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的看法

合集下载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刘雪项羽,楚霸王也。

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

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

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言尽霸王死得其所。

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邢琳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

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

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

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

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

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

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

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

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

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

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

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

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

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

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项羽本纪带给我的思考

项羽本纪带给我的思考

再读《项羽本纪》,我对他产生了别样的看法。

更多的是为他的骄傲自满,刚愎自用而感到痛心,我看到了他的缺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缺点导致他失民心,失天下,最后身死东城。

成了一个悲情英雄。

项羽小时候学习写字和剑术,半途而废,不能有始有终。

这是否在隐约中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失败。

如果他能够认真学习的话,就不会成为一个崇尚武力,有勇无谋的人。

鸿门宴,决定他的一生,但他年少气盛,不听范增之言,最后放走刘邦,埋下祸根。

是他自己断送自己的前途。

项羽居功自傲,韩信来投奔他的的时候,却看不起他,让给了刘邦,成为自己的敌人,有一范增,却不用,导致一次次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的如此的出乎意料。

真是悲哀。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但是胜败乃兵家之常,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但是他到死也没发现自己本身的原因,还归咎于“时不利”,羞愧的自杀,真是有愧于他“英雄的称号”。

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可是他一味的发出“天亡我”,“时不利”这样的抱怨,真是太愚蠢,太可笑了项羽到死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也难怪王安石会发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样的话语。

背关,自立,导致他众叛亲离;崇尚武力,有勇无谋,导致他失民心;骄傲,自满,导致他失天下。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竟然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真是太错了!虽然项羽有着如此多的缺点,但是他依旧是个英雄。

项羽,一个不朽的神话!《史记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将领项羽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平民,却凭借
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
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
了一系列惊人的战绩。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
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次,项羽的失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战争中,项羽因为骄傲和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覆灭。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只有保
持谦逊和谨慎,才能够避免失败和挫折。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
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部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项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成功和失败、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人物项羽生平的史书。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霸王,掌握了几乎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力。

然而,他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刘邦打败,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项羽的勇猛和果敢让人敬佩。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敌,勇往直前。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其次,项羽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感动。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项羽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失败并非因为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自大和鲁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机遇,更取决于他的品质和态度。

正如古语所说“骄兵必败”,项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成功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功。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名字还算比较有名气的。

这个枭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下带领楚军将士推翻了大秦帝国。

但是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却是乌江自刎。

对他的自刎,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书上说项羽自言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李清照也有言“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对于项羽之死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看待方法。

项羽这个人很自负,打仗向来所向披靡,输得少也不服输,在乌江岸边他或许也有回去的想法,但是自知民心尽失,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所以自刎。

我们看可以回头看看项羽活埋秦军四十万将士,单就这件事看,项羽心中没有百姓,那么自然就不能爱民如子,从而民心尽失。

毛主席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项羽可能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力回天,所以只能一死而谢天地。

我怀疑项羽即使回江东,得天下的机会也不会太大。

对于刘邦这个人,既然是汉朝开国皇帝,那么自然有过人之处。

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可见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不错。

很多人或许崇拜项羽,为项羽的不幸而感到惋惜,都不会想到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级的人可以称帝,我开始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好像渐渐明白刘邦为什么可以称帝,也渐渐的开始崇拜。

当然,项羽可以说是一个战神,我们也不能忘记。

对于项羽的评价我们该怎么写

对于项羽的评价我们该怎么写

对于项羽的评价我们该怎么写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力大无穷,全身具有无可匹敌的力量,大部分人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对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能是关于毛泽东对项羽评价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这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以后,高兴之余做的一首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羽这个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在《项羽本纪》中极其简练的描绘了他的一生:“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因此论及项羽有人称英雄豪杰,也有人称刚愎自用。

17岁的毛泽东在离家时就以一首李清照的诗送给来送别的弟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见年少的毛泽东对于项羽英雄气概的欣赏。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寒假里和娃一起看《上下五千年》,聊起刘邦和项羽,我问娃喜欢哪一位,他说,你忘了?我早就说过我喜欢项羽。

我当然没有忘,我以为他忘了。

三四年前,他六七岁时,电视里放《楚汉传奇》,他跟着我看了几集,便宣布他喜欢项羽。

看到项羽死去他非常难过,说,他们为什么不能剪刀石头布呢?为什么不能好好聊聊呢?……我当时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至今他未改初衷,项羽的群众基础真是太好了。

那么项羽倾倒众生老少通吃的原因到底何在?电视剧脱胎于史料,司马迁一篇《项羽本纪》,将项羽塑造得凛凛然有生气。

他一出场,就是一个不爱学习、蔑视学习、拒绝学习的形象,“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他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自有高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梁教他兵法,项羽开始“大喜”,“略知其意”后,又不肯朝下学了。

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剑术与兵法,项羽都是浅尝辄止,我曾经感到异样,司马迁为何要在开头就重重地刻画这位英雄的厌学情绪?有天听到莫言一通高论,忽然触类旁通,他说他幸好读书少,否则就会影响他的创作力。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霸王举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

古人的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现在的人对项羽又是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

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姓名: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形象之我见
是谁,二十四岁时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是谁,在雍丘之战中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大败秦军。

是谁,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气吞如虎,横扫秦军。

是谁,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尽歼对方56万,长途奔波,设局偷袭,成就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是谁,在四面楚歌之时,作歌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谁,在爱妾虞姬凄然自刎之后,流下热泪,上演历史上凄绝无比的霸王别姬。

是谁,为了捍卫“霸王”的英雄气节,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辉煌壮烈的一生。

——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历史的漫漫长河,英雄随着时势的变化应运而生。

项羽,我认为是无数英雄中最令人纠结的一位了。

项羽年少时不爱读书,但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志向极为远大。

面对秦始皇的车驾,他敢于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

”随叔父项梁举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时,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具备了强大的勇气和志气,这些在项羽之后的事迹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巨鹿之战使项羽一战成名。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对秦军进行了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覆没,身死当场;而赢则大秦的天下。

天才不愧是天才,面临这场似乎是时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项羽还是发现了秦军的弱点,最后他赌赢了!项羽的确是是一个兵上天才,他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勇武非凡。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彭城之战,在面临腹背受敌、兵力悬殊,后方沦陷,孤军深入,长途奔波,盟友背叛等种种险恶的环境下,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

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事实上,项羽真的做到了,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

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是何等出众的战场观察力和耐性,又是何等的英勇与智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

项羽,乃是真男儿、真英雄!
当项羽败北之时,如果他选择横渡乌江,卷土重来,最终的结局尚不知鹿死谁手。

而项羽仰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其实,渡与不渡,一切尽在项羽的一念之间。

此时的项羽,傲然独立于乌江边,做着一个英雄的抉择。

最终,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我不禁深思,如果当时站在乌江边的人是我,我会如何抉择。

我认为,宁死不屈是一种在面对有损人格和尊严的屈辱时,所表现出的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屈服的英勇气节。

而项羽的自刎,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气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而是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项羽用悲壮自刎报答江东父老的恩情,以英勇赴死证明自己不屈的尊严,如此气节,在他英雄的身躯倒地之时,化为一曲曲豪情万丈的战歌,流传千里,摧人至今。

项羽宁可无
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他用生命书写下一页页奋勇杀敌、豪气冲天的文字,造就出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谁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在政治上败了,但他虽败犹荣。

我心中的项羽,永远是真英雄;他留下的,永远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