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

合集下载

狄尔泰哲学

狄尔泰哲学
从而为精神科学找到合法和坚实的基础。 狄尔泰的时代:生命哲学很流行,不是偶然的,而
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原因分析:近代哲学过分强调理性和概念,而忽视
了生命的存在本身。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4.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生命或生活 既然只有通过历史理性的批判,才能达到对 于生命的理解,从而为精神科学奠定合法 的基础的话,那么生命自然成为其精神科 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威廉·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1833年11月19日- 1911年10月1日), 德国哲学家,历史学 家,心理学家,社会 学家。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出生在莱茵省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 是一个具有某些泛神论倾向的神父,不固守传统 天主教的狭隘观念,母亲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这种家庭环境对于狄尔泰后来的世界观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神学院学 习神学。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荷尔德林 以及莱辛等人对他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狄尔泰 研究过哲学史、历史,后来走上哲学道路之后, 力图把哲学和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结 合起来,摆脱抽象和思辨的形而上学气息,使得 哲学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光辉。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5、生命就是历史: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 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制度 与神话等。
精神科学的基础在于生命研究,反过来,通过研究 精神科学的一般内容与原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因而对于狄尔泰来说精神科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 而不是纯粹的思辨和抽象,因为它是关系生命本 身的。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6、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对象,更不是研 究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是我们心灵对于事物的态度不同, 对经验的立场不同。

狄尔泰和伽达默尔阐释学

狄尔泰和伽达默尔阐释学

对狄尔泰“精神科学整体重构”的认识我们知道,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诠释学的创立人。

而狄尔泰作为其理论的系统研究者,他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把诠释学发展成所有精神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的著作《精神科学导论》将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他将诸如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称是因为这些学科具有某种共性,即都涉及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行为,并且指望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理解-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及其原理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应用于精神科学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是对以往的形式存在的主我的重新发现”。

通过理解,过去在当代被重新体验,历史生命经过重构不断绽放出新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有了更新的视域。

他的精神科学建立在体验(生命)、表达和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之上。

“精神科学的发展既取决于体验的深度,同时又取决于对精神客观化理解的加深和从生命表达中将精神内容越来越完全地提炼出来。

”理解以体验为前提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生命表达把体验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进行理解。

生命和生活体验是理解社会历史世界的源泉,狄尔泰指出仅仅通过内省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只有我们所进行的生命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才能学会理解自己。

我们对历史生命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表达和被表达者的关系上。

生命-建构精神科学认识出发点在狄尔泰那里,人类成为精神科学的主题。

人是历史的生命,所以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人类精神只能理解它所创造的东西,所以精神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体验的加深和理解的拓宽之上。

这样,生命和精神科学在狄尔泰那里内在地联系起来。

他的精神科学理论体现了他的历史主义精神。

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最终他用诠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那里,认识无需思考就与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

反思性是生命所固有的。

个体反思他的生命活动,表现为领会实在、感受各种价值、实现各种目标。

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在历史脉络中的生命体验去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Dilthey

Dilthey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现代科学和工业引起许多伟大的发现,人 们不再相信自然界是神圣的作品,人们越 来越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掌握自然背 后的力量和秘密,虽然还在寻找事物的原 因和本质,但是不再通过形而上学,而是 通过科学。科学只是要发现实在的因果联 系,按照在经验中给定的那样来研究实在。 这样就要将实在分解为组成的各种因素, 像对待一架机器那样拆卸它。形而上学失 去了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成了纯粹个人 的一种表达。
三、狄尔泰历史理性批判continued
从表面上看,Dilthey和康德的论题 和任务是相似的,Dilthey也多次说自 己是跟着康德亦步亦趋。但正如美国 学者班巴赫所指出:“我们不应该假 定论题的相似而变成哲学的一致。在 许多方面Dilthey和康德的分歧证明对 于理解他是决定性的。”(Charles R Bambach, Heidegger, Dilthey,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sm, p142)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自然科学在分解了自然事物的同时也分解了给以 世界奠定基础的形而上学,但是它不能也无意填 补形而上学空场后留下的空白。因为在自然科学 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存在于各种具体科学之 中的真正分析来代替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 (Dilthey,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4) 与此同时,历史学、人类学和其它各门精神科学 的发展,在破除各种宗教和神话观念的同时,也 “破除了来源于由这些概念组成的各种精神科学 的 形 而 上 学 。 ” ( Dilthey ,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5)人们十分自然地认为,主 要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就可以给精神科学奠定基 础。

西方哲学史—我眼中的狄尔泰

西方哲学史—我眼中的狄尔泰

我眼中的狄尔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哲学巨人,以至于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解释也是少之又少。

1833年,狄尔泰生于比布里希。

1866至1882年,他先后在巴塞尔、基尔、布雷斯劳和柏林大学任教,是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解释学哲学家,主要从社会历史或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

在哲学史上,他获得了多项桂冠。

例如伽达默尔认为他是开创诠释学的哲学时代的人。

而英国学者里克曼则从理解当代德国思想的角度阐发了狄尔泰的重要性,即当代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作品正在被译成英文,而追溯到狄尔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类作品。

狄尔泰是一般诠释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至为关键的人物。

当代德国的哲学,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与狄尔泰有着密切的联系。

狄尔泰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勤于探索,著作等身。

正如里克曼指出的,无论就范围还是就数量而言,狄尔泰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成果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他的哲学著作囊括了哲学的本质、知识论(或认识论)、道德哲学、美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等内容。

此外,他还有心理学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并写作了不少思想传记和大量有关文学的论文。

确实,狄尔泰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史等多门学科,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思潮,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狄尔泰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海德格尔在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中,谈到他1917年集中研究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思想。

他认识到,施莱尔马赫影响了狄尔泰,而狄尔泰反过来也强化了施莱尔马赫的影响。

相对于施莱尔马赫来讲,狄尔泰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更大。

受狄尔泰的历史生活哲学(生命哲学)的积极影响,弗莱堡早期(1915—1923)的海德格尔,既关注现象学,也关注诠释学,并最终完成了现象学与诠释学的结合,也就是胡塞尔与狄尔泰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理论结晶就是海德格尔的“实际性的诠释学”,它标志着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

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

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

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

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

对狄尔泰来说,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

他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重要方法。

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

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

威廉·狄尔泰

威廉·狄尔泰
复出现的事件纳入它的叙述之中。
李凯尔特着重研究的是历史科学或者历史的 文化科学。在他看来,有一些科学,它们的目 的不是提出自然规律,甚至一般说来也不是形 成普遍概念,这就是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历史 科学或历史的文化科学。这些科学力图从现实 的个别性方面去说明现实,这种现实决不是普 遍的,而始终是个别的。
• 他这样提问:是否现实过程中的特殊、个别之物在其 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通过与某种意义相联系而获得一 种重要性,而且历史思维也因而获得一种与自然科学 的理论根据同样重要的理论根据?他认为只有通过对 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才能解决历史叙述是否具有科学 客观性的问题。

价值关联在历史科学研究的材料选择、概 念形成过程中都起着核心作用,那么历史科学 研究如何排除研究中的主观随意性呢?
• 第三章 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
一、威廉· 狄尔泰
• (一)生平与著作
• 威廉·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年11月19日- 1911年10月1日),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 • 他曾研究黑格尔青年时期的手稿,于1906年发表了 《黑格尔青年时代的历史》。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 后转向生命哲学,致力于所谓“历史理性的批判”, 主张“历史的相对主义”。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 命。通过个人“生活的体验”(Erlebnis)和对生命同情 的“理解”(Verstehen),就可认识到文化或历史即生
们可以区别开两种个体,一种是作为纯粹异质性的个体,
另一种是就狭义而言的个体。前一种个体与现实本身相
等同,不能被任何科学加以研究。后一种个体是对于现
实的一定理解,可以被纳入概念之中。
• 在无限众多的、个别的、异质的对象中,历史学家首先
研究的只是那些在其个别特征中或者体现出文化价值本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第三、狄尔泰的生命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性的概 念,而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他为了强调生命的 时间性,用“生命性”(Lebendigkeit)来代替 “生命”(“Leben”)。生命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历 史性与时间性。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历史和时间 的考察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展露出来。因而生命 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的研究和批判,其实也就 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研究和批判。所以,生命不是 无形的东西,而是可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不断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总体。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
6、在狄尔泰看来,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 神科学找到一个能为其奠定基础的科学, 他开始找到的是心理学。 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科 学,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 能将各个不同的精神科学组织成为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 狄尔泰早期对于心理学的推崇与当时德国古 典哲学鄙视心理学的传统不一样。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 狄尔泰对于“经历”的分析: • 经历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包括具体的特征、 意义和价值等,我们还没有对经历加以认识论上的区分, 是原始的生命经验,是生命的过程。 • 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原始的体验和把握构成了精神 科学的经验基础。 • 他所谓的“外在”主要是指自然界,而“内在”则是指社 会世界,是人的生命所在领域,也即人文领域。他认为在 研究外在世界一般用概念加分析来建构就可以达到目的, 而对于我们的人文世界来说,或者对于我们的生命经验来 说,则必须经历和体验,然后才能描述。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是一位实践倾向和实践关怀很强的哲学家, 对于实际生活经验和科学方法论比较感兴趣,这 就区别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他的思想 动力也不是纯粹的学术和思辨,而是出于对于人 类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怀。另外,狄尔泰对于西方 文明的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危机感受很强烈,因 为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知识和生活脱节,理性与生 命失去了联系。科学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生活的 充实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空虚和无聊,科学的发 展偏离了人类生活的目的。

狄尔泰

狄尔泰

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年)生于比布里希。

他在威斯巴登文法学校毕业后,1852年到海德堡学习神学;一年后又去柏林,研究历史和哲学。

1864年提交了一篇关于施莱尔马赫尔的伦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82年起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1905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施莱尔马赫尔传》(第一《一种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1894卷)(1870年)、《精神科学导论》(第一卷)(1883年)、年)、《黑格尔的青年时代》(1905年)、《哲学的本质》(1907年)、《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1910年)和《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

狄尔泰善于博采众长,青年时代就研究英法的经验论哲学、德国的浪漫主义、唯心论哲学、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以及由孔德创始的实证主义等,从中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又对各家的思想都有所批判。

由于他的思想的复杂性,研究者对狄尔泰的解释也纷然杂陈、意见不一。

这里之所以把他的史学理论列入新康德主义,主要是由于:第一,康德哲学对狄尔泰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是狄尔泰哲学的出发点。

虽然狄尔泰反对康德哲学的先验论和抽象性,但他明确地把自己看作复兴康德哲学运动的一员。

他主张哲学应该从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返回到康德,应该追循康德哲学的批判途径。

他的历史理性批判和建立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工作,正是追循康德的途径,把认识论扩展到精神科学。

第二,他虽然反对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一些观点,但他也严格地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认为精神科学关注的是个别而非一般,这是各派新康德主义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

19世纪,德国出现了尼布尔、兰克等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历史学家。

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欧洲史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当欧洲近代史学逐步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时,又受到了实证主义的束缚。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应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事实出发,发现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提高到科学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狄尔泰深受历史主义的影响,但他也充分意识到历史主义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

为了克服相对主义的弊端,他主张在人的意识的内知觉中寻找人文现象的确定性。

人的意识包括感知、情感、意志诸方面。

实证主义只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研究科学,狄尔泰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片面了。

人的全面的经验应包括人的各种体验。

人通过对自己的内在意识的反省,通过自己的内知觉,是可以把握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体验的。

狄尔泰相信内知觉具有确定性,内知觉提供了以研究人文现象为对象的“精神科学”的牢靠的认识论依据。

另一方面,狄尔泰又禀承了历史主义学派所持人文现象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观点,主张以人类交往、文化、历史的生活共同体(Lebensgemeinschaft)为基础研究人文现象。

这里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的内在体验与人的生活共同体的关系如何?如果说人的内在体验是依赖于人的生活共同体的,而人文现象的意义又都是相对于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的生活共同体的话,那么历史主义学派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似乎依然成立,狄尔泰也就无法在每个人的意识的内知觉中找到人文现象的确定性的基础。

相反,如果断定人的内知觉具有确定性,而人文现象的意义又是相对于人的生活共同体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那么以人的内在体验为基础确定历史等科学的确定性似乎又存在问题。

狄尔泰对这两者的关系的解答还不够明晰和令人满意。

胡塞尔正是抓住了狄尔泰动摇于笛卡儿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批评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依然缺乏科学的严格性。

而他自己的所谓“严格科学”是建立在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路线推向极端的先验唯心主义现象学的基础上的。

然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个类似于狄尔泰的问题,即“先验意识”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

海德格尔哲学致力于阐明人的存在与人的包括知、情、意在内的整个体验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寻求对狄尔泰的哲学中包含的问题的一个解答。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狄尔泰是推动德国哲学从十九世纪的语境转向二十世纪的语境的关键人物。

狄尔泰于1833年11月19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比布里希村(Biebrich am Rhein)。

他的前辈中很多人从事法律的或牧灵的工作。

他父亲曾任拿梭的宫廷牧师。

按照他的父母的期望,他于1852年在海德堡大学注册学习神学。

那时正值1848年革命失败后保守势力反攻倒算的时期。

1853年,他的老师费舍(Kuno Fischer)因在神学上具有泛神论的自由主义思想而被免职。

狄尔泰因而转往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期间,狄尔泰开始觉得神学过于狭隘,从而对历史和哲学也表现出极大兴趣。

他聆听了历史学家兰克(L. V. Ranke)、哲学家特伦德伦堡(Trendelenburg)、语言学家伯克(Boeckh)的课。

正是在兰克等人那里,狄尔泰受到十九世纪德国历史主义思想的影响。

1856年夏天,他遵循他父亲的意愿在威斯巴登(Wiesbaden)通过第一个神学考试;并于同年年底在柏林通过国家设立的中小学教职考试。

随后他去柏林的一所著名的中学任职授课。

但时间不长,1857年底他就离开该校,全心全意地从事于大学学习。

1860年,狄尔泰写了一篇关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论文——《在与旧的新教解释学争论中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系统》(Das hermenentische System Schleiermachers in der An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älteren protestantischen Hermeneutik),该文不但获了奖,也赢得了施莱尔马赫家族对他的信赖。

随即他便受邀完成施莱尔马赫书信集的出版工作,并受命写作施莱尔马赫传。

1864年狄尔泰在特伦德伦堡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施莱尔马赫伦理学原理》(Die principiis ethices Schleiermacheri),获博士学位;并于同年以《伦理意识分析探索》(Versuch einer Analyse des moralischen Bewußtseins)(载于《狄尔泰全集》德文版第六卷,第1-55页)的论文获得在大学的执教资格。

1867年狄尔泰应邀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

1868年秋他去基尔(Kiel)大学任哲学教授,1871年秋转往布雷斯劳(Breslau)大学任哲学教授。

1883年狄尔泰应召去著名的柏林大学接替洛采(H. Lotze)的哲学教授席位。

在那里他一直执教到1908年春季学期。

狄尔泰著作很多,其中最早使其扬名的著作是《施莱尔马赫生平》(Leben Schleiermachers)。

该书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和1870年,收录于《狄尔泰全集》第十三卷,第1和第2分册。

该传记的特点是把施莱尔马赫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他所处的时代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

狄尔泰写道:“我以伟大的德国精神运动为背景展开叙述,这场运动以莱辛(Lessing)和康德为开端,以哥德、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之死告终结。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关联和特征之中才能理解施莱尔马赫的历史地位”。

1狄尔泰正面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重要著作是《精神科学导论》(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chaften)。

该书在1883年出版了第一卷:《试论社会及其历史研究的基础》,其宣告的《试论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第二卷在他有生之年从未出版。

但狄尔泰在1883年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认识论、心理学和诠释学的论文,它们可视为狄尔泰尝试完1W. Dilthey,Gesammelte Schriften,Bd.8 /I,S.XXXVI.(《狄尔泰全集》分别由不同的编辑者编辑,第1至12卷在1914-1936年间由Leipzig /Berlin的出版社出版,随后1966年起由Stuttgart /Göttingen的出版社成这第二卷的准备性著作。

狄尔泰的著作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有关传记、文学评论、美学和教育学的著作,另一类是较有系统的哲学著作。

第一类著作在文艺理论、史学和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在第一类著作中,除以上提到的有关施莱尔马赫的传记外,有关莱辛、歌德、荷尔德林等人的传记也脍炙人口。

在第二类著作中,除《精神科学导论》外,还有他死后出版的《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构造》(Der Anfban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

从1905年至1909年,狄尔泰向普鲁士科学院宣读了三篇关于精神科学基础的论文(Studien zu Grundlegung der Geisteswissenschaften)。

这些论文以及相关的课堂讲稿构成上述这本著作的主干部分。

该书对了解狄尔泰的认识论,特别是对作为该认识论基础的“描述的心理学”很重要。

狄尔泰的许多重要著作,要么只出版了第一卷,要么还处于残篇状态,因而他以“半本书”的作家或“无头无四肢的雕像”艺术家闻名。

这一情况除与他兴趣广泛、工作繁忙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思想中的张力,他意识到他的哲学构想中存在某种矛盾,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克服这些矛盾的道路。

狄尔泰死于1911年10月1日。

他的全集据我所知已经出版了十九卷,至今仍有遗稿在编辑出版之中。

第二节精神科学的自主性“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这个概念表现出狄尔泰哲学思想的特色。

要把这一点说清楚,最好是把它与穆勒、历史主义学派、黑格尔主义、康德及新康德主义的观点相比较。

狄尔泰在《精神科学导论》中谈到他是参考了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穆勒的相关用法选择“精神科学”这个用语的:“包含在科学这个概念中的东西,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用自然科学这个名称来表示,另一类说来也怪,至今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称呼。

我跟随这样一些思想家的做法,他们用‘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这一术语称呼这全部知识的第二类。

一方面是因为这一表达已经通过特别是穆勒的《逻辑体系》德译本的广泛流传成为习惯并被普遍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们所能选择的各种术语中,它是相比较而言最为妥当的。

”2我们知道,穆勒在《逻辑体系》中把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另一类科学称为“道德科学”(the moral Sciences)。

3希尔(J. Schiel)在把穆勒的《逻辑体系》翻译成德文时用“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来翻译“道德科学”(the moral sciences)。

在穆勒那里,“道德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政治科学、民俗学、有关人性和人的性格形成的科学、有关心理规律的科学等。

广义上理解的道德科学这个概念可能来源于柏拉图对知识的划分。

他把知识分为“辩证法”、“物理知识”和“道德学说”三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