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2)
难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章节训练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章节训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10cm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B.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10cm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所成清晰的像与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相同C.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D.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向下移动2、一盏探照灯的灯光射向水池,如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
在逐步注水的过程中,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会()A.在原地不动B.先向左移再向右移C.向左移动D.向右移动3、下列现象中,哪个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树的影子B.水中倒影C.雨后彩虹D.海市蜃楼4、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5、如图是记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用照相机拍摄的医护人员照镜子整理护目镜的照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镜子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照相机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像C.当医护人员远离平面镜时像变小D.镜子中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如图所示,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整章复习课。
教材章节包括: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放大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光线演示仪、放大镜、望远镜。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知识讲解:(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光的折射、透镜和放大镜、望远镜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透镜放大镜和望远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 )(4) 望远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2. 题目:选择题(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A. 向正上方偏折B. 向正下方偏折C. 向垂直方向偏折D. 向原方向偏折(2) 下列选项中,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1光的折射 课时精讲(含答案)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一、光的折射知识点1 光的折射现象1.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的是()2. 小明在一湖畔看到:鸟在水中飞翔,鱼在白云中穿游,青山倒立在水中.这些景物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鸟B.鱼C.白云D.青山3.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会观察到玻璃板中的“烛焰像”看起来比蜡烛A 本身的烛焰要暗一些,主要是因为烛焰发出的光射到玻璃板表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知识点2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4.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所示是光从空气射入 水中时的光路.实验发现,折射光 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 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 下数据,(1)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将同时发生 和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填“增大”或“减小”),且折射角总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反射角等于 .(2) 请你对该同学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 (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5.小宇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特点”.(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办法是,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填“增大”或“减小”).(3)若不断增大光在水中的入射角,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 知识点3 光的折射特点6.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7.如图所示,光线AO的折射光线可能沿(填“OB”“OC”或“OD”)方向传播.8.一束与水面成50°夹角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则折射角( )A.小于50°B.大于50°C.大于40°D.小于40°9.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将( )A.保持不变B.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C.逐渐减小D.逐渐增大,但总大于入射角10.人在河岸上看到水中的鱼,下面的光路图能正确表示该现象的是( )知识点4 光的折射的应用11.观察如图所示的漫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看到的“水底”比实际的水底浅B.人看到的“水底”是虚像C.人能看到水底是因为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D.人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是光的折射导致的12.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为 ,折射角为.13. 如图所示是从水中的A 点射向空气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14. 一束激光射向一块玻璃制成的三棱镜,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穿过三棱镜的大致传播方向.15. 如图,有经验的渔民在用鱼叉捕鱼时,会把鱼叉 (填“正对着他看到的鱼”“对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或“对着他看到的鱼的上方”),从而捕到鱼.这是因为光从 中斜射入 中时,发生了折射.16. 如图所示,玻璃水缸底部有一块小雨花石(未画出) ,人眼在A 点看到雨花石在B 点,要使从A 点射出 来的一束极细的激光能照到缸底的雨花石上,则 激光应射向( )A. B 点B. B 点左方C. B 点右方D. B 点下方17. 如图所示的飞机,一架是实际的,一架是人从潜水艇中看到的虚像,请作出人看到飞机的光路图,并保留作图痕迹.【作业精选】1. 下列词语描述的现象与“潭清疑水浅”相同的是 ( )A.杯弓蛇影B.树影斑驳C.鱼翔浅底D.波光粼粼 2. 小明在家中做“研究光的传播”实验,玻璃缸中盛有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 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B.这个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C.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依然是弯曲的D.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是直的3. 同学们在湖水里看到了“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B.水中的云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C.水中的鱼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D.水中的云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4.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 变浅的虚像 B. 变浅的实像C. 变深的虚像D. 变深的实像 5. 在研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小明让一束激光沿白纸板照射,把手指放于S 点时刚好接收到红色的亮点, 然后将玻璃砖放于白纸板上,激光经玻璃砖向右侧 照射,如图所示.他将手指放于哪一点才可能接收到 红色的亮点( ) A.放于S 点 B.放于B 点C.放于A 点D.无论哪一点都可以6. 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 )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D.疏密没有变化7.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O ,这时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 O 的位置将( ) A.慢慢向右移动 B .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上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8. 如图所示,有一条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则折射角为度,界面的边是玻璃.9. 如图所示,射水鱼向树叶上的昆虫射水,使昆虫落入水中成为它的食物,它想要射到昆虫,就应偏向所看到的昆虫的 (填“下方”或“上方”)射水.岸上的人要用激光笔照射射水鱼,如果对着看到的射水鱼的下方照射,那么他 (填“能”或“不能”)照射到射水鱼.10. 如图,不透明容器底部A 处有一光源,没向容器中加水时在侧壁B 处形成一个亮的光斑.当向 容器中加水至EF 处时,亮斑在B 点的 ,当水面到达CD 处时,亮斑在B 点的 .(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11. 《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如 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 处后加适量水,从 A 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 处,用激光笔从A 点向 处(用图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 亮铜钱.加满水,从A 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12. 如图所示,在一个深坑正中央P 点趴着一只青蛙,它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如图a 所示;若坑中灌满了水,青蛙仍在P 点,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在图b 中利用光路图确定青蛙视野的大致范围,并按图a 的方法表示出来.13. 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如图甲),请在图乙中法线两侧画出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一条入射光线及对应的折射光线14. 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中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 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 槽中,记录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 适量的油和水(如图乙所示),再用一束光斜射入油 和水中,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通过分析就可得到 实验结论.(1) 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 .(2) 小明的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只要指出一处即可)(3) 某小组同学根据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中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4) 图丁中c 点为实验C 所形成的光斑,请在括号内用字母a 、b 、d 标出其余三次实验所形成的光斑的对应位置.参考答案一、光的折射1. B2. B3. 折射4. (1)①折射 反射 ②增大 小于0°(2)是 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5. (1)在水中加入少许牛奶(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能(2)大于增大(3)观察不到折射光线6. 小于大于不变7. OD 8. D 9. B 10. C 11. C12. 60°37°13. 如图所示.14. 如图所示.15. 对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水空气16. A17. 如图所示.【作业精选】1. C2. D3. A4. A5. C6. B7. B8. 60 右9. 下方不能10. 下方原处11. E 变高12. 如图所示.13. 如图所示.(1)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2)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入射点和入射角相同 (3)油(4)d a b1、Be honest rather clever 20.7.197.19.202016:0316:03:59Jul-2016:032、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九日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3、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easy.16:037.19.202016:037.19.202016:0316:03:597.19.202016:037.19.2020 4、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own.7.19.20207.19.202016:0316:0316:03:5916:03:59 5、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Sunday, July 19, 2020July 20Sunday, July 19, 20207/19/20206、I have no trouble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 woman and a diplomat [in Ghana].。
《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初中物理光学局部的重点知识之一。
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是对前一章中“光的反射”知识的呼应和强化,又是对后面“透镜及其及应用”的学习实行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现象是自然界常见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光的折射特点缺乏理性理解。
为此,本节教学将借助“筷子向上弯折”、“手指变短”和“重新看到碗中硬币”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现象背后成因的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器材去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的路径,理解折射现象,建立光的折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比照学习,以激活后的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作为研究光的折射特点的线索和框架,将知识序和认知序有机整合,形成由易到难、由分到合的学习结构。
从而使学生经历“感知现象—质疑成因—探究特点—解释现象”的学习过程,力求创造一种“我们不但注重结论,而且更为注重获得结论的过程”的课堂生态。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理解光的折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折射现象。
●通过比照学习,尝试为探究找到一种有条理的线索和框架。
●尝试用证伪的方法实行实验设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教学难点: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资源和器材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烧杯碗、硬币、水。
学生用:光学多功能器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杯口上方往下看,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让学生的手斜着放在烧杯中,再给烧杯中加入水,从水面上方观察手指发生了什么变化?3.在空的碗里放一枚硬币,找两个学生上台,学生移动位置,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师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边问看到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希望你们认真学习,从中找出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透镜教案新版苏科版

4.2透镜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1、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2、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2023年南京市物理中考复习指南--PDF版-答案版【原名中考指南】

[双基因顾〕
1.发生偏折 折射 海市屡楼 水中筷子变“ 折” 看到的湖水深度比实际的要浅(其他只要合理也可) 2.法线 AO ζ2 OB ζ3 oc ζ6 3. (1 )同一平而 法线 (2) 0 增大 (3)小于 大于 (4)是 4.凸透镜 凹透镜 厚 薄 薄 厚 ①③⑤ ②④⑥ 5. 会聚 会聚透镜 发散 发散透镜 焦点 F
[复习练习 一]
1. D 2. A 3. B 4. B S. C 6. A 7.左 折射 右 8. OA 30' 玻璃 9.凸透镜 变大 10. 光的 折射 虚 右 虚 11.右 可能 12. ④ 上 大 13. (1 )近了些 玻璃 空气 没有变化 (2)见图答
; 13(2) 14.见图答14 15. (1) 25 光的折射中,光路具有两逆性 CZ) B
OJ ;和非
图答 13(2)
图答14
[复习练习二]
16. D 17. C 18. 小于 靠近 19. (1)凸透镜 (2) B 20. (1)主光轴 (2)倒立 实 (3)照相机 (4) 5 等大 21. (1)光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 (2)灯丝有部分在一倍焦距以外 (3)不变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双基回顾1
虑像
C4l " 二 zf处 ll = f处 7. 凸透 倒立 缩小 实 倒立 放大 实 正立 放大 虚 8. 凸透 倒立 (1 )前方 凹透 将光发散,从而使像i句后移到视网膜上 (2)后方 凸透 将光会聚,从而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例题分析]
例1 虚 能 点评:折射成像造成视觉偏差在生活中事例很多,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根据光的折射特点, 在国出相应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帮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例Z B 点评:本题答案易误选A,原因在于只看表面 不看实质,把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混为一谈. 例3 (1)缩小 (2)能 (3)不能 不能 ( ,l)远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单元测试卷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沙滩上鸽子的影子B. 汽车观后镜中的景物C. 水面上“折断”的筷子D. 镜子中的灯笼和灯2.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B. 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C. 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D. 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3.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A.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B.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C. 放大镜的成像图D. 近视眼的成像图4.小林在森林公园里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塑料瓶,她想到,瓶里如果进了水后最容易引起火灾,其主要原因是()A. 盛有水的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 盛有水的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 盛有水的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 盛有水的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
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A. 放大镜B. 照相机C. 投影仪D. 显微镜6.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中的甲和乙,则()A. 小红的照相机离小强的距离近B. 小明和小红的照相机离小强的距离相同C. 小红的照相机离小强的距离远D. 小明的照相机离小强的距离远7.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左方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则()A. B. C. D.8.小刚和小红一同完成了如下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小刚注视着硬币慢慢向远处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停止移动。
小刚保持头部不动,此时小红缓缓地向杯中倒水,倒着、倒着,小刚又重新看到杯底的硬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定向测评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定向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远视眼的人佩戴的眼镜是凹透镜B.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C.用投影仪投放出来的电影画面属于虚像D.丢弃的矿泉水瓶容易引起火灾,是因为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会聚阳光2、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
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
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A.f=5cm h=10cm B.f=10cm h=12cmC.f=5cm h=12cm D.f=10cm h=6cm3、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凹透镜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D.雨后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暗处是积水,主要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4、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5、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十一、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电影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u 放大镜
⑴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⑵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⑶所用透镜f=10cm 在光具座上(或水平桌面上)至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并调节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使烛焰从距凸透镜教远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⑴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⑵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⑶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⑷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吗? 注:a.实像:是能够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什么叫虚像前面我们已经学过 2
1.如图所示,在发光的灯泡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在远处的墙上出现了灯丝清晰的像.关于此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是正立的 B.像是放大的 C.像是虚像 D.像比灯丝亮
2.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移向焦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越来越大,且为正立的实像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观察光屏 像与物 在镜的 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
虚像
u>2f 2f>v>f 缩小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两侧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两侧
2f>u>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两侧
u=f / 不成像
f>u / 放大 正立 虚像 不成像 同侧
凸透镜 灯泡 墙壁
0 c m 50 100 90 80 70 60 40 30 20 10 3
B.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 C.像越来越小,且为正立的实像 D.像越来越小,且为倒立的实像
4.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5.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小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于20cm
6.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A.大于100 mm B.等于50mm C.小于50mm D.介于50 mm和100 mm之间
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表,其中正确的是 A.实验1 B.实验2 C.实验3 D.实验2和实验3 实验序号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实虚 大小 正倒
1 u>2f 实像 缩小 倒立 f<v<2f
2 f<u<2f 实像 缩小 正立 v>2f 3 u<f 虚像 放大 倒立 ∣v∣>u 4
8.如图是物体S通过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当物体S放在哪个位置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S′
A.u>2f B.f9.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cm B.5cm C.7cm D.9cm
10.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11.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12.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由此可推断:所成的____(都是实像/都是虚像/一个是实像、一个是虚像),甲透镜的焦距____(小于/等于/大于)乙透镜的焦距.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最小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cm.再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处在____.物距为3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____的实像.
14.某兴趣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__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
f f O 2f 2f 5 (2)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
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5cm.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cm,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3)小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4)小红同学将蜡烛和透镜固定,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像________(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1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时应先调整光屏的____,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____,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cm”刻度处,则应在____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大于70”).直至光屏上的像最____为止。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B A
C
0 c m 50 100 90 80 70 60 40 30 20 10 6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显微镜 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矫正;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照相机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⑵胶片:相当于光屏(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经照相机拍摄后,所成像的性质是怎样的? 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 (1)①被照物体的范围:u>2f;②成像的范围:f(2)照相机的调节:应在范围u>2f内调节,即:U↓→v↑→像↑ 照相机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 【眼睛的结构有哪些? ⑴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⑵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⑶视觉暂留: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延续0.1s左右,眼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