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合集下载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

的单调 感 ,也 避免观众 出戏 。在空 间上 使得不持 续 的镜 头保持 连贯 感 ,增加影 片完整性 。
第 四 ,对 比烘托 。第一 次是马车夫 进入殖 民统治 区 ,音乐 由多 弦琴 弹拨乐切 换成西 洋管 弦乐 ,在视 觉和 听觉 上形成 鲜 明对 比,两 种音 乐代表着 两个 不同 的阶级 、两种 不 同的身份 ,让 观影者 一下从
四 、结 语 奥斯 曼 ·森 贝 《马车夫 》电影音乐 具有鲜 明的非洲 特色 ,尽 管 1963年的摄影 技术还 不够完善 ,但是这 部影 片中的音乐 却树立 了非 洲 电影音 乐身 份 ,从 音乐 的角 度来 说 ,“非洲第 一 部 电影 ”这一 头 衔 ,它受 之无愧 。影 片中大量 运用非洲 传统音 乐文化 ,如 : 口述 艺 人 民歌 、4D) ̄I传统乐器 、粗糙 沙哑 的音 乐审美 喜好等 ,都展现 非洲 传统音乐 特色 。除此 之外 ,音 乐转换 与影片发 展十分 契合 ,特 别是
车 争听 ,万 巷洞空 ”的场 面 ,在这个 时期 ,我国 的戏 剧发展进 入一 个 小高潮 。而 当前 ,随着我 国经济 发展脚步 的加快 ,城镇化进 程加 快 ,这导致 秦腔艺 术的受众 面缩小 。另外 ,现有 的很 多农 民因为生 活需要 外出打工 ,因此农 村观众 大大减少 ,而青少年 观众更 加喜爱 现代 流行文化 ,如 电影 、流行歌曲等 ,因此 秦腔 的青少年观众也 比较 少。农 村观众 和青少年观众 的流失 ,使秦腔艺术的发 展存在 阻碍 。
(三 )高质量剧 目创作乏力 任 何艺术 的兴盛都 离不开一 批优秀 的艺术家 ,他们凭 借 自己敏 锐 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社会感 ,创作 出大量反映人 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高 质量作品 。如元杂剧的兴 旺发展 和包括马致远 、王实甫 、关汉卿在 内 元杂剧创造大家密切相关 。而且这些大家创作 的作品更多是关于社会 底 层 小 人 物 的 ,他 们 均关 注 国计 民 生 ,为社 会 公 平 正 义 而 奔 走 。就 秦 腔艺术来说 ,民国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 阶段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 是 一批优 秀剧作家 的出现 ,如杨作 荣 、李干 臣 、刘 晓石等 ,优秀 的 作 品代 表包括 《抢香包 》、《商人救 国》、《鸦片恨 》等 ,这些作 品都 是 时代生 活的反 映 ,具有很 强 的时代感 。当前 ,秦 腔艺术之 所 以没 落 ,一个十分重要 的原 因就是优 秀剧作家和高质量剧 目的缺失 1。 二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在 长 期 的 发 展 中 , 秦 腔 艺 术 成 为 宁 夏 地 区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地 方 剧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众所周知,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根据秦腔的发展历程来看,该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它生动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景与爱恨情仇,因此秦腔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秦腔从古至今发展十分坎坷,经历了几百年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瑰宝,在我国艺术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了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希望能为我国秦腔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秦腔,戏曲,创新在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传统艺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艺术要不要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秦腔戏曲艺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当前我国新时代的背景下,秦腔戏曲艺术如何创新以便更好的发展,成为秦腔艺术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秦腔戏曲艺术的相关概述1. 秦腔戏曲艺术根据我国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该戏曲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戏曲艺术最早起源于西周,在我国山西、宁夏、甘肃等地较为流行。

秦腔戏曲艺术包含了独特的唱腔、角色、伴奏、题材、唱词等内容。

常见的秦腔戏曲艺术曲目有《铡美案》《三滴血》《下河东》1。

2. 秦腔戏曲艺术的特点从古至今,秦腔戏曲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例如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的特点,由于秦腔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因此秦腔戏曲艺术曲目十分繁杂,题材十分广泛,各类型剧目数以万计。

此外,秦腔戏曲艺术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脸谱体系,与川剧脸谱、京剧脸谱并称为我国三大脸谱体系,在秦腔戏曲艺术脸谱体系发展过程中,对京剧脸谱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秦腔戏曲艺术由自身完整的体系,脸谱风格较为独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我国,诸多戏曲艺术都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秦腔最早起源于陕西地区,随着不断发展,逐渐分化为西秦腔,从古至今,秦腔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大、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因此我们将秦腔戏曲艺术成为百戏之源2。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摘要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Abstract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2)一、秦腔概述 (3)(一)秦腔艺术简介 (3)(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二、研究现状调查 (4)(一)研究问题 (4)(二)研究对象 (4)(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谢辞 (15)前言(一)研究的背景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秦腔的独特风格就是人们常说的“慷慨激昂,苍凉豪迈”。

这种独特的个性,是千百年来在西北这块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着西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西北人民的个性与情怀。

它特殊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振兴秦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保持其个性,使这一“地方文化名牌”在民族艺林中永放光芒。

秦腔艺术的独特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众多传统剧目上。

传统剧目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歌颂爱国主义、呼唤正义、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宫廷戏为主,并兼有家庭生活戏和神话戏。

民间概括为“奸臣害忠良,姚婆毒先房,相公招姑娘,神仙斗魔王”,可谓形象、中肯。

如秦腔的“江湖二十四本”:《春秋笔》《八义图》《回荆州》等;同州梆子的“八大本”:《赵氏孤儿》《鸳鸯被》《和氏璧》等;西府秦腔的,--十四大本”:《蛟龙驹》《劈牮山》《少华山》等;另外还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佛道戏:《黄河阵》《判官磨镜》《钟馗嫁妹》等。

这些戏大都政治生活气息浓郁、情节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冲突激烈,注重唱念表演,因而其情节、气氛常常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表现出一种慷慨悲歌的大气势。

从剧目表现的人物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帝王将相、烈士伟人。

忠臣义士、孝子烈妇诸类有身份的、命运坎坷悲壮的人物为主。

如《二进宫》《下河东》《李陵碑》等。

因而在角色行当上常常以须生、花脸、正旦居多,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豪放的情感。

从剧目的戏剧冲突来看,其火爆激烈之态势可以说居所有剧种之首,足显正义取之不易,邪恶根除之艰难。

其明显标志是在剧名前多冠以杀、打、斩、战诸动词。

如《杀驿》《打镇台》《斩单童》《战马超》等。

如此称者,不计其数,因而演出中常有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之功效。

这是与以秦地为代表的西北民族的传统的骁勇好斗、侠肝义胆、激情豪爽的个性分不开的。

这些都说明了秦腔悲壮激烈的风格。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摘要: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芭蕾讲“立脚尖”、“阿拉佩斯”、“弹跳旋转”、“托举”,程式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个性,所以我们戏曲的表演不可忽视与谈化,张庚说:“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程式是人物创造的起点,又是人物的归宿”秦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说:孕育于周,生发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元,盛行于明,广传于清,升华于民,繁荣于今。

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名伶辈出。

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是将诗、歌、乐、舞、和灯、服、道、效、化、美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和其他艺术个性特点的区别是质的不同,所以,把握戏曲导表演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

秦腔艺术在传达故事,表现人物时都是遵循其艺术本质而呈现的,它是意象,不求真象,它是以虚代实,大虚小实。

什么是戏,黄佐临先生说:“虚戈为戏,真假为宜,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悟得情与理,是戏又是艺”,以鞭代马,以桨显水,以杯似酒,三五步走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师等,不就是虚中见实、实中有虚的意象吗?书法讲写黑当白,气脉相通;绘画讲无画则有画,画中之白,则画中之画;戏曲讲写素夸张,以实代虚,虚中见实似与不似为奇,像与不像为美,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所以“有是无中生,无是生中有,以象外之象,求象下之意”。

大写意,小写实是戏曲也是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

唱念做打是戏曲人物表现个性的要素和手段。

它和影视话剧写实性截然不同。

唱念做打都有很高的、独特的技艺性,所谓以歌舞演故事。

那么什么是歌、又何为舞,这就是唱念为歌,做打为舞,根据剧中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的不同和需要或歌或舞来表现,比如人物在极其复杂的心里情感冲突中,往往以唱念为主(歌)的技艺手段向观众表达。

浅谈秦腔的创新

浅谈秦腔的创新

浅谈秦腔的创新历史悠久的秦腔要不要现代化,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传统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秦腔也不例外。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秦腔的发展创新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进行秦腔的改革创新呢?一、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继承并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创新也不是没有任何继承地另搞一套。

秦腔创新要在继承传统艺术本质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新的创造。

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保护、继承秦腔传统的原汁原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项工作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另一方面,秦腔活在当下,应当面对现在的观众,尊重现在的观众,得到市场的认可。

对于秦腔艺术和秦腔艺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按照传统的表演方式原汁原味地演老一套,可能没人买票。

其实,现在全国大多数戏曲院团都面临着生存问题,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演出并获得更多观众认可的寥寥可数,那些老腔老调老面孔的传统形式只能适应老年观众的胃口,而无法满足中青年观众的审美需要。

如果再不走创新之路,戏曲的前途将岌岌可危。

笔者从事秦腔艺术工作20多年来,考察到一些省级秦腔院团在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布景等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大的创新。

比如《迟开的玫瑰》、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大树西迁》等剧目,立意深刻、形式新颖,深受广大观众的称赞和好评。

然而,大部分县级秦腔剧团就做不到这些,因资金缺乏,工资低廉,人员流失,即就是演出,也老是“三三二”(即:《三娘教子》、《三对面》、《二进宫》),导致观众大量流失,院团濒临倒闭。

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创新是秦腔的生命,不创新就没有活路。

二、用现代形式征服观众在秦腔文本创作上,要提倡剧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作品的新、美、深,勇攀艺术高峰,创作出文化含量较高,适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

有了好的内容外,秦腔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以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变化。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最重要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秦腔艺术的发展同样也遵从这条规律。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继承,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每一时代的秦腔艺术对于后来的秦腔艺术,都有启发和推动,后一时代的秦腔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发展。

秦腔的历史如同一条河流,流淌着每一代创作者的印记,包括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美和艺术的把握。

从秦腔起源的那一刻起,不仅留传下那个时代的作品,而且开始积淀下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者正是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着对秦腔艺术的探索。

不同时代的秦腔艺术既有差异性,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

人类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戏曲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无法割断的。

每一时代的艺术都是该时代人们生活及思想感情的形象写照,体现了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状况,也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

后一时代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中间不可能存在真空地带,任何试图否定前人、否定传统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时代特点的艺术成果,并成为思想文化积淀,以飨后来者。

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剧种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对本剧种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是继承的首要方面。

在对待过去文化艺术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复古主义,认为前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更改的,反对变革;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前人艺术成果的价值及意义,认为过去的成就已成为陈迹,应该完全抛弃,新的作品应该从零开始。

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

秦腔在其形成之初,受地理的限制很大,这就造成了其跟其他剧种和艺术之间的差异。

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剧种间的相互继承和借鉴已成为事实。

对待其他剧种和艺术,同样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坚决排斥其他剧种和艺术的影响;另一种是全盘接受其他剧种和艺术以取代本剧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作者:陈鑫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
摘要: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古老覆盖面最大的剧种, 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开始下滑, 落入低迷状态。

本文通过梳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特色化发展的可能路径。

秦腔艺术的发展受限于流行文化的冲击、观众的流失与剧本的创作乏力,希望宁夏秦腔艺术通过剧本情节生活化,剧目演绎地方化,实现其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秦腔宁夏特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种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往往要求演绎者声脆、音广而高,需要以豪放、粗犷的方式表现,故也称为吼秦腔。

但是由于秦腔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目前说法最多的是“秦腔”形成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

正因为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发展,秦腔独具艺术魅力。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秦腔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我们也要正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一、秦腔艺术的发展障碍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认识、情感、心态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某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不再适应今天的现实。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秦腔面临者许多发展困境。

1.流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秦腔是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表演形式,蕴涵着社会历史的内容,负载着丰厚的精神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曾经给予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

然而随着群众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使人们以娱乐为主的的时尚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生活。

在新文化的潮流中,中国的传统的音乐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生存都成为一大问题。

这一西部最大的,倍受百姓推崇的并且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在新文化的潮流中遭遇到异常的寂寥、冷落,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作品《秦腔》中描绘的人民痴迷秦腔的景象恐怕已经看不到,现在在秦川大地上虽然仍有一部分的自由团体形式的戏班,但是干的几乎全是为农村、婚嫁、丧葬、竣工、开业等等之类的助兴性质的事情。

2.农村观众与青年观众流失严重
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观众群对于戏曲生存、发展、兴盛的重要性。

如元杂剧的兴盛,除了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观众群的形成。

元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便从政策上对杂剧给予支持。

市民阶层喜欢看戏,便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由皇室贵族与市民阶层组成的核心观众群,促进了元杂剧的迅速繁荣。

20 世纪30 年代,梅兰芳等京剧名家红遍大江南北,并不是一句夸饰的话,据报道,梅兰芳在江苏南通更俗剧场演出,出现了“千车争听,万巷洞空”的局面。

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秦腔艺术的受众面收到严重影响。

不仅青年观众被形式多样的现代文化所吸引,原有农村观众也因为外出务工而大大减少。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秦腔演员来说,看到有人为你喝彩,有人和你一起悲喜,这比金钱带来的满足感还要幸福。

观众的流失,严重的制约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3.高质量剧目创作乏力
纵观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戏曲的兴盛期都伴随着一批优秀戏曲作家的辛勤耕耘。

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时代气息,反映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如元杂剧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康进之的创作。

明清传奇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又一次大发展,倘若没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梁辰鱼的《浣纱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不要说明清传奇的舞台光彩不再,就是当今的戏曲舞台也会逊色不少。

更重要的是,从前辈戏曲大家的创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均关注社稷民生,或为正义、公平大声疾呼,或为人间真爱深情演绎,或为知识分子的生存探求出路。

民国时期是宁夏秦腔的一段辉煌时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批优秀的剧作家的参与,刘晓石、杨作荣、罗雪樵以及当时蜚声西北剧坛的李干臣。

他们创作了《郑成功》、《鸦片恨》、《香妃传》、《商人救国》、《抢香包》等反映时代内容的剧目。

在现代戏曲舞台上,每一部精彩的大戏后面,都有一位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意识的剧作家,推动着戏曲的繁荣,如陈亚先、魏明伦、罗怀致、白先勇、周长赋等。

剧本是一剧之本, 没有好的剧本, 秦腔的振兴也只是纸上谈兵。

秦腔曾经拥有范紫东、马健翎、黄俊耀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家队伍, 他们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秦腔剧本创作上当地相关部门应申请一些相关政策给与经济上的支持,使秦腔有更飞速的发展空间。

二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经过了长时期的孕育、培养、发展, 秦腔终于成为宁夏地区的首要地方剧种。

地方剧种的形成是由地方语音和曲调决定的。

秦腔的道白、剧目内容及其整体艺术风格, 也莫不与宁夏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有关, 具有宁夏地方特色。

由于宁夏籍秦腔演员的增多, 在原用陕西语音道白和演唱的秦腔中, 无意中掺进了宁夏口音和方言, 成为宁夏味儿的秦腔, 为秦腔增添了宁夏地方特色。

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走“特色化”道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剧本情节生活化
即编写发生在当地,百姓熟悉、关心的秦腔故事。

通过艺术的编创,成为了宁夏百姓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

秦腔,尤其是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秦腔发展,应该意识到农民看戏并非为了学习什么,只是娱乐而已。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即用翔实的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之初就具有滑稽、调笑功能。

之后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剧本都有悲喜互藏,以乐衬哀的特点。

至于戏曲的教育意义,如斜风细雨是无声的、细腻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部有深邃思想的戏就能达到目的。

随着宁夏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宁夏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事儿,如生态移民、农村医保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对百姓生活产生的影响,都可以写成贴近民情的好剧本。

宁夏秦腔完全可以利用西海固文学的优势,在剧本创作上做得更好。

如今,西海固文学在全国已有了一定影响,产生了石舒清、郭文斌等一批优秀作家,如果能够吸引最熟悉宁夏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家们在写小说、散文之余涉足剧本创作,相信宁夏的秦腔舞台会上演更加精彩的大戏。

2.剧目演绎地方化
即在演唱风格上,尝试与宁夏百姓熟悉的艺术形式、方言相结合。

如《玉凤簪》, 板式唱腔均为秦腔, 剧中丑、末等一干角色念白、唱词却操地道的银川话。

这种加进宁夏地方话的演出大为轰动, 观众奔走相告、趋之若鹜、争看演出, 各秦腔班社都纷纷争演此剧, 陕西甘肃等省班社也来银川学演。

另如一些秦腔演唱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使青年观众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革要恰到好处,不能生硬,不能削足适履或舍本逐末,尝试的前提是保持秦腔的特色。

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团推出的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笔者认为就是秦腔与宁夏“花儿”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

“花儿”是宁夏人的歌声,更是宁夏人的心声,是宁夏人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独有的样式,积淀着宁夏人世世代代的心灵和情怀。

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开场这质朴粗犷、掷地有声的“花儿”,表现出了西部人的真爱,西部人的情怀,西部人的执着,西部人的豪迈。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而秦腔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期,广大秦腔艺术工作者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内容上多反映现代生活情趣,传递新时代的气息,促进新时期秦腔繁荣发展。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西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相信悠久的秦腔一定会又一次焕发青春,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参考文献:
[1]李继高,朱耀儒.秦腔出路探微——兼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群众文化[J].渭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7)
[2]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9)
[3]刘衍青.略论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发展路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
[4]程军.浅谈秦腔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1年,(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