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5章-脊椎动物(2学时)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进化的生物之一,拥有脊柱和脊椎骨。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关于脊椎动物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生物。

一、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进化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1. 鱼类:鱼类是最早进化出来的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鳞片和鳃呼吸。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最著名的两栖动物是青蛙。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具有肺和皮肤呼吸,以及生活史中的蝌蚪阶段。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可以分为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不同类型。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四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和表皮的角质化。

4. 鸟类:鸟类是羊膜动物中最为进化的类群之一。

鸟类的特征是具有羽毛和鸟喙,能够飞行并进行高度复杂的行为。

5.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乳腺和发达的大脑,能够进行高级的学习和适应复杂的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脊柱:脊柱是脊椎动物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

脊柱不仅能够支撑身体,还保护了脊髓。

2. 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由骨头、关节和软骨组成。

骨头提供支撑和保护,关节使得动物能够进行运动,软骨则起到减震的作用。

3. 头骨:头骨是脊椎动物头部的支撑结构,保护了脑部和感觉器官。

头骨的形状和结构因不同的物种而异。

4. 四肢:脊椎动物的四肢分为前肢和后肢,用于移动和捕食。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四肢形状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是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过气管、肺和鳃等器官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进化历史,呼吸器官也呈现出多样性。

2. 心血管系统:脊椎动物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高二生物脊椎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脊椎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脊椎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生物学中,脊椎动物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涉及到了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二生物脊椎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脊椎动物的特征1.1 内外骨骼脊椎动物有内骨骼(脊柱和头骨)和外骨骼(肢骨和肋骨)的特征。

内骨骼支撑身体结构,外骨骼保护和运动。

1.2 身体对称性脊椎动物的身体通常具有左右对称性,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分。

1.3 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具有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根等。

2. 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分为五个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每个门下又有不同的纲、目、科、属和种。

3. 人类的脊椎结构3.1 脊椎骨人类的脊椎骨构成了脊柱,由33个脊椎骨和椎间盘组成。

3.2 脊椎的功能脊椎起到保护脊髓、支撑身体、保持平衡和运动等功能。

3.3 脊椎的构造每个脊椎骨由椎体、椎弓和棘突等部分组成。

4.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4.1 肌肉系统脊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肌肉系统,包括骨骼肌和平滑肌等。

4.2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由骨骼和关节组成,起到保护内脏、支持身体和进行运动等功能。

5.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5.1 心脏脊椎动物的心脏是一个中空的有节奏的肌肉器官,负责泵血。

5.2 血管系统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组成,血液在体内循环经过不同的血管。

6. 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6.1 呼吸器官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肺、鳃和皮肤等。

6.2 气体交换呼吸器官使氧气吸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实现气体的交换。

7.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7.1 消化器官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肝脏等。

7.2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

8. 脊椎动物的生殖系统8.1 雄性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和阴茎等。

8.2 雌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等。

9.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9.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

脊椎动物学课程简介课件

脊椎动物学课程简介课件

三、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全世界约有1370多种(我国已知有14种), 分布于世界各个海洋。
分3个纲 1、尾海鞘纲(幼形纲)---无变态(如住囊虫) 2、海鞘纲---------------有变态
(如柄海鞘、玻璃海鞘、菊海鞘等) 3.樽海鞘纲-------------有或无变态,体呈
桶状且具环状带。(如樽海鞘、小海樽等)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3个亚门:
❖ 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 ❖ 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 前二个亚门为原索动物
(Protochordata): 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 类群。不出现脊椎,终生有脊索。
文昌鱼 不对称属(偏文昌鱼属): 短刀偏文昌鱼
(P344)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1、出现明显的头部 2、大多数种类以脊椎代替脊索 3、原生性水生动物以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性水生
动物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4、大多数出现了上、下颌 5、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6.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7、大多数具成对的附肢
(4)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咽、肠、肛门
口: 触手、口笠、前庭、轮器、缘膜、缘膜 触手
咽: 鳃裂、鳃棒(杆)、背板(咽上沟)、 围咽沟、内柱(咽下沟)
❖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流动线路:

食物

内 柱
围 咽 沟
背 板

肛 门
过 滤 泥沙
水 鳃裂
肠: 平直 肛门: 开口于臀前鳍与尾鳍交界处左侧 消化腺: 肝盲囊,位于咽腔右侧

认识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

认识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
认识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第3章 鸟类的生殖方式 第4章 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 第5章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第6章 总结
目录
● 01
第1章 简介
什么是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骨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它们是动 物界中最高等级的一类生物,拥有复杂的生殖系 统和繁衍方式。
爬行动物的卵胎生生殖方式
发育过程
未孵化的卵 幼体在母体内发育
出生状态
幼体相对发育完全 出生时较为成熟
存活率
卵胎生增加存活率 相对卵生更有优势
繁殖优势
提高幼体存活率 适应性更强
爬行动物的性别 决定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 方式多样,有的由染 色体决定,有的由环 境决定。雄性和雌性 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种群的繁殖成功。
胎生动物
胚胎在母体孵化
不同生殖方式的比较
卵生动物
繁殖速度快 风险较大
胎生动物
保护胚胎较好 繁殖率较低
卵胎生动物
兼具卵生和胎生优点 适应性广泛
半胎生动物
灵活的生殖策略 适应各种环境
生殖方式演化历程
01 原始脊椎动物
主要为卵生
02 哺乳动物
多为胎生
03 爬行动物
卵生和胎生并存
适应不同生态环境
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进行了 多种形式的演化,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生 态位,选择了适合自身的繁殖方式。这种多样性 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保障。
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
性交
脊椎动物主要通 过性交进行繁殖。
卵胎生
部分脊椎动物具 有卵胎生的生殖 方式,胚胎在母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一、什么是脊椎动物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动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骨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根坚固“大梁”,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我们熟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从广阔的海洋到陆地,从天空到地下洞穴,脊椎动物几乎占据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特征1、脊椎骨脊椎骨是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一骨骼结构不仅赋予了身体基本的形态和支撑,还为神经的传导提供了通道,使得神经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身体各部位传递。

2、内骨骼与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不同,脊椎动物具有内骨骼。

内骨骼更加坚固且灵活,能够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

3、头部明显脊椎动物通常具有明显分化的头部,头部集中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食物、危险和潜在的配偶。

4、复杂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更为复杂,拥有大脑和脊髓,能够进行更高级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三、鱼类——脊椎动物的先驱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

1、外形和结构鱼类通常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减少阻力,快速游动。

鱼鳍则帮助它们保持平衡、改变方向和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从水中摄取氧气。

2、种类繁多从小小的金鱼到巨大的鲸鲨,鱼类的种类极其丰富。

有的鱼类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有的则生活在海洋中。

3、特殊的适应性为了在水中生存,鱼类发展出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性特征。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能够发光,有的鱼类具有电感应器官,帮助它们在黑暗或浑浊的水中感知周围环境。

四、两栖类——从水到陆的过渡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1、幼体与成体的差异两栖动物的幼体通常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2、生活环境它们既能在水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栖息,但通常需要靠近水源,因为它们的生殖过程仍然离不开水。

八年级脊椎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脊椎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脊椎动物知识点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索和脊椎的动物,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动物群体之一。

在生物学教育中,脊椎动物是不可避免的教学内容,从中学生阶段开始学习,一直到高中或大学深入学习。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生物学课程中的脊椎动物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鱼类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也是最为广泛分布和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群体之一。

鱼类的特点包括:身体大多呈流线型,有鳞和鳍,用鳃呼吸,通过尾鳍进行游泳等。

常见的鱼类有无颌鱼、硬骨鱼和软骨鱼等。

二、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指在不同阶段都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有肺呼吸和皮肤呼吸,肢体适应陆地行走和游泳,个体发育经历水生和陆生两种形态。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蝾螈、蛤蟆、青蛙等。

三、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主要分为龟鳖类、蜥蜴类、蛇类和鳄鱼类等。

爬行动物的特点包括:四肢不同于哺乳动物,身体通常被覆盖着角质鳞片,多为掠食性动物。

爬行动物的群体数量较鱼类和两栖动物减少,但分布范围广泛。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盗猎现象的加剧,很多爬行动物种群面临严重威胁,需要得到守护和呵护。

四、鸟类鸟类是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成的羽毛动物,具有翅膀、喙和双足等独特的器官结构,能够飞翔和在地上行走。

鸟类通常分为肉食鸟、食虫鸟、草食鸟等多个类别。

鸟类的复杂行为和鸣声使它们成为了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为复杂、最为发达的动物群体之一,它们拥有骨骼、毛发、产乳腺、硬膜等独有的器官和结构。

哺乳动物包括了各种类型,如食肉动物、啮齿动物、有袋动物、灵长类动物、海豚和鲸鱼等。

哺乳动物的适应能力和复杂的智力活动使它们成为了自然界中最具有竞争力、适应性和文化特征的物种之一。

总之,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物种之一,它们在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习意义。

《脊椎动物》 学历案

《脊椎动物》 学历案

《脊椎动物》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认识不同类型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理解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点。

2、难点(1)理解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2)分析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

三、知识讲解(一)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骨为其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其主要特征包括: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明显的头部、内骨骼、发达的神经系统、复杂的感觉器官等。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

它们生活在水中,身体通常呈流线型,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鱼类用鳃呼吸,通过鳍来游动。

大多数鱼类体表覆盖着鳞片,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2、两栖类两栖动物在其生活史中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裸露,没有鳞片或羽毛覆盖。

3、爬行类爬行动物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

它们的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能够防止水分散失。

用肺呼吸,卵有坚韧的外壳,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4、鸟类鸟类具有适应飞行的身体结构。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骨骼轻而坚固,胸肌发达,具有高效的呼吸系统——双重呼吸,体温恒定。

5、哺乳类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脊椎动物的进化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鱼类开始,逐渐进化出适应陆地生活的两栖类,再到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类,然后进化出适应飞行的鸟类和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哺乳类。

在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足超纲(Tetrapoda)
恒温
胎生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鱼形动物(Pisces)
1)一般特征 – 身体纺锤形、流线型 – 不具五趾肢骨,但发育鳍 – 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 – Cambrian-Recent,现代全盛
鱼形动物各部名称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颞颥孔类型
无孔型—无颞颥孔 下孔型—一对,位于头骨侧面,鳞骨和后眶骨的 下部
颞颥孔类型
调孔型—一对,位于头骨顶部,后眶骨和鳞骨的
上部
双孔型—二对,位于头顶、头侧各一对,鳞骨和
后眶骨上、下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4)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 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第五章
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
•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 • 第二节 古植物
地史时期各门类生物分布图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
一)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一般特征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富
有弹性,不分节。低等种类,终生保留;高等种类, 只在胚胎期保留,成年时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椎)的上 方
命名时可称龙,而不能称恐龙
恐 龙 化 石 代 表
恐龙化石代表—马门溪龙
恐龙化石代表—青岛龙 青岛龙
恐龙化石代表—禄丰龙
恐龙化石代表—霸王龙
恐 龙 化 石 代 表 翼 指 龙

恐 龙 化 石 代 表 准 噶 尔 龙

恐 龙 蛋 化 石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动物臼齿类型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7、哺乳纲(Mammalia) 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出现到现代,大约经历了2-3Ma,属灵 长目 据目前研究,人是由猿演化来,森林古猿 腊马古猿南方古猿人
大猩猩
臼齿具五尖以及 具有Y型沟槽
森林古猿 (N1)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2)产生了羊膜卵: --卵外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壳内有一层不 透水的纤维质薄膜(羊膜),防止卵的变 形、损伤和水分蒸发
– 卵内充满羊水,还有提供营养的卵黄和容
纳排泄物的尿囊
它是动物征服陆地、在 陆上繁殖的重大进步
羊膜卵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3)爬行类的颞颥孔 颞颥孔:位于眼眶之后,为颌肌附着处
3、鱼形动物(Pisces)
4)鱼类的演化 根据化石记录及推测,现代各种鱼类由盾皮 鱼发展演化而来。该化石发现于S纪后期地层 中,繁盛于D纪。具成对鼻孔、颌及偶鳍,从 而增强了感觉、取食、运动的能力。 ↗软骨鱼 盾皮鱼 ↘硬骨鱼
泥盆纪鱼类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4、两栖纲(Amphibia) 1)一般特征 – 个体变态发育:幼体鳃呼吸,无成对附肢, 生活于水中;成年肺呼吸,具四肢,但需靠 湿润的皮肤(富于腺体)帮助呼吸 – 头骨多扁平,骨片数目较鱼类减少,鳃盖骨 化,体外皮肤厚或披有骨甲
– – – – – – – – – 无颌纲(Agnatha) 鳃呼吸 无羊膜 变温 卵生 盾皮纲(Placodermi)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棘鱼纲(Acanthodii)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两栖纲(Amphibia) 爬行纲(Reptilia) 鸟纲(Aves) 哺乳纲(Mammalia) 肺呼吸 有羊膜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7、哺乳纲(Mammalia) 2)哺乳动物的牙齿(易保存成化石) –门齿:切割食物,位于颌骨中央最前位臵, –犬齿:撕裂食物,位于门齿之后,长尖锥形 –臼齿:咬、压、切、磨等功能,方形或圆柱 形 根据食性不同,臼齿又可分出不同类型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翼龙翅膀与鸟类和蝙蝠的比较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7、哺乳纲(Mammalia) 1)主要特征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 境条件 –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 摄取 –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 动的能力 –恒温、胎生、哺乳 – T-Rec.
南非、东非、 亚洲南部(湖北西部、爪 哇)
5、爬行纲(Reptilia) 5)起源:由两栖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臵两栖纲)
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
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臵两栖纲) • 具两栖类特征:头像两栖类,颈不明显,牙迷 齿型,头骨后面有耳凹 • 具爬行类特征:躯干和尾像爬行类,一个枕髁, 脊椎骨形态,趾骨数目
3、鱼形动物(Pisces) 2)鱼形动物(Pisces) 的鳍:运动、平衡器官 – 奇鳍:位于身体对称面上,有背鳍、臀鳍、尾鳍 – 偶鳍:位于身体的两侧,有胸鳍、腹鳍 – 鳍棘:鳍内部的骨质棘 – 尾鳍:鱼类重要运动器官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鱼形动物(Pisces) 2)鱼形动物(Pisces) 的鳍
两栖类与鱼类的过渡型化石
• 过渡型化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鱼石螈 • 具鱼类特征:牙齿、头骨、脊椎骨、肢骨等与 古总鳍鱼类相似 • 具两栖动物特征:五趾形四肢,无鳃盖片、二 个枕髁等显示陆生脊椎动物特征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1)一般特征 –头骨骨片减少,具一个枕髁,头骨具颞颥 孔四肢强大,趾端具爪 –肺呼吸,个体发育不变态 –脊柱发达,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胸腰 椎)、荐椎、尾椎 – C3-Rec.,中生代繁盛
1、概述 –脊索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以后即为脊 柱所取代 –有头、躯干和尾的分化(有头类)
–躯干部具附肢(偶鳍或四肢)
-除无颌类外,均具备上、下颌
-具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
-具内骨骼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2、分类: 两个超纲,九个纲 • 鱼形超纲(Pisces)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7、哺乳纲(Mammalia) 2)哺乳动物的牙齿(易保存成化石)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7、哺乳纲(Mammalia) 2)哺乳动物的牙齿
臼齿根据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分为几种类型: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如人、熊 猫、猪等
蜥螈(P1)复原图
恐 龙 起 源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双弓亚纲
下孔亚纲 阔弓亚纲
爬 行 类 分 类 和 演 化
缺弓亚纲
恐 龙 的 演 化
中 生 代 海 相 爬 行 类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 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轻巧, 髓腔大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 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 J-Rec.
上颌骨平坦,下颌骨U形等 表明其为类人猿而非人类
森林古猿 复原图
大猩猩
腊玛古猿(N1
2-N
2)
上腭骨及齿系
腊玛古猿

1、窄圆弧形齿系 2、无需犬齿自卫 3、大齿基本上在 后 特征已非常接近人科
Australepithecus 具有猿和人的混合 特征 与人相似:面部突 出,颌骨大,眉 脊发育;犬齿和 门齿小没有齿隙; 臼齿齿尖钝圆; 第一前臼齿双尖 与猿相似:头骨高 圆,中矢嵴发育
两栖纲化石
玄武蛙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4、两栖纲(Amphibia) 3)四足动物的起源 – 可能是由鱼形动物中的总鳍鱼类演化而来: 总鳍鱼类中有一类具内鼻孔及肉质偶鳍,能 够在环境多变的淡水水域中生活。 – 但也有人认为肺鱼类可能是有尾两栖类的祖 先
泥盆纪肺鱼(肉鳍鱼亚纲)
根据尾部脊柱的延伸状况及尾鳍的形态,分为: 原尾、歪尾、倒歪尾、对生尾、正形尾、桥尾
尾鳍类型
a.原尾;b.歪尾;c.倒歪尾 d.对生尾;e.正形尾 ;f.桥尾
鱼形动物(Pisces) 尾鳍类型: 对生尾、原尾—尾椎延伸到尾鳍的末端,鳍叶背 腹对称 歪形尾—尾部脊柱延入尾鳍上叶,上叶比下叶长
鱼形动物(Pisces) 尾鳍类型: 倒歪尾—尾部脊柱延入尾鳍下叶,下叶大于上叶 半歪尾—尾鳍外形接近正形尾,尾部脊柱略下扬 正形尾—尾鳍背腹叶几乎完全对称,脊柱有2-3 节稍向上弯
鱼类化石
无颌纲---头甲鱼(D1)
鱼类化石
盾皮纲---沟鳞鱼(D3)
鱼类化石
棘鱼纲---棘鱼(D1)
鱼类化石
软骨鱼纲---裂口鲨(D3)
鱼类化石
硬骨鱼纲---中华弓鳍鱼(J3)、狼鳍鱼(K1)
鱼类化石Biblioteka 硬骨鱼纲,总鳍鱼亚纲---拉蒂迈鱼(Rec.)
侏罗纪鱼类化石Germany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在水中产卵,幼体生活在水中 • 成年后肺和皮肤不够完备,不能远离水,只能在 水边的陆地上生活 • 四肢不够强、不够坚固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4、两栖纲(Reptilia) 5)起源:由鱼形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 的鱼石螈—最早原始两栖类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鱼形动物(Pis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