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式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案式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案式教学实录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明白得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3、通过文章的讲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二、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三、课前预备: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长征的路线.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 同学们往常我们在课文中学过有关红军的文章吗?谁能说说?生1:《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

生2:《丰碑》。

生3:《倔强的小红军》。

这些文章描述的差不多上长征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阻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

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观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终止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伙儿有信心学好吗?生:有!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二)、资料展现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伙儿展现,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依照地,开始长征……生2: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那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

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生3: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刻,长驱二万五千里,通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能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专门值得大伙儿学习。

请大伙儿拿出自制的长征路线图,互相交流观赏。

生4: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指导学生利用“解—连—增—理”的方法,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小组完成诗意的理解;4、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远征之难”与“红军不怕”,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的特点,感受全诗的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6、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征、磅礴”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2、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了解单元单元导读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光辉多么慈祥,把咱农奴的心儿照亮!”这首歌曲在赞颂谁?2、交流:对是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请你,请你,对,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学习课题,了解七律特征,初步感受长征之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思考通过课题你能知道什么?1)请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七律”也是一种文体,它规定每行诗有七个字,全诗共八行。

这八行、四句有不同的称谓,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迅速做上笔记。

2)了解长征背景,初步感知情感那关于长征你们又有哪些了解?①请你,看来你已经认真预习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

经过了这么多山山水水真可谓是——对“千山万水”(板书)②毛泽东在诗中也为我们选择了几处山水来写了,用横线画出你找到的山水的名称。

来我们一起读出看来,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③同学们,1934年,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他们被迫实行大转移,天上每日有十几架战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的红军战士迈开两只脚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长征!请你,对,难!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红军的印象!对,是勇敢,是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学目标】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

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 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生: xx师:那么你对xx 了解多少呢?生 1:xx 是我国的 xx 领袖。

生 2:他很喜欢读书。

生 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生 1:很远的路途生 2:路途很漫长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 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生:长征是 1934 年 10 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生: 1935 年 10 月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 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 11 个省,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
可见我们的红军战士有什么精神?
(乐观)师板书
带着这种感情来读
生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再读诗句,理解颔联和颈联,感受长征艰难和红军的乐观、英雄主义精神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想一想具体描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有哪些?并组成四人一小组探讨下面的诗句。

1、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
五岭指的是五岭山,有哪五岭?
五岭山怎么样?(逶迤)
五岭山横跨四省,山势起伏,绵延不断,可见它非常---长,想要翻越它难不难?
谁能把五岭的逶迤用画来表示出来?
2.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那乌蒙山呢?诗人是怎样来形容乌蒙山的呢?(磅礴)
你还想到了那些词?
你们知道吗?乌蒙山海拔有两千三百多公尺,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700层那么高,你们说高不高?想要翻越它难不难?---难
谁能用画来表示?
你能把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难读出来吗?
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这可是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呀,再读。

此时此刻,它们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可是(手指五岭)正是这绵延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手指乌蒙)正是这高大雄伟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红军脚下---滚动的泥丸。

多么乐观的精神,再读
我们男同学读前4个字读出山的气势,女同学读后3个字读出红军对困难的不屑。

这也正是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我们的红军跨过了千山,还有万水,你知道诗中写到了哪两水吗?
“金沙谁水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理解“暖”
展示图片:这就是金沙江,金沙江水势湍急,两岸有悬崖耸立,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是“暖”呢?
生:正值五月天,天气暖和
不错,1935年5月红军到达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此时,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生:喜悦
带着这种喜悦来读这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你对红军战士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聪明机智
(过渡):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4.理解“寒”
(展示大渡河图片)这就是铁索桥(生惊呼)下面是湍急的大渡河,当时敌人为了阻止红军过桥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十三根铁索高悬于上,看了图片你人为“寒”是什么意思?
生:令人害怕
生:看到铁索桥我觉得想要过去非常的惊险。

是啊,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让人只看一眼就心惊胆寒,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想看看当时激烈战斗的场面吗?(生观看视频)
此时此刻你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战士们流血牺牲我们心里很难过。

一个寒字不仅仅是铁索桥的惊险---找生读
一个“寒”字写出了战士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找生读
一个“寒”字道出了诗人对战士们的缅怀---齐读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练习)女生读暖,男生读寒。

小结:长征途中,红军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不是
而事实上红军要渡过这样的河有24条,哪一条不难哪一条不险?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理解尾联,感受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
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只要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读出这份欣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展示岷山)这就是红军翻越岷山的情景,岷山海拔有4千多米,常年积雪,红军脚穿草鞋,顶着刺骨的寒风,但他们的心情依然是喜悦的。

再读这句。

2、历时一年的长征胜利结束了,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一起来看在作家的笔下长征是什么?
展示,师生读。

3、再次读诗,感情升华
让我们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一起来诵读。

六、总结: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人人唱,最后我们一起倾听《七律长征》的歌曲,想唱的同学也可以小声哼唱。

(播放歌曲)
七、展示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写你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感受毛泽东的豪情
壮志。

八、板书设计:
远征难
乐观精神只等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