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
红火蚁防治方案

2.防疫隔离
(1)加强红火蚁疫区管理,禁止红火蚁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调运至非疫区。
(2)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化学防治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防治。
2.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受红火蚁侵害。
3.提高红火蚁防治技术水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防治体系。
三、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3.优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严格化学防治措施。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效果。
四、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
-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测。
3.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4.建立红火蚁防治技术指导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六、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红火蚁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防治效果,优化防治策略。
2.积极探索红火蚁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3.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防治工作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红火蚁防治方案
第1篇
红火蚁防治方案
一、背景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红火蚁,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借鉴先进防治技术。
红火蚁治理标准

红火蚁治理标准一、组织领导1. 建立红火蚁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红火蚁治理工作。
2. 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确保红火蚁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3. 建立红火蚁治理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
二、防控技术1. 制定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防控目标、措施和技术要求。
2. 加强红火蚁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红火蚁分布、繁殖和危害状况。
3. 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防控效果。
4. 定期开展红火蚁抗药性监测,指导合理使用农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三、防控设施1. 建设红火蚁监测预警设施,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建设物理或化学防治设施,如灭蚁饵剂、灭蚁剂等,提高防治效果。
3. 建设应急处置设施,如应急处理车辆、器材等,确保及时应对突发疫情。
四、监测监管1. 建立健全红火蚁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点建设和管理,提高监测覆盖率。
2. 对农药使用进行监管,确保农药安全、合理使用。
3. 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防治进展和效果,指导改进防治措施。
五、应急处置1. 制定红火蚁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措施和责任主体。
2. 建立应急处置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做好疫情信息通报和联防联控工作。
4. 对疫情发生地进行封锁和控制,防止疫情扩散。
5. 对受害作物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再次发生。
6. 对疫情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预防措施。
7. 对疫情处置进行记录和总结,为今后疫情处置提供参考。
8.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发布红火蚁防控措施

发布红火蚁防控措施红火蚁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有害昆虫。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红火蚁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红火蚁防控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检测和监测红火蚁防控的第一步是进行检测和监测工作。
通过定期巡查和观察,可以及早发现红火蚁的踪迹和巢穴。
专业人员可以使用红火蚁诱饵和识别工具来确保准确性。
同时,建立红火蚁监测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红火蚁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为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扩大宣传教育红火蚁防控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红火蚁防控知识的普及。
此外,可组织专家讲座、社区活动和学校宣讲,提高公众的红火蚁防控意识和能力。
3. 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是红火蚁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清除和摧毁红火蚁巢穴、人工隔离感染区域、利用物理屏障阻止红火蚁的扩散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低温、高温、水淹等方式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活性。
4.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红火蚁防控手段。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对红火蚁进行防治。
这些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扩散,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5. 强化协作合作红火蚁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
因此,建立健全的协作合作机制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红火蚁防控计划和政策。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红火蚁传播的挑战。
6.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红火蚁防控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政府应当加强对红火蚁防控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红火蚁和非法运输红火蚁的行为。
同时,对于违法者要依法追究责任,保护公众的利益和环境的安全。
7. 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红火蚁防控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防控目标:有效降低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防止恶性伤害人畜事件和扩散蔓延。
防控策略: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
针对红火蚁的发生情况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
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防控措施: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剂型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加强监测: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检疫措施: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
药剂处理方法包括触杀作用强的药剂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药剂于栽培介质内,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毒饵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采用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单个蚁巢处理: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
在投入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在距蚁巢10cm-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
根据活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
建议在使用颗粒剂和粉剂灭巢法时,先对蚁巢进行标记,以便准确施药。
该方法适用于红火蚁活蚁巢密度较小且明显的情况下,对人类健康或重要设施造成威胁,需要尽快处理的情况。
3.5.2使用方法将颗粒剂或粉剂按照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剂,然后将其均匀地撒到蚁巢周围或蚁巢顶部。
使用时要注意避免扰动蚂蚁,以免引起蚂蚁的警戒和逃逸。
每个蚁巢的用量应根据蚂蚁巢密度而定,一般每个蚂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左右。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是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农业部要求重点防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今年5 月初觉察红火蚁已入侵我市,为切实保障红火蚁发生区域能够得到快速、准时、高效、有序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红火蚁的危害,有效把握红火蚁的发生和集中,确保我市农林业生产安全、人畜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依据《*省防控红火蚁应急预案》《*市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市红火蚁防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指导,依据“属地治理,分级负责”和“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的要求,承受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治理模式,加强部门间协调协作,切实做好红火蚁的普查、防控和灭杀工作,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安康。
二、工作目标以把握红火蚁的发生、集中,保障我市农林业生产、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安康,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认真落实属地治理、部门联动的原则,构建红火蚁长效防控机制,实行有效措施,加大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工作原则〔一〕属地实施,部门联动。
红火蚁防控工作以乡镇街道属地治理为主,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条块结合,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
〔二〕全面监控,突出重点。
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红火蚁防工作,防止红火蚁扩大集中。
做好对居民小区、学校、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堤围、旱作农田和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等红火蚁敏感地带的全面监控工作。
每年抓住红火蚁生殖顶峰期进展扑杀,提高防控效果。
〔三〕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红火蚁疫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未觉察红火蚁的地区要加强防范,实施检疫,严防疫情传入。
已觉察红火蚁的地区要准时开展扑杀防控,防止疫情集中集中。
四、主要工作措施〔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灌药灭杀
对于红火蚁分布密集的区 域,可使用灌药液的方式 进行灭杀。
粉剂灭杀
将化学药剂与干燥的介质 混合制成粉剂,撒在红火 蚁活动区域,灭杀其虫态 。
生物防治措施
天敌控制
保护和利用红火蚁的天敌,如 寄生蝇、捕食性昆虫等,控制
红火蚁的数量。
微生物防治
利用对红火蚁有毒性的微生物及 其代谢产物,进行防治。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汇报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概述 • 红火蚁识别与监测 • 红火蚁防控技术 • 红火蚁防治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概述
什么是红火蚁
1
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社会组织的昆虫,属于膜翅 目蚁科。
2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 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3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能适 应多种环境。
化学防控技术
农药选择
选择低毒、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如有机磷、氨 基甲酸酯等。
施药方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如涂抹、喷雾、灌根 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施药时机
在红火蚁活动高峰期或繁殖高峰期进行施药,以 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治效果。
生物防控技术
天敌引入
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寄生蝇 、寄生蜂等,以控制红火蚁的
繁殖。
微生物防治
利用对红火蚁有毒的微生物,如 芽孢杆菌、苏云杆菌等,进行防 治。
植物提取物防治
利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如苦参碱 、鱼藤酮等,进行防治。
物理防控技术
人工捕捉
人工捕捉红火蚁的工蚁和有翅 蚁,以减少其繁殖源。
食物诱杀
利用红火蚁喜食的饵料,如肉 类、糖类等,进行诱杀。
富宁县红火蚁监测发生及防控技术

云 南 农 业 斛 技
每 个 监 测 点 随机 放 置 5个 监 测 瓶 ,瓶 间相 距 1 0 c m。 监i 贝 4 瓶 应 尽 量 放 置 在 有 蚂 蚁 活 动 的 地 方 。放 置 3 0 mi n后 ,对 诱 集 到 的蚂 蚁 进行 鉴 定 和 计数 ,必 要 时制 作标 本 。
1 . 3 调查 结果 及发 生蔓 延情 况 经过 县 、乡农 技人 员 组 织对 公 园 、工 厂 、居 民生
等插入蚁丘 5 ~ 1 0 c m,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 出 现攻击行为。采集疑似红火蚁标本进行鉴定 ,确认为 红火蚁 的 ,用 G P S仪进行准确定位 ,进一 步按 照发 生 区的要求 进行 监测 。 1 . 2 . 2 发 生 区发 生 范 围调查
采 取 访 问 调 查 和 踏 查 。发 生 动 态 监 测 采 用 监 测
访 问 医务人 员 、居 民等 ,了解 当地 是 否 出现 过蚂 蚁 叮蜇 伤人 事件 ; 向当地 农 事操 作人 员 及绿 化 植被 维
蜇咬群众 、危及敏感人群生命安全等多方面危害 ,对 农 林业 生 产 安全 、公 共安 全 和生 态 系 统均 构 成 了 巨大
威胁 川 。该 蚁 自 2 0 1 3年底 在 云 南 省元 谋 县 发现 以来 , 目前 已在 昆 明 、红 河 、版 纳 、德 宏 、文 山等 9个 州 ( 市)3 8个 县 ( 市 ) 发 生 ,部 分 地 区危 害 较 为 严 重 ,
1 . 2 . 1 . 2 踏查
结合访 问调 查结 果 ,在调 查 区域 内察 看 或用 铁 丝 等拨 开 障碍 物观 察有 无 可 疑 的蚁 丘 。如有 ,则 用铁 丝
火蚁伤人造成的安全形势也将 日 趋严峻。2 0 1 4年 7 月
湖北省红火蚁疫情监测与防控

IS 物粒侵2019年第2期 总第173期湖北省红火蚁疫情监测与防控刘元明I 黄求应2方国斌I 秦仙姣I 刘卫国I(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0 ;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识别码:B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是 21 世纪 初进入我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生物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大陆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云南和湖南等地,对入侵地人和动物有攻击性,对农(林)业生产、生态平衡、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等具有严重破坏性。
红火蚁的传播和扩散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的广 泛关注。
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将红火蚁的防治列为工作要点之一,要求各地加以封锁和控制。
1疫情发生情况2018年10月,根据群众反映,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玉贤街前进村林地农民在挖鱼塘时,被一种蚂蚁咬伤,出现呼吸困难、身上多处红肿症状。
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咬人的蚂蚁为红火蚁,当地蚁巢数量已经比较密集,且有婚飞蚁出现,表明该地区红火蚁巢体已经成熟,已经定殖并可以传播蔓延;该地引进种植的海枣树枯死,现场调查红火蚁危害程度为5级。
2红火蚁形态特征2.1 工蚁体长3mm 〜6mm 。
头、胸、触角、足均为棕红文章编号:1005-6114( 2019 )02-043-002色,腹部为棕黑色。
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 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长,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
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3角形小 齿,齿基部上侧常着生刚毛1根。
上额发达,内 缘有数个小齿。
胸腹连接处有2个结节,第1结 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2.2婚飞蚁体长7mm ~ 10mm,黑褐色,有两对膜翅,腹部大于头部,触角11节〜12节,飞行能力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为规范红火蚁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红火蚁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红火蚁监测。 1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 2 监测区域 2.1发生区 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监测目的是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2.2未发生区 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包括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土壤、垃圾、装盆用混合或有机覆盖物、干草或秸秆、其他如草皮、苗木、绿化树运载土壤的工具等任何含土壤或附着土壤的东西)的地区。监测目的是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 3 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木材、肥料的场所。 4监测时期 在气温为20-32℃时间段进行。 5 监测用品 工具:诱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 材料:酒精(95%)和诱饵(火腿肠等)。 6 监测方法 6.1未发生区 6.1.1 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 2
现红火蚁危害的症状,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巢,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 6.1.2 踏查 结合访问调查情况进行,在调查区域内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的蚁丘,计划行走的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可用一根长80-100 cm、直径0.3-0.4 cm铁丝,拨开杂草或障碍物观察有无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插入蚁丘5-10 cm,观察是否有蚂蚁迅速出巢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采集蚂蚁标本(方法见附录1),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填写红火蚁监测记录表(附表1)。 如确认有疫情发生,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 6.2 发生区 6.2.1发生范围监测 参照6.1各方法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 6.2.2发生动态监测 6.2.2.1 诱饵制作及用量 用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厚度约0.5cm 左右的薄片,放入专用的塑料诱瓶中,并固定在地面上进行诱集。注意使用的火腿肠要新鲜。 6.2.2.2诱瓶的放置与使用 诱瓶的放置应覆盖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类型场所设置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诱瓶,瓶间相距10m。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 m左右放置1个诱瓶。注意选择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诱瓶。使用时将诱瓶置于地面,30分钟后取出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附表2)。 7 疫情诊断 7.1 现场诊断 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可根据蚂蚁的形态特征、行为以及蚁丘的形状进行鉴定(附录2),必要时可采制标本。 7.2室内鉴定 3
经现场鉴定,难以下结论的,取样带回实验室,在立体显微镜下作进一步鉴定。监测单位不能鉴定种类时,送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其指定的科研教学单位鉴定。送检时应填写《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见附表3)。首次鉴定的标本需要妥善保存。 7.3 标本保存 将采集到的蚂蚁标本置于小塑料瓶中,加入70-95%酒精后密封,并贴上标签。标签上要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单位、采集人。 8 监测记录与档案 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影像资料等其它材料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 9 监测报告 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上报(发生程度分级参见附录3)。在县级行政区内发现新疫情或原有疫点红火蚁爆发,呈迅速扩散趋势时,应立即报告。 4
附录1: 从蚁巢中采集红火蚁的方法
1 采集工蚁 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插入蚁巢。采样者须戴手套以防蚂蚁叮咬。装够半瓶或15分钟后盖上盖子。在每个瓶中,可装入从蚁巢中采集的一头无翅蚁后。 2 采集蚁后 春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如前日晚上温度较低,取样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可用铲子挖取蚁丘早晨向阳的部位的表层约几厘米厚的地方。对于多蚁后型,这样通常会很快采到多个蚁后;对于单蚁后型,也比较容易采集到蚁后。但是冬季温度过低、夏季温度过高时,蚁后会下移到蚁丘深处,这就得挖开蚁巢仔细寻找了。 不要将不同蚁巢的无翅蚁后混在一起。如果瓶中的蚂蚁数不足10头,可用镊子收集尽可能多的蚂蚁。用记号笔在瓶上标记采自同个蚁巢工蚁和蚁后的数目、瓶号、采样地点和日期。如条件允许,将所有的采样瓶放在致冷设备内的冰上1个小时使其停止活动。等所有的样采完后向瓶中加入70%的酒精。
附录2: 红火蚁鉴别特征
1 形态特征 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 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 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 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 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5
红火蚁工蚁 红火蚁腹柄结 红火蚁生殖型有翅雌蚁 红火蚁蚁后 红火蚁蚁巢 6
2 蚁巢特征 鉴别红火蚁除依靠上述的形态特征外,还可依据其建巢的特点作出判断。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 cm,直径30-50 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但在蚂蚁种群发展成熟前蚁丘并不明显。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和红火蚁的攻击特性,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3 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如遭受大量红火蚁叮蜇,部分人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疱破掉,则容易引起二次性感染。
附录3: 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 1 按单位面积活动蚁巢数量分级 在红火蚁发生区域随机选择3个以上500 m2大小的区域,记录活动蚁巢数量。活动蚁巢指的是受到扰动后60秒内有3头以上红火蚁爬出活动的蚁巢。 根据目前中国大陆大部分发生区域红火蚁是多蚁后型种群的情况,以单位面积的活动蚁巢数量作为分级标准,分为以下5级: 第一级:无发生区,平均每10000 m2活动蚁巢数为0个。 第二级:轻度发生区,平均每10000 m2活动蚁巢数为1-10个。 第三级:中度发生区,平均每10000 m2活动蚁巢数为11-50个。 第四级:中偏重发生区,平均每10000 m2活动蚁巢数为51-100个。 第五级:严重发生区,平均每10000 m2活动蚁巢数大于100个。 2 按诱集工蚁数量分级 将诱瓶诱集的红火蚁工蚁数量分为以下5级: 第一级:未发生区,诱瓶均未诱集到红火蚁。 7
第二级:轻度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5.0头以下。 第三级:中度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6-50头。 第四级:中偏重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51-100头。 第五级:严重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100头以上。 按以上方法进行调查监测时如单位面积活动蚁巢数量级别和诱集工蚁数量级别不一致时以发生较重的级别为准。
附录4: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 检疫措施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炎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2 防治方法 (1)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 (2)饵剂诱杀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 (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IGR)。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