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合集下载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16页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16页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

高中生物精品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中生物精品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解析 同一地区的蟋蟀可能不止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 不能自由交配和繁衍,A正确;双斑蟋鸣叫求偶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 信息的传递,双斑蟋鸣叫求偶只涉及一个物种,与调节种间关系无关,B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交通噪音可使雌性双斑蟋对交配对象的选择变得不那么“挑 剔”,从而使双斑蟋交配、繁衍质量下降甚至无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个体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流失,导致双斑蟋的基因多样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会使双斑 蟋无法交配和繁衍而导致种群灭绝,C正确;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 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 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故噪 音污染也可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身心健康等,D正确。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性 外激素
同种 动物 或异种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的范围、过程及特点
信息源
信道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举例
生命活动
繁衍
生物的种间关系 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注:控制动物危害 的技术方法比较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的鸣叫报警为物理信息
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_种__群__的__繁__衍__离__不__开__信__息__的__传__递___。 3.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_生__命__活__动__的__正__常__
_进__行__,__离__不__开__信__息__传__递_____。
考向 结合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功能及应用,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联系 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图示
研透考情•备高考
考向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1. (2018· 邯郸模拟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的是 ( )
考向二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 )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 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 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解析
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示意图,其中 A、B、C 参与构成生物群落,a、b、c 为碳元 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
答案: D
返回
[方法规律]
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
判断的关键是找到具有双向箭头的两种成分, 然后再逐 步分析,得出答案。图示及方法如下:
①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 A 和 B 应为生产者或大气中 CO2 库,再 由多个内指箭头可判断 B 为大气中 CO2 库(不能写“无机环境 ”),再根据 A→ D, C→ D,确定 D 为分解者,剩 下的 C 为消费者。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 传递和稳定性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考生物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用

高考生物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用
12/8/2021
4.据信息传递的模型图填空
(1)信息的来源: 生物或无机环境 。 (2)信息传递的范围:存在于生态系统的 各种成分 之间,包 括生物 和 生物之间、 生物 与 无机环境 之间的信息传递。 (3)信息传递特点:往往是 双向 传递的。
12/8/2021
题组练透•过考点
12/8/2021
项目
能量 流动 物质 循环
信息 传递
12/8/2021
来源
太阳能 (主要)
生态 系统
生物或 无机环

区别
途径 特点
食物链 (网)
单向流 动、逐 级递减
循环流 动、全
球性
多种 单向或 途径 双向
范围
联系
生物群

共同把生
态系统各
生物圈
组分联系 成一个统
一整体, 生 物 与 调节生态 生 物 之 系统的稳 间 ; 生 定性 物与环
(×)
(4)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5)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境之间往复循环
(×)
(7)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12/8/2021
2.连线碳循环的相关内容
太阳能,C 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在夏 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 a、 b、 c 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
a________(填“>”“=”或“<”)b+c。
12/8/2021

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学案含解析必修320190517119

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学案含解析必修320190517119

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的过程(1)请写出图中标号的名称: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④呼吸作用,⑤燃烧,⑥分解作用。

(2)循环形式:CO2(CO2含碳有机物)。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是单向的。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2.信息传递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基础微点全练]1.判断正误(1)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2018·全国卷Ⅲ,T6B)(2)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2017·江苏卷,T24B)(√)(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2016·全国卷Ⅰ,T5A)(√)(4)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全国卷Ⅱ,T4D)(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卷,T9D)(6)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015·海南卷,T22A)(7)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卷,T10D)(√)(8)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通常依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B.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排放回大气C.物质循环是以每个生态系统为单位独立进行的D.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使大气CO2浓度上升解析:选C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15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课件:3.4.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015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课件:3.4.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 3.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1)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典例 1] 不 正确的是 .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 ( )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 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 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 (2)应用:
①提高 农产品和畜产品 的产量。
②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连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答案:D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 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 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生物群落
① ②
大气中的CO2

化学燃料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 少大气中的 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
3.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辨析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调节

备战2025年高考精品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备战2025年高考精品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2.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4.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6.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023:辽宁T17、湖北T7和T9、广东T13、浙江1月T1;2022:河北T18B 、辽宁T23(1);2021:广东T17;2020:全国ⅢT6 1.生命观念——简述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建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稳态与平衡观。

2.科学思维——尝试运用结构分析法、模型建构法、定量分析法等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观察、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针对当地生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023:湖南T4A ;2022:湖南T8B ;2021:海南T24(2)、河北T13D 、江苏T9C 、福建T18(1);2019:天津T5A 、全国ⅠT31(3)、江苏T6D 、海南T25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3:重庆T17(4)、广东T21、湖南T13A 、全国乙T31(2)(3)、浙江1月T22(3)、海南T19(5);2022:河北T18C 和T22(3)、海南T5B 、辽宁T11D 、江苏T10D ;2021:湖南T4CD 、河北T12C 、辽宁T11D ;2019:天津T7(4)、江苏T15B7.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系统提出提高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均受益的改进建议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往往结合一定情境(包括文字背景、图示和表格等)进行考查。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 维持或恢复 自身 结构与功能 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 系统 的稳 定性
负反馈调节
生态平衡 有限
一定限度
3.类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原状
外界干扰 恢复到原状
4.措施
①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干扰强度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
②实例——铅的富集过程
4.特点 ①全球性。②逐级聚集。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 。最终积累在食物链 顶端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五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_各__营__养__级_
生物圈
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各__营__养__级__
特点 单__向__流__动__,__逐__级__递__减__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 和化能合成作用。
(4)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实质是呼吸作用)和 化石燃料的燃烧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 常见物质循环模型分析
①图1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 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②图2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 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 ③图3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CO2库,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组织,构建成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2)设计时要考虑
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

(3)人合工适生比态例系统的稳定性是有
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3.实验流程:(P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