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

谢赫谢赫作品谢赫1.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
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 1 艺术成就• 2 六法论• 3 参考资料谢赫-艺术成就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作品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论谢赫的“六法”的内涵:经营位置,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论谢赫的“六法”的内涵:经营位置,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绘画基础教学主要以造型训练为主。
即以素描、色彩入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在基础教学中,我国一直沿用从前苏联引进的契斯恰柯夫教学方法以及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方法。
同时,徐悲鸿也把欧洲的绘画体系带到中国,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教学方法不乏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培养大批优秀的绘画人才。
但从中国本土绘画体系出发的现代基础教学的方法并不多见。
下面从谢赫的“六法”来谈绘画基础教学。
同时阐述如何运用“六法”来指导基础教学。
一、谢赫的“六法”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编著了一部画论——《画品》。
这是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绘画品评论著。
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六法”的提出。
“六法”是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何为“六法”?简言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二、“六法”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高的原则。
主要是指生动地反映人物的精神气质、情韵。
是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在我因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都以机械描摹对象作为基础训练的目标,以测量来谋求形象的准确,却忽略感受力的培养。
就像唐朝张彦远所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
”气韵是指把对象的精神、性格、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而“生动”只是“气韵”外在的表现形态而己。
利用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认识、体验探寻,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感受力。
从而使学生从对象中发现、挖掘出一种特定的气质、特征、神态来。
这一切观察和体验汇合成一种印象,深深地映入脑中。
并以此作为绘画最终效果的评判。
也为作品的品位和格调确定了方向,并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达到这一目标。
这样的基础训练,学生既能掌握造型的基本要素,又能使作品生动感人。
(二)骨法用笔“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上讲究抑扬顿挫,有力度。
也是因为中国画中的线条的独特性而提出的。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第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六法论”美学分析,对艺术的性质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谢赫认为,艺术体验的动因是人的自由意志,艺术的目标是激发人们潜在的情感和感知能力。
他将美学分成了六个部分:心理原理、艺术原理、形式原理、资源原理、情感原理和伦理原理。
首先是心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审美经验是通过艺术品对人的感官和情感的刺激来产生的。
人类在面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艺术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觉。
其次是艺术原理,艺术的目的是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谢赫认为艺术创作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与创作者进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第三是形式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艺术形式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艺术作品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四是资源原理,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资源和技巧。
谢赫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素材和技术手段,包括色彩、线条、音乐、文字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是情感原理,谢赫认为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触动人们的情感而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艺术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等。
最后是伦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还承载了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凝视。
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谢赫《古画品录》

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
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532)以后,作者谢赫是活动于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
生卒年难于确考。
生平活动也缺少充分的文献记载。
谢赫在《古画品录》序文中提出了评画的6项标准,简称六法,即:①“气韵生动”,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②“骨法用笔”,要求用笔有骨力;③“应物象形”,要求形象的描绘具有相应于对象的近似性和真实性;④“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类别的对象设色;⑤“经营位置”,指讲求章法构图的设计;⑥“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即临摹复制。
除“传移模写”外,各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列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新命题,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要求,被历代看作是中国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在六法中,它起着统辖的作用,其他各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
在谢赫的时代,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因此“气韵生动”主要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并且越出绘画领域。
“气韵生动”的内涵,也由强调表现对象的气韵,延伸到强调表现艺术家审美主体的气韵,成为中国美学的特色和重要范畴之一。
“气韵”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受顾恺之“传神”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品藻人物之风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运用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准则,对晋以来的绘画进行品评,在绘画领域中开创了以等第品评艺术的先例。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
据他们的艺术造诣而将其分成六品: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
谢赫《古画品录》

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
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532)以后,作者谢赫是活动于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
生卒年难于确考。
生平活动也缺少充分的文献记载。
谢赫在《古画品录》序文中提出了评画的6项标准,简称六法,即:①“气韵生动”,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②“骨法用笔”,要求用笔有骨力;③“应物象形”,要求形象的描绘具有相应于对象的近似性和真实性;④“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类别的对象设色;⑤“经营位置”,指讲求章法构图的设计;⑥“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即临摹复制。
除“传移模写”外,各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列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新命题,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要求,被历代看作是中国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在六法中,它起着统辖的作用,其他各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
在谢赫的时代,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因此“气韵生动”主要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并且越出绘画领域。
“气韵生动”的内涵,也由强调表现对象的气韵,延伸到强调表现艺术家审美主体的气韵,成为中国美学的特色和重要范畴之一。
“气韵”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受顾恺之“传神”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品藻人物之风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运用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准则,对晋以来的绘画进行品评,在绘画领域中开创了以等第品评艺术的先例。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
据他们的艺术造诣而将其分成六品: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好的记忆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好的记忆谢赫六法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记忆术,它以其高效和简便的特点广受欢迎。
这六个法则分别是:图像化、串联法、位置法、关键法、音节法和联结法。
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法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谢赫六法进行记忆。
首先是图像化法。
我们大脑对于形象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对抽象概念的记忆能力。
通过将所要记忆的事物具象化,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图像,我们能够更好地记住。
例如,要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张三”,你可以将其形象化为一个姓“张”的人站在三条河流交汇的桥上。
这样一来,你便可以将图像留在脑海中,更容易回忆起这个名字。
接下来是串联法。
这种方法是将您想记住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或画面,以便于记忆。
例如,假设你要记住“苹果、鸭子、草莓、猴子和香蕉”这几个词,你可以构造一个故事:一个鸭子拿着苹果在草地上散步,突然看到一只猴子,猴子拿着一片香蕉。
通过这样的故事串联,你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几个词。
第三个法则是位置法。
这就是以空间为基础的记忆法。
您可以将您想记住的内容与特定位置进行关联。
例如,您可以在房间里选择几个固定的地方,将事物与这些位置关联起来。
这样,当您需要回忆起某个事物时,只需要回想起它与特定位置的关联即可。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需要记住一系列事物顺序的场景,例如学习诗词、单词、数字等。
第四个法则是关键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所需要记忆的内容转化为一些可以形成关键的特定信息。
例如,假设您要记住一本书的内容,可以选择阅读该书各章节的标题,并将这些标题转化为关键词。
当您需要回忆时,只需回想起这些关键词,便能够迅速复盘出书中的内容。
第五个法则是音节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记住一些较长的词或短语。
它的原理是将这些词或短语的音节分解,并将其与一些容易记忆的音节组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记忆的负担,还能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假设您要记住一个外国朋友的名字“Christopher”,可以将其分解成“克里斯托弗”这几个音节,并将其与同样由两个音节组成的汉字“克里”和“斯托”进行关联。
浅谈谢赫“六法”

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 品格喻人,也就是将人的思想物化。所以古
张彦远对谢赫“六法”有如下理解, 言,非作家法也。”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 今文人画家往往以梅象征自己高洁、孤傲的
他认为:“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 论》·《花卉论》中云:“学者不留心章 品格。如王冕的《墨梅图》以水墨点染花
画家往往借画梅抒发自己的意志,而画面带 的物理、物情、物态,即正确地表现出它的
给观者共情力程度的高低便是判定作品是否 内在结构和情态。
“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创作者
谢赫的“六法论”是一个较为完备的
人品、气质的体现。所以“气韵生动”是衡 绘画理论系统,它所包含的每个要素都是必
量人品和画品高低的本质因素。
“ 六 法 ” 中 的 “ 气 韵 生 动 ” 放 在 首 要 位 廓或梅的主干,而“气韵生动”就是梅的精 骨秀神清的梅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不屈
置,张彦远也推崇气韵、骨法,但是张彦 神、灵魂和血液。“骨法用笔”“应物象 服的精神品质。正如他诗中所言“不要人夸
远认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那么为 形”“随类赋彩”是梅干上的枝节、花朵和 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这里画面所
浅谈谢赫“六法”
内容提要: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一直到今天对绘画理论 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术界对“六法”已取得了相对系统和多面的研究,由于 时代不同、角度不同,有些观点具有相对性,如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法的地位和价值,而忽略其他几 法的观点。本文以画梅为例着重对“六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古画品录》;六法;梅
文_徐小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作品的画面该如何去经营?这涉及画面的经 出的是“幸福”“喜悦”等吉祥寓意。在这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赫六法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
“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
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
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说新语》)。
”“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
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指的是力量、笔力。
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等。
这里的“骨法”、“天骨”诸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
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
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这可以由“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超越”诸论述中看出。
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应物”二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
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
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
这一点,早于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
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
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
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
随类,解作“随物”。
《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随色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
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
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
“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
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
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
他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
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
写亦解作摹。
《史记·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
”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形成了“黄家宝贵,徐熙野逸”的两大流派,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
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
继而有陈白阳在其水墨写意基础上以生宣纸作画,使水墨韵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
徐青藤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是其风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石涛、杨州八怪及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影响极大。
石涛是一位诗文并茂、书画冠绝的画家。
他的花鸟画脱尽窠臼,挥洒自如,寓豪放于潇洒之中;他的《画语录》盛传于世,集中表达了他的是艺术思想;他的“画者从于心”、“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独到见解,对后世的花鸟画创作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
而对陈鹤的水墨花卉则叹之“滃然而云,莹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谓陶之变耶”。
(明徐渭《徐文长文集?书陈山人九皋氏三卉后》)古人论画还经常谈到“取势”的问题。
取势指的也是构图,对花鸟画来说,取势极为重要。
王微的《叙画》曰:“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
” 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曰:“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
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
”顾凝远的《画引》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
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径情一往,苟无根柢,安可生发?” 总之,取势就是在构图中注意开合布意,才能层层掩映,生发无穷。
写意花乌画的构图既然要意在笔先,这就要求作者从观察现实中酝酿意境、捕捉图象,下笔时便有信心、有把握,从而一挥立就,而显生动、自然之气。
释原济说:“处处通情,处处醒透,脱尘而生,自脱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
”即画家要根据现实生活,在构图中创立新意,跳出前人巢臼,避去平板、散漫、庸俗,进一步从生活中观察自然,从而掌握现实的一切规律,为主题思想服务。
所谓“离披点画,时见缺略,此虽笔不周而意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谓“神到写不到”(唐志契《绘事微言》)。
要求“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庶能“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篇中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黄宾虹先生讲:气关笔力,韵关墨彩,“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浓不凝滞,淡不浮薄”。
《论画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