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

三维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选择与分析

三维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选择与分析

由深 到浅 逐点 观测 , 出垂 直时距 曲线 ; 一种方 法 是 求 另 浅层 折射 法 。浅层折 射 的排 列形 式可 根据 试验 获得 的 低 速 层厚 度和 速度 的不 同而 确定 。常用 的 排列形 式有 2种 , 是 排列 的道 距 采用 两头 小 中 间大 , 一 二是 排列 的 道 距 采用 一 头小 , 头 大 , 近 炮 点接 收 道 距 较小 , 一 且 远 离炮 点 的接 收道 距较 大[ 。 3 由于本 勘探 区黄 土层 、 土 ] 表 层 和 风化 层 的 厚 度 较小 ( 由钻 孔 资料 可知 小 于 2 0m, 大 部 分 区域 在 1 以 下 ) 故 采用 如 下 排 列 方 式 :4 0m , 2 道 接收 , 排列 长度 5 第1道至 第2 1m, 4道 的道 间距分 别
收 稿 日期 :0 61~ 5 修 回 日期 :0 6l—O 2 0— O1 ; 20 一 11
勘 探 区干 扰波 调查是 通过 试 验 了解 影 响有 效波 的 干 扰 波类 型 , 以便 在生 产 施 工 中能 有 针 对性 地 采 取 一 定 的措 施 。 采取 加 大井 深和加 强 闷井工 作 , 药后用 如 下 泥 浆 回填 , 减 轻声 波 干 扰 ; 过加 大 检 波 坑 深 、 除 来 通 去 周 围杂 草 、 紧检 波 器 、 流 边 在 允 许 范 围 内适 当偏 插 河 移、 挖土 把检 波器 盖起 形成 抗干 扰保 护层 、 免在 刮风 避 下 雨 时放 炮等 方 法 压制 高 频 干扰 ; 又如 采 取 加 大 井深 以 减少 面波能 量 , 地质 人 员 优 选 井 位 , 避 陡 就缓 ” 派 “ , 选 择激 发 岩性 等措 施 来 提 高 信 噪 比 , 得 满 意采 集 数 取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摘要小折射低速带调查结果表明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利用井炮激发成孔困难、成本高,不易取得好的地震资料,确定了激发方式为可控震源激发。

针对勘探区情况,在生产前通过试验确定了可控震源施工的具体参数,包括震动次数、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驱动电平等。

最终资料表明:在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的沙漠、戈壁区利用可控震源激发进行地震勘探是可行的。

关键词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参数选择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104-02陆上地震勘探最常用的激发方式是炸药激发,一般炸药激发需要在潜水面以下的黏土层中激发,如果潜水面过深,要选择在致密的岩层中激发。

但是在沙漠、戈壁、黄土、砾石区潜水面很深,而且表浅层岩性松散,根本无法满足炸药激发所需要的条件,另外炸药也不环保,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除了炸药激发外,还有一种激发方式是可控震源激发,它的原理是通过震源车产生震动,不断将能量传到地下,由于其不需要钻井,适用于炸药震源无法施工的地区。

可控震源自身还有其它一些优点,诸如在定范围内能量大小可调、信号频谱和幅度可控等,这些都是炸药震源不具备的。

因此,可控震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地震勘探工作中。

本文通过结合某沙漠、戈壁勘探区的实际地震勘探工作,对可控震源的一些主要的激发参数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专业软件定量分析,优选出了合适的可控震源激发参数。

1 勘探区的地震勘探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勘探区位于沙漠、戈壁区,区内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砾石、粉沙和其他堆积物。

通过小折射进行低速带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40m~50m不等。

本次勘探区进行地震勘探主要难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低、降速层厚度大,要想在理想高速层内放炮激发,需要钻很深的井,成孔费用高,而且表浅层沉积物松散,成炮孔难,容易塌孔;二是松散的第四系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有严重的吸收衰减作用,易产生面波、声波和其它次生干扰。

地震勘探仪器前放的作用及增益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仪器前放的作用及增益参数选择


1 前置放大器及 作用
由于检 波器 输 出的信 号 中既有 有效 地震 波 , 又有
许 多干 扰波 ( 如 面 波 、微 震 等 ) ,经 过 电缆后 又 增 加
人的最大不失真信号和人口噪声是不同的, 因此对于
2 前放增益 的选择
以4 2 8 X L 为 例说 明前放 增 益 的选 择 。4 2 8 X L 具 有 两个 前放 增益 可供 选择 ,分 别是 G1 6 0 0和 G 4 0 0 。 两 个增 益参 数 对应 的入 E l 噪音 、 允 许 的最大 不失 真输
( 2 )p r e - a mp ( 增益) :对 输人 信号 进行 可选 增益
( 4 0 0 系列仪器有两个增益参数 g 1 和g 2 )放大 , 是整 台仪 器噪 音指 标 的关键 ,不 同增 益有 不 同的噪 音 。
( 3 )f i l t e r( 滤波 ) :包 括低 截 止 滤波 器 和 高 截 止
态范围; 在野外噪音较小时选择增益 G 4 0 0 , 尽管损失

点动态范 围 ,但 可 以降低 震源能 量 ,节约成本 。
( 下转 第 4 5页)
滤波 器 ,较 早 的仪器 还包 括 陷波滤 波器 ( 如5 0 Hz陷
第一作者简介 : 韩学义,男,1 9 6 4 年生,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仪器 中
波器) ,用于滤除低频干扰和采样时将要产生假频的
高频干 扰 。最 后将 放大 的地 震信 号送 人模 数转 换器 。 1 2 前 放的作 用 ( 1 )起 到阻抗 匹配 的作 用


( 2 )滤除 输入 信号 中 的低频 和高 频干扰

地震勘探——精选推荐

地震勘探——精选推荐

技术简介发展三三维地震勘探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二维相比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

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要了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二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

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_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_罗文造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_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_罗文造

LUO Wen-zao, WEI Cheng-long, WANG Li-ming, YANG Shu-ji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Guangzhou 510760 )
Abstract: The authors have summarized a set of rules for choosing and verifying the main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ences of long-term practice. Firstly, a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the selected area 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ve seismogeological model using various seismic and geologic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devices ’ performances and options, they use a profes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 Nucleus 6.2, to compute source parameters and to compare the response to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order to choose a combination that is best adaptive to certain task. An actual exploration test is also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parameters ’ combination chosen from the simulation test. Finally, the authors select the optimum Parameters’ combination and obtain quality data for production. Key words: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acquisition parameters; physica simulation; field parameters test; validation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_薛海飞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_薛海飞

第34卷第2期物 探 与 化 探V o l.34,N o.2 2010年4月G E O P H Y S I C A L&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A p r.,2010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薛海飞1,董守华1,陶文朋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 450006)摘要:在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野外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发参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激发参数便成了野外施工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笔者介绍了可控震源的震源台数、扫频大小、振动次数、扫描长度、扫描斜坡、振动幅度参数对地震记录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在九里山的激发试验,研究如何正确选择激发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分辨率及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关键词:可控震源;参数选择;分辨率;信噪比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0)02-0185-06 近些年,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与信噪比成了勘探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很难将地震波能量有效地传入地下,直接影响着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及信噪比。

笔者针对在砾石发育的九里山地区,对可控震源的激发参数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合适的激发参数,从根本上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与信噪比。

1 可控震源的激发特点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震源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可控震源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激发频率和振幅可以控制等优点,在一些地区可获得较好的资料,特别是在钻井困难地区其优点更为突出,因此,可控震源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勘探工具。

一般的地震勘探采用炸药作为震源,这种激发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其破坏性极大。

可控震源则消除了这一缺点,它采用小震源多次激发,以适当的低功率在地表持续较长时间地向地下激发信号,然后再将所得到的信号做垂直叠加。

1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1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1 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高密度面积采集技术,是三维体积勘探。

它利用炮点和检波点网格的灵活组合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CDP点网格和确定的覆盖次数。

观测系统是指检波器排列和爆炸点相对位置的关系,要求是不仅在单张记录上可靠追踪有效波,且要保证在所得资料上连续追踪地震界面。

观测系统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数据采集质量、资料处理和地质成果的精度。

三维观测系统的形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规则观测系统和不规则观测系统。

规则观测系统用于地面施工条件好的地区,不规则观测系统用于地面障碍较多的地区。

在目前三维地震勘探中,线束型观测系统是经常被选用的一种规则观测系统。

其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分布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地区。

此外,当遇到障碍物时可通过改变纵横向偏移距和激发方向等灵活的变观手段,获得障碍物下地震资料。

1.1 空间采样间隔的确定空间采样是指分布在地面上离散的检波点采集的地震讯号,空间采样间隔包括道距和束线中的接收线距。

根据采样定理,道距ΔX应为:ΔX≤■×■(1)若某区应保护煤层反射波主频为50 Hz,视速度V取2 300 m/s,则:ΔX≤■×■=23 m那么该区可以采用20 m的接收道距。

接收线距一般大于道距的1~4倍。

一般为40 m。

1.2 网格的确定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的迭加形式是不同的,二维是共反射点迭加,三维则是共反射面元迭加。

共反射面元迭加是指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点信号的迭加。

反射面元的大小在纵向上一般取小于接收点距之半为共反射面元的线性长度即Dx≤ΔX/2,一般为10 m,横向宽度Dy≥Dx,一般也选为10 m。

根据上述选择CDP点网格为:Dy×Dx=10 m×10 m。

这样小的CDP点网格对探测细微构造和小幅度起伏是极为有利的。

1.3 炮线间距的确定炮线间距即为炮点线向前滚动的距离。

在规则观测系统中,炮点线呈线状规则排列,并垂直于观测束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注意参数
1.最大偏移距;如果偏移距太大,记录最重要的反射波便不能达到额定的叠加次数;如果偏移距太小,则在一次和多次反射之间在时差内的差值便小于它可能分辨的值,因此减弱了多次波的衰减功能。

所以一般而言,最大偏移距要尽可能大,以利于速度分析;同时为避免宽角反射波畸变,它又必需足够小。

对一个排列来说,合适的最大偏移距应使最重要的反射波正好在最远记录道的削减带(mute zone)之后到达。

它使得记录道加长30~40%。

削减消除了NMO校正造成的畸变,经验法则是选取远道偏移距等目标反射面的深度。

2.近道偏移距(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在最浅的反射波上至少要保持一次覆盖。

近道偏移距越小,则浅部反射波的叠加次数越高。

一般的原则是近道偏移距应尽可能地小,以保证对速度和计时的控制,并有利于静校正和基准校正。

3.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

);对偏移技术来说,道间距的选择应该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取样。

这一规则通常在数据采集时都必须遵循。

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

不宜太大,相位追踪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

△X取决于最大最小炮检距,地震仪道数,空间采样率,空间分辨率。

选取原则是:△X选择要有利于有效波的对比;△X要考虑对反射界面进充分采样,在倾角较大或有断时,应小一些;1M左右即可;△X选取不宜过大,会造成空间采样率不足,产生假频;一般横向二分之一波长,纵向四分之一。

对于深层:反射波波速大,△X大,
对于浅层:反射波波速小,△X小。

而波速,折射波>反射波,△X,折射波>反射波。

因此,很多情况下,反射波法的道间距应小于折射波法的道间距。

4.记录长度,采样间隔;记录长度必须能记录到最深目的层产生的反射波,并有一定余量;采样间隔越小,对地震波形记录精度越高,相应的记录长度越小,反之也对;在满足记录长度要求时,采样间隔选取应在反射波的每一个视周期内大约10个样点。

5.最大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在于使目的层反射波尽量不被噪声所掩盖;最大炮检距(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大一点对速度分析但太大会带来广角反射畸变,经验上取与目的层深度相近,为其0.7-1.5倍之间(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

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最小炮检距也称偏移距,应尽量小一些,便于分析各种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但是震源附近,最小炮检距应避开强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