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圣解
道德经全文注释

道德经全文注释《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下面我来给大家做个全文注释。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啊,那个能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能被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你看到的只是它的表象,真正的本质可能是隐藏起来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啊,就是天地开始之前的那种混沌状态。
有呢,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这就像是我们做事情,有时候要从无到有去创造,就像创业,一开始可能啥都没有,但是慢慢就发展出很多东西。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经常从无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微妙之处,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边界。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人,有时候要看到他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东西,有时候又要看到他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和有其实是同一个源头的,只是名字不一样,它们都很玄妙。
这就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而且这两面之间还存在着很神秘的联系。
再看“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为啥能长久呢?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
这就像那些伟大的人,他们做事情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家,所以他们的精神能长久地流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那些有智慧的人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能领先;不把自己的身体性命看得太重,反而能保全自己。
这不是因为他们无私吗?但正因为这样,他们反而成就了自己。
这就像我们在团队里,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出风头,多为别人着想,最后自己也能得到好处。
《道德经》里还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最善良的,它滋润万物却不跟万物相争,还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处,这就很接近道了。
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要善良,要懂得包容,不要总是争强好胜。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共81章)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共81章)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命名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这两者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贤能之人,使人民不争斗;不看重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偷盗;不展示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人民心灵空虚而生活充实,减弱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
常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智者不敢有所作为。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帛书版的《道德经》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原汁原味的智慧之门。
咱先来说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
啥意思呢?要是能说清楚的道,那就不是真正恒常不变的道啦。
这就好比,你能描述出来的美景,能比得上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那种震撼吗?真正的大道,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存在。
再看“名可名,非常名”。
能叫出名的东西,也不是那种永恒不变的名。
这就像人的名字,只是个代号,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本质和内涵。
名字会变,人也会变,可有些内在的东西,却是不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就更有意思啦!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
你想想,没有黑哪有白?没有苦哪有甜?没有困难,又怎么能体现出容易呢?就像爬山,爬山的过程很累很难,可当你到达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景色,那一刻的喜悦和满足,不就是因为之前的艰难才显得更加珍贵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吓坏啦,哎呀,天地怎么这么无情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没有偏爱的,就像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
这就好像一场考试,老师不会因为你是他喜欢的学生就给你高分,而是根据你的真实水平来评判,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呀!“上善若水”,水的品德那可是极高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滋润万物却不居功。
咱们做人是不是也该学学水,低调谦逊,多为别人着想?“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和祸总是相互依存的。
你中了大奖,看似是福,可也许会带来麻烦;遭遇了挫折,看似是祸,说不定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就跟那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谁能说清到底是好是坏呢?帛书《道德经》里的智慧,那真是数也数不完。
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跟我们讲述着人生的真谛。
咱可不能把《道德经》当成一本普通的书,随便翻翻就扔一边啦。
得用心去体会,把里面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一本超级厉害的经典著作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一、道德经全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辍。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归其根,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论述是该经典的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原文出发,解析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一、原文解析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被认为是道德经的核心之一,也是对人性本质的阐述。
首先,老子提到“道”,他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终极真理,即超越一切有形之物的永恒存在。
在他看来,道难以被言语所描述,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因此“名可名非常名”,无法用言语概括真正的道。
其次,老子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母体。
在这个观点中,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存在,也源自于道。
二、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基于以上原文的解析,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的本质是道。
根据道德经中的论述,人性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一脉相承,都源自于道。
老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具备着与宇宙相通的特质。
因此,人的本质可以被视为道的一部分。
2. 人性的本质是无名的。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名之物。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性的本质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这意味着,人性的本质是超越感官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难以被外界准确捕捉和理解。
3. 人性的本质是母体。
老子谈到“有名万物之母”,意味着人性的本质具有孕育、滋养万物的能力。
这个解释可以理解为,人性具备着创造力、包容性和亲和力,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并与之产生联系。
三、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老子对人性本质的论述,对我们当代人的思考和反思有一定的启示:首先,人性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和社会观念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往往将人性局限于外在表现和社会角色,忽略了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应该学会回归内心,寻找并理解自己的本质。
其次,人性的本质是共通的。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至81章进行细解。
2. 章节解读2.1 第一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和运行。
2.2 第二章第二章继续讨论“道”的重要性,并强调“道”与“名”之间的关系。
在“名”即思维和语言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失去对“道”的真正感知。
2.3 第三章第三章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核心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放弃自我,不以个人才干和优越感来压制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第四章第四章强调无欲无求的重要性,认为欲望使人心乱,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只有通过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2.5 第五章第五章延续了第四章的主题,强调“大道至简”。
只有减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2.6 第六章第六章讲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思想。
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才能与宇宙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2.81 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被誉为“圣人篇”,总结了全书的主要思想。
它提到了“道”的无穷无尽和救赎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自省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总结《道德经》涵盖了众多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81章的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不争不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生活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本文中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可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道德经》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圣解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四)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可道,上一道字,即老子所开示天下万世之[道],亦系指宇宙天地万物之本体;下一道字系指言说之意。
名可名,上一名字,是用以名道之名。
下一名字,系指万德万行
万法与万事万物之分名。
常道常名二常字,即真常不坏永恒不变之常。
如书皋陶谟:
[彰厥有常]。
易词:[动静有常]。
庄子:[天下有常然者]。
玄真子:[天地有常]。
虽即
变化万端,然不离其经,此之谓常。
常,又有作尚字解者,亦通,惟不如上解之义远
矣。
(二)无,古本作无。
景龙碑本,全书无字概作无。
此二句,各本多作[无名][有名],史记日者传即引作[无名者,天地之始也。
]是其误之由来久矣。
实则应作[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断句。
证之以四十章[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即知有无对举,
实为老子原意。
丁易东氏等以老子后有[道常无名,始制有名],认不应以有无为读。
其
误在未深两章谊旨各有别,且老子复用有无贯通全书以为其神用也。
又此二句景龙本
无二[之]字。
(三)河上公、王弼、孙盛以下诸家注本,多作常无欲、常有欲断句,司马光、王安石、苏子由、范应元诸本,皆以常无、常有为句,当从后者。
(王应麟认以有无断句,自王
介甫始,误。
实自司马温公始。
)老子书多有无对举,如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是。
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
其意即指[常无常有],常、为一词,无有
相对。
易顺鼎、刘咸均独得其义。
认以常无、常有断句,自庄子已然。
必如此,方与
上二句贯通不二。
不然,[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乃四句义,与下文[此两者同]不
称矣。
又:王弼解此两者,系指[母][始],大误。
老子全书,均以[有][无]贯通其全体
大用,此为全书头脑处,不可不明。
或谓此两者,指[妙]与[徼]也,更非。
或以老子三
十四章有[常无,欲可名於小]句,证应从[欲]字断句,孰不知该欲字系衍文,高享已疑
之矣。
其次,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