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

合集下载

狄尔泰哲学

狄尔泰哲学
从而为精神科学找到合法和坚实的基础。 狄尔泰的时代:生命哲学很流行,不是偶然的,而
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原因分析:近代哲学过分强调理性和概念,而忽视
了生命的存在本身。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4.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生命或生活 既然只有通过历史理性的批判,才能达到对 于生命的理解,从而为精神科学奠定合法 的基础的话,那么生命自然成为其精神科 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威廉·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1833年11月19日- 1911年10月1日), 德国哲学家,历史学 家,心理学家,社会 学家。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出生在莱茵省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 是一个具有某些泛神论倾向的神父,不固守传统 天主教的狭隘观念,母亲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这种家庭环境对于狄尔泰后来的世界观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神学院学 习神学。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荷尔德林 以及莱辛等人对他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狄尔泰 研究过哲学史、历史,后来走上哲学道路之后, 力图把哲学和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结 合起来,摆脱抽象和思辨的形而上学气息,使得 哲学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光辉。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5、生命就是历史: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 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制度 与神话等。
精神科学的基础在于生命研究,反过来,通过研究 精神科学的一般内容与原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因而对于狄尔泰来说精神科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 而不是纯粹的思辨和抽象,因为它是关系生命本 身的。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6、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对象,更不是研 究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是我们心灵对于事物的态度不同, 对经验的立场不同。

第二章,现代社会科学诸流派二、解释学;三、批判理论

第二章,现代社会科学诸流派二、解释学;三、批判理论


纯粹现象学的现象是“非实在”的: “我们的现象学不应当是一门关于实在 现象的本质科学,而应当是一门关于被 先验还原了的现象的本质科学。”



“现象学的方法论”的几个重要概念: 1,“本质直观”和“个别直观”: 直观:就是直接看,就是一种某物对意 识的“原初地呈现”。 个别直观:是一种经验的直观,这种直 观的原初所与物是一个别的对象。 本质直观:其原初所与物是一种纯粹本 质;纯粹本质是一种新型“现象”;直 观并描述意识的“本质”——现象学的 领域。


这种解释学也和哲学中的传统形而上学 一致的。 比如“绝对真理” 的永恒性、 唯一性。避免“解释”甚至“解构”的 发生而使“意义”变化、多样、甚至不 确定。——“在场形而上学”。 按“哲学解释学”,这不过是“个人主 观意义体验的客观化”。



方法论解释学也与传统认识论一致:按 照近代认识论,主体认识客体是不能有 “主观性”(称“前见”、“偏见”) 运用其中,它们是认识的障碍,应该驱 除的。 如:笛卡尔的认识主体就是一个纯净的 “我思”。 培根直接将主观性的前见称有碍认识达 到真理的“四种假相”。

从心理方面提出作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阅 读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更多有心灵与 精神方面作者的体验和读者的再体验。 甚至,语言是表面的、次要的,精神是 深层的、根本的。他认为精神的特征有 “相通性”和“创造性”。



对理解和解释的这种认识,使他看到了一个问 题,就是创造性的心灵过程或读者的再创造可 能出现误解。 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或方法。 避免误解的方法: 一是语言方面,坚持历史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二是精神方面,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作 者的精神体验。

试评狄尔泰的“体验”的方法论

试评狄尔泰的“体验”的方法论

义” 。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做到对 “ 文本” 解 狭尔泰认为只有 用 “ 体验”的方法去理解。所谓 “ 体验” ,就是重现历史的语境 , 使理解 者能 够设 身处 地,通过 “ 移情” 的方法 变换角色 ,通过 “ 体验”来理解需要文本。狄尔泰还对 “ 理解”设定 了范畴,使得 他的解释学变得更加完善。 狄尔泰通过个体体验来达到对 “ 文本 ”理解的方法 。使我们 深刻地埋解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清楚地知道小说人 物的内心 感受……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 的理解是否是历史人物或 小说人物的真实情况?狄尔泰站在个体之 间相似性和共 同性 酌基 础上,把个体看成是群体 的一个部分。个体之 间的经验活动都是 相似的。“ 他是通过强调生命经验的整体关联来达到这一 目的的, 即把生命经验看作是理性、情感、意志 的统一体 ,三者在任何时 候都是在场的,而且是同样原初的,其 中任何一方都不能从其他

们所谓的价值 、意义、情感等等,也是在社会群 体中所形成 的。
尽管个体之间拥有着差异 ,但作为群体 的产物,每一个个体都拥 有着相似性与共 同性 。狄尔泰认为 “ 我们是根据个人间的相似性 和共 同性理解个 ^ 、 的。这—过 程以全 人类的共 性和个体 化之间 的关 系 为前提。……理解正是通过这些类型来把握个体。 ” 所以说,“ 体验” 作为一种方法,去解释文本,去理解历史人物,是可行的。但是个体 的差异性 ,又导致我们很 多时候 ,无法 真正地 理解文本 ,理解 历史人 物。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坚持用 “ 体验”的方法去解释文 本, 去理解历 史人物 ,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 园此在 解 释 文 本 意 义 ,理 解 历 史 人 物 的 过 程 中 ,不 能 只 用 “ 体验理解”这种方法论 。而应 当采取一切有利于理解文本 的方 法 ,如 实证 主义 的方 法 、现 阶 级 分析 法 …… 只有 我 们 采 用 多 种 方 法,去解释和分析文本 ,才能做到较少地掺杂个人 因素 ,科学有 方中推导出来。 ” I 2 但是, 个体之间虽然是拥宥相似性,但是个 效地 解释 文本 ,理 解 历史 人物 。 除此 之 外 ,我 们 还 应 当 大 量 地 阅 人在内感与体验方面 。 也应该拥有着差异性 在建一点上,狄尔 读其他的书籍 ,诸如心理学、文学理论方面书籍。因为 当我们用 尽所 有方 法 ,都无 法 理解 历 史 人 物 的 行 为 和心 理 ,无 法 理 解 文 本 泰似乎却总在有意无意地去忽视。

“理解”狄尔泰

“理解”狄尔泰
2 1 年第 2期 0 1Jz 年 -月 _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C ONOMI C AND S I E L ME OC AL D VE OP NT
VOL. No. 9. 2 FEB. 0l 2 1
“ 理 解 "狄 尔 泰
陈士 帅
[ 摘 要】在生活世界里 ,理解” “ 是一个普通的概念。但在哲学家那里, 它的丰富内涵和规定性却必
概念和范畴现在不 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
中, 而且还在这种说 明之中反过来对概念和范畴进 行考察 ; 解释不再只是对 生命世界 的分析和阐述 ,
各种各样 的世界观也从属于解释 ; 语言原来就是生
命的表达 , 现在语言还是世界和生命 的解释手段。
8 9
诠释学已经从精神科学 的方法论层面发展到具有 认识论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 狄尔泰是现代诠 释学的开创者。在《 诠释学的起源》 他还指出 , 中, 内在经验 中的精神实在是很 难客观加 以把 握的。 我们不能通过内省直观直接把握心灵 , 而只能通过 它的种种表达式。诠释学不是通过内省 , 而是通过 对精神表达式的解释来把握精神 实在 。在狄 尔泰
身。正如里克曼指出的, 无论就范围还是就数量而
对 于施莱尔马赫来讲 , 狄尔泰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更 大。受狄尔泰的历史生活哲学 ( 生命哲学 ) 的积极 影响 , 弗莱堡早期 (9:~12 ) 11 ; 93 的海德格尔, 既关
注现象学 , 也关注诠 释学 , 并最终完成了现象学与 诠释学的结合 , 也就是胡塞尔与狄尔泰的结合。这
[ 作者简介】 陈士 帅, 安徽 师范大 学政 法 学院马克思 主义哲 学专业 20 0 9级硕 士研 究生。 安徽 芜
湖 2 10 40 3

美学00037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章节练习题

美学00037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关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分值:1.0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实际上,奥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的心灵活动。

3.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休谟B.洛克C.荷加斯D.夏夫兹博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荷加斯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分值:1.04.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在他看来,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感官,它可以通过直觉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不必经过思考和推理。

5.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象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狄尔泰的美学理论_体验_表达_理解_

狄尔泰的美学理论_体验_表达_理解_

2015年02月上青春岁月229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及其基础上的美学理论渗透着强烈而饱满的生命诉求,是19世纪欧洲美学的重点,并在处于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交接点的西方美学史上起着重要的转折作用。

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人的理性优先地位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的提出与完善,西方逐渐建立起了极具延伸性、包容性、发展性的理性主义体系。

在理性几乎主导一切的现实背景下,感性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忽略,甚至是鞭挞,这对处于理性“对立面”的感性及其笼罩下的美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以叔本华和尼采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派于是提出了“世界是我的意志”、“超人”等理论,肯定了生命是作为感性存在的方式,酝酿并发展了全新的美学理论,开启了西方美学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背景下,以狄尔泰为代表的一大批生命学家崛起。

狄尔泰正式提出了生命哲学的概念,并将美学与生命紧密结合,在美学文论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狄尔泰的美学思想概述生命是狄尔泰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他毕生都在追求、把握和理解历史世界里的人类的精神生命及其内涵。

狄尔泰将生命理解为以文化、社会、历史为背景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的人的个体精神的体现,它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也包括了生命个体的希望、恐惧、行动、思想及与个体有关的宗教、哲学、法律、艺术等规制、思想。

简言之,生命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它不仅是动植物的生命现象,更是人这种生物的一种历史的生命与使命。

体验、表达、理解是狄尔泰建构理解以生命为核心的美学与阐释学理论的方式与途径。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生命美学,同时,狄尔泰对于体验、表达和理解的认识是一个循环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他不断思考论证的结果。

1、“体验”体验具有直接性和延续性,是个人在社会、生活、文化中的感受与经历,强调亲身参与及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取经验、感觉和意义。

它由狄尔泰在其著作《施莱马赫传》中首先明确的提出,可以说,是狄尔泰赋予了“体验”以第二次的“重生”。

狄尔泰

狄尔泰

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年)生于比布里希。

他在威斯巴登文法学校毕业后,1852年到海德堡学习神学;一年后又去柏林,研究历史和哲学。

1864年提交了一篇关于施莱尔马赫尔的伦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82年起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1905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施莱尔马赫尔传》(第一《一种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1894卷)(1870年)、《精神科学导论》(第一卷)(1883年)、年)、《黑格尔的青年时代》(1905年)、《哲学的本质》(1907年)、《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1910年)和《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

狄尔泰善于博采众长,青年时代就研究英法的经验论哲学、德国的浪漫主义、唯心论哲学、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以及由孔德创始的实证主义等,从中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又对各家的思想都有所批判。

由于他的思想的复杂性,研究者对狄尔泰的解释也纷然杂陈、意见不一。

这里之所以把他的史学理论列入新康德主义,主要是由于:第一,康德哲学对狄尔泰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是狄尔泰哲学的出发点。

虽然狄尔泰反对康德哲学的先验论和抽象性,但他明确地把自己看作复兴康德哲学运动的一员。

他主张哲学应该从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返回到康德,应该追循康德哲学的批判途径。

他的历史理性批判和建立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工作,正是追循康德的途径,把认识论扩展到精神科学。

第二,他虽然反对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一些观点,但他也严格地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认为精神科学关注的是个别而非一般,这是各派新康德主义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

19世纪,德国出现了尼布尔、兰克等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历史学家。

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欧洲史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当欧洲近代史学逐步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时,又受到了实证主义的束缚。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应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事实出发,发现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提高到科学的地位。

论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论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在诠释学视野中, 体验是个非常重要 的概念 , 而狄尔泰对这一概念 的深入分析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应当说 正是体验概念构成狄尔泰诠释学的核心范畴 , ,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 将其诠释学称为体验诠释学是很恰当的。


“ 体验” 概念之考察
“ 体验” 一词 , 在德文 中的表达是 El ns 根据伽达默尔的考证 ,r b i一词最早似乎 出现于黑格尔 的 r bi e 。 El n e s 书信 中, 黑格尔在对一次旅行 的描述 中使用 了“ 的整个体验 ( e e az El ns”[ 这种表达 , 我 m i ne r b i 1 ng e ) 1 但伽达 默尔认为这样 的表达是黑格尔未加斟酌的非惯常使用 , 也正是在这里 ,r b i一词开始被使用。在 1 世纪 El n e s 9
上, 这一词语普遍被使用应归功于狄尔泰。就此 , 伽达默尔指出:正是狄尔泰首先赋予了这个词一种概念性 “ 的功能 , 从而使得这个词不久发展成为一个受人喜爱 的时兴词 , 并且成为一个令人 如此容易了解 的价值概
念 的名称 , 以致许多欧洲语言都采用 了这个词作为外来词。[ ” 值得注意的是 , 1 1 在英文里 , 没有一个特别词对 应于 E e n , d b i 人们只能使用 epr ne s xe ec 来翻译它 。可能受这一影响, 中文里 , i 在 有些译者也把 El n 译成 r bi e s “ 经验 ”如 : 理解 的命运》 , 在《 一书 中, 殷鼎先生就是这样使用的。其实 , 这样 的译法似乎不妥 , 因为“ 体验 ” 与 “ 经验” 虽说有密切联系, 但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异。首先从德文本身来看 ,体验 ” El n , 经验” “ 是 r b i 而“ e s 是 Ef rn , r hug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词。 a 其次 , 经验与对象具有直接性的关系 , 在此 , 直接性成为经验的要义 ; 而体验 概念涵盖了感觉 、 情感 、 知觉和思想 , 他并不仅仅是直接性 的, 更重要的是它 比经验具有更深的反思意味,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生命;表达;理解;解释 【论文摘要】:生命解释学历来是狄尔泰解释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纵观他的所有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论述生命解释学的:一,表达;二,理解和解释。正是从这些论述中,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狄尔泰是二十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认为理解就是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的合乎技术的理解。"[1]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固定了的表现对其中生命的领会。 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中,表达、理解和解释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对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进一步认识。 一、表达 (一) 生命表达:理解的直接对象 狄尔泰在其理论中提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生命表现或表达,这是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基础。他在早期认为,通过体验和反省固然可以实现自我认识,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断变化的,生命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种表现或表达,我们就不能准确的体验。事实上,每一种体验、每一种认识和意志活动都倾向于产生一种表达,特别是那些潜藏于内心的意识需要通过表达或表现才能被我们认识到。所以,如果没有对表达的理解,反省是一个迟钝的工具。只有建立在表达之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稳定和有深度。所以,狄尔泰特别注重表达对于理解、对于整个精神科学的作用。 (二) 精神表达: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 接着,狄尔泰又提出"生命表现出现于感觉世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的表达。因此,生命表现使我们能够对这种精神的东西有所认识。" [2] 这里,狄尔泰向我们展现了一切表达或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即它们都意谓着什么,它们都代表或指向在它们自身之外的东西。就是说,一切表达都有所表达,一切表现都有所表现。于是表达和表现就有了双重特征,它们既不是纯物理现象,也不是纯心理现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微笑的背后传递的是一颗愉悦的心,有形的符号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表达的这一特征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构成了精神解释精神的中介,构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经验的中介。因此,狄尔泰大大拓宽了生命表现的范围,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作品甚至人类历史本身都是作为精神的客观化,作为生命表现而存在的。 (三) 表达的类型 可见,狄尔泰的表达概念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表达作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不仅在于表达是理解的直接对象,还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结果取决于表达的不同类型或等级。因此,狄尔泰根据生命表现的不同等级,把表达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语言表达,它包括约定俗成、以语言文字出现的一切。它的优点是可以精确地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个人。"仿佛通过搬运,判断毫无改变地从作出判断的人的所有物转变为理解判断的人的所有物。这就为每一个逻辑上完善的思想关系确定了理解的基本特征。" "在这里,理解只涉及思想内容,而这一内容在每一关系中都是自身等同的。"[3]这类表达构成了人类及其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传统认识和理解活动所关注的一种表达类型。但在狄尔泰看来,这类表达也有不足之处,它没有表达出心理生命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因为狄尔泰认为,心理生命是流动的,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则是凝固的;内心体验是唯我独有的,语言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旦通过概念和判断将人的体验纳入到语言中,这个体验已是经过"剪裁"的体验了。 [!--empirenews.page--] 第二个类型是行为表达。他谈到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为了传达什么而去行动,但是大多数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对于一个外在的观察者来说,可以通过行为来推知另一个人的精神内涵。比如,在通常情况下,拿着锯子向一棵树走去的人是想伐木,举起锤子的人是想钉钉子。这里,表达与被表达者之间的关联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与第一类表达相比,它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意图。但是行为并不能表达心理的全貌,狄尔泰把行为中的意图和动机区分开来。拿锯子的人意图是想把树放倒,但动机可能极为不同,伐木可能是为了要木材,可能是为了锻炼身体等等。意图是行为者的直接目的,而动机是行为者实施该行为的原因。所以,面对行为这类表达,我们也必须谨慎从事。这就构成了行为表达的一个不足之处,即行为不仅受动机支配,还受外在环境制约。对于特定行为,我们必须说明环境、目的和生命的关系。 第三个类型是体验表达。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表达,它们是指人的人体姿势、声调,以及诸如耸肩、眨眼等无意识的自发行为。通过体验表达,不仅可以显示自身意识到的情感,也可以显示自己意识不到的情感。可以说,把体验表达作为生命表达的一个形式,并且把它看作是深层的形式,这是狄尔泰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在传统认识论和理解理论中,这类表达往往被作为偶然的和不可信的东西排斥在认识和理解活动之外。狄尔泰认为,和其他表达比起来,这类表达受习俗和规则的支配最小,这就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人们之间直接的相互理解成为可能。 狄尔泰的表达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表达自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表达的多样性和理解层次的多样性,说明了理解的复杂性。 二、理解和解释 从狄尔泰的表达理论中我们得知,理解的直接对象是表达,是对生命表现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生命表现看作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概念、判断、行为等),那么对这些生命表现的"理解"就是一种思维的内在活动,是一种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在狄尔泰看来,"理解"就是"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4] ,对心理生命的理解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1][2]下一页 理解的初级形式指"对一个单一的生命表现的解释"[5]比如,对一个面部表情、一个手势的理解;对一个构成复合行为的初级理解。理解的高级形式就是从若干生命表现出发,追溯这些表现所表达的生命关联整体。"从逻辑上讲,高级理解所依据的不再是类比推理,而是归纳推理。"[6] 狄尔泰是推崇理解的高级形式的,因为理解的初级形式只是把一个特殊的表现视为一个特殊的心理事实的表达,而不考虑这个心理事实与他的主体之间的生命关联。而理解的高级形式却是要追溯这些表现所表达的生命关联的整体性。尽管二者有这样一些差异,但是理解的初级形式仍为理解的高级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通常是把"理解"和"解释"混为一谈的,而狄尔泰却试图把解释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看待。他说道:"我们把对持续的、固定的生命表现的技术性理解称为解释" "我们把对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命表现的技术性理解称为阐释、解释。" [7] 他认为,在语言中,人类生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所以,人们关于精神世界和历史世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以语言符号记载的文本的理解获得的,这种理解就是解释。对比"理解"和"解释"两个概念,我们发现狄尔泰似乎也没有把理解和解释对立起来,实际上,理解和解释本无本质差别,在获取关于他人和历史文本的知识过程中,绝没有一理解活动之外的解释活动。 [!--empirenews.page--] 那么,既然理解和解释本无本质差别,狄尔泰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来研究?换句话说,狄尔泰通过理解和解释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要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解释"这两个概念的深刻内涵。 狄尔泰在论述"理解"内涵的过程中,提出了"移入"、"模仿"、"重新体验"等概念。这些概念是在谈论历史文本的意义时提出的。他认为历史文本有一种独立于解释者的理解活动而存在的意义,理解就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的原意。以他人生命表现追溯其生命关联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移入的过程,一个模仿过程,一个重新体验的过程。"当我理解他人的生命表现时,在我身上所发生的与在被理解者身上发生的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只是二者方向相反。理解是一个与发展过程本身相反的过程,在他人那里,体验将自身外化为表达或生命表现,而在我这里,表达内化为一种模仿。因此,理解的本质和真实过程是,在他人生命表现的引导下,在我意识中重新发现自己。而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内在经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理解"的内涵,狄尔泰在分析"解释"的概念时,同样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解释学循环"。他谈到:"解释活动是从部分到整体和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的往返运动。一部文学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极不确定的意义。每一个词都有相当多的可能的意义,字典固然为我们提供了诸种可能性的范围,但在这个范围内,词的意义又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一个词是这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是这样,对这些部分的准确理解依赖于整个作品整体的逻辑结构。而要理解这个逻辑结构,又必须事先了解其各个部分的含义。" [9]我们从整体的各部分理解整体,从整体理解各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解释学循环,也是一切解释艺术的核心困难。狄尔泰认为,解释学循环在理论上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在理论上,这里已经达到了理解的极限。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并没有因解释学循环而陷入困境。实践中,我们总是不断走出解释学循环,实现对作品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在理解一部作品时,我们须先粗读、通读全部作品,以抓住作品的大意和结构。然后,以这个大意和结构为引导,重新精读、细读同一作品,以把握作品的细节,并在这个过程中校正对作品大意和结构的理解。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可基本达到对作品的理解。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狄尔泰实际上是把理解和解释过程视为推理的过程。但他更为强调的是,理解和解释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归结为规则的纯逻辑过程。理解和解释首先是一个创造性的想象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体验都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所以,重新体验、解释的过程必然要调动生命的这些不同方面,而精神科学的伟大成就,正是来自于个人生命的整体力量。理解和解释活动作为精神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命整体把握人自己和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和历史的能力。这些也是狄尔泰通过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总之,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生命观上的,他的最终目标是协调并整合涉及人类生活不同方面的全部学科,也就是把全部人文科学统一起来。而表达、理解和解释一起组成狄尔泰人文科学方法论的三大基石。可见,生命解释学在整个狄尔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