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七律·长征》篇1【教学目标】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
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生:毛泽东师:那么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生1: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
生2:他很喜欢读书。
生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生1:很远的路途生2:路途很漫长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生: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生:1935年10月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3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3篇⼀、情感铺垫,导⼊课题(⼀)引⼊课题《七律长征》师:有⼀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泽东的笔下,它是宣⾔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17⽇,红军途经11个省,⾏程达⼆万五千⾥,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个伟⼤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泽东⼀起重⾛长征路。
(⼆)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这⾸诗有8⾏,每⾏有7个字。
师:这⾸诗总共有8⾏,每⾏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诗的题⽬,所以⽤⼩圆点隔开,我们再读⼀遍课题。
【评析】执教⽼师给学⽣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喜欢的⽅式读⼀读这⾸诗,要求读准字⾳、读通句⼦,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按要求⾃由读诗。
师:下⾯请⼀位同学读⼀读这⾸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的字⾳)师:古⼈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诗的⾸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诗歌全⽂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韵美。
【评析】从有⽬的地⾃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师引导学⽣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最新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汇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
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1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一、课前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师:你都想到了什么?生1:长征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
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上课!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生1:生读材料师:这是长征的原因生2:简介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
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生:好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
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提示: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
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
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一生读:逶迤磅礴岷山五岭只等闲腾细浪师:这错误吗?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
生3:腾细浪rang 应该是Lang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
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
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生:读诗。
师:谁能把你的点滴的体会来跟同学交流一下。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指导学生利用“解—连—增—理”的方法,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小组完成诗意的理解;4、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远征之难”与“红军不怕”,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的特点,感受全诗的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6、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征、磅礴”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2、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了解单元单元导读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光辉多么慈祥,把咱农奴的心儿照亮!”这首歌曲在赞颂谁?2、交流:对是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请你,请你,对,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学习课题,了解七律特征,初步感受长征之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思考通过课题你能知道什么?1)请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七律”也是一种文体,它规定每行诗有七个字,全诗共八行。
这八行、四句有不同的称谓,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迅速做上笔记。
2)了解长征背景,初步感知情感那关于长征你们又有哪些了解?①请你,看来你已经认真预习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
经过了这么多山山水水真可谓是——对“千山万水”(板书)②毛泽东在诗中也为我们选择了几处山水来写了,用横线画出你找到的山水的名称。
来我们一起读出看来,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③同学们,1934年,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他们被迫实行大转移,天上每日有十几架战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的红军战士迈开两只脚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长征!请你,对,难!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红军的印象!对,是勇敢,是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精选(最新)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生: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生:远征、万水千山。
师:(板书"万水千山")看大屏幕,请你快速浏览"资料袋",思考哪些信息反映长征经历了万水千山?长征路上,除了路程远,红军还碰到了哪些困难?生:饥饿。
师:是的。
由于缺乏食物,有的人吃皮带、吃草根。
生: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地。
师:是的。
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沼泽地里,这说明行军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平均3天作战一次,但饥饿、寒冷、伤病、死亡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生:只等闲。
师:(板书"只等闲")只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只"是仅仅的意思,"等闲"是指平常的事,"只等闲"是指仅仅是平平常常的事。
師:好一个平平常常!在我们看来,这些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平平常常的。
面对万水千山,红军怕吗?生:不怕!师: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怕吗?生:(加大声音)不怕!师:面对千山万水、千难万阻,红军却等闲视之。
"不怕""只等闲"把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红军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评析】执教老师紧扣诗眼"难",借助信息技术中的"资料袋",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合作学习,品读课文,领悟情感(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对于红军长征历经万水千山的故事,毛泽东大笔一挥,把它变成了3句诗,5幅画。
哪位同学读懂了诗歌,能给这5幅画配上对应的诗句吗?(课件出示5幅图画以及相应的诗句)(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时间,各小组成员讨论商量后再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生(代表):乌蒙山区群山起伏,人烟稀少。
红军走过乌蒙山时,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赶,还要面对恶劣的环境,但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过了乌蒙山。
师:谢谢这个小组成员的汇报。
我们来看看伟人毛泽东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出示诗句和2幅图画)师:要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领会诗歌的内涵,你有什么好方法?生1:抓住关键词。
生2:用想象的方法。
生3: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学习方法归纳了一下。
一是抓住重点词语;二是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三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红军,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在就用你们说的方法自主学习或4人小组交流学习。
生自学或小组交流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读出逶迤的连绵、磅礴的气势,读出腾细浪和走泥丸的轻松)生1:抓住关键词"腾细浪""走泥丸",可以知道五岭是连绵起伏的,但红军只把它当成细浪;乌蒙山高耸磅礴,但在红军脚下却显得轻轻松松。
师:你能读出那种轻松的感觉吗?生读诗句,尝试读出轻松的感觉。
师:很好,从他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轻松的感觉。
生2:"磅礴"的意思是气势雄伟。
师:来,你试着读出雄伟的气势。
生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我感觉到了乌蒙山有xx多米高了。
你们知道乌蒙山的主峰有多高吗?生:4000多米。
师:红军要翻越这4000多米高的乌蒙山,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生再读诗句。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连绵千里的山脉,险峻的山峰,在红军眼里生:很细小。
师:爬那么多巍峨险峻的山,真的就那么轻松吗?如果不轻松的话,难在哪里?生:难在缺少食物、水源,红军有可能渴死。
师:还难在哪里?生:难在空气稀薄,红军呼吸困难。
师:还有吗?生:难在丛林充满荆棘。
师:可是这些困难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生:细浪和泥丸。
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
师:夸张可以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也可以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在文中是把困难缩小了。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1:红军不怕困难。
生2:红军很坚强。
生3:红军坚持不懈。
师:是的,这些都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们所说的长征精神。
(板书"长征精神")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转出乌蒙山深处,红军要面对的是哪两条河?(课件出示图片和相应的诗句)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这里的大渡河指的是泸定桥。
红军战士是怎样渡过泸定桥的呢?哪个小组收集的是这方面的信息?生(代表):我们小组收集了金沙江的故事,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大家讲一讲。
红军突然袭击,从敌人那里获得了渡船;还采用声东击西策略,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师:红军假装攻打昆明,实际上是在掩护部队渡过金沙江。
当全部红军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以后,假如你是红军中的一员,心情如何?生1:紧张。
生2:开心。
师:把高兴的心情放进诗中体验一下。
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面带笑容,重音轻读处理诗句中的"暖"字,高兴的心情表露无遗。
全班女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战斗结束了,但是长征并非一帆风顺,抢渡另一条河时却是另一番场面。
哪个小组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呢?生(代表):红军在跨越大渡河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困难,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跟我们有同样的感受。
(播放视频)师: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生1:心痛。
生2:害怕。
生3:心惊胆跳。
生4:惊险、悲壮。
师:诗句中的哪个字或词最能反映你的感受?生:寒。
师:很好!"寒"的是,桥只有13根滚烫滚烫的铁链;"寒"的是,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波涛;"寒"的是,对面敌人密集的枪弹;"寒"的是,一批批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
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成的道路!师:我想从你的吟诵中一定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寒"。
生读诗句,体会"寒"的内涵。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诗的时候神情凝重,和读前一句诗时面带微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能感受到你沉重的心情。
全班男生读诗句。
师:"暖"表现了战士们胜利后的欢快心情,"寒"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悲壮。
让我们记下这一喜一悲的场面吧!全班学生读诗句。
3.感受爬岷山之难师:如果说登五岭乌蒙山令人望而却步,跨江河令人胆战心惊,那么爬雪山更是难上加难!哪个小组收集了关于踏岷山的信息。
生代表匯报学习成果,播放视频,出示相关资料。
师:要越过这样的雪山,难吗?红军怕吗?体现在哪里?(圈出词语:开颜、更喜)既然越过雪山那么难,为什么红军却更喜、更开颜了呢?生:因为会师了,长征结束了,胜利了!师:会师了,长征要结束了,多么让人兴奋呀!师:(引读)更喜岷山生:千里雪。
师:(引读)三军过后生:尽开颜。
师:(提高声音引读)更喜岷山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评析】该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课前执教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课中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介绍图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执教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自主配乐朗读,彰显个体感悟师: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辅助学习课文,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
师:下面老师播放3段音乐,有舒缓的、忧伤的、豪放的,请同学们边听边记下这3段音乐的序号。
你希望用哪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为什么?生1:我用第3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因为这段音乐体现了雄伟的气势。
生2:我选择第2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这段音乐很忧伤,而很多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牺牲了,旋律比较切合。
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毛泽东用56个字描述了漫漫长征路。
在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有很多感人的场面。
(深情地)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诵这首诗,把它献给那些勇敢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提示学生通过朗诵的节奏和声音的变化传达情感)生配乐朗诵。
【评析】把诗句和音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自主选择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拓展,升华情感师:(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背景以及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