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脾正常的表象

一、脾气足,肌肉丰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二、脾气足,脸不臃肿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

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三、脾气足,精神爽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四、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五、脾气足,皮下无瘀斑“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 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虚的原因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 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脾胃的生活调养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中医认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同时,由于人们大量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

此时,通过健脾益气,往往能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 醒脾法用生蒜泥10克,醋少许饭,饭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可预防肠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条20克,生姜丝5克拌食,有消食开胃之功;还可用香菜125克,海蜇丝50克,食盐糖醋少许拌食,有芳香开胃健脾之功。? 护脾法选用各种药粥护脾胃,如莲子、白扁豆、薏米各50克煮食;或银耳、绿豆各20 克,百合10克,糯米100克煮粥食;或山药、茯苓各50 克,炒焦粳米250克煮粥食。

? 健脾法仰卧于床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腹部20 次。

? 温脾法夏天贪食生冷,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3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脾正常的表象 一、脾气足,肌肉丰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二、脾气足,脸不臃肿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 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三、脾气足,精神爽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四、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五、脾气足,皮下无瘀斑“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 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虚的原因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 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脾胃的生活调养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主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具有长养人体肌肉之功能。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脾的功能正常时,肌肉自然丰满,四肢健壮有力,反之则见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四支皆禀气於胃,而不得致经,必因於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说明脾与肌肉、四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如何调养脾脏呢?调养脾脏有哪些禁忌呢?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脾为后天之本,想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要加强对脾的保护和调养。在生理上,脾和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它们的病变也常常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食物的搭配都会注重对脾、肾的双重补充。健脾的食物主要包括萝卜、大枣、茯苓、党参、冬瓜、豆芽、山楂、肉桂、橘皮、薏仁、黄花菜、香菇、糯米、泥鳅、鲤鱼、鸭肉等。 总之,脾是我们脏腑里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它、保护它,好好调养自己的身体。

中医之五脏理论

第一节五脏理论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脾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脾 脾的部位与形态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

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讲解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脾-中医五脏

脾-中医五脏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

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二 脾

传统中医知识五脏之二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喜燥而恶湿。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

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 "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脾、胃、小肠等脏腑都有关系。例如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但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病理角度来说,脾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归属于脾。脾运化水谷精微,维持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运化水湿水湿,即人体内的水液。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反之,若脾失健运,不但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

五脏——脾

五脏--脾 脾的实体位于腹腔上部,膈下偏左。《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灵·本藏》并记载了脾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医贯》谓:“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可见,古代医家所说的脾,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 和胰两脏。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古人不名脺,而名为散膏。散膏即 脺也,脾之质子为胰子,形如膏,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即脺与脾为一脏也。”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为 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故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 典论》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 有关脾的理论,《内经》和《难经》奠定了基础,而历代医家有所发挥、补充。李东 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强调脾之气阳的升发。张介宾明确指出 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并提出了“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的观点,李中梓则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明清之际,对脾阴之生理病理及证治的认识逐 步深化,认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 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 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至此,脾的理论已日趋 完善。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舍意,在志为思;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 络属,互为表里。 (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气化。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脾可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胃 主受纳,饮食物入胃后,经胃的初步消化而下移于小肠,小肠对之作进一步消化,并 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此过程的完成有赖于脾气之推动方能正常进行。其次,在心肺 等脏的作用下,脾将吸收的精微物质转运输送到全身,如《素问·奇病论》所说:“五 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其三,在心肺等脏作用下,脾将精微物质转化 为精、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总之,脾主运化涉及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 微物质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全过程。故称脾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一般又将脾主运化的生理作用,划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 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食物:是指脾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谷食精气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作用。食物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 在窍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帮助消化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法。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可导致涎液分泌的急剧增加,从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指出:“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从而保持肌肉丰满,壮健有力。 故《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 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则可致肌肉瘦削或萎软、倦怠无力,甚至不用。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又称“四末”。四肢为人体肌肉丰厚之处。考试大网站收集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方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清阳的升腾与宣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与升清,因为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其活动亦强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则可见四肢倦怠无力,甚则萎弱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以四肢肌肉萎废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痿证时,常从脾胃着手,称之为“治痿独取阳明”。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五脏六腑的作用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 五脏六腑的作用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由酸枣仁和灵芝配伍的睡宁胶囊可明显改善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而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冠心病等人群,则适宜服用百通胶囊;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