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农药五大真相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

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农产品质量下降
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可能影响 消费者的健康,降低农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
土壤退化
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土壤 结构破坏、养分流失和生物活性 降低,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产量。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农药残留的积累和扩散导致农业 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
发展。
03
控制农药残留的措施
03
共同关注和参与农药残留的控制工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农药使用方法不当
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 如不按照规定的用药时间 和用药方式施用农药,也 可能导致农药残留。
农药混合使用不当
将不同性质的农药混合使 用,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 ,导致农药残留。
农产品采收与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采收前未过安全间隔期
在农产品采收前,如果没有达到规定 的农药安全间隔期,可能导致农药残 留。
致癌风险
部分农药残留具有致癌性,长期接 触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丧失
农药残留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 统造成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链断裂
农药残留进入生态链,可能导致 食物链的断裂,影响野生动物和 昆虫的生存。
土壤和水质恶化
农药残留长期积累在土壤和水体 中,导致土壤和水质恶化,影响 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
。
公众应了解农药残留的来源 ,包括食品、水源、土壤和 空气等,以及如何通过饮食
和呼吸摄入农药残留。
公众应了解减少农药残留的方 法,如选择有机食品、清洗水
果和蔬菜等。
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
农民应了解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 响,遵循安全用药原则,合理使
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

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农药药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1.过量使用农药:为了快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倾向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过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许多农民为了节省成本,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对该农药产生耐药性,对其他农药则失去了杀菌效果。
3.不合理施药技术:农民缺乏农药使用知识和技巧,经常使用错误的农药剂量、喷药方式和时间,造成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农药药害问题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使用过量和不合理,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增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生物多样性。
2.食品安全问题: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引发慢性病、损害脏器功能和妨碍儿童正常发育。
3.生物种群减少: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和蜜蜂等有益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导致生物种群减少。
三、农药药害问题应对措施1.提高农民培训水平: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过量使用和错误施药。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力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农药销售和使用行为,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
4.发展绿色农药:加大对绿色、生态友好的农药研发力度,推动农药行业向环保方向转型,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有机种植和农田复种技术,促进土壤的生态修复,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结论:农药药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农民和农药企业等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加强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和强化监管来控制和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
农药除害虫原理

农药除害虫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毒杀作用:农药可以直接杀死害虫,通过接触、吸入或摄入等方式,使害虫体内发生毒性作用,导致害虫中毒、死亡。
2. 干扰行为:一些农药可以通过干扰害虫的行为,使其失去繁殖、觅食、逃避天敌等能力。
例如,一些杀虫剂可以释放出引诱剂,吸引害虫前往接触,从而将害虫杀死。
3. 抑制生长:一些农药可以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例如杀螨剂可以抑制螨类的生长和繁殖,杀虫剂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 诱导作用:一些农药可以诱导害虫的基因表达,使其发生不利的变化。
例如,一些杀虫剂可以诱导昆虫产生遗传缺陷,导致其后代无法正常繁殖。
5. 物理作用:一些农药可以通过物理作用来驱赶或杀死害虫,例如驱避剂可以通过释放出刺激性的气味,使害虫远离植物或防治区域。
这些原理的共同作用,使得农药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和植物免受各种害虫的侵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种类、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农药是为了杀死或者控制农作物害虫、杂草、真菌等,从而保护作物而使用的化学物质。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农药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农药的危害也日益凸显。
农药对人体健康、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如何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成为了当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农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残留在农产品上,一旦人们摄入过多残留农药的农产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或者摄入过多的农药会导致慢性中毒,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2. 对环境的危害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和水资源。
特别是部分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破坏了生态平衡。
3. 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农药对非靶标有害生物(例如益虫、益菌等)也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一些重要的有益生物甚至濒临灭绝。
针对农药的这些危害,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植保技术是指以生物和生态为基础,利用微生物、生物农药等绿色技术手段,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程度,避免农药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 保护农产品质量由于绿色植保技术减少了对农作物的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3. 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品质,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积极的意义,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1. 技术创新的不足目前,我国绿色植保技术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植保技术,制约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进程。
农药的危害性及绿色植保技术探讨

农药的危害性及绿色植保技术探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着保护农作物、提高产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降低农药的危害性,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已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农药的危害性农药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使用不当可能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体摄入,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农民在施药时容易暴露在农药中,导致中毒或过敏。
2. 破坏农业生态系统。
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长期使用农药会产生抗药性,病虫害难以控制,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反而增强。
3. 污染环境。
农药使用后,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土壤和水体质量,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不能再用于种植作物,使水质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绿色植保技术为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减少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必须加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农药使用,控制病虫害。
现在比较常见的绿色植保技术如下:1. 用天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天敌是农业中的好朋友,能吃掉对农作物危害的病虫害,避免使用农药的副作用。
2. 利用生物肥料和植物的天然生长调节剂。
这是一种绿色的修复方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强化植物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3. 按时消灭病虫害。
使用可以不受抗药性干扰的低毒农药、低剂量农药。
4. 加强人工干预,如摆放粘虫板、黄色纸条、粘蛾板等。
三、结语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农药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当然,绿色植保技术在应用时也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严格按照标准使用。
只有在保证绿色植保技术的规范化和高效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浅议农药施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合理施药的对策

浅议农药施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合理施药的对策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由于农药使用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农药施用不当,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农药施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合理施药的对策进行浅议。
一、农药施用中存在的误区1. 盲目施用农药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许多农民常常盲目使用农药,不考虑病虫害的严重程度,使用频次过高,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2. 不按标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不按照标签说明书的指示进行使用,包括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不规范,这可能导致农药的有效成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浪费农药,同时也可能造成农作物的抗药性增强。
3. 忽视农药安全间隔期农作物在使用农药后需要经过一定的安全间隔期才能进行采摘和食用,但是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的防治效果,忽视了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导致了农产品中残留农药超标,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4. 忽略农药毒性一些农民在使用高毒性农药时往往忽略了农药的毒性,不进行防护措施,轻易接触农药,导致了中毒的风险。
二、合理施药的对策1. 科学制定施药方案农药的使用应该科学制定方案,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天气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施药时间、频次和剂量,避免盲目施用,提高防治效果。
3. 提高农民的使用技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选择农药、正确施药,避免因技术不当而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4. 加强农药残留检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加大对农产品的抽检力度,对发现的超标产品及时进行处理和通报,提醒农民重视农药施用对农产品的影响。
5. 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农业部门应该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和人体的风险。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
以下是关于农药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科普常识:
1. 分类: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
杀虫剂用于防治害虫,杀菌剂用于防治病害,除草剂用于消除杂草,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
2. 作用方式:农药可以通过接触、胃毒或熏蒸作用来杀死或抑制害虫、病菌或杂草的生长。
不同类型的农药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3. 安全使用:农药具有毒性,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使用者要穿戴好防护装备,并注意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
农药必须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
4.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产品上可能会留下残留物。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每个国家都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对超出限量的产品进行管控。
5. 抗性:由于长期、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害虫或杂草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导致该农药对害虫或杂草产生较低或没有效果。
使用者应轮换不同种类的农药,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6. 替代方法:除了使用化学农药,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机械、合理的农业管理等方法来控制害虫、病害和
杂草,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和环境污染。
这些是农药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操作,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使用。
盘点有关农药残留的认识误区

盘点有关农药残留的认识误区都说吃水果蔬菜有益健康。
但是很多人总是担心果蔬中有农药残留,为了能放心吃蔬果,很多人还希望,如果所有的水果和蔬菜在上市前,都可以检测一下,看看究竟是否农残超标该多好。
不过,关于农药残留,你是否也有一些认识误区呢?误区一:检出农残就一定有害健康。
经常看到新闻媒体上报道称某某食品检出农药残留,一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就会很揪心:还能安心吃水果吗?其实,“检出农药残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吃的食物就会“危害健康”。
农药残留是否会影响你的健康,关键还得看有多少。
任何农药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会产生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个量应该由风险评估来制定,并有相关标准来进行规范的。
而且,在制定这个安全量的过程中,评估农药的毒性一般在动物身上进行,考虑到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常还要除以一个100倍的系数来作为人的“安全剂量”,再根据人们每天可以吃到食物的最大量,来制定“安全上限”。
所以,食物中检出了农残不一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产生影响,关键还得看究竟有多少农药残留,只要不超过它的“安全线”,可以认为没有健康风险。
误区二:检出农残种类越多,危害越大。
我们也会看到新闻报道曝光某食品中检测出了十几种农药残留,很多人就以为,食品中农残的种类越多,危害就越大。
其实,“有多少种农药”跟“有害剂量”是两回事。
食物中农药残留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和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
在食物种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虫害或者病害,人们会使用不同的农药,不同的农药,它们的作用机理一般也不同。
但是,评估每一种农药的安全性,归根接地还是看它的残留量有多少。
即使有同类的农药作用会累加,也还是根据其“残留量有多大”,而不是根据“有多少种”来判断是否有害。
只要每种的残留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那么,这些农药残留的危害可以忽略;但是,如果农药残留量超标,即使只有一种,这种食品依然是不合格产品。
误区三:农残检测抑制率越高,不合格率越高,毒性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诉你关于农药的五大真相
发布时间:2016-06-27 11:56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前不久,某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在微信圈中传播甚广,此文在农药界引起强烈反应,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文未能客观地评价我国农药使用情况,严重失实,对农药行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恶劣影响。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对该微信公众号发出了公函。
前不久,某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在微信圈中传播甚广,此文在农药界引起强烈反应,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文未能客观地评价我国农药使用情况,严重失实,对农药行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恶劣影响。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对该微信公众号发出了公函,抗议并呼吁不要抹黑、妖魔化农药,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评价农药的功过是非。
每年我们真的吃掉了那么多农药吗?不用农药行不行?目前我国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听听业内专家如何力驳不实谣言,还原事实真相。
谣言
每年我们用掉了300多万吨农药吗?
实际用量为30多万吨大部分在环境中分解
《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一文中提到——“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2.59公斤。
”事实真是这么耸人听闻吗?
对此,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指出,337万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产量数据,其中有45%左右是用于出口,还有一些林业、卫生、公共防疫、杀鼠等用药。
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统计,我国每年使用农药30多万吨(100%有效成分),并非300多万吨。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长令表示,这篇文章中有多处数据失实。
比如10%的悬浮剂中原药仅含10%,还有助剂等,大部分是水。
此外,用总数直接除以人口总数所得的平均值也不符合事实。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顾宝根表示,我国实际农药使用量只有30多万吨。
由于施药方式和器械的原因,目前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25%~30%,相当部分残留在植物上或流到环境中。
进入环境中的农药,在水、光和微生物等作用下会慢慢分解。
现在农药半衰期(分解一半的时间)大部分在几天,特殊的药剂时间长一些,现在国家不会批准半衰期长的药剂登记使用。
因此,尽管农药使用后大量进入环境,环境中存在农药残留,但不会出现蓄积问题。
谣言
完全不用农药行不行?
作物会减产35%~40%果蔬会损失40%~60%
“不用农药行不行?”不少人都有着类似的疑问,那么,这样的想法是否现实呢?
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出的《关于说明我国农药行业情况的函》中指出,由于用药不当或停止用药,当年可导致作物减产35%~40%,其中水果和蔬菜受到的损失可达40%~60%,第二年甚至出现绝产。
农药每年为我国平均挽回粮食5000万吨、棉花150万吨、蔬菜1500万吨、水果600万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从投入产出来看,每使用一元钱的农药,可获得10~20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全国农技中心曾对水稻病虫危害损失进行评估,在西南稻区、江南稻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及东北稻区进行了完全不防治、农民习惯防治、科学综合防治、防虫不防病、防病不防虫、不防稻飞虱、不防稻瘟病这七种情况的实验。
从实验结果来看,完全不防治的情况下,在病虫害重发的年份,华南和江南实验点造成的损失分别高达77.94%和59.63%,三年平均分别为64.08%和50.31%,西南、长江
中下游和东北稻区三年平均分别为26.47%、28.36%和19.67%。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没有化学农药所提供的保障,我们农业的粮食安全、谷物自给是根本做不到的。
刘长令也指出,除了虫害,作物还常常受到病害的侵染,例如1846年前后爱尔兰出现大饥荒,就是因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所致。
还有水稻稻瘟病等因防治不力导致颗粒无收的惨重事实。
还有文献研究称,如果不使用农药,某些作物自身产生的抵御外来病虫侵染的毒素相对而言就会增多,这些毒素如赤霉毒素、黄曲霉素等是公知致癌的。
比如,小麦赤霉病如果不用农药或者防治不力,不仅产量低,吃了发霉的小麦及其食品就会中毒。
谣言
仅靠天敌防治害虫,现实吗?化学防治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中提到——“中国有1000多种农药,却只有20多种害虫。
”而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历经五年研究,确认我国有害生物种类数量一共有3238种,其中病害599种,害虫1929种,杂草644种,害鼠66种。
这么多的害虫,如果像该文中提到的,不用农药仅靠天敌来进行防治,靠谱吗?刘长令指出,这种说法绝对不现实。
天敌可以解决一部分害虫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害虫,且一旦害虫大暴发时靠天敌则无济于事。
李钟华认为,就目前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水平,化学防治仍然是最方便、最稳定、最迅速、最有效、最可靠、最廉价的防治手段,尤其是当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发生时,尚无任何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
顾宝根表示,为了减少农药使用,国家在大力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利用生物、物理、栽培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除了局部有机农业生产和少数森林病虫害外,只依靠天敌防治病虫害是不现实的,国内外都是这样。
谣言
农药的毒性很高吗?
高毒农药不足3%农药安全性越来越高
“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
”《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中国,大多数人心中的农药实际是指杀虫剂,尤其是高毒的有机磷等产品。
但公众还要知道,农药还包括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其他产品。
现在很多农药产品的毒性比食盐低。
”刘长令表示。
李钟华介绍说,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禁用33种高毒农药,我国在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禁用的品种是世界最多的。
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所以农药产品的安全水平是越来越高的,根本不存在“农药越用越毒”的说法。
“随着高毒农药的淘汰,我国农药毒性大幅下降,高毒农药比例已不足3%,低毒微毒农药大于75%,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曾经引起大量中毒的高毒农药早已淘汰。
”顾宝根说,应该说现在的农药已今非昔比,安全性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中毒事件越来越少的原因。
总的趋势是农药的毒性在降低,使用量在减少,安全风险在降低。
谣言
农药残留有那么可怕吗?
不超标的农药残留不足为惧
农药残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平常食用的农产品上残留的农药危害如何?
刘长令举例说,草甘膦用量算是最大的农药产品之一。
但草甘膦一亩地也用不到100克。
有的农药一亩地仅用1克,就算把这一亩地的粮食或者果蔬全吃了,又能吃进去多少农药呢?大多数农药一亩地用5~10克,就按照4次计算最多也不超过50克。
总之,农药残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有毒就与剂量有关。
现在的农药仅仅凭残留,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农药残留超标主要原因之一是使用者没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使用,也就是没有考虑安全间隔期,如施药后规定10天后才可以收获,结果施药者在用药后3天就收获并销售。
目前,大部分农药施用量大多为每亩地5~10克,即使有残留,其残留量通常都是以ppm或ppb计,非常微量。
曾有文献报道即使有农药残留,其毒性远低于米饭烧焦的毒性。
”刘长令说。
顾宝根指出,在农村,施药人员因为直接接触农药是健康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正常施药不会产生中毒现象,出现中毒症状的多为施药时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随着高毒农药的不断淘汰,我国实际施药中毒的案例越来越少,现在98%以上是中低毒农药,除非误服,发生中毒生病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