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史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度佛教 的中国化起到 了不可忽视 的推 广作 用,同时佛教 典籍的翻译 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 生了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 :佛经 ;语言 ;文化
一
、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历史
佛教于西汉末年从古 印度传至 中国, 作 为外来 的唯心 主义神学 与 中国古代 统治 阶 级偏爱 的唯心主义哲学一拍 即合 ,因此传人 伊始便与当时流行 的道术 、玄学互相补充 , 彼此交融 。为了加快与 中国文化的同化 , 佛 经 的中文译本就应运 而生 。 佛经 的翻译形式 也 经历 了从 最初 的个人 僧侣 翻译发展 到寺 庙集体翻译再到官方译场翻译的过程 , 翻译 人 员主体 也从汉语 不熟 练的外 来僧 侣转变 到通 晓梵文经典的中国人为主 。 两汉三国初期 :东汉年问汉明帝求法 , 为两位从 古印度 而来 的高僧建 造 了一座寺 庙一 即今天的 白马寺 ,自 的最 普遍 的传说 。 今天 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 相 传是迦 叶摩腾于白马寺译 的 《 四十二 章经 》 o 佛教传人 中土初期 ,翻译者多 为从西方 来到 中土 的高僧或是胡裔 ( 今新疆 地区 ) 僧 人, 而 以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 最 初的佛经翻译往往全屏 口授 ,即由外僧背诵 佛经 , 一人 口译成汉语 , 叫做 “ 传言” 或“ 渡 语” , 另一人或数人 “ 笔受” , 即笔 录成汉 文 。 再进行修饰 。因此翻译时往往不 只一 两人完 成, 而是 由中外僧侣集体完成 ,这便是 “ 译 场”的雏形。在早期翻译过程中 , 负 责传言 的人 既要熟悉梵文佛经又要汉语功底深厚 , 而在 当时这种人才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 从 翻 译方法来说 ,由于当时处于佛 经翻译 的草创 时期 , 这一时期的佛经译作可 能会 出现汉 语 句法扭 曲 ( 梵文和汉语的语 法结构差 异大 ) , 还有大量按发音直译 过来 的内容 , 从 而使得 译 文晦涩难懂 , 不易于没有宗教基础 的人 理 解。 两晋南北朝发展期 :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 替频 繁、战乱不断 , 人 民流离失所 ,异族 统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标签: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
典籍翻译

简评佛经翻译对汉语言及文学的影响。
对语言的影响:(1)通过佛经的翻译输入了大量佛教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2)语法结构受梵文影响。
如“打骂于他”、“取笑于我”。
(3)汉语的反切法与佛经翻译有关。
因为翻译佛经,接触到拼音的梵文,而翻译有时要求音译正确,于是汉语的反切四声就产生了。
四声的确立也与佛经翻译有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本体,平上去入从西域输入。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正是由于佛经译者的翻译,汉语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佛教意味很浓的词汇,而且其中有很大比例后来成为现代汉语的日常用词,如“世界”“刹那”瞬间、弹指。
;(2)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
(3)丰富了中国文学。
体现在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
佛教经典里保存了不少古代印度的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的每一小段后,都有偈颂。
这种散文中夹韵语,便是我国话本及章回小说的“诗曰”、“有诗为证”的来源;印度的《罗摩衍那》中罗摩的故事和《贤愚经》的故事,对我国《西游记》等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影响。
有些佛经本身就是小说,有的带有小说戏剧的形式。
这种结构的文学体裁都是中国没有的。
它们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影响;元人杂剧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
唐代变文的产生、流行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傅雷的神似理论:“神似”,亦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也就是在精神实质上的相似。
神似必须达意,给人以生动逼真的印象。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里,一开始就片言立要,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_王脉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王脉(1971-),女,宁波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东 疆 学 刊Do ng jia ng Jour nal V ol.24N o.1J an.2007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王 脉(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
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7)01-0081-04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你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他们之中很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罢了。
本文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新词语的产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