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优质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诗文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李凭箜篌引》全文2.2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歌主题、意象描绘、修辞手法2.3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诗歌意境的感悟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箜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主题、意象、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李凭箜篌引》文本5.2 辅助材料:有关李凭箜篌的背景资料、古代文化常识、文学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音乐、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3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6.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等奖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

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录•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介绍与背景01李凭箜篌引简介《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被誉为代表李贺诗歌艺术成就的杰作之一。
该诗以李凭弹奏箜篌为引子,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李凭高超的音乐才华和动人的演奏场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才华的赞美。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导入新课介绍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象与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堂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并布置相关作业进行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与课堂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0203《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阐述该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凭的演奏技艺、诗人的创作灵感等。
01唐代音乐文化繁荣背景介绍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李凭箜篌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02李贺生平及创作风格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诗歌创作风格,为后续文本解读做铺垫。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内容梳理与解读诗歌结构分析对《李凭箜篌引》的诗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起承转合、押韵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所表现的音乐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修辞、结构等角度赏析古典诗歌。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解析。
3.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鉴赏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李凭箜篌引》的文本,提前布置给学生。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案: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凭箜篌引》的作者和背景。
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练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第二步:诗歌分析和解读第三步:诵读技巧指导第四步:诵读练习和展示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分析诗歌内容。
示范法:教师示范诵读技巧和引导学生模仿。
互动法:学生提问和回答,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李凭箜篌引》文本。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材料。
3.2 教学材料PPT:包含诗歌文本、背景介绍、诵读技巧指导等内容。
音频材料:包含《李凭箜篌引》的诵读示范和背景音乐。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诵读练习:评估学生在诵读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和表情等方面。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改进空间。
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反馈,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背景和分析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指导诵读技巧并进行诵读练习。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40分钟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一:古诗词知识问答设计一些关于古诗词的知识问答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抢答。
通过问答活动,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6.2 教学扩展活动二:古诗词创作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比赛。
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的古诗词技巧进行创作。
邀请学生对各组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投票。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引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
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2)了解作者李凭的背景及其创作特点;(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2)理解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分析;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和朗读技巧;3. 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歌赏析等;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韵律。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如诗歌意象、艺术特色等,全班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诗中的意象、哲理等,教师进行解答。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凭箜篌引》教案含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教案含理解性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李凭箜篌引》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能够默写《李凭箜篌引》全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默写练习,巩固学生的记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默写《李凭箜篌引》全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李凭箜篌引》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默写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课文《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默写练习:(1)布置默写练习题,要求学生默写《李凭箜篌引》全文。
(2)检查学生的默写成果,纠正错误,巩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鉴赏和默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