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狄尔泰哲学

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原因分析:近代哲学过分强调理性和概念,而忽视
了生命的存在本身。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4.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生命或生活 既然只有通过历史理性的批判,才能达到对 于生命的理解,从而为精神科学奠定合法 的基础的话,那么生命自然成为其精神科 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威廉·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1833年11月19日- 1911年10月1日), 德国哲学家,历史学 家,心理学家,社会 学家。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出生在莱茵省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 是一个具有某些泛神论倾向的神父,不固守传统 天主教的狭隘观念,母亲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这种家庭环境对于狄尔泰后来的世界观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神学院学 习神学。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荷尔德林 以及莱辛等人对他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狄尔泰 研究过哲学史、历史,后来走上哲学道路之后, 力图把哲学和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结 合起来,摆脱抽象和思辨的形而上学气息,使得 哲学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光辉。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5、生命就是历史: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 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制度 与神话等。
精神科学的基础在于生命研究,反过来,通过研究 精神科学的一般内容与原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因而对于狄尔泰来说精神科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 而不是纯粹的思辨和抽象,因为它是关系生命本 身的。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6、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对象,更不是研 究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是我们心灵对于事物的态度不同, 对经验的立场不同。
德国著名哲学家生平汇总及德国的哲学渊源

德国盛产哲学家的原因一、思维方式及民族特点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严谨、一丝不苟的民族。
并且德国人具有“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词中说过,德意志民族重视理性的思辨,而且不止关心那些对生活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而喜欢追求真理、灵魂的幸福,做形而上的思考,或许这就是德国成为“哲人的国度”的原因之一吧。
二、历史原因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国君主都希望有思想来帮助国家强大,鼓励思想家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大哲学家。
正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Dilthey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现代科学和工业引起许多伟大的发现,人 们不再相信自然界是神圣的作品,人们越 来越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掌握自然背 后的力量和秘密,虽然还在寻找事物的原 因和本质,但是不再通过形而上学,而是 通过科学。科学只是要发现实在的因果联 系,按照在经验中给定的那样来研究实在。 这样就要将实在分解为组成的各种因素, 像对待一架机器那样拆卸它。形而上学失 去了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成了纯粹个人 的一种表达。
三、狄尔泰历史理性批判continued
从表面上看,Dilthey和康德的论题 和任务是相似的,Dilthey也多次说自 己是跟着康德亦步亦趋。但正如美国 学者班巴赫所指出:“我们不应该假 定论题的相似而变成哲学的一致。在 许多方面Dilthey和康德的分歧证明对 于理解他是决定性的。”(Charles R Bambach, Heidegger, Dilthey,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sm, p142)
二、狄尔泰学术的主要旨趣Continued
自然科学在分解了自然事物的同时也分解了给以 世界奠定基础的形而上学,但是它不能也无意填 补形而上学空场后留下的空白。因为在自然科学 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存在于各种具体科学之 中的真正分析来代替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 (Dilthey,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4) 与此同时,历史学、人类学和其它各门精神科学 的发展,在破除各种宗教和神话观念的同时,也 “破除了来源于由这些概念组成的各种精神科学 的 形 而 上 学 。 ” ( Dilthey , Gesammelte Schriften,Bd1,375)人们十分自然地认为,主 要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就可以给精神科学奠定基 础。
狄尔泰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西方哲学史—我眼中的狄尔泰

我眼中的狄尔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哲学巨人,以至于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解释也是少之又少。
1833年,狄尔泰生于比布里希。
1866至1882年,他先后在巴塞尔、基尔、布雷斯劳和柏林大学任教,是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解释学哲学家,主要从社会历史或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
在哲学史上,他获得了多项桂冠。
例如伽达默尔认为他是开创诠释学的哲学时代的人。
而英国学者里克曼则从理解当代德国思想的角度阐发了狄尔泰的重要性,即当代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作品正在被译成英文,而追溯到狄尔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类作品。
狄尔泰是一般诠释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至为关键的人物。
当代德国的哲学,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与狄尔泰有着密切的联系。
狄尔泰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勤于探索,著作等身。
正如里克曼指出的,无论就范围还是就数量而言,狄尔泰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成果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他的哲学著作囊括了哲学的本质、知识论(或认识论)、道德哲学、美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等内容。
此外,他还有心理学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并写作了不少思想传记和大量有关文学的论文。
确实,狄尔泰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史等多门学科,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思潮,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狄尔泰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海德格尔在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中,谈到他1917年集中研究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思想。
他认识到,施莱尔马赫影响了狄尔泰,而狄尔泰反过来也强化了施莱尔马赫的影响。
相对于施莱尔马赫来讲,狄尔泰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更大。
受狄尔泰的历史生活哲学(生命哲学)的积极影响,弗莱堡早期(1915—1923)的海德格尔,既关注现象学,也关注诠释学,并最终完成了现象学与诠释学的结合,也就是胡塞尔与狄尔泰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理论结晶就是海德格尔的“实际性的诠释学”,它标志着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狄尔泰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狄尔泰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狄尔泰”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狄尔泰【生卒】:1833—1911【介绍】: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理解心理学的创立者。
生于德国莱茵兰的比布里赫。
1864年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65-1866年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1867年任教于巴塞尔大学。
1868-1870年任教于基尔大学。
1870-1882年任教于布累斯劳大学。
1882-1911年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反对联想主义将意识分析为元素的主张,认为心理过程是统一的和结构完整的,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内省法描述人的心理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与解释(分析)心理学相对立的理解(描述)心理学学派。
对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严格区分,认为过去的心理学按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性的实验,使完整的人类心灵统一体分裂成零碎的心理元素——感觉和情感的堆积,或刺激-反应单位的联结,使心理学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解释性的科学,无法在具体活动中描述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外界现象,适用于客观分析的解释方法,心理学是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主观经验,只能采取人文科学的方法,通过内部的理解和体验来描述,由此明确提出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研究取向。
坚决反对艾宾浩斯效仿自然科学因果解释的实验心理学。
其学说后演变成为人格主义,影响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取向和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被《心理学百科全书》(1994)作者考西尼视为哲学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看作所有人文科学(精神科学)的基础以及社会学、法律、教育、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的主要工具。
他还提出审美体验论。
他认为,艺术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对人生的体验不能诉诸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即主体通过全部感官与对象相互交流,在物我两忘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感悟生活的本质,同时,在对象上凝聚主体客观化了的生活和精神。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狄尔泰(René Descartes)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我思故我在”而闻名于世,对于理性、存在与真实的探讨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不仅仅局限在他的著作中,而是贯穿于他的思想、行为和追求之中。
本文将探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并解读他的看法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和启示。
狄尔泰是一位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相信通过思考和剖析可以获得真知。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能力,通过理性我们可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观点,即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的事实就证明了我们的存在。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打破了世界上的一些传统观念,如上帝的存在和主体与客体的分离。
狄尔泰通过质疑一切,并坚持理性思考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动了科学与思维的发展。
他认为真理不应该基于传统、宗教或者权威,而应该依靠我们的自身的思考和理解。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自主性”。
他认为自主性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特质,也是人们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
他坚信人类的自主性是绝对的,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最终找到真实而可靠的知识。
他对于自主性的强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他在实践中也充分展现了他对自主性的追求。
狄尔泰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中的青云直上,成为国王的数学教师和顾问。
然而,在国家权力面前,狄尔泰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他不为权贵所动,不受他人的影响和摆布。
他仍然坚持他自己的信念和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批判并改进社会和制度。
他的理性和自主性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他成为了一种道德的典范。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承认了感性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感性在认识世界和决策行动中是不可或缺的。
理性给予人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感性使人们能够通过感觉、情感和直觉来感受世界和自己。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第31卷第3期Vol.31,No.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年9月Sep.2013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王申连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摘要: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
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
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
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狄尔泰;描述心理学;体验;理解;描述*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2012BS0007)。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是德国“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科学家,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等多个人文科学领域,被誉为“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引自Rickman ,1979,p.1)。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时期,狄尔泰与其同时代的冯特和布伦塔诺一样也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但他却长期被埋没于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
他在批判地吸纳康德哲学、经验哲学、浪漫主义、历史哲学以及现象学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反对以自然科学为模板而迷恋因果假设和元素分析的说明心理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从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以体验、理解和描述为核心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心理学史尤其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阿勒斯赞誉说,在19世纪最后10年,狄尔泰、弗洛伊德和胡塞尔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之由心理物理学转向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科学领域(Allers ,1933,pp.xx -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尔泰 & %)## 0 %/%% * 是西方享有声誉的哲 学家,在世时周围已形成了一个学生圈子。狄 尔泰死后,他们编辑出版了大量老师发表或未 发表的著作、论文、信件,并撰写了许多专 著。 %/## 年狄尔泰的大女儿编辑出版了狄尔泰 年青时的书信及日记。这些都为狄尔泰大哲人 地位之确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胡塞尔 现象学的影响之扩大,#" 0 $" 年代以海德格尔 为首的存在主义盛极一时,在二战期间,纳粹 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盖过了对狄尔泰作 品的兴趣,因此这段时间,狄尔泰思想的研 究、传播相对较为沉寂。战后不久才获得了复 兴。他的温文尔雅的人文主义,非教条式的, 循循善诱的,有时甚至显得十分拘谨,自信不 足的文化研究,他的博大的包容精神,都焕发 了青春。但在英语世界中,他一直都没有获得 应有的估价。这种情况近来有所改善。%/(, 年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 狄尔泰文选》。 %/)) 年翻译出版了狄尔泰的 《 精神科学导论》第一 卷。另外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受托组织翻译一 套六卷本的狄尔泰选集,现已出版一、四、五 卷。英语世界与德语世界的学者在经历了很长 一段历史时期的相互不信任、轻视甚至诋毁之 后,终于认识到他们的哲学尽管在风格、主 题、传统方面有所不同,但相互借鉴、吸收却
晋 阳 学 刊 !""# 年 第 # 期
狄尔泰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陈 & 海南大学文学院,海南
摘
锋 海口市 ’("!!) *
要:狄尔泰哲学在东西方正引起巨大的回声与反响。但是对于他与哲学史中其它人物前后左右的关系,人
们很少进行完整的研究。简明扼要地阐述狄尔泰哲学的主要成就,厘清他在西方哲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的 重要地位,将他置于与其它主要流派的基本照应链条中,对哲学史研究很有意义。 关键词:生命;理智;形而上学;关联;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是必要的。
!"#$%#&’()*%#
狄尔泰在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日益巩固、 增强不是偶然的。从社会历史层面看,他经历 了德国的分裂、统一并日益壮大为一个咄咄逼 人的帝国。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他既有 %/ 世纪 人的歌德式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 义,又有现代人的不安、焦躁与困惑。他的思 想影响的领域极其广泛,波及哲学、历史学、 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的各 个分支学科,熏陶了当今世界许多著名学者。 人们已经公认,他是德国哲学乃至欧洲哲学从 古典向现代转变的承前启后的人物。 往前看,首先是狄尔泰对德国古典哲学的 继承与批判。狄尔泰在巴塞尔大学就职演说中 曾说: “ 哲学处于和诸科学,艺术,社会合乎 规范的关系之中。她的任务对她而言来自这一 关系。我们的任务清楚地在我们前面指明:遵 循康德的批判道路,在同别的领域的研究者的 相互作用中奠定人类精神的一门经验科学;有 效地认识支配社会,智力,道德现象的法则。 对法则的认识是人类一切力量之源,对精神现 象而言也是源泉。” 1 % 2 他继承了康德知、情、 意的三分法,但又反对唯智主义残余。他主张 知、情、意统一于生命 & 34546 * 中,生命不能仅 加以理性认知,人类无法凭理智 & 7489:;6< * 深入 ・$%・
%&’
意义,他对新康德主义有一定的偏见;但逐渐 地,他的观点中出现了新的融合性因素,这些 在他 《 历史理性批判》的最后尝试中有所体 现。他试图超出自然科学与人文 ( 精神 2 科学区 别时要么重方法,要么重主题的片面性,但他 的结合又不同于李凯尔特的价值论视角,他把 早期心理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引向人类学的领 域,从而为向生命解释学过渡铺平了道路。 往后看,现代许多最杰出的思想家与哲学 家都接受过狄尔泰的精神馈赠,并对之褒奖有 加,甚至批评他的人也客观评述了他的功绩。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部分来源于狄尔 泰。他吸收狄尔泰关于意义与理解的论析,结 合李凯尔特关于价值、特殊性、个别性的观 点,提出文化现象与文化价值的性质学说。胡 塞尔承认 @A"& 年在柏林同狄尔泰的谈话使他从 《 逻辑研究》向 《 观念》转变。他在 《 作为严 格科学的哲学》一文中对狄尔泰的世界观 ( B,;6)01.699)4 2 哲学作了重要评述,有弹有赞。海 德格尔的巨著 《 存在与时间》多处考察了狄尔 泰的观点。海德格尔青年时期曾钻研过狄尔泰 的思想,因此他的许多早期著作在术语、思维 方式上有明显借鉴、模仿狄尔泰的痕迹。舍勒 与普列斯纳的哲学人类学在生命力量的高蹈, 经由独特的富于个性的有机生命张扬人在宇宙 中及在动物界中的地位方面亦承狄氏之惠。伽 达默尔在 《 真理与方法》中系统评述了狄尔泰 在解释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许多重要观点直接 脱胎于后者,如科学意识与历史的生命意识之 冲突及协调的可能性,相对于康德纯粹理性而 言的历史理性的认识论问题,以及由此出发为 精神科学的解释学循环提供答案,艺术与真理 及超越观等等。在法兰克福学派里,霍克海默 尔的批判理论离不开狄尔泰世界观学说之开 悟,他在 《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一文中写 道: “ 狄尔泰通过对自古以来欧洲哲学观的考 察,获得了这样的洞见:每一个形而上学家都 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和普遍适用的体系,但他 ・$#・
!"#$%#&’()*%#
莱堡学派主将文德尔班发生了论战。后者在 《 历史与自然科学》中对狄尔泰进行了简要的 批评。他提出了自然科学的 “ 规范化” ( )*+,-.,-/01., 2 方法与叙述一次性的个别特殊事 件的历史学乃至人文科学的 “ 表意化” ( /3/*4567./01., 2 方法的分立,由此,心理学是规 范化的,所以是自然科学,狄尔泰试图把心理 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对立面是失败的,他提出的 “ 描 述 与 分 析 心 理 学 ” ( 3/, 8,01.5,/8,)3, 9)3 :,54;/,3,5)3, 70<1.*;4/, 2 不能成立。对此狄尔泰 的回答是:人文科学之所以是人文科学并非主 要由于方法,而是由于主题,即心理生命的获 得 性 结 构 关 联 ( 3,5 ,5=*58,), 0,,;/01., >906+? +,).6)4 2 。至于人文科学的方法,自然也在此 基础上具有独特性,它结合了体验与理解。自 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并不吻合于规范方法 与表意方法之间的区别。当然狄尔泰也并不反 对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普遍的方法 论比较。文德尔班的哲学由李凯尔特进一步扩 充、修正。历史是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研究个别 事实,在 “ 关涉价值”与 “ 估价”之间是有区 别的,历史与文化科学的所有概念都是价值论 的。起初,狄尔泰并未意识到李凯尔特工作的
晋 阳 学 刊 !""# 年 第 # 期
们中间却没有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成功地迈出 过真实的一步。所以,当他本人着手区分世界 观的诸种类型时,他强调了他划分的主观性 质。他对普遍适用的体系之不可能性的信念, 使他即便对单个体系内部有秩序的编排都未作 出任何形而上学的断言。” % & ’ 而哈贝马斯在几 乎所有重要著作中都对狄尔泰进行了研究。 《 认识与兴趣》、 《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 学》、 《 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 交往活动理 论》、 《 论社会科学的逻辑》,提供了他自己 完整的狄尔泰观。哈贝马斯对于对话、交往、 批判与被批判的重视看来也受精神科学理论表 达与理解的观点的影响,但他在 《 认识与兴 趣》中把狄尔泰归入历史主义表明他仍未突破 一般对狄尔泰看法之窠臼。乔治・卢卡奇在 《 理性的毁灭》中对狄尔泰主要持批评态度, 但狄尔泰的世界观学说,生命本体论对他不无 裨益。德国当代哲学家阿佩尔 ( )*+, - 在 《 哲学 的改造》中,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 “ 先验解释 学”或 “ 先验语用学”,这种综合英美与欧陆 的尝试所依据的两大渊源中一个就是施莱尔马 赫、德罗依森、狄尔泰的解释学传统。在欧洲 其他国家,像西班牙思想家加西特全面评述与 吸收了狄尔泰的思想,意大利哲学家贝蒂继承 了狄氏解释学,并沿狄尔泰的思路作了进一步 阐发。在历史哲学领域则有科林伍德、克罗 齐。他们都认识到狄尔泰并不是高踞于历史上 以一个完全的哲学家的身份侈谈历史理解问 题,他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这就使他在历史 哲学发展中占有切实的重要地位。的确,狄尔 泰对历史发展是有丰厚的、经验性的体悟与认 识的,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历史性的颖悟与深 刻的察知。然而这一点,没有为大多数研究者 所察觉。科林伍德在 《 历史的观念》中也对狄 尔泰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对于历史过程或者 把它作为一件历史事实来把握,或者把它当作 科学的题材。而晚年狄尔泰不能历史地对待: “ 如果一个思想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只能分 ・$$・
晋 阳 学 刊 !""# 年 第 # 期
到生命背后,生命只能通过体验与内在的反省 而被触及。在狄尔泰的整体观中又吸收了黑格 尔的辩证法思想。他把整个社会看作是庞大关 联 % &’()**+, -),. / ,精神科学是其中的一个关 联,内部充满着互动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狄尔 泰看到了黑格尔绝对理念至上的形而上学 % 0+1)2-3(45 / 体系中的生命感。在他的 《 青年黑 格尔》一书,人们充分感受到:青年黑格尔的 个性与思想中那一种普遍探索的激情,没有受 到辩证法强大力量左右的非理性主义的甚至神 秘的心理个性与形而上学追求,只要稍微偏离 轨道,就会使那种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及 历史普遍统一的坚定信条化为乌有,黑格尔将 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狄尔泰曾如此总结道: “ 精神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正如一切发展的道 路一样经历痛苦与劳作,没有它就不会达到曾 会被达到的状态。分裂、痛苦、劳作、限定是 人性的每一状态的动机,因为它们属于生命本 身的过程。” 6 ! 7 狄尔泰又是施莱尔马赫专家。 他一直致力于施莱尔马赫的研究, 89:8 ; 89:# 年编辑了 《 源自信件中施莱尔马赫的生活》 % 第 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 # ; $ 卷 / ,后来又以 《 理》的博士论文获得学位。在生前与死后出版 的两卷 《 施莱尔马赫传》中,他可以说是哲学 史上首次尝试把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与 性格发展冶于一炉的传记手法,而这进一步坚 定了他对人文科学的总体看法,另一方面施莱 尔马赫在神学、哲学、解释学 % <+=*+,+’145 / 方 面的贡献也得到了系统的评估与吸收。狄尔泰 的生命观又借鉴了叔本华的看法,在他的代表 作 《 精神科学导论》中多次提及叔本华。在对 别的形而上学大加挞伐之时,他对叔本华不无 首肯。比如他写道: “ 叔本华与同他接近的作 家的形而上学的消逝了的意义完全在此。它从 根本上讲是十九世纪的一种神秘主义,是反对 一切作为合乎逻辑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一种充 满生命与意志力的抗议。” 6 # 7 狄尔泰还深深沉 潜于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诗歌与 ・$!・ 艺术中。他钟情于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 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并在许多场合对瓦格纳的 歌剧表示赞赏。与此同时,他酷爱莎士比亚、 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并倾注大量心力于施 莱格尔兄弟、蒂克、诺瓦里斯和乌兰德等人所 领导的浪漫派运动。在海德堡求学期间他经常 怀揣荷尔德林的诗集去莱茵河畔的山林里漫 游。后来狄尔泰的大量论文被编成 《 论德国的 诗歌与音乐》出版。另外一部代表作 《 体验与 诗》则深入阐发了他的美学理论,使他成为文 学鉴赏与批评大家。还有以兰克为首的德国历 史学派对他的毕生激励。他虽然首肯兰克的客 观主义方法,却不认为在其中要消解自我,要 达到对历史中主体间理解的先验条件的揭示, 恰恰要扩展自我,蕃殖内部经验。兰克要看到 本然地所发生的事情的愿望,以狄尔泰之见, 只有求助于组成历史现实的心理单元的以及通 过它们的相互作用发展起来,才成为历史过程 之载体的恒久结构的科学知识。德国以外,狄 尔泰认真地汲取了英法经验论的成果。从孔 德、穆勒、斯宾塞那里获得的实证主义因素终 其一生没有完全消解:对实体、因果性、力等 近代形而上学范畴的批判直接导源于此。 在平行的角度上看,狄尔泰也是一个放出 与接受辐射的中心。他与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 詹姆斯有过晤面,阅读并讨论过布拉德雷与柏 格森的著作并糅合了他们的若干思想。他比尼 采早生 88 年,也晚逝世 88 年。作为一个温良 恭让的大学教授,他不可能赞赏尼采疯狂破 坏、砸烂偶像的哲学铁锤,不可能同情尼采傲 然于众生之上的超人,但是吸收了尼采对于自 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形而上学的不满。在 89>9 年于柏林大学举行的题为 “ 今日文化与哲学” 的讲座中,他花了近 8 ? $ 的篇幅讨论当时的尼 采,在肯定其冲击力之后,认为他过度强调个 人经验,对人与人之间合理的互相理解不够重 视 6 $ 7 。他稍晚于马克思恩格斯,彼此没有发生 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但读了他们的著作,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