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案例

标题: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探究与实践序一、介绍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分析其设计原则、实践意义,以及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1. 渗透生活: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引领思考:教学案例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和逻辑的推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应用:教学案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案例的实践意义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评价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案例,学生能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和逻辑的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践应用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的深度、广度地探究与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实践意义和实施效果都非常突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充分利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灵活的思维跳跃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教学案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优秀教学案例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互补,有利于团队协作。
2.明确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合作效率。
3.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4.及时反馈,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团队和个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不同图形周长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周长的概念是学生几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什么是周长》这一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周长的存在,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掌握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本教学案例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依据,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通过对周长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对几何美的感知能力。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周长计算的准确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1、学生分析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我首先借助年历组织学生有目的观察、合作,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知识,看年历,而且还掌握了自学方法。

2、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3、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时,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己算,然后讨论哪种方法简便,然后教学生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一环节是重点,通过投影出示,以直观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判断方法,这样不但启发了思维,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掌握了计算方法。

(2)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几个大事件引出课题——教学大月和小月以及记忆法;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找出闰年和平年的规律——小结和练习(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儿童喜欢的具体情境,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成功性。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师: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师:(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教课内容:课本第70 页例 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课目的1、指引学生经历估量,初步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量方法。

2、增强变式与比较,鼓舞学生解说估量的原因和思路。

3、感觉乘法估量在生活中的实质应用,体验估量的价值,初步培育学生的估量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联合详细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量方法。

教课难点:联合详细情境,让学生解说估量的原因和思路。

教课流程一、创建情境、感觉估量。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很多丰富多采的活动。

小明一家特别喜爱旅游,他们到达了国都北京的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碰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观光的孩子,共 29 人,每张门票 8 元,他们带了 250 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 2:每张门票8 元, 29 个同学观光,带250 元钱够吗?2、剖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虑。

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2)剖析问题,成立联系。

“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指引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虑)①谁来谈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

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 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 0 元钱够吗?为何要先算29 ×8?②选择算法。

依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准的结果呢?仍是运用估量,只需算出一个大概数就能够?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碰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准的结果。

往常采纳估一估的方法,而后进行比较就能够了。

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量方法,而且知道在什么状况下需要进行估量。

4、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整数的认识的教学案例(2篇)

整数的认识的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整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认识”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对整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理解整数的概念。

- 学生能够说出整数的意义,能够识别和读写正整数和负整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读写正整数和负整数。

- 建立正负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引入和概念的理解。

- 正负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正负实例,如温度、海拔、银行账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整数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整数吗?(二)探究新知,合作学习1. 认识正整数-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如苹果、铅笔等),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数字都是正数,因为它们表示的是物体的数量。

-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如计数器、正负数卡片等),进一步理解正整数的意义。

2. 认识负整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用到负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列举出生活中的负数实例,如温度、海拔、银行账户等。

- 教师讲解负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这些实例。

3. 正负数的加减运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进行简单的正负数加减运算。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减运算的规则,并讲解运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5.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的亮点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在《毫米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探索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尊重他人,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4.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毫米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归纳
1.毫米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毫米的概念、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以及测量和估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自主探究毫米的认识,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和估算实践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105可能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2、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学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学让学生感悟可能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

4、学习重点是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情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感受生活中的可能性,并初步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会判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主要是采取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盒子,白、黄两种颜色的球,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猜神奇宝贝,引出课题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想不想看?它就在我的手里,那你们先猜猜,它在我的哪只手里?(你来猜,谁跟她的意见不同?)师:同意在左手的举手,同意在右手的举手。

师:哎?意见不一致了,这是为什么?生:因为有两只手,有可能在左手,也有可能在右手。

师:噢,不确定不好猜,那老师帮帮你们,看老师张开了左手没有(张开空的左手)一起说宝贝在哪个手里?(右手)现在一定吗?(一定)那我们来看看,果真在我的右手,这是什么样的宝贝,原来是一张纸条,写着什么?你快来读读(摸球宝贝)小结语:刚才,我们在猜宝贝的时候,老师没有帮助你们之前,你们猜有可能在左手,也有可能在右手,当老师提示了之后,你们一下就说出了这个宝贝一定在右手,这些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二、摸球游戏1.摸球比赛,体验一定、不可能(出示课件)(师出示两个盒子:其中A盒里面装6个黄球,B盒里面装6个白球)师:现在,请男生和女生进行一场比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年 月 日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
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
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
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
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
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
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都很开心,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
(2012年3月23日8时52分16秒)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②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
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③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366天。(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
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
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
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
(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2、
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①一起来研究下这特殊的二月。(每位学生来说下自己手中的年历2月份的天数,课件展示表格)
②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年一闰)
介绍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③为什么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④那奥运会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994年呢?
⑤你们是哪一年出生的?你们出生的那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7、有关闰年的小练习。
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小明的生日是2000年2月29日,请问他到现在为止过了几个生日了?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四: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 31×7+30×4+28=365天
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二月份:28天 平年 29天 闰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