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精神.ppt
西方美学概述

自然给与人以天资、禀赋这些神圣的、极为有用的特性,但人们必须在向自然学习和模仿中才能成为大师。 人认识自然是以数学为手段的。提出著名的平行透视体系
2.最伟大艺术作品不是巨制,而是istoria(历史)丰富性、高贵性、抓住人物特征, 表现人物灵魂和情感
4.艺术起源说
艺术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和“音调感、节奏感”后者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中的一种生理功能。多 元论,有天才的性质。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1.5郎吉弩斯和普洛丁美学(希腊化时代) 郎吉弩斯与《论崇高》 1.崇高风格的美
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同具备的一种风格,也是衡量伟大作品的一个尺度。是一种格调高昂,矫健豪 迈的文体。
3.近代美学
3.3 18世纪德国美学 鲍姆加通
(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这一事件被美学史认为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1.Aesthetica的内涵及意义
“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analogi rationis,拉丁语)的思维 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托马斯·阿奎那 1.美的三个要素 2.美与善的区别 3.人与美
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地势最高的美。和谐=鲜明-完整 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艺术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 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不能。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人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学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 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西方美学导论.ppt

席勒也接受了康德先天分析的方法,即不是通过经验的 途径,而是“借助推理的途径”(先天的途径)来研究 美学问题。即通过对人性自身先天条件的分析,来寻求 关于认识美的必然条件。
席勒通过“人性的完整性”的分析,提出通过美育来恢 复人性的完整,使“自然向人的生成”的人道主义理想 能够得以实现。他说:“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 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2019-7-18
谢谢欣赏
17
游戏和审美的最大特点是自由。
假如我们称感性决定的状态为物质状态,称理性 决定的状态为逻辑状态或道德状态,那么这种真 实的和主动的状态可定性的状态就应该称为审美 状态。
人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中才能产生。以希腊 雕塑的赫拉像为例。天香国色让我们心荡神驰, 但其尊贵庄重的神采又让我们肃然回避。达到一 种不可名状的审美、自由的状态。
谢谢欣赏
5
康德对席勒的影响
康德哲学是要探讨关系人类最终前途的问题:自然向人 (人类社会)的生成。康德哲学是一种将人当作目的自 身的人道主义,“三大批判”依循“自然向人的生成” 的顺序而构造体系,将美学当作了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 人的自由王国转换的中间环节。康德的这一人道主义构 想完全为席勒所接受。
前一个冲动要“把我们自身以内的必然的东西转 化为现实”,后一个冲动要“使我们自身以外的 实在的东西服从必然的规律”(第12封信)。
2019-7-18
谢谢欣赏
10
o 席勒问道:“人的本性的统一好像完全被这种原始的根 本的对立破坏掉了,我们怎样才能把它恢复过来呢?” 他回答说:
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它们的界限,这就是文化教养的 任务;文化教养……不仅要对着感性冲动维护理性冲动, 而且也要对着理性冲动维护感性冲动,所以文化教养的 任务是双重的:第一,防备感性功能受到自由(即理性 功能——引者注)的干涉;其次,防备性格受支配于感觉 的威力,要实现第一个任务,就要培养情感的功能;要 实现第二个任务,就要培养理性的功能。 ——第13封信
2.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 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 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黑格尔: 黑格尔: 方柱变成细瘦苗条,高到 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 上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 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倾斜 的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 灵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 宁,然后超脱有限世界的纷坛 拢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 才得到安息。
——《美学》第3卷,第92-93页。
黑格尔: 黑格尔: 窗扇是嵌着半透明的彩画 玻璃,玻璃上面的是宗教故事, 有时只是涂上各种色彩,用意 是使从外面射来的光线变得暗 淡些,让里面的烛光显的更明 亮些,因为教堂里照明的不应 该是外在自然界的光而应该是 另一种光。
——《达芬奇论绘画》
Mona Lisa
油画 (画板) 尺寸77X53cm 现藏法国卢浮宫 《蒙娜丽莎》塑造了文艺复兴升时期一位城 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 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 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 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 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 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 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 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黑格尔
4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同的 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 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9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爱的最强 光!”
梵高《向日葵》
10
梵高《星夜》
11
12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3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 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 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 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 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 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
6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 离”。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 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 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 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
克罗齐
7
1874年以后,马奈开始探索“外光作业”。这幅《威尼斯大运河》就是采用印象
派画法的代表作。作品描绘威尼斯的运河景色,一艘贡多拉小船行 驶在运河中。画家
着重表现阳光下河水颤动闪烁的波光,和远处建筑物及近景水上座标的耀眼光彩。尤
其作者运用船与周边环境的强烈色彩对比,以及那断断续续生 动而率意的笔触,既表
现出大自然的本色结构,又表达出一种轻快的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8
莫奈《日出·印象》(1873)
第三章 中世纪美学 (《西方美学史》PPT)

《狄奥尼修书》
《狄奥尼修书》收《神名论》《神秘神学》《天国等阶》《教会等阶》四 篇著作和《书信集》。伪狄奥尼修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是以光释美,进 而就“美的”与“美”作命题辨析。如《神名论》第四章第7节说:
“它(美)得到这个名称是因为它是万物中和谐和光辉的本因,因为像光 一样,它用它自己的不竭之辉普照万物,以使为美。”
诗与经
阿奎那强调精神义仅见于神圣文字的阐释。这与世俗的 历史是不同的。在阿奎那看来,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 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世俗的历史则只 是真实,不是符号。它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历史如 此,诗亦然。《圣经》中的神圣好诗自不待言,即便在 它的字面义中,也发散着精神义的神圣光辉,但世俗的 诗同样没有精神义可言。诗在阿奎那看来是一种虚构为 表的语义现象,它只有字面义,所谓诗的虚构除了指意 没有其他目的。
一、俗语和拉丁语
俗语和拉丁语何者更为高贵?这 个问题从但丁开始,以后将成为 文艺复兴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是由但丁《论俗语》这 部中世纪划时代的美学著作拉开 帷幕的。《论俗语》本身就是用 拉丁文写成的。彼特拉克曾经希 望他的一切荣誉,都是来自他的 史诗《阿非利加》。但是,《阿 非利加》也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文艺复兴的一个强大动力,就是 古典拉丁文的复兴。人文主义者 向以写一手流利的拉丁文为自豪。
明晰
比例和整一性作为一种印证上帝造物完美的宇宙秩序, 从其根本上说是超越经验的。要之,这神圣的秩序如何 显现自身?如何作为一种原始因和终极目的因被人感知 和认知?这里涉及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问题,但更为直 接的则是明晰一因的参入。明晰同比例和整一的概念相 似,在阿奎那的美学思想中同样具有相当复杂的多重意 义。
善与美的差别
“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所不同,因为 善专同欲念联系(善是一切事物所欲 求的),所以它同目的有关(欲望是 朝向某个事物的运动)。另一方面, 美则同认知功能联系,因为美的事物 也是看上去使人愉快的事物。所以美 是由适当的比例所组成,因为感觉在 比例适当的事物中得到愉悦。”
福柯的美学思想 20世纪西方美学史教学课件

几个评价
德勒兹:
20世纪将被称作“福柯时 代”
哈贝马斯:
“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 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 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 响最持久的。”
李银河:
福柯的一生,洁净,高雅, 我行我素,超凡脱俗
主要著作
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
不关心真理和意义本身,而是关心真理和意义如何被表述和建 构。不关心“what”,而关心”how”。
系谱学(Genealogy )
广义:包括福柯的整个哲学,考古学只是其组成部分 狭义:形成于70年代的一种历时性的分析方法
内容 时期
基本特征 知识形式
生命
知识领域 劳动
语言
哲学形式
文艺复兴 相似 神秘科学 1500-1660
巫术和博学
比喻
神学
古典时期 表象 自然科学 自然史 财富分析 普通语法 理性主义 1600-1800
现代
经验科学 生物学 自我表象
1800-1950
人文科学 心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语文学 人类中心
文学
区别于共时性的考古学 考古学的考察对象限于话语本身;而系谱学则将话语与权力的运作联
系起来。
来自尼采:《道德的谱系》
尼采仅用于对道德的分析;而福柯将之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 尼采仍迷恋”本源”,而福柯彻底摈弃了对”本源”的寻求
癫狂与理性
《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1961)
疯癫的历史:
17世纪前:疯癫并不被当作疾病:
柏拉图:迷狂是神圣的; 中世纪:疯癫一方面与堕落相关,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 文艺复兴:爱拉斯莫《愚人颂》中的疯癫是嘲讽的理性;莎士比亚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