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肝脏的MR表现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肝脏CT和MRI诊断

第四节肝脏的CT和MRI检查一、检查技术(一)CT检查方法患者禁食4~6h,于检查前口服1000ml的开水(阴性对比剂)或开水与泛影葡胺混合液(阳性对比剂),使胃充分扩张。
由于CT机有螺旋和非螺旋、扫描速度亚秒和1秒以上、探测器有单排和多排,所以扫描技术也根据各机器性能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设置。
不同的医院根据各自的习惯和条件对肝脏行平扫、双期扫描或三期扫描,三期扫描对于减少漏诊、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很大帮助。
通常设置3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4~26s,门静脉期45~60s,延迟期120~180s,当疑诊为肝血管瘤时,延迟扫描180~240s。
扫描层厚通常5~10mm,薄层(≤5mm)扫描可明显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
常规螺旋CT的造影剂用量常为1.5~2.0ml/kg体重,而多排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可用1.2ml/kg 体重,增强后效果与1.5~2.0ml/kg体重相似。
(二)MRI检查方法患者需禁食4~6h,于检查前30min口服5%甘露醇水溶液约1000ml,用作胃肠道对比剂。
也可采用氧化铁胶体溶液作为胃肠道对比剂,此时充盈氧化铁胶体溶液的胃肠道呈低信号区。
检查时患者仰卧肝区置于体部线圈中央。
检查可选用的扫描程序有自旋回波(SE)、反转复原(IR)、相位对比(PC)、部分饱和(PS)、梯度回波(GE)以及化学位移(CS)等,通常采用SE程序。
检查时一般先作冠状面T1加权成像(T1WI),定出横断面扫描的范围,然后,再作横断面T1WI 和和T2加权成像(T2WI)。
在绝大多数病例,通过这种T1WI 和T 2WI 程序联合应用,即可解决诊断方面的问题。
T1W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楚地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发现肝内病灶。
为提高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应尽可能地选用T1权重较大的T1WI 程序,如短重复时间(TR)、短回波时间(TE)(TR/TE=250/15)的SE程序。
T2WI 尤其是长TR、多回波的SE程序(如TR/TE=2000/30~120)能揭示病变的信号变化特点,主要用于定性诊断。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该患者为男性,年龄未知,因肝病就诊,经CT扫描显示肝脏
存在肝硬化的表现。
在肝脏平扫CT图像上,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肝脏密度不均匀,整体密度相对较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略高。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提示存在肝脏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增强扫描显示,肝组织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更加锐利,肝内密度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强化程度。
部分区域呈现网格状或鱼网状分布,可能与肝硬化所致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相关。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强化不良的结节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提示肝硬化可能已进一步发展至肝内血管的破坏。
结合临床的相关信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该患者的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密度不均匀等CT表现,与肝硬
化的典型影像学改变相一致。
肝硬化主要特征是肝实质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组织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异常。
同时,肝硬化还可能伴随着肝内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肝内门脉高压、肝内血管扩张等。
总之,该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肝硬化的改变相符,提示患
者已发生肝硬化,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癌核磁共振报告

肝癌核磁共振报告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模式,可以提供肝脏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报告旨在描述肝癌的MRI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肝脏病变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方法进行肝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平躺位,使用专用的身体线圈放置在腹部区域。
常用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T2加权、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增强成像等。
结果肿块表现肝癌在MR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的肿块。
T1加权图像上,肝癌常呈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肝癌常呈高信号。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内有丰富的脂质,导致T1信号降低。
另外,由于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坏死,T2信号相对增高。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评估肿瘤组织弥散性的成像模式。
在DWI图像上,肝癌区域呈现高信号,这主要是因为肝癌细胞的增殖导致水分子的受限扩散。
动态增强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是通过连续拍摄多个序列,观察肝脏血流的变化。
动态增强成像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
在肝癌的动态增强成像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肿瘤早期强化,之后出现排除强化的特征。
华氏曲线华氏曲线是动态增强成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enhancement pattern of liver tumors. 华氏曲线分析通过计算肝脏区域的信号强度与时间的变化,提供了关于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在肝癌的华氏曲线上,通常显示出快速的强化和排除强化的特征。
诊断根据MRI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得出肝癌的初步诊断。
讨论肝癌的MRI特征是基于肿瘤细胞的不同组织学特点和水分子的扩散性质。
通过使用不同的MRI序列和成像模式,可以提供详细的肝脏解剖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MRI的高分辨率和非侵入性特点,使其成为肝癌诊断和随访的重要工具。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是胰腺病变的常见表 现之一,管径超过3mm。
淋巴结肿大
胰腺病变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增大。
胰腺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诊断胰腺疾病
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确诊大部分胰腺疾病,如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监测疗效
治疗后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 估病情变化和预后。
指导治疗
根据影像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 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目录
• 肝脏影像诊断 • 胆系影像诊断 • 胰腺影像诊断 • 脾脏影像诊断
01
肝脏影像诊断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
正常肝脏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轮廓 清晰、形态饱满,左右叶比例协
调。
肝实质密度均匀
正常肝脏的实质密度较为均匀,无 异常密度灶。
血管纹理清晰
正常肝脏的血管纹理走行自然,无 扩张或狭窄。
提高诊疗水平
影像诊断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信 息,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04
脾脏影像诊断
脾脏正常影像表现
脾脏形态
脾脏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光滑,轮廓清晰 。
脾脏密度
脾实质密度均匀,与肝脏密度相近。
脾脏大小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约6-8cm,厚约34cm。
脾脏病变影像表现
脾脏肿大
脾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边缘变钝。
脾脏密度不均
脾实质密度不均匀,可见低密度灶或高密度灶。
脾脏血管异常
脾静脉扩张、扭曲,可见侧支循环形成。
脾脏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协助诊断脾脏疾病
01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脾脏的病变情严重程度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表现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表现严福华;徐鹏举【摘要】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少见的肝脏间叶性肿瘤,肿瘤由厚壁血管、平滑肌和脂肪三种成分以HMB45组成103平滑肌细胞成分对于诊断有AML,虽然其有多种形态HAML细胞黑色素瘤相关单克隆抗体HMB45和A 10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于确定AM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HAML的影像特征与其不同的组织成分构成相关,血管、平滑肌和脂肪三种成分构成的比例不同,其影像表现不同.尽管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多样,但在动态增强成像表现为富血供且显示病灶内点条状血管影以及脂肪成分的存在是其重要的影像特征.一旦诊断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就应该予以积极随访或外科手术治疗.%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 is a rare hepatic mesenchymal neoplasm, which is composed of varying amounts of smooth muscle cells, adipose tissue, and vessels. The smooth muscle cell component is the most specific to the diagnosis. The smooth muscle cells have varying morphologies and are positive for homatropine methylbromide - 45 and A103.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HAML are correlated with its histological components. There are variable imaging appearances for HAML based on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fat, blood vessels, and muscle. Although different radiologic appeara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umors, demonstration of hypervascularity with opacification of central punctiform or filiform vessels on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mature adipose tissu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adio-graphic features. If the diagnosis of hepatic angiomyolipoma has been made, it should be followed up conservatively or surgically resected.【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1(017)005【总页数】4页(P412-415)【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严福华;徐鹏举【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由Ishak1976年首次报道,国内为丛文铭1992年首次报道,至今为止,国内已超过100例报道。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一、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1.好发于30~60岁男性。
2.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
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
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鉴别诊断】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检查方法】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转移性肝癌【临床特征】1.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 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病灶增强呈“牛眼”▲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肝脏病变MRI诊断详解

【影像诊断】
• MRI检查
在T1WI上囊肿呈均匀极低信号区,边缘光整锐 利,少数囊肿蛋白含量较高或有出血时,可呈等 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囊 肿轮廓更清楚,囊肿无增强。在MRCP上囊肿仍 为明显高信号。
肝囊肿
肝囊肿
肝囊肿、肾囊肿
MRI平扫示双肾 及肝脏内布见多个圆 形囊性病灶,T2WI (A、B)呈均匀高 信号,T1WI(C、D) 呈均匀低信号,边缘 光整,增强扫描(E、 F)囊壁强化
➢ 肝实质:T1WI均匀中等信号,高于脾,T2WI信号强度明显 低于脾
➢ 肝内外胆管:T1WI、T2WI分别为低、高信号 ➢ 血管:T1WI、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
(2)增强扫描
肝实质均匀强化,信号高于平扫,肝内血管亦强化
MR正常表现
平扫T1WI 平扫T2WI
动脉期 静脉期
2. 异常表现
(1)病变形态:良性肿瘤多为圆形、椭圆形,边 界光滑,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
肝右前叶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脓肿
肝脓肿
肝右叶两个不规则形异常信号
区,T1WI脓肿壁信号高于脓腔、低 于正常肝,T2WI反之。增强扫描: 脓肿壁环形强化,轮廓不光滑,边
肝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
寒战、高热。
【影像诊断】
• MRI检查
•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