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与学重点: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教与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与学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田园居》一、激情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他的性格刚正不阿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
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一读诗歌,读出感情。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
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a.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b.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C.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a.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b.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学生试背诗歌,在班上朗诵。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3.你赞成他的隐居生活方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指导】:1、(点拨示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课时总计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知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学习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归园田居》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自学指导二、《使至塞上》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第 1 课时第小组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1、注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衣沾.不足惜征蓬.出汉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表现陶渊明不懒惰的诗句:表明陶渊明理想的诗句:王维用旷远的境相来表达孤独的诗句:表明王维出使目的的诗句:借用孤独之物表达内心之凄苦的诗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价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纠错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自主学习展示巩固学有所思桦甸六中教案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人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课时总计节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出缺席情况教学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重点难点关键理解诗人情感。
陶渊明的“愿”及王维的孤苦心境的理解。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回顾出示目标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展示巩固当堂检测及时反馈5 1 20 10 3 5 1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内容个性化修改知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出示目标自主学习一、《归园田居》1、诵读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二、《使至塞上》1、诵读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本课四首诗歌,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佳作,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方式品味、体会诗人情感。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教学目标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景物描写。
教学重、难点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诗歌大意。
三、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作者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二)正音,划分朗读节奏,作朗读指导《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计
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知
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学
习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归园田居》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
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
自学指导二、《使至塞上》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第 1 课时第小组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
1、注音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征蓬.出汉塞萧
..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2、表现陶渊明不懒惰的诗句:
表明陶渊明理想的诗句:
王维用旷远的境相来表达孤独的诗句:
表明王维出使目的的诗句:
借用孤独之物表达内心之凄苦的诗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
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
价
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
纠错本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自
主
学
习
展
示
巩
固
学
有
所
思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人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
计
节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
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人情感。
陶渊明的“愿”及王维的
孤苦心境的理解。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
回顾
出示
目标
自主
学习
以学
定教
展示
巩固
当堂
检测
及时
反馈5 1 20 10 3 5 1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内容个性化修改
知识回顾
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
一、《归园田居》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
“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
看出的?
二、《使至塞上》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检测:字音及诗句默写
以
学
定
教
内容个性化修改
1、联系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及陶渊明其人指导陶渊明的
“愿”的理解。
2、调动想象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
板
书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反思:
解读和品悟了诗人情感,。
测试结果反思:
理解诗句个别同学失误。
学
生
评
价
小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平均分
检测成绩优异
课堂表现积极
进步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