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规范肠外营养疗法的临床应用,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和《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制定本办法。

一、肠道外营养制剂配制1、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由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集中配制与供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配制,保障静脉用药安全。

配制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配置流程等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肠外营养制剂配置工作。

2、尽量现配现用,室温(15℃-24℃)条件下输注肠外营养药物应在24h内输完,严禁加热使用。

建议储存时间不超过24h。

3、采用3L营养袋输注,应用输液泵使营荞养液均匀恒速地持续输入,不宜中断,以防止污染。

二、肠外营养药物的储存药房、病区储存肠外营养药物,应分别按各类药品的要求,避光、阴凉、冷藏集中储存,并注意控制环境温度、光线。

每天定时做好温度记录。

三、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肠外营养是在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情况下经静脉为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

(二)合理制订治疗方案。

医师、营养师等应共同确定每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三)注意并发症。

根据肠外营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肠外营养制剂的分级管理根据肠外营养药理特点、药品价格、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特点等因素,将肠外营养药物分为特殊使用级别药物、一般使用级别药物进行管理。

一般使用级别药物: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院注册的各级医师,并经过相应的专科培训且考核合格。

特殊使用级别药物:临床医师须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相应专业资质,并经过相应的专科培训且考核合格。

肠外营养临床实施细则

肠外营养临床实施细则

肠外营养临床实施细则1、营养的评估(1)计划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先进行三级营养诊断,即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评价。

(2)可根据患者病情、疾病种类,选择使用验证合格有效的筛查及评估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MN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ST)、主观整体评估(SGA)、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等。

(3)对营养评估为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要实施第三级营养诊断,综合评价膳食调查、临床体格检查、人体成分分析、营养代谢检测、营养生化检验指标、重要生命器官功能。

2、肠外营养的适应证(1)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不能通过肠内途径提供营养素者,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能量与蛋白质目标需要量者。

(2)临床常见需应用肠外营养的疾病有:胃肠道梗阻、难治性呕吐和腹泻、胃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包括肠缺血、炎性肠病、短肠综合征、高排量性肠瘘、严重放射性肠炎等)、重度胰腺炎、腹膜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胃肠道出血、肿瘤恶液质、高度应激或严重分解代谢等。

(3)如果通过肠内营养无法满足50%-60% 目标需要量时,应在3-7 d内启动肠外营养。

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患者,不能经肠内营养达到预期效果时,根据病情和营养评估,应尽早启动肠外营养。

所有患者开始肠外营养时,应恢复循环稳定,视代谢紊乱程度予以先期或同步纠正代谢紊乱。

3、肠外营养处方(1)肠外营养处方应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处方成分和剂量应考虑混合液的稳定性与相容性。

(2)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是肠外营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增加相关营养成分缺乏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水平低下或不足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临床接受高碳水化合物负荷的营养治疗时,容易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症。

(4)临床可选择的矿物质肠外营养制剂有:氯化钾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甘油磷酸钠注射液、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多种微量元素等。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模板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模板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的使用,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外科术后、严重创伤、慢性消耗性疾病、肠功能障碍等。

三、组织管理1. 成立肠外营养管理小组,由营养师、医师、护士、药剂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2. 定期组织培训,更新肠外营养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肠外营养方案制定1. 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生化指标等制定个体化肠外营养方案。

2. 方案应包括营养目标、能量计算、营养素组成、输注方式和速度等。

五、肠外营养产品管理1. 确保所有肠外营养产品来源正规,质量合格。

2. 按照规定储存肠外营养产品,避免污染和变质。

六、配制与输注1.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应在洁净环境下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 输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输注速度,防止并发症。

七、监测与评估1.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体重等,评估肠外营养效果。

2. 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记录与文档管理1. 详细记录肠外营养的配制、输注、监测和评估过程。

2. 所有记录应按照医疗文档管理规定进行保存。

九、患者教育1.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肠外营养相关知识的教育,包括输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的并发症等。

2.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

十、质量控制与改进1. 定期对肠外营养管理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 收集肠外营养相关的临床数据,进行效果分析,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十一、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肠外营养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 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应经过肠外营养管理小组审议通过。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以符合具体医疗机构的要求和患者的具体需求。

附属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附属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附属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肠外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在附属医院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肠外营养的操作流程,提高营养支持效果,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肠外营养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肠外营养管理小组,由临床营养科、外科、内科、儿科、ICU等相关科室组成。

2.设立肠外营养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临床营养科作为肠外营养管理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制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培训医护人员、监督肠外营养的实施等。

4.各相关科室设立肠外营养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肠外营养管理工作。

三、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

(2)胃肠道功能障碍或不能耐受胃肠道营养的患者。

(3)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4)急性胰腺炎、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等。

(5)其他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疾病。

2.禁忌症:(1)严重心功能不全。

(2)严重电解质紊乱。

(3)严重感染。

(4)严重出血倾向。

(5)其他不宜使用肠外营养的情况。

四、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制定1.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体重等制定个体化的肠外营养治疗方案。

2.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包括:营养液配方、输注途径、输注速度、输注时间等。

3.营养液配方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种类、营养需求等制定,遵循“全面、平衡、适量”的原则。

4.肠外营养治疗期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肠外营养操作流程1.肠外营养液的配制:(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肠外营养液的无菌、安全。

(2)按照营养液配方,准确称量、配制各种营养成分。

(3)配制过程中,注意营养液的均匀混合,防止沉淀、分层。

(4)配制完成后,立即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营养液的稳定性、安全性。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1)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如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等。

(2)遵循“先慢后快、先淡后浓”的原则,逐渐增加输注速度。

(3)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处理。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液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混合于特定的配液袋中。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要求较高,规范、合理的配置技术对于提高肠外营养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肠外营养(PN)包括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磷等。

2.临床应用肠外营养液,需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3.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临床肠道内和肠道外营养操作指南。

二、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
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配置,具体参照药品说明书配置要求和规定。

三、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加强对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化的培训和学习。

2.加强处方点评和病历医嘱点评。

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

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措施。

3.药学部门要加强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关注肠外营养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导言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输送养分,满足身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且安全的肠外营养支持的一套系统性管理规定,是重要的临床工作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原则。

一、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目的1. 保证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康复。

2. 防止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3. 规范和提高医护人员对肠外营养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 临床评估:对需要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营养状态、肠道功能等方面,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肠外营养治疗。

2. 营养处方: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营养状态,制定合适的肠外营养处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等的摄入量。

3. 营养产品的选择: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机构要求的肠外营养产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 营养治疗方案的执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处方要求,严格执行营养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5. 营养监测:对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营养监测,包括体重、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营养状态。

6.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对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并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并发症。

7.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负责肠外营养管理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8. 营养支持的终止和转归:当患者病情好转或者肠道功能得到恢复,应及时终止肠外营养治疗,转入口服或者肠道营养支持。

三、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1. 个性化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专业团队的合作:肠外营养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包括营养科、消化内科、护理科、药学科等,确保全方位的治疗支持。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管理制度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管理制度

肠内肠外营养临床管理制度一、绪论肠内肠外营养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方式,适用于消化道功能不全或无法进食的患者。

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管理制度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估、操作和监测等内容。

二、肠内肠外营养的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不全: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炎症性肠病、出血性肠炎等。

2. 无法进食:重症患者、手术后恢复期、重度肝病、肿瘤患者等。

3. 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蛋白质、热量等营养素摄入不足。

4. 代码:ICD-10编码为Z53.7、Z98.891、Z98.89、Z98.8、Z98.4等。

三、肠内营养的管理制度1. 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2. 营养支持团队:综合性医疗团队包括营养医师、临床药师、护士、麻醉医师等,对患者的肠内营养进行全面管理。

3.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配比和总量。

4. 营养素补充:通过口服、胃管或肠胃造口等途径,给予患者所需的营养素补充,包括医院内的肠内营养和日常生活中的膳食。

5. 监测评估:对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调整营养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营养支持。

四、肠外营养的管理制度1. 适应症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治疗。

2. 营养支持团队:综合性医疗团队包括营养医师、外科医师、护士、临床药师等,对患者的肠外营养进行全面管理。

3.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配比和总量。

4. 术前准备: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包括手术方式的选择、特殊口服医学用品的准备等。

5. 术中操作:对患者进行术中的操作和监护,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和有效性。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 版)临床营养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

营养支持的正确实施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也能使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我院不同科室对营养代谢的认识还不一致,同一科室内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也存在营养支持的不规范现象。

不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并发症较多。

现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我院《胃肠外营养临床使用管理办法》(2013)的基础上,修订新版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和一般原则,旨在提供适合的参照标准,规范我院临床营养支持的医疗行为,提高我院肠外营养合理使用水平。

一、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管理体系设立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人员包括:组长:副组长:组员:二、肠外营养的临床管理1、使用肠外营养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营养风险筛查2002 ),大于等于3分者根据临床需要决定是否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使用指征、用药方案。

2、本院主治及以上级别医生可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开具肠外营养医嘱。

3、营养干预后一周内应及时进行再评估。

再评估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请营养科会诊。

每次再评估周期不超过一周。

三、肠外营养的药学管理1、肠外营养支持要求全合一,碳水化合物、脂肪乳作为双能源提供能量需求,氨基酸提供氮源,根据需要提供必需的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

不建议单独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进行能量支持。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制剂,丙氨酰谷氨酰胺也仅限于全胃肠外营养使用。

如特殊患者因病情需要需单品种使用肠外营养制剂,如单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各类品种,审方药师加强审核,必要时可作医嘱退回处理。

2、肠外营养新医嘱应在16:30 前录入并发送至静配中心。

3、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医嘱:审核肠外营养是否有适应症,审核各营养组分的完整性、各成分配比的合理性,审核电解质浓度对肠外营养稳定性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
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
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特修订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
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
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的处方点评管理组负责组织,肠外营养药物专项
点评组成员进行实施,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协调相关工作。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
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
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
专项点评组由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并具备丰富的合理用药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点评要求
(一)每年不少于4次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肠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
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例。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
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
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
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
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提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医院处方点评管
理小组负责将评价意见提交医务部、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由处方点评管理小
组呈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
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
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等
急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整改。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
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责任医生、药师对点评评价意见有异议,
需说明理由或提供依据,与专项点评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仍有待商榷问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点评小组召集
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论证。
(二)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在同一医生处方(医嘱)中再次出
现,或同类问题在所属科室多次出现,提交专业组负责人及科主任,
由科主任进行督导整改。
(三)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无进行有效和持续整改的个人和科
室,将点评和反馈结果上报医务处、药学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
委员会等部门,针对不同情况对科室负责人及相关医师、药师进行约
谈,并限期整改。
(四)再次检查仍未整改的个人和科室,医院通报不合理处方(医
嘱)情况,并对责任医师、药师及所在科室予以批评教育。
(五)不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科室年度考核指
标。
(六)定期向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评价管理小组上
报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情况,根据点评存在的问题提出质
量改进方案,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用药质量管理措施,并考察落
实质量改进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