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六法
浅谈谢赫“六法”

浅谈谢赫“六法” 作者:徐小云 来源:《书画世界》2022年第01期
关键词:《古画品录》;六法;梅 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谢赫提出了“六法”,但他没有对“六法”进行解释,这就引发历代对“六法”的内涵众说纷纭。本文以“梅”为切入点,尝试对“六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张彦远对谢赫“六法”有如下理解,他认为: “ 古之画, 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在其间矣。” 谢赫将“ 六法” 中的“ 气韵生动” 放在首要位置,张彦远也推崇气韵、骨法,但是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那么为何不是居于首位的“气韵生动”?
“气”与“韵”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气”与“韵”表达了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命的律动及内在精神的统一。有一说认为应该将“气韵生动”作为最后一法,因为它是绘画最终所要追求的效果。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谢赫将“气韵生动”置于绘画“六法”之首位,将“气韵生动”视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相比其他“五法”,“气韵生动”并不是诉诸视觉形象的外在因素,而是内在的神韵、气质。笔者比较赞同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也是将“人品”放在第一位,人的品质格调决定了其创作、欣赏的水准。例如,梅是“四君子”之一,历来就被看作高尚人品的象征,画家往往借画梅抒发自己的意志,而画面带给观者共情力程度的高低便是判定作品是否“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创作者人品、气质的体现。所以“气韵生动”是衡量人品和画品高低的本质因素。
“经营位置”,笔者理解为,艺术的表现是诉诸大众视觉的表现形式。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画的构思、构图,即“经营位置”。笔者认为“经营位置”所要阐释的是一种构思方法。一幅好的艺术作品的画面该如何去经营?这涉及画面的经营、布局、安排。而这布局安排就需要画家周密地、深思熟虑地去反复推敲。清代邹一桂认为:“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论》·《花卉论》中云:“学者不留心章法,但摹真影稿,千手雷同。”此二者皆提出了“经营位置”的重要性。以画梅为例,笔者认为“经营位置”好比是梅树整体的轮廓或梅的主干,而“气韵生动”就是梅的精神、灵魂和血液。“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梅干上的枝节、花朵和梅果,“气韵生动”需要以这个主干,即梅树的外形为基础,以形传神。虽然强调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着重表达梅的精神内涵,但“形”是最基本的要素。“传移模写”,对它的一般解释为“临摹、学习传统”之义。张彦远甚至认为此为画家末事。还有一种解释是:“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代复制名画(或名书)的一种技术。”更有甚者将其排除在画外。“传移模写”不仅具有字面之义,而且含有“在绘画过程中,按照物象形体,将其描绘至画面”的内涵,即对景作画,此种求形似之法,类似今天的现场写生。古梅写生,应在梅的形似基础上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对所要表现的梅,首先使其符合绘画的艺术审美需要,经过画家的加工剪裁、艺术处理或者夸张变形等手法,将其呈现在画面上。总之,这样做还是要符合梅的物理、物情、物态,即正确地表现出它的内在结构和情态。
结合谢赫的“六法”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品, 最后让 学生 自由表现观察 到 的螃 蟹, 同时提 醒其 注意 水 墨要有 变化, 尽量表现螃蟹 的姿 态。结果很 多学 生的作 品都
螯 的 画 法 , 后 让 学 生 欣 赏 大 画 家 齐 自石 、 昌硕 的螃 蟹 作 然 吴
为例, 艺术家 常常为儿 童 画线的 自由可 爱而倾倒 , 就证 明 这 它是有魅力 的。小 学美术教材在 国画初始课 中新编入《 墨 水 游戏》 彩 墨游戏》 《 等课程 , 由此可 以看 出编者 的 良苦用心 , 这 并不是抛 弃传统 , 而是有 意识地让 学生在游 戏活动 中体 验 、 感受水 墨画的特 点, 而引发其 对水墨 画的兴趣。教 师应告 从
譬 t 唷新 充
结合谢赫 的 、 ’ 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法’
口邹 兢
‘ ‘
▲
摘
要 : 多美 术教 师有 对 儿童 水 墨 画教 学的 困 惑与 思 考— — 是 很
二 、 验“ 法用 笔” 感 受笔 墨魅 力 体 骨 ,
“ 法用 笔 ” — 用 笔用 墨 的 方 法 , 骨 — 以及 由 此 而体 现 的 笔
很 有趣 。 等 学 生 有 兴 趣 了, 师 再 慢 慢 指 导 一些 国 画用 笔 用 教
讶, 也令笔 者忧虑 、 思。笔者在 水 墨画教 学 实践 中也 时时 深
产生 困惑—— 当我们 辅 导儿童 画水 墨 画时, 重童真 、 情 是 重
趣 还是重技法 、 重结果? 如何处理 好二者之 间的关 系呢?当
实践 , 谈谈对水 墨画教 学的几点看法。
一
三、 训练 “ 应物 象形 ” 创 造水墨 童真 ,
“ 应物象形” —— 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 儿 童从拿起 画笔开始涂鸦 的那 一刻就在用 自己的方式 描绘物体 的形状 , 表达 自己对事物 的认识和感 受。美术教师
六法论

“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摘要:“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
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
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六法;理解;影响南朝梁谢赫著《画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是评论一幅作品的最高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因“气韵生动”居于“六法”的第一位又比较抽象,对它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未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度等而言”(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后引申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等。
“生动”二字的涵义,前人亦有很多解释。
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阮璞解释:“动字在这里则作名词,其含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势之类……”。
“生动”是以具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具体的形、线、面或色彩等等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形成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一种势,也就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节奏。
谢赫在《古画品录》品评画家时多次谈到“气、韵”。
如“颇得壮气,陵跨群雄。
论谢赫“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而 非 序 数词 , 即从 一 到 六 的排 列 , 仅 是 列 举 而 也 仅
、
作 为创 作 的“ 法” 间的辩证 关 系 六 之 气 韵 虽
并不表 明次序 。谢赫 自己就说 :画有六法 , “ 罕能尽 该 , 自古及今 , 而 各善一节。 I ”J 】 这就是说绘画有六个
收稿 日期 :00 0 — 8 之 间的辩证 关系也较为复杂。 具体应 用中,六法” 在 “ 包含 两重意义 , 即绘画技 能和品
评要素 。作为绘画技 能来讲 , 六法之 间没有主次之分 , 都是绘 画创作 的必要技 能之一 ; 但作为品评来讲 , 六法之 间的 关 系随时代而变化 , 基本上呈现 出渐重“ 气韵 生动” 而轻“ 骨法用笔” 应物 象形” 和“ 的趋 势。
技 能 , 很 少 有 人 能 全 部 掌 握 得 很好 , 往 今 来 的 但 古 画家 大多数 都 是擅长 其 中之一 罢 了 。只有 这六个 技 能都 掌握好 了 , 才能达 到 最完美 的境 界 。因此 , 于 对 每一个 画家来说 , 六项技能都很 重要 , 在哪一项技 能 上有 所欠 缺都会 影 响他 的绘 画水平 。 作 为 品评 绘 画 的要 素来 说 ,六 法 ” 间本 也 无 “ 之
( ) 气韵 生动 ” 绘 画 创 作 的 灵魂 一 “ 是
然是不可操作的 , 画家在创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 但
基金项 目: 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学研究项 目(0 7 0 ) 20 Q 6
作者简介 : 王玉贞(9 6 , , 17 一)女 山西应县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中国画论与绘 画技法 。
间是没有 主 次之分 的 。在 这里 数字 的用 法是基 数 词
所谓主次之分的。对 于每一幅画都可以从这六个方 面去品评 , 即看其气韵是 否生动 , 用笔是否有力 , 形 貌是否近似 , 色彩是否合理 , 图是 否恰 当, 构 传移是 否存真 , 在实际的品评过程 中 , 但 人们首先感 受到 的是画面给人 的一种整体感觉 , 其次才会细细品味 这幅画究竟妙在哪里 ,画家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于是 在 这六 个 要 素里 也 就有 了先 后 主 次之 分 , 即 也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Artscircle2014/2++TEXT/昝楠楠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古代把绘画称为丹青或水墨,自从近代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特指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的“中国画”,以显示中外绘画的区别[1]。
中国传统绘画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2]。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作画的特殊材料,构建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概括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魅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3]大量优秀作品的流传,成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
南齐谢赫(479-502年)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创作和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法”论构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即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并成为中国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指导[4]。
我们今天欣赏传统的中国画,完全可以依照谢赫的“六法”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它要求画面整体的形象必须完全服务于其表现对象的精神,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不是重视物体外表的形似。
从而要求达到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即生动的表现。
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他首先阐明的是作品要能传达人物气质,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绘画“六法”论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推崇和追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5]。
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0TEXT /邓明理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谢赫《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
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通过观察世界把形象、颜色表现出来。
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而达到“气韵生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
绘画有气韵,给欣赏者以音乐感。
此种感觉即所谓“韵”。
如西方美术学家说的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再说“生动”,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美学观,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
画家喜欢画龙虎、飞鸟等灵兽,画舞蹈中的人物。
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
气韵生动不仅提出了美学要求,也是对当时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和总结。
“六法”成为中国后世绘画思想艺术追求的指导原理。
在此理论指导下所以不可能产生西方那样的“静物画”。
谢赫之后对“六法”继续有所发挥。
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提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
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代表性,成为典型形象,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达到“韵”者有余不尽。
今人之表现和抽象把古人原理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之是自我夸张表现的另外发展和与时俱进。
谁是谁非?各有所取,各有所失。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如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
所谓形神具备,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内,这就叫“迁想”;一番曲折后,把握对象的真神,是为“妙得”,艺术上品中的“神品”由此而生。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标志性技法,笔墨原本是中国画的工具,经代代相传演进变成了表现技法和艺术境界。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色彩写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愈来愈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
不仅因为色彩写生是高考的必考课目,更是因为色彩写生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认识缤纷世界、感悟世间万物色彩变化的实践基础。
探寻色彩写生的要点,结合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谢赫“六法”再次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教学的完美对接。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
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
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色彩写生教学之要领,也是与之相得一体,法法成则,点点为纲。
一、“气韵生动”——构思立意,确定色调“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也是“六法”的灵魂。
既是绘画前的构思和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是作画者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
我们今天的画者,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
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色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
因为和则生气.气韵则生动。
在画一张色彩前就要很清楚自己画什么色调。
什么叫色调统一?一幅好的色彩画,同样具有一定意境,要构思,怎样构图?画面怎样安排?确立一种意境,统一一种色调,表达一种思想。
色调和谐,画面才有生气,气韵画面才能生动。
二、“骨法用笔”——以形用笔,以色造型“骨法用笔”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笔色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对物象刻画的用笔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内涵:其一,骨架。
其二,骨势。
其三,骨质。
其四,骨力。
形体骨架从宏观方面形成了笔法外形的刚正之气,点划骨质从微观方面构成了笔法内在的强劲之力,也称之为笔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赫谢赫作品谢赫1.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
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 1 艺术成就• 2 六法论• 3 参考资料谢赫-艺术成就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作品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
虽然“六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手段。
《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
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
这一方面也是当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
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
所以这一分别等第的方法,和“气韵生动”的概念,都和当时评论人的风气有关系的。
除画品以外,当时还有《诗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评论人物分别等第的方法。
谢赫《古画品录》中对于画家的评论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保留了可贵的史料。
在他之后有陈朝姚最的《续画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画品》,僧彦悰的《后画录》,这就开始了中国绘画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张彦远汇集成《历代名画记》。
谢赫-六法论谢赫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
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
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气韵生动---指画一张画的总体感觉生动与否,系画之魂。
骨法用笔---指中国画的用笔必须有骨力,所谓笔力遒劲是也。
应物象形---写形、造形。
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写真六法论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
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质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
“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
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
“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指的是力量、笔力。
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等。
这里的“骨法”、“天骨”诸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
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
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这可以由“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超越”诸论述中看出。
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
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
这一点,早于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
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
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
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
随类,解作“随物”。
《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随色象类,可以解作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
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
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
“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
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
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
他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
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
写亦解作摹。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
”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