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拜物教”视角下的拜金现象分析
拜金主义的本质

莎士比亚说:“金钱能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懦夫变成勇士……”。
大师的这句名言是对拜金主义的绝妙讽刺,曾广贤文中说:“有钱有真理,无钱理不真”。
更是对金钱罪恶的鞭笞。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拜金主义的实质。
定义拜金主义是货币拜物教的通俗表述。
是一种把金钱作为崇拜对象的观念。
它主张一切为了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把自己价值的大小归结为拥有金钱的多少。
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的表现,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往往会导致损人利己,唯利是图。
产生拜金主义的产生,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
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战国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
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
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
拜金主义在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盛行的观念却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
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恰如一对孪生姐妹,或者说,拜金主义是附着在资本主义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
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盛行拜金主义,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本性(实际也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聚敛财富,追求资本的增值;就在于金钱作为财富的化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左右一切。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这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拜金主义的现象不可取

不可取的拜金主义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拜金主义现象日益严重起来。
这种现象极大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冲击着人们的信仰,瓦解着人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坚决抵制这一现象的蔓延,刹住这股歪风,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一、拜金主义的定义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持拜金主义观念的人认为:“在社会上,无钱万万不能”与“金钱至上”等,这种价值观被认为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
二、拜金主义的现象与危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但是“拜金主义”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还是令人感到担忧。
第一,国际大环境上,2010年2月22日,美国媒体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在全世界23个国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民众最相信“金钱万能”,并列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如此。
对于这一结果的出现,我们不禁惊讶,为什么我们会被评为第一“拜金主义”国家?或许是因为我们一直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尊重”这些思想,认为在生活中没有钱就万万不能,而这些错误思想的出现,就开始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向“钱”看,导致我们国民的形象大打折扣。
第二,经济领域上,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利益,无视社会公德,就好像在金融、证券领域上的黑箱操作;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假冒伪劣商品……这些不正之风都是由拜金主义这一现象蔓延出来的。
第三,政治领域上,虽然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上是好的。
但少数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从而出现不少贪污腐败现象。
例如,2012年6月,山东局长刘治温被查处贪污160余万,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而其受审时称“只是占点小便宜”,这种大言不惭的话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拜金主义现象不仅是危害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更能吞噬人的精神世界。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
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
”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0002 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
the fetishism of money, money worship
释义:
拜金主义亦称货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
是指把金钱、财富和物质当作神一样予以崇拜和膜拜的思想观念。
拜金主义的信徒一般地会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并且是判断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
在私有制社会里形成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观念,就是拜金主义的表现。
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拜金主义是人异化的结果,因而拜金主义也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极力批判和否定的对象。
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时代即已产生,但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事。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生产商品的劳动愈来愈表现为价值,货币成了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作为货币的金银,本来也是一种商品,但在金银成为货币后,就给人们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具有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并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促使人们对金钱顶礼膜拜。
“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集中体现着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金炳华,2003:661)。
释义参考文献: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侥幸是个恶婆娘,它与 欲望结合生下罪恶后,就会悄 然离去”。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作为一名军人,在如何获取物质利益的问题上 ,更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决不能利 用手中权利和工作便利,非法获取钱财,决不能见 利忘义,背负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更不能为了谋 取个人私利而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军队,不 要为了一己之私而让我们这个光荣的队伍蒙羞。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艰苦奋斗最能体现共产党人的战斗 风格和思想情操,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 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 党和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 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艰苦奋斗是指物质上要有勤俭节 约的生活作风,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 主要内容,勤俭节约的实质是人与物 的关系,即物如何为人所用。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万家团圆时,军人远离家乡,睁着警惕 的双眼严密注视着祖国的边防线;改革开放 时,军人甘守清贫,怀着赤诚的忠心为国家 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保驾护航。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在老百姓的眼中,我们是人民子弟 兵,是“最可爱的人”,是人民的忠诚 卫士,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豪华办公大楼
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有的官兵把勤俭朴素看作“寒 碜”,把艰苦奋斗看成“傻冒”, 把追求奢华当作“时尚”,把挥霍 消费当成“气派”„„
在文化领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各项文化事业,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拜金主义也渗 入了这片净土。
拜金主义现象的经济与社会学解析

拜金主义现象的经济与社会学解析拜金主义是一种以金钱、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主要特征是过度的消费、攀比以及追求虚荣。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拜金主义在社会中的盛行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经济学解析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结果。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通过广告等手段来诱导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的需求。
而消费者在不断地接触这些广告/产品后,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品牌效应”,进而欲望增强,从而甘愿放弃本身不必要的花费来购买所谓的“高端”消费品,这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
此外,经济的不平等也是拜金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财富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贫穷的人想尽办法去攀比,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奢侈品/豪车/名牌包等等的拜金现象。
而富人则会通过这种手段来显示其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社会学解析拜金主义的盛行也与社会观念、道德价值观发生变化有关。
现代社会的观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品味也逐渐变得花哨和浮华。
富人的生活方式,像马尔克斯小说中那种暴发户,非常款待,外在生活显示出富有、信心与健康,而普通人却无法达到,导致拜金主义日益盛行。
实际上,拜金主义也体现了人类内在的一种需求:得到尊重、被关注,达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变得功利,在求学、工作、婚姻等方面不断地追求功利与标准化的成功, 导致拜金主义的逐渐盛行。
同时,拜金现象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制造的进步。
解析对策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人们也应该尝试寻找精神层面的成功,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增强内在的自信。
政府应当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调节,以避免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并加强价值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理性消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一个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
同时,品牌企业也应该抱有社会责任,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意义】1. 概述在当代社会,货币拜物教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曾对货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原著和当代社会实践,深入探讨货币拜物教的内涵、当代意义及其批判。
2. 货币拜物教的内涵货币拜物教是指将货币视为拥有独立神圣性质的物品,把金钱看成一切事物的最高目的和要素,将金钱当作社会和个人关系的神秘催化剂,赋予它超乎实际意义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指出,货币拜物教实际上是商品关系脱离了商品本质的表现,将金钱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颠倒,使人们盲目地崇拜金钱,而非商品本身。
3. 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货币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金融资本的极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迷信和崇拜更加隐蔽和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和批判货币拜物教的内涵对于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心灵解放至关重要。
4. 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要从根本上批判货币拜物教,首先需要透过金钱的表象,理解其实质:金钱只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象征,其价值来自于商品交换和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约定。
需要倡导真正的价值观,强调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加强对金融资本的监管,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5.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个人认为,货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呼唤。
在当今社会,金钱带来的功利性和利益至上的观念愈发浓重,人们为了金钱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屡见不鲜。
唤起人们对金钱的理性认识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
6. 总结与回顾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批判,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持续深入思考和批判货币拜物教的种种表现形式,提升人们对金钱的理性认识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7.结语货币拜物教批判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它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反省。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拜金主义思潮

一
货 币的膜拜 态度 与拜 物教 中对 自然崇 拜 的态 度有 着让 人 惊叹的 相似之 处 ,马克思 在资 本论 中分析 商 品和货 币二
者之 间 的关 系时也 用 了 “ 拜物教” 一 词 即商 品 的拜物 教 、 货 币 的拜 物教 。那 么拜金 主义究 其本 质而 言到底 是 怎么
第2 0 1 5 年第 6 期 ( 总第 4 6 6 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G YE J I NG J I
No . 6, 20 1 5 To t a l No . 4 6 6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0 4 3 ( 2 0 1 5 ) 0 6 - 0 1 0 5 - 0 3
人 们将某 种物 当作 神来崇 拜 ,而对这 一概念 的理 解是 与
一
定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始宗教迷信 。 基于人们对商品、
中心 ” 是 同一 的 , 没有 拜金 主义 , 谈 不上发 展市场 经济 。 这 种观点 实 际上就 是将市 场经 济等 同 了拜 金主义 ,把拜 金 主义 看作是 市场经 济原则 的“ 通 俗表达 式” 。 [ 4 】 其实, 强 调 拜金 主义思 潮盛行 的市 场经 济背景 并不 意味着市 场经 济
中 国古代 封建 社会流 行 的俗语也 就 暗指 了拜 金 主义在
古代 中 国 自给 自足的封 建小农 经济 社会 的间 隙中 已经存 在。自 1 9 5 6 年三 大改 造完成 , 我 国进 入社会 主义 初级 阶 段, 社会 主义 生产力 的发展 , 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 的建 立, 原先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济早 已被 打破 , 人们 依靠 自己 生产 的劳 动产 品维持 生活 的现状 难 以为 继 ,而要换 取 自 己生活所需 要 的劳动产 品就 必须 拿 出金 钱来 交换 , “ 衣食 足 而知 荣辱 ” ,只有在 基 本 的物质 生 活需 要得 到 满足 之 后, 人 才会去 追求更 高层 次 的精 神需 求 , 因而 在谋生 以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拜物教”视角下的拜金现象分析
——以网络炫富现象为出发点
一、货币拜物教的定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到“货币拜物教”。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里又进一步对各种各样的拜物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商品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这些商品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它为商品拜物教。
[1]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并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劳动者的劳动需要通过价值来衡量。
于是,货币就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在直接物物交换的商品社会中,能否顺利地换得别人的产品就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而发展到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时候,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好坏就看能否顺畅地换成货币。
从商品拜物教阶段的商品支配人,变成了货币支配人,人们总感觉到似乎金银具有天然地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神秘力量,货币的这种神秘力量就驱使着人们去疯狂的追求货币、崇拜货币,商品拜物教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货币拜物教【2】
二、拜金主义的产生
货币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
说:“随着金银被看作财富的物质代表和财富的一般形式,金银的积累怎样得到了真正的刺激。
”[3]货币拜物教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商品经济下,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货币。
由于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对货币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人的社会关系就被货币化了、被物化了,无形中社会关系就表现为一种金钱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拜物教理论认为,拜金主义或货币拜物教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只要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就始终会产生拜金主义现象。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无情嘲讽了货币崇拜。
他引用了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台词:“金子,只要一点儿,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卑贱变成高贵,懦夫变成勇士,老朽的变成朝气勃勃……”。
[4]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用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磅,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
”大众为了提高其自身阶级价值,在尽力不停地追求物质丰盛的过程中,人们对货币就越来越崇拜,“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这些拜金主义思想就泛滥开来。
【5】
三、网络炫富现象的滋生以及危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目前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
据统计,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同比增长4%,达到将近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2320
亿美元)的一半。
[6]富裕阶层将“奢华”作为品位和成功的标签,推动拜金主义风气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也是当前炫耀性消费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在自媒体时代,大众在信息生产和消费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炫耀性消费在网络世界的展示变得更为便捷,近年来,网络炫富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炫富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通过网络发言和财富展示制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而许多媒体对炫富行为的报道也乐此不疲,并通过大量的爆料放大炫富事件的社会影响,如大胆“90 后”女孩晒车招亲、移民美国的北京女孩炫豪宅名车秀奢侈幸福、微博上的名媛淑女豪车派对……媒体还通过在各种娱乐节目、广告中大肆炫耀“奢华生活”,制造所谓的精英标准,将“高富帅”“白富美”等标签作为成功的标准。
据美国媒体2010 年2月22 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在全世界223 个国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民众最相信“金钱万能”,并列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
【7】
在“全媒体时代”,民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引导。
尤其是青少年的,拜金主义思想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众们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炫富现象口诛笔伐,但炫富者仍然前赴后继,炫富行为可以让其关注度大增,满足感膨胀,因而这一成名的捷径被不断复制模仿;一些心智、价值判断能力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判断能力较低,观念前卫并喜欢模仿前卫的消费行为,媒体的拜金主义导向恰恰迎合年轻一代的炫富诉求,从而追逐模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黜奢崇俭、
知足常乐、悠闲恬适的价值观,坚决反对穷奢极欲和为富不仁。
网络炫富族所宣扬的享乐主义、拜金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背道而驰的。
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遏制拜金主义现象的滋生蔓延。
四、建议和对策
一是厉行勤俭节约美德。
人类历史证明,走向现代化既要物质丰富,更要精神高尚,越是文明进步,越要节约成习。
生活富裕了,手中有了钱,是当出手大方、挥金如土的“土豪”,还是富而不奢、节俭成习,不仅考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德国生产先进、物质富裕在世界上是出名的,借鉴但那里的人们却处处俭省,普遍拒绝使用价格高昂的奢侈品。
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面对炫富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坚决抵制炫耀性消费和各种异化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
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
坚持自己的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能把金钱看成人生的唯一目的。
人们除了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外,更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面对现在社交网络上浮夸的炫富、不健康的攀比之风,一些利益团体为利益所诱通过点击量赚取广告等方
式,不惜寻找敏感话题,并大肆宣传力量。
网络媒体自身不应该因为其博眼球的“新闻价值”在媒体上大肆报道,为虎作伥,增加点击率,再次炒热话题度。
[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87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拜物教》新疆职业大学学报,白俊锋,2012 年12 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6页
6《中国人2014年豪买全球近半奢侈品人均境外消费全球最高》,新京报,2015年02月03日
7《中国成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八成网民赞同》,《环球时报》,2010 年2 月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