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高危儿管理的范畴

高危儿管理的范畴

高危儿管理的范畴1.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出生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克)。

·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者。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

2.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高危儿童早产(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克)宫内/产时/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3.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 新生儿眼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7天并有连续吸氧(高浓度)史。

临床上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等。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或者哭闹时眼球外凸。

出生难产、器械助产。

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4.试点项目中的高危儿管理范围现阶段倾向于发育风险因素产伤、宫内/产时/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或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多胎等。

新生儿期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宫内感染、肺炎、败血症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等。

影响生长发育的严重出生缺陷、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如反复自然流产史、死胎、死产等)、初产年龄<18岁或>35岁。

新生儿访视

新生儿访视

• 处理: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新配制的
制霉菌素溶液(10—20万U/ml),每日3次。
皮肤皱褶处潮红或糜烂
皮肤皱襞处,皮面密切接触,局部热量不易散发, 尤在炎热的季节,出汗增多,局部造成温暖潮湿 的环境,再加上活动时皮肤互相磨擦,发生糜烂。 处理预防: • 经常保持皮肤皱襞处清洁、干燥。清洗后用扑粉。 • 如有红斑,可用松花粉;如有糜烂,可用氧化锌 软膏;继发细菌感染时,用百多邦。
新生儿听力筛查
• 出生后72小时进行。
新生儿疾病筛查
• 出生后72小时进行,充分哺乳后(喂足六次奶)。
访视内容——测量
2.测量 (1)体重 1)测量前准备: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计零点。新生儿需排空大小便,脱 去外衣、袜子、尿布,仅穿单衣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2)测量方法:称重时新生儿取卧位,新生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使用杠杆式体
访视内容——指导
(3)护理:衣着宽松,质地柔软,保持皮肤清洁。脐带未 脱落前,每天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一次,保 持脐部干燥清洁。若有头部血肿、口炎或鹅口 疮、皮肤皱褶处潮红或糜烂,给予针对性指 导。对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马 牙”、“螳螂嘴”、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 无需 特殊处理。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在换尿布时注 意将尿布加温,必要时可放入成人怀中,直接 贴紧成人皮肤保暖。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 • • • • • 黄疸部位 面、颈部 躯干上半部 躯干下半部及大腿 臀及膝关节以下 手、足 血清胆红素umol/l(mg/dl) 100.9±5.1(5.9.±0.3) 152. 2±29.1(8.9±1.7) 201.8 ±30.(11.8±1.8) 256.5±29. 1(15±1.7) >256.5(15)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Your company slogan
(4)疾病预防:注意并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 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生后数天开 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口服400IU,早产儿每日口服800IU。 对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未 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 机构补筛。有吸氧治疗史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 转诊到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指定医院开始进行眼底 病变筛查。
Your company slogan
(2)体温 1)测量前准备:在测量体温之前,体温表水 银柱在35摄氏度(℃)以下。 2)测量方法:用腋表测量,保持5分钟后读 数。
Your company slogan
3.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精神状态,面色,吸吮,哭声。 (2)皮肤黏膜:有无黄染、紫绀或苍白(口唇、指趾甲床)、皮疹、 出血点、糜烂、脓疱、硬肿、水肿。 (3)头颈部:前囟大小及张力,颅缝,有无血肿,头颈部有无包块。 (4)眼:外观有无异常,结膜有无充血和分泌物,巩膜有无黄染,检 查光刺激反应。 (5)耳:外观有无畸形,外耳道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外耳廓是否有湿 疹。 (6)鼻:外观有无畸形,呼吸是否通畅,有无鼻翼扇动。 (7)口腔:有无唇腭裂,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8)胸部:外观有无畸形,有无呼吸困难和胸凹陷,计数1分钟呼吸次 数和心率;心脏听诊有无杂音,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异常。 (9)腹部:腹部有无膨隆、包块,肝脾有无肿大。重点观察脐带是否 脱落、脐部有无红肿、渗出。 (10)外生殖器及肛门:有无畸形,检查男孩睾丸位置、大小,有无阴 囊水肿、包块。 (11)脊柱四肢:有无畸形,臀部、腹股沟和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双 下肢是否等长等粗。 (12)神经系统:四肢活动度、对称性、肌张力和原始反射。

4 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 - 新生儿访视

4  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 - 新生儿访视
对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 “螳螂嘴”、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 无需特殊处理。早产儿应注意保暖。
(4)疾病预防: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
手,减少探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 避免交叉感染。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 日口服400IU,早产儿每日口服800IU。对未接种卡介 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
如发现问题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必要时转诊。
(2)满月访视: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新 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2.高危新生儿 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 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报告 后3日内进行。
符合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新 生儿为高危新 生儿:
育能力者等。
高危儿潜在危险:高危儿的主要潜在危险
有:脑发育障碍、感染母婴传播疾病、生长发育障 碍、脏器组织功能异常。
高危儿体检时间表:6个月内每1月1次,6-12 月每2个月1次,1-3岁每3个月1次,以早期发 现异常高危儿。
访视内容
1问 2量 3查 4说 5转
1、问诊
(1)孕期及出生情况: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 用情况,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 产伤和畸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 查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3)头颈部:前囟大小及张力,颅缝,有无血肿,头颈部有无 包块。
4)眼:外观有无异常,结膜有无充血和分 泌物,巩膜有无黄染,检查光刺激反应。
5)耳:外观有无畸形,外耳道是否有异常分 泌物,外耳廓是否有湿疹。
6)鼻:外观有无畸形,呼吸是否通畅,有无 鼻翼扇动。
7)口腔:有无唇腭裂,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8)胸部:外观有无畸形,有无呼吸困难和胸 凹陷,计数1分钟呼吸次数(40次左右)和心 率;心脏听诊有无杂音,肺部呼吸音是否对 称、有无异常。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二、新生儿感知觉发育
1、视感知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感觉功能,只有在15—20厘米处最清 晰 1个月时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头可跟随 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度。 新生儿喜欢看妈妈的脸,而且具备辨别颜色的能 力,对红色和兰色有不同的反应。
2、听感知觉发育
• 出生 3-7 天表现良好的听觉,偏好柔和、缓 慢、纯厚的声音,对尖锐的声音反应烦躁 。 •.新生儿访视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访视时应 携带新生儿访视包,出示相关工作证件。 2.新生儿访视包: 3.注意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 4.加强宣教和健康指导。 5.发现新生儿危重征象,应向家长说明情况,立即 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6.保证工作质量,按要求询问相关信息,认真完成 测量和体检。完整、准确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 录表,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二)访视内容 1.问诊 (1)孕期及出生情况: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用情况, 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产伤和畸 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 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2)一般情况:睡眠、有无呕吐、惊厥,大小便次数、性 状及预防接种情况。 (3)喂养情况:喂养方式、吃奶次数、奶量及其它存在问 题。 2.测量 (1)体重 (2)体温 3.体格检查:一般状况、皮肤黏膜、头颈部、眼、耳、 鼻、口腔、胸部、腹部、外生殖器及肛门、脊柱四肢、神经 系统。
小颗粒隆起,系上皮细胞堆积肥,称上皮珠;
• 马牙:在牙龈边缘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颗粒或斑块,俗
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一般 没有症状不影响生长发育。 有时上皮珠较大,小儿可产生爱摇头、烦躁、咬奶头 ,甚至拒食等症状。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引起的。 均属正常,于生后数周或数月可自然消失,不宜挑刮 ,以免感染。

产后访视技术规范-课件

产后访视技术规范-课件
27
8
(二)访视内容
产妇 (1)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 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 (2)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对母乳喂养困 难、 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等问题进行处 理。 (3)给产妇测量血压,尤其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者。 (4)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 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
12
2. 测量
(1)体重 1) 测量前准备: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 计零点。新生儿需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袜 子、尿布,仅穿单衣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 暖。 2)测量方法:称重时新生儿取卧位,新 生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使用杠杆式体重计称 重时,放置的砝码应接近新生儿体重,并迅速 调整游锤,使杠杆呈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 所示读数相加;使用电子体重计称重时,待数 据稳定后读数。记录时需除去衣服重量。体重 记录以千克 (kg) 为单位,至小数点后2位。
16
4. 指导
(1)居住环境: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 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内温度在22~26℃ 为宜,湿度适宜。 (2)母乳喂养:观察 和评估母乳喂养的体位、新生儿含接姿势 和吸吮情况等,鼓励纯母乳喂养。对吸吮 力弱的早产儿,可将母亲的乳汁挤在杯中, 用滴管喂养;喂养前母亲可洗手后将手指 放入新生儿口中,刺激和促进吸吮反射的 建立,以便主动吸吮乳头。
17
4. 指导
· (3)护理:衣着宽松,质地柔软,保持皮 肤清洁。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的酒精 擦拭脐部一次,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若有 头部血肿、口炎或鹅口疮、皮肤皱褶处潮 红或糜烂,给予针对性指导。对生理性黄 疸、生理性体重下降、 “马牙”、 “螳螂 嘴”、 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无需特殊 处理。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在换尿布时注 意先将尿布加温,必要时可放入成人怀中, 直接贴紧成人皮肤保暖。

儿童体检操作技术规范

儿童体检操作技术规范

建议转诊:若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喂养困难。 2)躯干或四肢皮肤明显黄染、皮疹,指 趾甲周红肿。
3)单眼或双眼溢泪,黏性分泌物增多或 红肿。
4)颈部有包块。 5)心脏杂音。 6)肝脾肿大。 7)首次发现五官、胸廓、脊柱、四肢畸 形并未到医院就诊者。
在检查中,发现任何不能处理的情况, 均应转诊。
2.量床 供2岁及以下儿童测量身 长使用,最小分度值为0.1cm。
5.听力筛查工具 便携式听觉评 估仪,筛查型耳声发射仪。
3.身高计 供2岁以上儿童测量身 高使用,最小分度值为0.1cm。
6.视力筛查工具 国际标准视力 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
儿童健康检查
体格测量
体重
儿童体重秤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秤零点。 儿童脱去外衣、鞋、袜、帽,排空大小便,婴儿 去掉尿布。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让儿童仅穿 单衣裤,准确称量并除去衣服重量。 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儿童健康检查
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婴幼儿每次进行健康检查时,需按照儿童生 长发育监测图的运动发育指标进行发育监测, 定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及时发现 发育偏离儿童。
儿童健康检查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1)血红蛋白或血常规检查 (2)听力筛查
6~9月龄儿童检查1次, 1~6岁儿童每年检查1 次。
儿童体检操作技术规范
目录
01 新生儿访视操作规范 02 儿童体检操作规范 03 表格填写规范
PART 01 新生儿访视操作规范
新生儿访视
访视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
访视次数
1.正常足月新生儿 访视2次。 首次访视:在出院后7日之内进行。 满月访视: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结合接种 乙肝疫苗第二针,在镇(街道)卫生院或者村 卫生室进行随访。 2.高危新生儿 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或家庭分 娩)报告后3日内进行。

产后访视方案

产后访视方案
产后访视方案
第1篇
产后访视方案
一、背景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儿。产后访视作为母婴健康保障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生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案旨在规范产后访视工作,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二、目标
1.及时发现并处理产褥期并发症,降低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4.定期评估:对访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提高服务效果。
七、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2.《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管理办法》
3.《产后访视技术规范》
八、实施与监督
1.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产后访视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产后访视工作。
3.定期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对产后访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4.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产后访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九、总结
产后访视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环节。本方案旨在为产后访视工作提供详细、实用的指导,确保访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通过实施本方案,有望降低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各部门应密切协作,共同推进产后访视工作,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5.反馈访视情况:向产妇及家属反馈访视结果,制定下一步访视计划。
6.跟踪服务:根据访视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育儿支持。
六、质量控制
1.专业培训:定期对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2.制定访视标准:明确访视内容、流程、时间等,确保访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产妇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访视工作。
5.心理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产妇及家庭适应新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一、目的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并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转诊。

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

三、内容与方法
(一)访视次数
1.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

(1)首次访视:在出院后7日之内进行。

如发现问题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必要时转诊。

(2)满月访视: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2.高危新生儿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或家庭分娩)报告后3日内进行。

符合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儿为高危新生儿。

(1)早产儿(胎龄 <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
重<
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者。

(3)高胆红素血症。

(4)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5)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6)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

(二)访视内容
1.问诊
(1)孕期及出生情况: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用情况,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产伤和畸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2)一般情况:睡眠、有无呕吐、惊厥,大小便次数、性状及预防接种情况。

(3)喂养情况:喂养方式、吃奶次数、奶量及其它存在问题。

2.测量
(1)体重
1)测量前准备: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计零点。

新生儿需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袜子、尿布,仅穿单衣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2)测量方法:称重时新生儿取卧位,新生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

使用杠杆式体重计称重时,放置的砝码应接近新生儿体重,并迅速调整游锤,使杠杆呈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使用电子体重计称重时,待数据稳定后读数。

记录时需除去衣服重量。

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2位。

(2)体温
1)测量前准备:在测量体温之前,体温表水银柱在35摄氏度(℃)以下。

2)测量方法:用腋表测量,保持5分钟后读数。

3.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精神状态,面色,吸吮,哭声。

(2)皮肤黏膜:有无黄染、紫绀或苍白(口唇、指趾甲床)、皮疹、出血点、糜烂、脓疱、硬肿、水肿。

(3)头颈部:前囟大小及张力,颅缝,有无血肿,头颈部有无包块。

(4)眼:外观有无异常,结膜有无充血和分泌物,巩膜有无黄染,检查光刺激反应。

(5)耳:外观有无畸形,外耳道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外耳
廓是否有湿疹。

(6)鼻:外观有无畸形,呼吸是否通畅,有无鼻翼扇动。

(7)口腔:有无唇腭裂,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8)胸部:外观有无畸形,有无呼吸困难和胸凹陷,计数1分钟呼吸次数和心率;心脏听诊有无杂音,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异常。

(9)腹部:腹部有无膨隆、包块,肝脾有无肿大。

重点观察脐带是否脱落、脐部有无红肿、渗出。

(10)外生殖器及肛门:有无畸形,检查男孩睾丸位置、大小,有无阴囊水肿、包块。

(11)脊柱四肢:有无畸形,臀部、腹股沟和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双下肢是否等长等粗。

(12)神经系统:四肢活动度、对称性、肌张力和原始反射。

4.指导
(1)居住环境: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室内温度在22~26℃为宜,湿度适宜。

(2)母乳喂养:观察和评估母乳喂养的体位、新生儿含接姿势和吸吮情况等,鼓励纯母乳喂养。

对吸吮力弱的早产儿,可将母亲的乳汁挤在杯中,用滴管喂养;喂养前母亲可洗手后将手指放入新生儿口中,刺激和促进吸吮反射的建立,以便主动吸吮乳头。

(3)护理:衣着宽松,质地柔软,保持皮肤清洁。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一次,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若有头部血肿、口炎或鹅口疮、皮肤皱褶处潮红或糜烂,给予针对性指导。

对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螳螂嘴”、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加温,必要时可放入成人怀中,直接贴紧成人皮肤保暖。

(4)疾病预防:注意并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

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口服400IU,早产儿每日口服800IU。

对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

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有吸氧治疗史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转诊到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指定医院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

(5)伤害预防:注意喂养姿势、喂养后的体位,预防乳汁吸入和窒息。

保暖时避免烫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6)促进母婴交流:母亲及家人多与新生儿说话、微笑和皮肤接触,促进新生儿感知觉发展。

5.转诊
(1)立即转诊:若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体温≥37.5℃或≤35.5℃。

2)反应差伴面色发灰、吸吮无力。

3)呼吸频率<20次/分或>60次/分,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呼气性呻吟、胸凹陷),呼吸暂停伴紫绀。

4)心率<100次/分或>160次/分,有明显的心律不齐。

5)皮肤严重黄染(手掌或足跖),苍白,紫绀和厥冷,有出血点和瘀斑,皮肤硬肿,皮肤脓疱达到5个或很严重。

6)惊厥(反复眨眼、凝视、面部肌肉抽动、四肢痉挛性抽动或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囟门张力高。

7)四肢无自主运动,双下肢/双上肢活动不对称;肌张力消失或无法引出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

8)眼窝或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等脱水征象。

9)眼睑高度肿胀,结膜重度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耳部有脓性分泌物。

10)腹胀明显伴呕吐。

11)脐部脓性分泌物多,有肉芽或粘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发红和肿胀。

(2)建议转诊:若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建议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喂养困难。

2)躯干或四肢皮肤明显黄染、皮疹,指趾甲周红肿。

3)单眼或双眼溢泪,黏性分泌物增多或红肿。

4)颈部有包块。

5)心脏杂音。

6)肝脾肿大。

7)首次发现五官、胸廓、脊柱、四肢畸形并未到医院就诊者。

在检查中,发现任何不能处理的情况,均应转诊。

四、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1.新生儿访视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访视时应携带新生儿访视包,出示相关工作证件。

2.新生儿访视包应包括:体温计、新生儿杠杆式体重秤/电子体重秤、听诊器、手电筒、消毒压舌板、75%酒精、消毒棉签,新生儿访视卡、笔等。

新生儿杠杆式体重秤/电子体重秤最大载重为10kg,最小分度值为50g。

3.注意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

检查前清洁双手,检查时注意保暖,动作轻柔,使用杠杆秤时注意不要离床或地面过高。

4.加强宣教和健康指导。

告知访视目的和服务内容,反馈访视结果,提供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情况进行随访。

5.发现新生儿危重征象,应向家长说明情况,立即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6.保证工作质量,按要求询问相关信息,认真完成测量和体检。

完整、准确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考核指标
1.新生儿访视覆盖率=(该年接受1次及1次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同期活产数)×100%
2.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同期纯母乳喂养新生儿数/满月
访视有喂养记录的新生儿数
)×100%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