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占人群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发病前的预防及发病后的康复,不能仅关注缓解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介入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服务。
目前,心脏康复使用的评估及康复手段多为西医方法。
我国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运动等方法,进行辨证干预的综合应用学科。
中医康复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有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形成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新模式,对我国冠心病人群预后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资源成本的降低皆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专家,结合心脏康复实践、相关进展,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案,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的形成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中医药及康复方法的挖掘和文献检索;②我国心脏康复相关指南;③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与意见;④部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的临床经验及工作实践。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相关临床实践、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本共识内容将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1适用人群本共识的适用人群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人群,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
2康复前评估在心脏康复前进行全面评估,是安全、有效、可持续开展心脏康复的基础,是制定科学和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必要条件。
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

急性冠脉综合征:STEMI
• 3.需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①冠脉 造影见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血栓形成的 并发症;②高危或转运PCI患者,
• 4.对计划性CABG,建议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天, 除非紧急手术。
• 注意:研究发现,与300mg氯吡格雷负荷量相比, 600mg负荷量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 34%,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900mg负荷量未显 示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为增加出血事件, 也未增加临床获益。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 2.CABG后抗血小板治疗: • 临床推荐: • 1.CABG前抗血小板治疗:①术前阿司匹林100-
300mg/d,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不需停药; ②使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增加出血,应短时 间静脉内应用,并在术前2-4小时停用。 • 2.CABG后抗血小板治疗:①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 术后6小时内开始口服,75-150mg/d;②对阿司匹林 有禁忌症者,用氯吡格雷75mg/d;③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常规应用于CABG后缺乏证据。④PCI后的 CABG患者,按照PCI患者的建议行双联抗血小板治 疗。
• 临床推荐:1.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 75100mg/d长期维持。在禁用阿司匹林患者应用氯吡格 雷代替。
•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尽早给呀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mg(保守治疗患者)或600mg(PCI患者),然 后75mg/d,至少12个月;
• 3.需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a.冠脉造影: 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b .拟 行PCI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 1.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 临床推荐:1.如无禁忌症,PCI后阿司匹林75-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 、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1、血栓素A2抑制剂:如阿司匹林。机制:通过环氧化物酶 作用直接抑制血栓素A2合成,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口服后吸 收迅速,1小时后达血药浓度峰值。嚼服阿司匹林起效更快。 排泄:以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2、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
机制:①ADP存在于血小板中,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19/20
2、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①阿司匹林所致出现部位主要是胃肠道, 建议联合应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根除幽 门螺杆菌。
②有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病史的患者,奥美
拉唑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可能并不影响临床 效果,但应该尽量选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 少的PPI,不建议选择奥美拉唑。
20/20
(2)STEMI(急性ST段抬高心梗)
临床推荐: ①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75-100mg/d长期维 持。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 ②在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之上:a.溶栓患者,尽快口服氯吡 格雷150mg(≤75岁)或75mg (≥75岁),维持量75mg/d;b.PCI 患者,口服氯吡格雷300-600mg,然后75mg/d,至少12月;c. 未接受再灌注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mg/d,至少12个月 ③需用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a.冠状动脉 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b. 高危PCI的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3月)
抗血小板治疗的规律
抗血小板治疗力度的发展趋势:由弱到强 表现在: ①无抗血小板治疗 ②阿司匹林单独应用 ③阿司匹林与ADP受体拮抗剂双联应用 ④联合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 抗剂 结果:“天花板效应”----治疗效果逐渐提升, 但是仍存在残存风险,部分比例病人仍会发生血栓 事件。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一、 DAPT策略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CAD的关键。
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1. 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在决定DAPT策略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以利于正确选择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共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高缺血及出血因素做了概述,分别参考了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和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ARC-HBR)制定的标准,另外共识介绍了2项相关评分(PRECISE-DAPT 评分和DAPT评分)的背景和使用场景。
此外,对于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的治疗指导也做了介绍,目前对于这部分的推荐是IIb 级推荐。
2. DAPT期间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的措施在减少出血的措施推荐中,再次强调桡动脉径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以及DAP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并作了I类推荐。
3. 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 DAPT治疗时间需要根据个体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缺血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延长DAPT。
2)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了DAPT疗程和单抗选择,是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还是停用阿司匹林?对于1年以内短期DAPT进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部分研究提示可能会增加心梗事件发生率,仅在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关于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CT)证实短期DAPT后降阶至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较长期DAPT能够降低CAD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率。
【专家共识】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
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
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2, 3, 4]。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5]。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6]。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欧洲[7, 8, 9]及北美[6, 10, 11]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专家共识,并均已陆续更新至第3版。
我国虽已发表了一系列冠心病或房颤相关指南或共识,但尚缺乏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指南或共识。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ASA 75-100mg/d:1)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后;2)高血压(BP控制到<150/90mmHg,否则出血风险大);3)糖尿病;4)高胆固醇血症;5)肥胖(BMI≥28);6)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7)吸烟;另外,合并CKD的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ASA。
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低危人群或出血高风险人群,不建议使用ASA;30岁以下或80岁以上人群缺乏ASA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须个体化评估。
所有患者使用ASA前应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
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75mg/d替代。
2.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应联合PPI或H2拮抗剂,但氯吡格雷不建议与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联用。
溃疡病活动前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先治愈溃疡病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3.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出血,输血对预后可能有害,应在个体化评估后实施。
血液动力学稳定,红细胞压积>25%或Hb>70g/L 不应输血。
目前没有逆转抗血小板药物活性的有效方法,输注新鲜血小板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4.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高危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卒中或TIA后的第一个月内,ASA 75mg/d+氯吡格雷75mg/d优于单用ASA.5.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需行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在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获益时,仅限于冠心病的患者,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
TIA的二级预防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级预防。
换句话说,除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术前需评估出血—缺血的风险外,其他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术前可直接停用,不需评估。
6.冠心病围手术期缺血、出血评估:缺血:GRACE或TIMI风险评分系统出血:CRUSADE风险评分7.心衰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可用低剂量ASA或氯吡格雷。
扩张型心肌病,如无其他适应证,不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冠心病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高龄
慢性肾脏疾病(CKD)
(1) 双联治疗时,阿司 匹林不超过100mg/d。
(2)ACS时酌情降低或 不使用氯吡格雷负荷剂 量。
(3)使用 GPⅡb/Ⅲa 抑 制剂需严格评估出血风 险。
9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
PCI术后
CABG术后
1. 阿司匹林:75-150mg/d长期维 持
2. 氯吡格雷: BMS :75 mg/d ,至少1个月, 最好12个月 DES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 月。
3. 无出血高危险的ACS患者接受PCI: 氯吡格雷 600mg负荷量后,150mg/d, 维持6d,之后75mg/d长期维持。
心房颤动
治疗推荐与2010年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基本一致
CHA2DS2-VASC危险分层指导抗栓药物选择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2369-2429
AF合并ACS/PCI----中国共识与ESC指南推荐基本一致
AF合并ACS
① 卒中中、高危者,口服 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 板药物。
(1)CABG 术前: ①术前阿司匹林100-300mg/d,正服用阿
司匹林者不需停药;
②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增加出血, 应短期静注,术前2-4h停用;
③术前停用氯吡格雷至少5天。 (2) CABG术后:
①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术后6h内开始口 服,75-150mg/d;
②阿司匹林禁忌证者,氯吡格雷75mg/d替 代;
(4)双联治疗并消化道 出血危险时,联合PPI。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天
0
氯吡格雷标准剂量
15% RRR
氯吡格雷加倍剂量
HR 0.85 95% CI 0.74-0.99
P=0.036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天
Mehta S R, Tanguay J F, Eikelboom J W, et al. Double-dose versus standard-dose clopidogrel and high-dose versus low-dose aspirin in individual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URRENT-OASIS 7):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J]. The Lancet, 2010, 376(9748): 1233-124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 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 床实验结果,综合国内外多家权 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和我国心 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 关专家撰写了《抗血小板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并发表在2013年3 月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
氯吡格雷 标准剂量 加倍剂量 N= 8684 N=8548
0.5 1.1 0.8 0.15 0.035 0.91 0.1
0.5 1.6 1.1 0.07 0.046 1.35 0.1
危险比
1.06 1.44 1.39 0.47 1.35 1.49 1.69
95% CI
P
0.70-1.61 1.11-1.86 1.02-1.90 0.18-1.23 0.30-6.04 1.11-1.98 0.61-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
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一、阿司匹林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300mg,长期治疗的推荐剂量为75~100mg/d。
3.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
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严重过敏反应或不能耐受(表现为哮喘及鼻息肉)等。
二、氯吡格雷1.作用机制: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300~600mg,维持剂量为75mg/d。
3.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严重肝脏损害等。
三、替格瑞洛1.作用机制: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直接、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无需代谢活化。
2.剂量:如需负荷剂量为180mg,维持剂量为90mg 2次/d或60mg 2次/d。
3.不良反应:出血可表现为轻微或严重出血。
此外,还有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恶心等。
4.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有颅内出血病史者;中~重度肝脏损害患者;正在服用强效CYP3A4拮抗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等)。
四、其他抗血小板药物S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推荐一、非血运重建患者1.阿司匹林:2.氯吡格雷:3.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4.临床推荐:(1)无禁忌证者,阿司匹林75~100mg/d长期治疗;(2)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服用氯吡格雷75mg/d,或替格瑞洛60~90mg2次/d;(3)血栓高危患者如出血风险不高,如心肌梗死病史且伴有1项危险因素:年龄65岁以上、糖尿病、2次心肌梗死、多支病变、肾功能异常(肌酐清除率<60ml/min),且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mg 2次/d)长期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
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一)择期PCI患者:1.PCI术前:临床推荐:(1)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联合1种P2Y12受体拮抗剂至少5d。
(2)术前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
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50~300 mg。
(3)术前未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者,至少术前2 h负荷600mg或术前替格瑞洛180mg(明确需行PCI),如支架内血栓高危(如左主干支架、氯吡格雷治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多支架)可选择替格瑞洛180mg;出血高危或高龄患者个体化处理。
(4)术前规律服用氯吡格雷(明确需行PCI),可考虑再次负荷300mg,出血高危或高龄患者个体化处理。
2. PCI术后:临床推荐:所有患者如无禁忌证。
PCI术后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
(1)阿司匹林75~100mg/d长期治疗;(2)选择1种P2Y12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75mg/d或替格瑞洛60~90mg 2次/d;(3)双联治疗疗程取决于患者血栓风险、出血风险和置入支架种类。
置入BMS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个月;置入DES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置入第1代DES术后可考虑延长治疗。
置入第2代DES且出血风险高可考虑缩短治疗,至少6个月。
血栓风险高而出血危险低的患者可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出血风险并调整治疗。
出血高危患者。
应该个体化处理。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推荐:CABG术前,阿司匹林100~300mg/d,正在服用阿司匹林者术前不需停药。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该停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5d。
CABG术后,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者,术后6h内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此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禁忌者。
氯吡咯雷75mg/d或替格瑞洛60~90mg2次/d替代;阿司匹林(75~100mg/d)联合1种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1年。
SCAD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一、SCAD高危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如出血危险较低,可考虑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包括具有下列临床危险因素的患者,如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冠状动脉解剖提示高危者如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等。
二、高龄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高龄患者应选择最低的有效剂量以降低出血风险,建议阿司匹林剂量不超过100mg/d,氯吡格雷为75mg/d,如需负荷量可酌情调整。
而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使用需谨慎。
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不良反应,老年患者需注意预防消化道不良反应,注意有无黑便和贫血,监测便常规和血常规。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筛查幽门螺旋杆菌及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尤其是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CKD)患者CKD患者既是血栓高危人群也是出血高危人群,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必须进行肾功能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PCI后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的CKD患者随肾功能不全分级增高,出血增加。
CKD患者进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要充分注意出血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一、出血病史患者具有出血性疾病史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明显较高,尤其是出血性卒中,抗栓治疗策略应与相关学科如神经科共同决策,个体化处理。
建议颅内出血稳定6个月后,可考虑重启抗血小板治疗,而脑叶出血患者应该个体化处理。
二、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如患者具备1项以上下列因素:消化道出血和或溃疡病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口服抗凝药物;或具备2项以上下列危险因素:65岁以上、有消化不良或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合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
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治疗,如筛查并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给予抑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
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稳定后,可重新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复发,如便潜血和血常规等。
三、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血危险较低的患者,可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如患者进行小型牙科手术、皮肤科操作、白内障手术等出血风险低的手术,综合评估后可继续服用。
如手术相关出血风险高,应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通常术前停用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至少5d。
术前需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如血栓风险高,可给予静脉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桥接,优于低分子肝素。
术后尽快恢复口服抗血小板治疗。
PCI 术后SACD患者应避免过早停用P2Y12受体拮抗剂,尽量推迟手术到患者完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建议如下:接受球囊扩张及置人BMS的患者,应分别推迟到PCI术后14 d和30d。
置人DES患者,最好推迟至PCI术后1年,最少6个月。
如术前必须停止P2Y12受体拮抗剂,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应尽快开始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
对于心脏事件危险较高的患者,建议尽量保留阿司匹林。
血栓极高危患者,如持续存在缺血症状伴左主干病变或严重多支近端病变的患者,可考虑不停用氯吡格雷,如出血危险也高,可考虑术前短期停药(3~5d)。
四、合并抗凝治疗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显示华法林的疗效至少不劣于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SCAD患者如仅需单个抗血小板治疗,首选单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3.0),其次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如选择达比加群,应考虑同时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SCAD患者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PCI术后或高危患者,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1个抗血小板药物,证据最充分的方案是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
如患者出血风险较低,也可考虑短期三联,即口服抗凝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和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缺乏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