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2)

合集下载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前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老师所作,在法律严密的律诗体裁中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阔和伟大。

该诗既有韵律美,又有象征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对诗歌语言、体裁结构、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针对该诗教学的实录,供参考。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律诗体裁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掌握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课堂以“我们研究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词”为话题,引入长征的话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中关于长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长征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阅读诗歌教师逐句朗读整首《七律长征》。

要求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朗读语音和语调。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诗歌1.阐释律诗体裁,揭示《七律长征》的特点和规律。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押韵、平仄和字数固定的诗歌形式。

教师可询问学生律诗有哪些特点和规律,通过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押韵和平仄等规律。

2.深度解读“赤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插霸主鞭。

”这两句话的意味。

这两句话是《七律长征》中最为蕴含战争的部分,也是很多人最为熟悉的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地朗读和解读,尝试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述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步:历史背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搜索,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的背景,红军西路军战士胡老爷子的故事,以及长征路程中的其他历史事件。

小结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革命先辈们的勇气和坚定。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学目标】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

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生:毛泽东师:那么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生1: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

生2:他很喜欢读书。

生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生1:很远的路途生2:路途很漫长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生: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生:1935年10月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板书:陕北)回顾长征,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2)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2)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2)统编版六年级《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七律长征》歌曲。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XXX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问题,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XXX为了粉碎XXX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XXX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XXX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学生们眼睛亮晶晶的,都透着股兴奋劲儿,我心里也暗暗高兴。

这堂课要讲《七律·长征》,这么伟大的诗篇,可得讲出彩儿来。

我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律·长征”四个大字,然后转身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毛泽东!”那声音响亮得就像一群小喇叭在教室里同时吹响。

这就对了,毛泽东的诗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啊,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开始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的时候故意加重了“不怕”和“只等闲”这几个字的语气。

读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两句能感受到什么?”有个小机灵鬼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红军特别勇敢,根本不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回事儿,就像超级英雄面对敌人一样。

”我笑着点头,这比喻还挺形象呢。

接着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形状,然后说:“这么高大险峻的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啊!同学们,要是你们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土坡就累得气喘吁吁,红军面对大山却如此轻松,这差距大不大?”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红军真是太厉害了,像巨人一样。

”我心想,这孩子理解得真不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眼睛都不眨,就像小猫咪看到了新奇的小老鼠。

我问:“你们说,这一‘暖’一‘寒’,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个同学挠挠头说:“老师,我觉得‘暖’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寒’是因为大渡河的铁索桥很危险,红军过桥的时候肯定特别紧张。

”我一拍手说:“太对了,你这理解很到位啊。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遇到危险就会后背发凉一样。

”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生:难。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一、课前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师:你都想到了什么?生1:长征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

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上课!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生1:生读材料师:这是长征的原因生2:简介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

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生:好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

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提示: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

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

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一生读:逶迤磅礴岷山五岭只等闲腾细浪师:这错误吗?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

生3:腾细浪rang 应该是Lang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

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

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生:读诗。

师:谁能把你的点滴的体会来跟同学交流一下。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生: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生:磅礴。

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

(读正确了)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

(师挂挂图)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

七律长征 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  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一、读长征,领袖的气势1.出示图片。

交流毛泽东吗资料。

读。

2.出示课题。

3.了解七律4.区分七言律诗和绝句。

由八句组成,每句的字数一样,中间四句两两对仗。

这种诗就叫“律诗”。

5.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

(生自由读诗)6.指名读。

理解“逶迤”。

(两个“走之底”。

走啊走,走啊走。

(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7.你看,(呈现“逶迤山形图”)“逶迤”就是这样拐来拐去,曲曲折折,向远方绵延。

这里说的是什么“逶迤”?指导朗读“逶迤”8.出示“磅礴”(山很雄伟,很高大。

)是啊,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 笔礴字21 笔。

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一样。

(呈现“磅礴山势图”)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读,声音雄壮)9.(出示“岷”)理解读音和字义。

10.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既然是“不怕”,既然是领袖毛泽东所写,该怎么念这首诗?试着读一读。

(指着品一首诗,读一个人板书“声音”)声音传递意义!自由读,齐读。

二、读长征——诗人的文章1.了解长征。

(生读“资料袋”)天啊。

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长征的“长”指什么?(时间长。

路程长。

)4.是的,这两个是显而易见的“长”。

然而,你们可知道,有人统计过,在这13 个月零两天、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一共遭遇战斗400 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在漫漫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200 米至少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这是怎样的“长”啊!(斗争的长。

)师:是啊,300 多天的行程,天天都在赶路,天天还得与敌人周旋、战斗。

路程长,时间长,斗争长……要写长征,可写的东西实在很多,然而,诗人毛泽东只用了多少字?生:56 个字。

学习第一句。

1.56 个字。

诗人毛泽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概括)哪里有概括?(生读第一句)2.孩子,你很会读书!这句诗里有个词语尤其概括写了长征的难,那便是———生:万水千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
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

(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

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

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47f•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高坡陡、很难上去,一脚踩空就很危险。

生:上面荆棘丛生,还有野兽出没。

生:食物不足,缺水。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可想而知!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不怕山高,不怕危险。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下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

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天很热吧。

生: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
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

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

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