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古诗词之意象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一、边塞怀古诗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 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二、送别诗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 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 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 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 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 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16.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17. 蟋蟀怀念征人。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初中语文古诗意象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意象整理古诗意象是古诗中运用的各种形象、象征、比喻手法来描绘事物或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古诗意象丰富而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古诗意象进行整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自然景色的意象自然景色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古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等。
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意象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2. 季节变迁的意象季节变迁是时间顺序的意象,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法。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描绘不同的季节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描绘季节变迁的意象使诗情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
3. 心理感受与情感的意象古诗中常常通过意象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表达了离别之情;《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描绘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 动物形象的意象古诗中经常通过描绘动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借用了动物的行为来表达作者思乡之情;《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地上霜用动物形象来描绘月光。
这些描绘动物形象的意象使诗歌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读者的趣味。
总之,古诗意象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通过自然景色、季节变迁、心理感受与情感以及动物形象等意象的运用,古诗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境界和意蕴。
这些意象仍然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考复习—古诗词之意象.ppt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似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0.芳草——离别与离恨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喻离恨
王孙游兮不归,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 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春草生兮萋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楚辞·招隐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甚独抱清高,
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
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 洁的人品。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宋 柳永《雨霖铃》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 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 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 氛。
7.鸿雁 ——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
欣赏
伤 也问归雁生相似,
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曲》)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 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诗歌鉴赏之意象
1
学习目标
1.理解古代诗歌意象的概念。 2.理解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猜一猜 他和它?
•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 到他和他的这篇作品。
• 它极其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 它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 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 的悲哀。
• 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 曲四大家”。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的意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的意象1.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0.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初高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

初高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古典诗歌常用意象例析1、秋(秋+心=愁)景A、表现环境凄苦、心境凄凉、内心忧愁:风雨飘摇、四野荒凉、空山寂寂、万木萧条;B、由自然万物的凋零而想到人生时光流失。
2、落花叹年华易逝,光阴不再;渲染愁苦、凄凉之意。
3、江水喻时光流逝;叹历史变迁;以水喻愁。
4、“捣衣”和“砧声”------A、思念之情B、渲染凄凉悲苦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忧苦、愁思的情感5、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6、鹧鸪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7、雁A、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B、鸿雁作为信使出现;C、以“孤雁”暗示孤独、不得志8、燕子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成语:劳燕分飞熟语:双飞燕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
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
拳,屈曲。
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风灯”“宿鹭”“”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4. 【甲】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①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
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元·许有壬春山碧。
诗成马上应相忆。
应相忆。
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中考古诗文中常见意象100例

中考古诗文中常见意象100例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陈高《梅花》 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 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咏梅》
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 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
2.菊花
——人格的写照 (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
)
欣赏
秋从绕舍似陶家,
遍绕离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缜《菊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 洁。
.
3.梅花 ——高洁的象征
欣赏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 戴复古《月夜舟中 》
青鸟不传云外信,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 书的信使。
南唐中主 李璟
.
鸿雁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
典故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
8.柳 ——离情的象征
欣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
5.杜鹃鸟 ——凄怨哀伤的象征
欣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绝啼血。
宋 贺铸《忆秦娥》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三更月照在庭院里的雪白的梨花上,杜鹃 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 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 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双调水仙子·夜雨》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 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随风直到夜郎西。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
阳暮。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宋 秦观《踏莎行》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 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 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 离别感伤之情,三、四 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 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 怀念与深切同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诗最 盛。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 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自灞陵桥折柳的故事产生 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 某种必然的联系。
.
9.燕子
——惜春伤秋、渲染离愁、 寄托相思、感伤时事
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 意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月亮、菊花、梅花、梧桐、杜鹃鸟、寒蝉、 鸿雁、柳、燕子、芳草、羌笛、乌鸦、水
.
欣赏
1.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情思=浸染了 诗人感情的意象
.
露总是白的,但今 夜更白,因为感受在 今夜;月无处不明, 但故乡更明,因为异 地思家。诗人以幻作 真,为的是突出对故 乡的思念。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
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
不回。
宋 王令《送春》
.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 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6.寒蝉 ——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唐 骆宾王《咏蝉》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 狱中的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无人信高洁
骆宾王《咏蝉》
元 王冕《墨梅》
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洁白,收到了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
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
4.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欣赏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下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
写的是被剥夺了 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 深宫里,形孤影单、 卧听宫漏的情景。诗 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 黄的梧桐破题,烘托 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 围。
• 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 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 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 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知识回顾
你能联系所学诗歌,说出作者所运 用的一些意象吗?
.
古诗中常见意象
曲四大家”。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 景—
• 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思乡之情绵绵柔长
夕阳 、断肠人
.
什么是意象?
• 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 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 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诗歌鉴赏之意象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
1
学习目标
1.理解古代诗歌意象的概念。 2.理解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
猜一猜 他和它?
•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 到他和他的这篇作品。
• 它极其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 它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 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
的悲哀。 • 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
欣赏
伤 也问归雁生相似,
人归落雁后,
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发在画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欧阳修《戏答元慎》
残星几点雁横塞,
早在花开之前,就 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 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 时,出使南朝陈,写下 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 又婉转。
蓬山此去无多路,
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 赵嘏《长安秋望 》
“本以高难饱”,
“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甚独抱清高,
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
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
洁的人品。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宋 柳永《雨霖铃》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 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 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7.鸿雁 ——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