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
病机

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病机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虽然在临床上疾病的种类繁多,表现复杂,病理变化多样,但其基本病机不外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内容。
一、邪正盛衰邪气侵袭人体之后,机体的抗病能力与邪气相互斗争: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损害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抗损害和驱除邪气的过程。
这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正气和邪气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即所谓邪正盛衰。
因此,邪正斗争及其双方力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疾病的虚实变化,而且关系着疾病的转归。
(一)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指出了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着机体虚或实的病理状态。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由于邪气亢盛,但机体的正气尚足,能积极地与邪气抗争,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亢盛有余、不通的证候表现,即所谓实证。
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
临床以精神亢奋,壮热狂躁,疼痛拒按,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为典型表现。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精气夺则虚”,此“精气”泛指人体的精、气、血、津液。
由于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导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正气对邪气的斗争,未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而出现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年老虚损者,或外感病后期,或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
临床可见神疲乏力,声低气微,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中医基础-病机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缺乏锻炼,可导致身体虚 弱、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禀赋不足
先天遗传因素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瘀血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停留于体内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咳嗽、喘息、胸闷等 症状。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局部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疼痛、肿块、出血等 症状。
热邪
热邪易耗气伤津,导致发热、口渴、尿多等 症状。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易闭阻气血、凝结经脉,导 致疼痛、痹证等。
湿邪
湿邪易阻滞气机,导致四肢困重、脘腹满闷 、腹泻等。
内伤病因
情志内伤
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 创伤,如大怒、大喜、大悲等,可导 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肥甘厚味,可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泻 、恶心等症状。
脾虚湿盛
脾虚湿盛,可导致身体乏 力、腹胀、便溏等症状。
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胃 痛、嗳气、反酸等症状。
肺与大肠病机
肺气郁闭
肺气郁闭,可导致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状。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可出现腹泻、腹痛、 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导致大 肠实热,出现便秘、痔疮等症状
温病与伤寒病机
温病病机
温热侵袭
温病多由温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导致。
热毒内盛
温病邪气易致热毒内盛,使人体内脏受损。
阴虚火旺
温病后期易出现阴虚火旺之象,伤及人体阴液。
湿热蕴结
温病邪气可致湿热蕴结,影响人体气机运行。
伤寒病机
寒邪侵袭
伤寒病多由寒邪侵袭人体而导致。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最新版)目录1.病机概念介绍2.病机的 19 条讲解2.1 病因2.2 病机2.3 病证2.4 病状2.5 病名2.6 病位2.7 病势2.8 病时2.9 病度2.10 病类2.11 病传2.12 病变2.13 病果2.14 病相2.15 病缘2.16 病象2.17 病征2.18 病症2.19 病愈正文【病机 19 条白话讲解】一、病机概念介绍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或体征的表现,而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规律性变化,就是病机。
了解病机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机的 19 条讲解2.1 病因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六淫、七情、邪气、正气不足等。
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2.2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了解病机可以帮助医生把握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2.3 病证病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时等方面。
诊断病证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2.4 病状病状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乏力等。
病状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5 病名病名是对疾病现象和本质的概括,如感冒、胃炎等。
病名有助于医生和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但并非固定不变。
2.6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具体部位,如肺、肝、肾等。
病位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7 病势病势是指疾病发展的趋势和速度,包括病情加重、病情稳定、病情减轻等。
了解病势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2.8 病时病时是指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季节,不同病时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2.9 病度病度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
了解病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10 病类病类是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中医学 第二节 病机

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 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是指本来以邪气盛为矛盾的 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理变化,转化为以正 气亏虚为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
由虚转实:是指本来以正气亏损为矛盾 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 能衰弱,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留滞 蓄积体内,转化为邪实为主要方面的实 性病变的过程。
第二节 病 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 争,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 气血的功能失常,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 样的病理变化。
基本规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 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 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 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 邪积聚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虚实真假: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些特 别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 的时候,可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
虚实病机 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 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致病邪气和机体抗能力都 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 积极与邪气抗争,故而正邪相搏,斗争剧烈。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即机体的精、气、血、津 液亏少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 下,因而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 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
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多由于机体正气受损, 抗病能力减退,正气不能制止病邪的致病作用, 病邪得以向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一、A1型题1."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发生的病证是A.疟疾B.洞泄C.温病D.咳嗽E.濡泻∙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邪中人出现"洒淅喜惊",为邪传舍于A.经脉B.络脉C.冲脉D.皮肤E.腧穴∙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3.《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的"虚邪"是指A.正气虚弱B.致病性不强的邪气C.四时不正之气D.泛指一切致病因素E.情志失调∙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4."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之"清湿"是指A.湿邪B.风湿C.痰湿D.寒湿E.湿热∙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5."邪气淫"中"淫"的正确解释是A.浸淫扩散B.满溢C.充满D.流淫E.淫溢∙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6.在阳气随一天不同时段而有盛衰的变化规律中,"平旦"时段属于A.阳气已虚B.气门乃闭C.阳气隆D.人气生E.旦慧∙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7.对于"阳气当隔"病理的正确治疗是A.泻法B.行气活血法C.回阳救逆法D.补法E.发汗法∙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二、A2型题8.某男,48岁。
关节疼痛重着,四肢酸困沉重,头重如裹,其病因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痰饮∙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9.某男,56岁。
因情急恼怒而突发头痛而胀,继则昏厥仆倒,不省人事,舌红苔黄,脉弦。
其病机是A.气郁B.气结C.气脱D.气陷E.气逆∙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10.某女,58岁。
平日急躁易怒。
今日与人争吵时突感眩晕,站立不稳,面赤如醉,舌体颤动,脉弦。
其病机是A.肝火上炎B.肝阳上亢C.肝阳化风D.热极生风E.肝气郁结∙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11.某男,36岁。
腰酸膝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性机能减退。
最常见的病因是A.劳力过度B.房劳过度C.劳神过度D.思虑过度E.安逸过度∙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12.某男,35岁。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其病机是A.热走肠问B.食积化热C.湿热下注D.痰热互结E.脾虚湿盛∙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13.某男,52岁。
平素气逆痰多,近日复感暴寒。
初起发热恶寒,舌苔黑润,口虽渴而饮水不多,越三日气急痰鸣,头面嫩红,神昏不语,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脉豁大而空。
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分析其病机应为A.阳强不能密B.阴不胜其阳C.阳不胜其阴D.阴阳离决E.阳气阻隔∙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14.某女,20岁,新嫁。
其夫外出经商二年未归,自此不欲饮食,胃脘胀闷,困卧如痴,多面向里坐卧,脉缓涩。
其病机当为A.悲则气消B.思则气结C.恐则气下D.炅则气缓E.劳则气耗∙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15.某男,40岁。
近半年走路易跌倒,左下肢冷而麻,且汗出明显减少。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阳气的论述,分析其病机应为A.阳气偏阻B.阳气郁遏C.阳气阻隔D.阳气开合不得E.阳热内盛∙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三、A3/A4型题(16-18题共用题干)某女,20岁。
紧张劳累后出现语言无序,哭笑无常,时有手舞足蹈,大声喊叫,口干多饮,睡眠差,大便1周未解,舌红绛起刺无苔,脉弦细数。
据此判断16.下列病机中,错误的是A.心阴亏虚,火热内扰B.阴不胜其阳C.诸躁狂越,皆属于火D.阳不胜其阴E.阳邪并于阳位17.其治法为A.育阴潜阳,交通心肾B.滋阴补血,清心安神C.清泄肝火,开窍醒神D.豁痰化瘀,开窍醒神E.逐瘀通络,宁心安神18.治疗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程氏生铁落饮C.癫狂梦醒汤D.定狂逐瘀汤E.三甲复脉汤∙显示答案∙取消收藏∙错题反馈正确答案:16.D;17.B;18.E(19-21题共用题干)某男,54岁。
头部右侧外伤手术后半年余。
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尤以下肢为甚,自足至膝内翻不能伸,无力,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试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分析。
19.其病机为A.汗出见湿B.汗出偏沮C.湿热不攘D.脏虚络痹E.营卫不和20.其治法为A.清热化湿B.活血化瘀C.益气通络D.调和营卫E.化湿通络21.治疗应首选A.补阳还五汤B.黄芪桂枝五物汤C.薏苡仁汤D.二妙散E.血府逐瘀汤∙显示答案∙取消收藏∙错题反馈正确答案:19.C;20.A;21.D(22-24题共用题干)某男,56岁。
因惊恐复受寒后致腰部疼痛,转摇不能,行则偻附,伴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迟。
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分析。
22.其病机为A.诸痉项强,皆属于湿B.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C.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D.诸寒收引,皆属于肾E.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3.其治法为A.补肾散寒B.散寒祛湿,温通经络C.清热凉血通络D.疏肝理气通络E.清热利湿,舒筋通络24.治疗应首选A.四妙散B.桂枝芍药知母汤C.右归丸D.甘姜苓术汤E.六味地黄丸∙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2.D;23.A;24.C(25-27题共用题干)某男,43岁。
近1年工作繁忙,时感疲乏。
今年8月在野外作业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分钟后苏醒。
就诊时神疲乏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试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分析。
25.其病证为A.煎厥B.热厥C.大厥D.薄厥E.气厥26.其治法为A.顺气开郁B.泻热开郁C.活血降气D.清热化痰E.益气养阴27.治疗应首选A.五磨饮子B.凉膈散C.清暑益气汤D.通瘀煎E.导痰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5.A;26.E;27.C(28-30题共用题干)某女,26岁。
近半年多来,右胁部疼痛,经常发热在37.5℃~38.5℃之间,多发于下午及夜间,伴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气短懒言,睡眠欠佳,大便稀溏,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28.其病机为A.肝胆火热内炽B.血虚发热C.肝气郁结,郁而发热D.肝阴不足,虚火内扰E.中气不足29.其治法为A.滋阴降火B.甘温除热C.填补精血D.疏肝理气E.清泄肝胆30.治疗应首选A.龙胆泻肝汤B.柴胡疏肝散C.补中益气汤D.一贯煎E.四物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8.E;29.B;30.C四、B1型题(31-32题共用备选答案)A.怒则气上B.悲则气消C.喜则气缓D.思则气结E.恐则气下.患者因受情志刺激突发二便失禁、骨酸痿厥、遗精。
其病机是.患者因受情志刺激而发胸闷,时轻时重,声低气怯。
其病机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31.E,32.B(33-34题共用备选答案)A.诸逆冲上B.诸痿喘呕C.诸躁狂越D.诸呕吐酸,暴注下迫E.诸厥固泄.以上属"上"的病机是.以上属"下"的病机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33.B,34.E(35-36题共用备选答案)A.阳虚则外寒B.阴虚则内热C.阳盛则外热D.阴盛则内寒E.阳盛则阴病.在《素问·调经论》中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郁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在《素问·调经论》中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泄的外感发热的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35.A,36.C(37-38题共用备选答案)A.因于寒B.因于气C.因于暑D.因于湿E.因于火."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的原因是."肿"的原因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37.C,38.B(39-40题共用备选答案)A.阳气厥逆B.阳气郁遏C.阳气偏阻D.阳热内盛E.阳亢精绝."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的病机是."汗出见湿,乃生痤痹"的病机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39.C,40.B(41-42题共用备选答案)A.风B.火C.燥D.心E.热.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41.C,42.D(43-44题共用备选答案)A.诸病水液,澄澈清冷B.诸湿肿满C.诸禁鼓栗,如丧神守D.诸风掉眩E.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以上属寒的病机是.以上属火的病机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43.A,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