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用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6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教学设计
题目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来自课时总课时2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孙亚东
年级

学科
生物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本节内容是消化和吸收,重点讲解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消化和吸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消化和吸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消化和吸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作者:麦雁玲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171-01《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本节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先探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注意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让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虽然消化系统各器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但消化器官大部分在体内,学生对其的名称有所了解,但对结构和功能则“一知半解”。

这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因此本节的教学难度较大。

结合这些情况,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开展了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

1.巧用导学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本节内容多而且繁杂,分两课时授课。

学生在课外并没有多少时间对生物课进行预习等自主学习,所以更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让课堂学习更有效。

故将繁复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梳理,具体安排是: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消化的概念和消化液的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并针对教学安排,精心准备导学案,优化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内自主学习。

一.阅读书本P26和P29图,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系统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2.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出消化道的组成:口腔→[ ]→[ ]→[ ]→[ ]→[ ]→[肛门]3.口腔中的消化腺是______;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它能分泌胆汁;胃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小肠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此外,小肠中还含有______和______等消化液。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

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进行探究教学,安排了一个示意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整体认识;一个动画,即“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消化和最终消化的位置;两个实验,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为第二课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会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方面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2.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关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难点: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所欠缺。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是如何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为后续学习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细胞的生活等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也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本节课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说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图片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和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2)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在上本课时,首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而了解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再通过剪贴图、挂图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正确的结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消化液对食物消化作用。

教学疑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全部进入人体内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教学准备:实验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挂图:消化系统模式图课时按排: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都必须通过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它的结构怎样?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学生活动:讨论后,归纳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舌主要是起搅拌的作用,而唾液腺则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师提示:在学生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馒头在口腔中的遭遇,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注意。

[教师]: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再见 ! (zàijiàn)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教学课件。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 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 道(shídào)、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 内的小腺体。例如,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 互关系示意图
温度大约是37 ℃。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制订计划
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❶ 取新鲜(xīn xiān)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 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块不做处 理。
❷ 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 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第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讨论和完善计划(jìhuà)
完善方案时,要进一步考虑以下问题: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合适?
怎样才能既方便又快速地获得大量的唾液?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 中保持多长时间后再滴加碘液合适?等等。
分工(fēn gōng)操作,观察和记录 你们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是:
分析下面的数据,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 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 分泌以下数量(shùliàng)的消化液:1 500毫升唾液,2 000毫升胃液, 1 500毫升肠液,500毫升胆汁,1 500毫升胰液。
五种消化液中,胆汁、胰液、肠液(chángyè)都进入小肠,共有3 500毫升,所以小肠内消化液最多。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食物的消化[重难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重点分析:有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果没有消化系统的完成,我们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就供给不足,我们就不能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消化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方案:1.播放人消化食物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观察教材中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说出每个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消化道的哪个部位,消化液含有什么酶。

由此归纳出消化腺的组成,并为学习消化的全过程做必要的准备。

3.消化系统各器官互指游戏,进一步了解各器官在身体的具体位置。

[重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难点)难点分析:利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在:(1)单一变量的控制;(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3)数据的记录和整理;(4)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突破方案:首先播放馒头在口腔内被消化的视频,其次指导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探究。

最后分析实验:理想的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馒头不变蓝色,②号试管馒头变深蓝色,③号试管馒头变蓝,颜色稍浅。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应给予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本实验要探究的是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而①号与②号构成一组对照,探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①号与③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这三组实验就足以说明问题。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视频)2.消化(视频)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视频)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动画设计)5.人体消化系统6.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问题导入]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吃了大餐以后很不容易饥饿,这是什么原因呢?吃进去的食物是不是都直接转变为人体的成分了呢?都哪些物质需要消化,都是在什么部位消化的?又变成了什么物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入今天这个课的学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1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1课时
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 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唾液中的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能 使部分淀粉转化变成麦芽糖。
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②号试管淀粉没有发生变 化,所以淀粉与碘变蓝色。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既然牙齿这么重要我们怎样进行保健?
教法,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 和维生素。
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 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 这些成分的呢?
消化吸收
明确目标 授课
引入新课。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
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学生回答
牙齿、舌、唾液腺
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 用?
学生谈收获
我们假设淀 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
化并与唾液有关。
学生熟悉课本中 P26-28 内容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醒:探究中的“提示”部分
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 量要足,实 验装置 在 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 须在 5 分钟以上
演示
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 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
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 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 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 馒头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 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舌只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 拌都有关系。 拌都有关系。
淀粉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道的起始 部位,内有牙齿 部位 内有牙齿 舌和唾液腺. 舌和唾液腺. 口腔 食物的通道 咽 人体最大的消 化腺,分泌胆汁 化腺 分泌胆汁 肝脏 分泌唾液,其内的淀粉 分泌唾液 其内的淀粉 唾液腺 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的通道,通过蠕 食道 食物的通道 通过蠕 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思考: 思考: 1、小肠有多长? 、小肠有多长? 2、内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 、内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 3、小肠绒毛的结构如何? 、小肠绒毛的结构如何?
结论: 结论: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1、小肠很长,约5-6米。 、小肠很长, - 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皱襞 表面积。 表面积。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 、小肠绒毛壁很薄, 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试一试 • 以“种子历险记”为题, 种子历险记”为题, 了解种子在人体内的历 险途径。 险途径。
消化道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大肠

食道

小肠
外消化腺:肝脏、 外消化腺:肝脏、胰腺 内消化腺:肠腺、胃腺、 内消化腺:肠腺、胃腺、唾液腺
———食物中淀粉、脂肪、蛋 食物中淀粉、脂肪、
白质等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 白质等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 分子大 物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分子小、 物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分子小、 分子小 简单的物质的过程。(消化主要 简单的物质的过程。(消化主要 的物质的过程。( 通过各种消化酶进行的。) 消化酶进行的 通过各种消化酶进行的。)
—— 小 肠 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 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 包括肠液、胆汁、胰液。 包括肠液、胆汁、胰液。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 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1)
(2)
(3)
将3支试管放入37ċ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后各加 支试管放入37ċ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后各加 37 ,5 滴碘液,摇匀。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管内颜色比(1) 管内颜色比( 管内颜色最浅, 管内颜色最深, (1)管内颜色最浅, (2)管内颜色最深, 管深, 管浅。 管深,比(2)管浅。 通过搅拌、加唾液, 通过搅拌、加清水, 通过搅拌、加唾液, 通过搅拌、加清水, 无切碎、无搅拌、 无切碎、无搅拌、加 馒头中的淀粉分解 馒头中的淀粉基本 唾液, 唾液,馒头中的淀粉 成麦芽糖 没有分解 没有充分分解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胃腺 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 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唾液 胃液 肠液、 肠液、胰液 胆汁
十二指肠
小肠的起始部位,内 小肠的起始部位 内 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大肠的起始部位, 大肠的起始部位 在腹腔的右下部. 在腹腔的右下部 盲肠
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 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 胃 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 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胰 分泌胰液
消化和吸收 小肠 的主要场所
阑尾 肛门
大肠 暂时贮存粪便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
聪明的你们得 出的结论是什 么呢? 么呢?
A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 + 2毫升唾液 毫升唾液 毫升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 + 2毫升清水 毫升清水 毫升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C块状馒头 块状馒头 块状 + 2毫升唾液 毫升唾液 毫升 不搅拌
2.胆汁的作用 2.胆汁的作用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能起到 乳化作用 作用. 乳化作用.
1毫升 花生油 毫升 + 5滴胆汁 滴胆汁 摇匀
1毫升 花生油 毫升 + 5滴水 滴水 摇匀
(1)
(2)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呢?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呢?
消化道: 消化道: 口腔 消化系统 消化腺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 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维生素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蛋白质 ,人体内供给能量的主 要物质是 糖类 ,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脂肪 ,构成 既不构成细胞组织, 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水 ,既不构成细胞组织,又不提供 能量的物质是 维生素 。 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中,热量价最高的是 脂肪 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中, 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患 缺乏维生素C 人体内缺乏维生素 患 夜盲症等 ,缺乏维生素 坏血病等缺 , 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乏维生素 患佝偻病等。 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中, 钙和磷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铁 是构 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