研究《西游记》与其他名著11.1 介绍与《西游记》同期或相近时期的其他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11.2 分析《西游记》与其他名著在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异同11.3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名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文学价值第十二章:《西游记》的影视改编12.1 介绍《西游记》在不同年代的影视改编作品,如电视剧、电影等12.2 分析影视改编对于原著的忠实程度和改编特色12.3 引导学生评价影视改编的优劣,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第十三章:《西游记》的现代演绎13.1 探讨《西游记》在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创新演绎,如小说、戏剧、舞蹈等13.2 分析现代演绎对于原著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当代意义13.3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价值第十四章:《西游记》的阅读策略14.1 介绍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细读、批判性阅读等14.2 分析不同阅读策略在阅读《西游记》中的应用和效果14.3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成果15.2 鼓励学生反思《西游记》阅读对个人成长和文学素养的影响15.3 提出对未来的阅读计划和文学探索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持续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整套关于《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的教学教案。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第一课时教案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具体材料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西游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问:《西游记》,无论是电视剧情节还是名著内容对同学们来说应该不陌生,你能说出几个经典片段名称吗?(出示课件1) 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2、3) 预设: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女儿国遇难。 教师:(出示课件4) 大家能说出这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么阅读整本名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阅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魔小说——《西游记》来探讨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名著导读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出示课件5) 二、知识备查,走近名著 1.作者简介 预设:(出示课件7)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现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一般研究者认为,他在前人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写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2.背景介绍 预设:(出示课件8)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僧人玄奘为求佛经真义,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余公里,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困苦,取得大小乘佛教经律论657部,堪称历史伟人。梁启超称他为“佛学第一人”,鲁迅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后来,其弟子辩机根据其口述西行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 3.内容概要 预设:(出示课件9)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对天宫、地府的统治者,专“与人间抱不平”“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英雄形象。这部小说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为了寻找、追求、实现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这些困难与挫折。 三、精读细研,细读名著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仔细的阅读过本名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本名著的人物形象吧。 (学生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1.唐僧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0) 三藏答曰:“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 学生:信仰坚定,勇往直前。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0) 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 学生:心地善良。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1) 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跟斗跌下白马。 学生:懦弱无能。 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11)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 学生:盲目慈悲。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2) 举止文雅,佛学造诣极高,实干能力不强。 唐僧 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盲目慈悲,固执迂腐,好坏不辨。 2.孙悟空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3)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学生:有叛逆精神。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3)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学生:本领高强,敢于斗争。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4) 优点: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孙悟空 和谐地融为一体。 缺点: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作弄人。 3.猪八戒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5) “我拿了攒在这里,零零碎碎有五钱银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个银匠煎在一处,他又没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儿,你拿了去罢。” 学生:憨厚淳朴、呆得可爱。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5) “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学生:搬弄是非。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6) “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 学生:贪恋女色。 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16) 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了这麽多路,须实在多晃个时辰,才好去回话......”即把头拱在土里,只管鼾鼾睡起。 学生:爱撒谎、偷懒。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7) 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 猪八戒 本性憨厚纯朴,呆得可爱;能吃苦,关键时刻能发挥重大作用。 4.沙僧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8) 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学生:坚持原则,顾全大局。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9) 恩怨分明,坚持原则;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沙僧 不善言辞,缺乏个性。 教师追问:沙和尚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出示课件20)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不是,因为当孙悟空和猪八戒闹矛盾的时候,要由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就由他陪伴师父,如果没有了他,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了。 所以沙和尚是不能缺少的一位人物。 四、合作探究,深读名著 1.为什么要学会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探究。) 预设:(出示课件21) (1)书籍浩如烟海 《红楼梦》107万余字 《水浒传》96万余字 《西游记》82万余字 (2)好书不厌百回读 教师点拨:方法指导(出示课件22) 跳读——为名著做减法。 精读——为名著做乘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跳读”和“精读”后,下面就来实践一下。 1.跳读 语段出示1:(出示课件23) 他见那些小妖齐上,慌了手脚,遮架不住,败了阵,回头就跑。原来是道路不平,未曾细看,忽被蓏萝藤绊了个踉跄。挣起来正走,又被个小妖,睡倒在地,扳着他脚跟,扑的又跌了个狗吃屎,被一群赶上按住,抓鬃毛,揪耳朵,扯着脚,拉着尾,扛扛抬抬,擒进洞去。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教师:同学们精读上面语段,然后有问题。 (1)请问“蓏”字怎么读? 读luǒ。 (2)这个字不认识影不影响读这一段话? 为了不影响阅读节奏和兴趣,可以猜读,也可以忽略。 出示语段2:(出示课件24) 遂别了樵夫,径至芭蕉洞口,但见那两扇门紧闭牢关,洞外风光秀丽。好去处!正是那: 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 (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中间的诗歌不读有没有关系? 教师点拨:方法指导(出示课件25、26) (1)主动地舍弃。跳读是在阅读中,有意识的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读物的关键性材料的速读方法。跳读是通过省略次要信息来加快大脑对文字的反应速度,是阅读速度与思维过程的同步进行。 (2)有意地忽略。跳读是有取有舍,跳跃前进。也就是略去一些内容,只撷取文章中的关键部分的阅读方法。 (3)求得更高的效率。跳读不仅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因为跳读的意义在于对读物的大幅度跳跃,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捕捉本质信息,形成新的思维流程。 2.精读 (1)细读(出示课件27) 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 (学生仔细语段,讨论分析回答。)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2)精思(出示课件28) 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 (学生仔细语段,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3)鉴赏(出示课件29) 教师:想一想,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孙悟空的话:机智善变。 学生2:罗刹女的话:泼辣犀利。 学生3:“撮盐入火,火上浇油”,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 。 学生4:“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 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 教师:方法指导(出示课件30、31) 首先,精读要细致。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事件环环相扣,作者为了使文章结构严谨、有条理,通常采用前设置悬念,后层层释疑的办法,有时前有铺垫,后有照应,有时多条线索并行,而且相互交错。这样能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对读者提出了细心和耐心的要求,否则就不容易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不到小说的精彩。 其次,精读要善于思考。长篇小说往往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如果在阅读时仅限于欣赏精彩的故事情节,阅读的意义和收获就很有限了。如果在阅读时多方思考,带着问题去读,就能对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更充分地领略小说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魅力。例如,阅读《西游记》时,对其中所描写的人物,可以从其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思考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讨论了如何“细读”、“精读”、“鉴赏”,下面来进行主题阅读。 专题一:取经故事会 (学生默读选段,教师巡视点拨。) 示例一:(出示课件32、33、34)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参考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参考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背景、作者,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学习长篇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背景、作者,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长篇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阅读《西游记》。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醒悟、大触动。

——贾植芳贾植芳说的是哪本书?板书课题:《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二、作者简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人,明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西游记》短篇小说集《禹鼎记》、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射阳集》四册四卷,及《春秋列传序》等。

他人评价有: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天启淮安府志》);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

《明堂》一赋,铿然金石。

至于书记碑叙之文,虽不拟1 / 52 / 5古何人,班孟坚柳子厚之遗也。

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 辛幼安之遗也。

(陈文烛)三、成书经历四、作品简介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一说《西游记》的主要故事?(生回答)(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本书主要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2)《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等故事。

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示了人性的自由与现实的约束的矛盾。

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二回):叙述三藏取经的缘由。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法”的阅读,培养阅读 名著的能力。 2. 通过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进一步
阅读探究的兴趣。
作者介绍
吴承恩 ( 约 1500—约 1582) ,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 ( 今江苏淮安 ) 人, 明代小说家。 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 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
眼看那女子“死”在地上,唐僧责怪悟空伤了人命,要赶 走悟空。悟空再三哀求,才得饶恕。 白骨精不死心,又化作一个老婆婆。老婆婆看见地上的假 尸首,一把揪住唐僧,“我女儿怎么死的?我要你偿命来!” 却又被悟空识破,劈头一棒,那妖精又用解尸法脱身走了。 唐僧大惊,“你怎么连伤二命!”便把紧箍咒连念二十遍,疼 得悟空满地打滚。 那妖精两次没得手,第三次变作一个老翁,一路叫着: “女儿呀!老婆呀!”再来算计唐僧。只见悟空手起棒落,老 翁倒下,化作一堆骷髅。却又听八戒说:“师兄是怕你念咒, 故意变成这样。”唐僧便下定决心,写了一张贬书给悟空, “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去吧!”
赶走悟空后,唐僧又在黄袍 怪手下遭难,沙和尚也被擒。八 戒只得厚厚脸皮去花果山讨救兵。 知道师父遇难的事,悟空说: “你们为什么不告诉妖怪,老孙 是唐僧的大徒弟?”八戒使个激 将法,“他一听你的名字,就说 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悟空 大怒,便随八戒去打跑了黄袍怪。
悟空救出师父,唐僧又感激, 又悔恨。
嘉靖四十五年 (1566 年 ) 任浙江长兴县丞。
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 著述。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深有不满, 曾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 力”。
背景资料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 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 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 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 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 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 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 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分析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对于进修者来说,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西游记》这部作品,不仅需要进行精读,还需要进行跳读,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进行深入分析。

二、精读《西游记》1. 理清主线:《西游记》的主线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人取经的故事。

在精读过程中,进修者要把握好主线,理清情节,把握好人物干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2. 深入分析人物:除了主要角色外,还要注意分析其他次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这有助于进修者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

3. 把握文学技巧:《西游记》是一部文学巨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如比照、象征、寓言等。

进修者要在精读过程中注意这些文学技巧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深入探讨主题:《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如人性、崇奉、友情等。

进修者在精读过程中要深入探讨这些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三、跳读《西游记》1. 选取关键章节:在跳读过程中,进修者可以选取一些关键章节进行阅读,以把握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2. 突出重点内容:在跳读过程中,进修者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如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重要场景的描写等,以便更快地理解整个故事。

3. 总结主要情节:在跳读过程中,进修者要及时总结主要情节,以便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4. 深化理解:跳读虽然是快速阅读的方式,但进修者也要在跳读过程中深化理解,不息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四、结语通过精读和跳读,《西游记》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被进修者理解和掌握。

精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而跳读则有助于把握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发展。

希望进修者在进修《西游记》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精读和跳读的方式,更好地领略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 《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 《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用跳读法和精读法阅读《西游记》等长篇名著。

2.培养学生通过精读细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及探索主旨的能力。

3.通过趣读法,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执着信念,不断修身养性的良好品格。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用跳读法和精读法阅读《西游记》等长篇名著。

2.培养学生通过精读细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及探索主旨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亲爱的同学们,《西游记》这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我们已经读了一段时间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阅读的收效如何!2.预习检测:请问:孙悟空有哪些称呼呢?很多:石猴、千岁大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如此众多的称呼里藏着什么玄机呢?)二.称呼探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西游》中最神通广大、威风八面的孙悟空,去探索他称呼的奥秘与玄机。

1.跳读法——锁定称呼章回师:首先,请同学们用跳读法迅速锁定孙悟空称呼由来的章回、片段。

(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想进行跳读也非易事,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行。

请以六人为一组进行:四名同学进行跳读查询,一名同学做记录,一名同学做代表发言)跳读法: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的一种读书方法。

(2)孙悟空的称呼及由来孙悟空的称呼及由来回目数第一回第四回第十四回第一百回回目名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称呼石猴千岁大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师:大家做得很好,带着阅读目的,通过跳读,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迅速找到了孙悟空的称呼及由来。

接下来,就让我们运用精读法,走进相应的情节之中,去分析孙悟空的形象,探索称呼的奥秘吧!(也分小组来鉴赏情节,分析形象,最后由老师来总结)2. 精读法——走进情节探秘(1)精读法: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在读书时,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以求获得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作业设计方案》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作业设计方案》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游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二、作业内容:1. 精读部分:选取《西游记》中的一段精彩篇章,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并进行深度解析。

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跳读部分:选取《西游记》中的几个重要章节或关键情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

要求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三、作业要求:1. 完成精读部分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分析文章,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个人见解。

文章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通顺,逻辑周密。

2. 完成跳读部分的作业,要求学生简要总结每个章节或情节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简短的评论或思考。

3. 作业提交时间为一周,要求按时完成并提交到指定邮箱。

四、评分标准:1. 精读部分作业将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论证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

2. 跳读部分作业将根据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水平、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

3. 作业的内容和结构、语言表达、逻辑性等方面将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五、作业设计理念:通过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西游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撰写分析文章和总结评论,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文学修养。

六、作业实施方式:1. 作业设计由老师安置,并在教室上进行详细诠释和指导。

2. 学生在规守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按要求提交。

3. 老师在规守时间内批改作业并给出评分和反馈。

七、作业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反馈,评估作业设计的效果和学生的进修收获。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上是《《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作业设计方案,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中校本培训(学案、评价、指导)综合表
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

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此处应停概括第一回的主要内容是:石猴出世。

回顾我们刚刚跳过的三节,诗曰、宇宙洪荒、山的环境等与主要情节的关系不大,可以略过不读,只选取人物、事件。

4. 挑战跳读:
任务:阅读《西游记》第四十到四十二回
目的:了解主要故事情节
方法:跳读(快速浏览略知大意——根据目的舍弃忽略)时间:10分钟
提醒:先读完的请举手。

分享你跳了哪些,着重看的什么内容?
根据内容补充故事情节——
红孩儿掳走唐僧——孙悟空一救唐僧遭火败——孙悟空请龙王二救唐僧——猪八戒请菩萨被骗——孙悟空变牛魔王三救唐僧——孙悟空请菩萨四救唐僧——菩萨收服红孩儿
跳读把厚书读薄了。

四、精读方法及练习:
1.什么是精读?出示:
细读精思鉴赏
你觉得哪个词是“精读”的前提?(细读)
2.怎样读出《西游记》的魅力?我们举例说明:
例1.却说那妖邪自从回归水府,引众精在于冰下。

等候多时,只听得马蹄响处,他在底下弄个神通,滑喇的迸开冰冻,那白马落于水内,三人尽皆脱下。

却说八戒、沙僧在水里捞着行囊,放在白马身上驮了,分开水路,涌浪翻波,负水而出,只见行者在半空中看见,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

"
——《圣僧夜阻通天水》这样读,我们读出了“趣味”。

这是谐音之趣,语言之趣。

例2.《西游记》原著第四十回,那唐僧不听悟空劝告,救下“红孩儿”,被红孩儿一阵黑风摄去时,兄弟三人的对话:悟空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
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

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
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分角色读三人语言:你是以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读出了各自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