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教育 阅读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进校园”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来源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政府文化职能研究》,2016年4月13日)材料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共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吉,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B (3分)【解析1以偏概全,中国秀的传统文化远远不指这几个方面。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传统书院的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
“传统民俗”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及答案

主题九:传统民俗【主题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
同样,我们国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阅读和写作目标】1.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进一步增强民俗文化意识。
2.整理当地风俗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祖国民俗风情。
【精彩阅读一】胶东地区过小年的风俗和传说周军选材角度:风俗习惯小年写法指津:引用俗语故事性强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小年这天送灶神爷上天,又称“送灶”、“辞灶”。
晚上,胶东地区的家家户户在灶神前供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烧香磕头,希望灶王爷吃了麦芽糖,上天说好话、言好事。
有的人还诵念:“灶王爷,你听见,二十三,灶糖粘;吃灶糖,请上天,言好事,行方便”,免得他到玉帝面前揭露自家隐私。
看来,这报喜不报忧,自古以来就有之。
不少人还在灶神爷的供品旁边摆放一盘黄豆、一束草,饲喂“灶王的马”,以便灶王爷骑马风雨兼程奔往天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天,外出者均赶路回家,忌“辞”在外面。
新过门的媳妇也在小年这天回到婆家,吃团聚饺子,放鞭炮庆贺。
小年之后,春节就拉开了序幕,俗话:辞了灶,年来到。
在胶东地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水饺,打扫卫生迎接春节的到来。
关于灶王爷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版本。
胶东民间流传最广的是那位姓张的负心汉的故事。
传说,早年有位浪荡公子,名叫张云芳,他先后娶了两位夫人,一个叫郭丁香,一个叫李海棠。
郭丁香浓发过膝,勤劳贤惠;李海棠则是游手好闲,常在丈夫跟前说郭丁香的坏话。
有一天,郭丁香做面条,不慎将一根长发掉于面条中。
吃面条时,恰巧又让张云芳吃出来。
在李海棠的唆使下,张云芳借此把郭丁香休出了门。
郭丁香无奈,嫁给了一个砍柴的。
她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还挺顺畅。
郭丁香走后,李海棠更加肆无忌惮,吃喝赌抽,加上张云芳的挥霍无度,家境很快没落。
【最新推荐】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小议读书-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小议读书小议读书刘熙武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
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
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
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
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
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
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
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
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
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
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材料二: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
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
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
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材料三: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
“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
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
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
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文章来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4)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对传统文化积极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如韩国人把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这对我们就是一个警示。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13)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9分)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
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
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
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
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
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⑥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
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
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18.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传统教育阅读附答案
小议传统教育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童年之时饱学于身,成年后成为大家者,数不胜数。
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
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已有了很好的积累。
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在此时期读的。
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
《孝经》和《资治通鉴》。
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
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古代读书,重记诵。
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
待成年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有人把记诵比作学习之舟车。
古代读书,还生朗读。
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
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视。
古代读书,更重学养。
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
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
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中学生学习报》)
1.作者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和()。
(2分)
3.第③段划线语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私塾是封建文化的产物,不宜提倡;也有人说,私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发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
(2分)【答案】
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例证法引证法
3.在孩童时代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能力。
4.例:我认为,对私塾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能造就现代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对束缚人的思想的落后的手法,要摒弃。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