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
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危害大豆 , 其次危害野生大豆。国内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 , 以东北受害最重 , 是大豆主要 害虫之一 。 严重时虫食率可达 3 0 %一 4 0 %。近年来 ,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 的扩大 , 重、 迎茬面
冬 。据笔者调查 , 大豆食 心虫翌年 7月 6 2 7 H咬破冬茧 , 爬到地表 3 e m以内寻找适 当处所 重新 结夏茧化蛹 , 也有少
数幼虫不再做茧直接化蛹 。成虫在 7月 3 0 E t 始见 , 多为雄
蛾, 8 月9 H为羽化 盛期 , 这时性 比达 到 l : 1 。 成虫一般在晚 间羽 化 。初 羽 化 的成 虫 , 由 越 冬场 所 飞往 大 豆 田 , 由于 飞行 能力较 弱 , 一 次飞行距离不超过 5  ̄ 6 m, 飞翔高度大约在植 株之上 0 . 5 0 m左右 。成虫活动时间大多在午后 3 - 4时开始
东北地 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 防治措施
谷文凤
东北地 区是我国大豆 的种植基地 , 但是 由于连续 种植 , 重迎茬面积较大 , 大豆食心虫发生 比较严重 , 已经严重 的影 响 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掌握 了 的丝网 , 虫体包于其 中 , 咬穿荚皮钻入荚 内。人荚后 先蛀食 豆荚组织 , 后蛀食豆粒 , 可在荚 内生活 2 0 3 0 d , 咬食 1 3粒 大豆粒 , 至豆荚成熟 时在豆荚的边缘咬出一个孑 L , 由荚内脱
1 . 1 成虫 体长 5 6 m m, 翅展 1 2 ~ 1 4 a r m, 暗褐色 , 雄 蛾
9 0 %时最适宜成虫产卵 。 与天敌有关 , 已知寄生蜂有 寄生 于
卵 的赤 眼蜂 , 寄生 于 初 孵 化 幼 虫 的 中 国瘦 姬 蜂 同 时 幼虫 可
大豆食心虫病预防策略分析

大豆食心虫病预防策略分析
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其为食植物的内部组织,同时也是多种病
害的一级媒介。
在生产中,如何预防和控制大豆食心虫病是大豆种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
面就来分析下预防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大豆食心虫一般是通过土壤介体传播,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严
格控制土壤含水量、通风和排水等环境条件,以减低食心虫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耕作前,应把土壤深度翻耕、避免过于紧实的土壤等,这样有利于虫害的生态平衡,减弱病虫
害对作物的伤害。
此外,还应该注意对种子的消毒处理,以减轻食心虫的危害。
2、合理施肥。
大豆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养分,因此合理施肥是防止食心虫病的一
个重要手段。
通常情况下,应选择具有抗虫剂的肥料进行施用,并按照实际需求和土壤状
况进行定期施肥,以维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
3、及时发现虫害。
在田间生产过程中,定期巡查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虫害的痕迹,如棕色斑点、白粉锈、叶片变黄等,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使用杀
虫剂、农药等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以避免虫害的进一步扩散,损害对作物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
4、科学选品。
在生产中选择适合栽种的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大豆食心虫病的重要手段,要选择对食心虫比较抗性强的品种,以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增产效果。
同时,也可采用间
作技术,如通过轮作、混作等手段,有效减少虫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治大豆食心虫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采取上述多种措施进行预
防和控制。
这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办法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办法展开全文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上主要的虫害之一,主要以幼虫蛀食大豆籽粒为害,轻者把豆粒咬成沟,似兔嘴状,严重的把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并且还将虫粪排在豆荚内,严重污染豆荚。
一般年份大豆的虫食率为10%左右,严重年份可达35%-40%。
由此可见,大豆食心虫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刻不容缓。
一、大豆食心虫的为害循环大豆食心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
第二年7月中、下旬上浮到表土化蛹,蛹期10-12天,7月末8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主要以当地测报数据为准),成虫多在晴天下午3-4点时交尾,交尾后在多绒毛的嫩荚上产卵,卵经6-7天后孵化为幼虫,幼虫在豆荚上爬行数小时后从豆荚合缝处钻到荚内为害。
随着大豆的不断生长,大豆食心虫也不断成熟,在大豆成熟收获前,食心虫从豆荚的边沿咬出一个孔后,由荚内钻出,离开豆荚,落在地面后入土越冬。
二、大豆食心虫的防治1. 农业防治因大豆食心虫喜欢将卵产在密生绒毛多的豆荚上,所以建议选用豆荚毛少、早熟的大豆品种;同时,为减少越冬的虫源,秋收后宜及时耕翻土地。
2. 化学防治(1)防食心虫成虫:一般在8月上旬晴天傍晚,在封垄较好的豆田看见有成群蛾子打圈飞舞,此时就是雌、雄蛾交尾产卵的时候,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采用药剂熏蒸或者喷雾的方法防治。
①敌敌畏棍棒熏蒸:这种方法适用于长势繁茂、垄间郁蔽的大豆田。
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用玉米秆截20cm-30cm 长的一段,一节去皮浸足药液,另一节保持原状,然后将带皮不沾药的一节插入豆田垄上或夹在大豆枝叉上,每隔4-5垄插一垄,每隔5米插一根,亩用30-50根;也可以用玉米芯浸药后熏蒸。
注意敌敌畏熏蒸的方法不能用在附近有高粱的地块,以免高粱发生药害。
②药剂喷雾:无论大豆长势怎样,都可以用此法。
论大豆虫害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1、大豆食心虫防治措施剖析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业基地,黑龙江省大豆规模化种植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病虫害的高频发生,也严重损害了种植户经济效益,造成了大豆减产、绝收等问题的出现。
食心虫在一种在大豆生育期出现率较高的虫害,幼虫通过吮食豆荚来食害豆粒,在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调查食心虫成虫虫害的发生期主要是每年的七月底和八月初,幼虫虫害的发生期则集中于每年八月底,不同于其它虫害,食心虫的生活习性主要是:上午潜伏不动,下午三时左右开始活动;食心虫的虫卵多产于豆荚,八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进入豆荚内吮食豆粒。
在进行食心虫防治时,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性作用。
农业防治作为现阶段常用的无公害化防治手段,常见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远距离轮作(选择在距离前茬1km以外的区域进行大豆种植)、选择优良品种(在进行种植时黑龙江省种植户需在综合考虑区域气候、地貌以及市场流通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抗逆性、抗病虫害性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因此种植户还要尽量选择无毛品种)、深翻土壤(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后,第二年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为降低虫害发生率,种植户需在秋收后做好土壤的深耕作业);药剂防治相比农业防治,虽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却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大豆品质,常见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敌敌畏熏杀(在八月上旬按照每公顷80%敌敌畏乳油1.5-2.25kg,可用秸秆去皮沾药,按照一定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药剂防治幼虫(八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亦或是30%桃小灵乳油,按照300mL/hm2亦或是400mL/hm2比例兑水,进行喷药作业,喷药周期为每年一次即可);生物防治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手段,常见的防治作业操作主要是: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幼虫(幼虫脱荚前,每公顷采用22.5kg白僵菌粉,搭配细土或草木灰,将混合物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使脱落的食心虫幼虫与之接触后在合适的温度下发病死亡)、释放赤眼蜂灭卵(在成虫产卵盛期,按照每公顷30万头左右比例释放赤眼蜂)。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大豆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主要为害大豆,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轻者把豆荚内豆粒咬食成沟,严重的把大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严重降低大豆籽粒的外观和品质。
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高达30%~40%。
1形态特征1.1卵卵为椭圆形,稍扁平,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长径0.42~0.61 mm,短径0.25~0.27 mm。
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为桔黄色。
1.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1~10.2 mm,略呈圆筒形。
初龄幼虫黄白色,入荚蜕皮后初为淡黄色,老时呈鲜红色。
1.3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
前翅略成长方形,翅外缘近顶角处稍向内凹。
前缘有向外斜走的10条左右的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间,略具光泽。
在外缘臀角上方有1个银灰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有3个黑色小斑排成1纵行。
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为暗褐色[1-2]。
1.4蛹体长5~7 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腹部第2~7节的前后缘各有大小刺1列,腹部第8~10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锯齿状尾刺8~10根。
2发生规律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一般于翌年7月中旬开始至土表陆续化蛹。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1~13 d。
7月末为羽化始期,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
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豆田交尾产卵。
8月上旬为产卵始期,盛期为8月中下旬,一般在8月17—23日。
成虫产卵期约为5 d。
卵期6~7 d。
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8月末,入荚盛期为8月下旬。
幼虫在荚内生活20~30 d,约从9月上旬开始脱荚入土越冬。
脱荚盛期为9月中下旬[3]。
3防治措施防治大豆食心虫必须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长期而有效控制为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摘要: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虫害。
通过介绍大豆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虫害。
通常以幼虫蛀食大豆粒,造成出口破瓣,降低大豆等级。
近几年,大豆市场看好,价格可观,大豆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但从1998年开始,大豆食心虫对舟曲县大豆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且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危害率达25%左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
1形态特征大豆食心虫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雌雄异体型。
雌蛾黄褐色,腹部末端较尖,雄蛾暗褐色,腹部末端较钝。
卵长约0.50 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橘黄色,有光泽。
幼虫体长8~10.50 mm,近椭圆形,红色,没有骨化的部分,呈淡黄色。
蛹长6~8 mm,长纺锤形,红褐色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2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土中作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7月上旬开始破茧化蛹。
成虫在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产卵5~8d。
成虫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毛长而密的豆荚着卵数量多,毛短而稀的荚着卵数量少。
卵主要产在豆荚侧面的荚毛之间,一般每荚上产卵1~3粒,每头雌蛾可产卵100~200粒。
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为害,8月中下旬为入荚盛期,在荚内危害20~30d;9月上旬老熟幼虫由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待第2年再产卵,孵化幼虫危害。
3防治方法3.1农业防治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a以上的轮作,增加虫源地种耕次数;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秋耙,破坏幼虫的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种植抗虫或耐虫大豆品种,尽量选无荚毛或荚毛弯曲、木质隔离层结构好的大豆品种。
3.2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脱荚入土前,用每克含30亿活孢子的白僵菌菌粉按2:50的比例配置成菌土,洒入田间或垄台上,使幼虫被白僵菌菌粉浸染而死亡;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入荚前,每667m2用25%快克乳油20~30ml,2.50%的功夫乳油20ml 或2.50%敌杀死乳油20~30ml对水30kg喷雾,可有效防治。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

和玉米 螟赤 眼蜂 , 3个 蜂 种 对 大 豆食 心虫 的寄 这 生 率各 有不 同( 见表 1[ 。 ) 3 4 从 表 1中可见 , 黄 赤 眼蜂 对 大 豆 食 心 虫 的 螟
飞翔 ,7 0 ~ 1 : 0或 日落前 2h左 右 活 动力 最 1 :0 9 O
强 。早期 出现 的成 虫 以 雄性 为 多 , 发 期 雌 雄 比 盛
1 :O l : 0开 始 活 动 , 豆 株 上 部 呈 抛 物 线 状 5 【 ~ 6O ) 在
程 中幼虫 将 寄主 卵 液 作 为 自身 所 需 的 营 养物 质 , 使 寄主 卯不 能正 常 发 育 , 而 达 到控 制 天 敌数 量 从 的 目的 。这种 卵 寄 生 的方 式 , 能将 农 业 害 虫 消灭 在卵 阶段 , 最大 限度 地 降低 害虫 的危害 。 在农业 生 产 中 , 龙 江 省 高 使用 率 的赤 眼蜂 黑 共有 3个 蜂种 , 分别 为螟 黄赤 眼蜂 、 毛虫赤 眼蜂 松
段 , 治 效 果 与 化 学 药 剂 防 治效 果相 当 , 成 本 防 但 低 , 环 境 无 污染 , 一 种 优 质 高效 的 防 治方 法 。 对 是 通过 对不 同品种 赤 眼蜂 寄生大 豆食 心虫 的效果 进 行 比较 , 到 防治大 豆食 心虫 的优 势蜂种 , 得 旨在提 高生 物防治 效率 。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豆食心虫(Agrotis incertus Staudinger)是一种重要的豆科作物害虫,主要危害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对农民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以及绿色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作物的幼苗和嫩叶,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倒伏、减产等现象。
由于大豆食心虫繁殖力强,快速扩散,且喜光性,喜暖,易在夜间活动,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防治技术逐渐成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主流。
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改进,为实现对大豆食心虫的绿色防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以及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未来大豆食心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深入研究绿色防治技术,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对大豆生长的危害,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探索和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大豆产业的抗病能力,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为农民增收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最终目的是推动大豆产业走向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是大豆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发生规律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豆食心虫主要在大豆生长期内发生,尤其是在大豆生长初期和中期较为活跃。
其发生数量受气温、湿度、天敌种类和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适宜、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大豆食心虫的数量容易迅速增加,对大豆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摘要] 大豆食心虫是我县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它不仅影响大豆产量,而且还降低大豆品质。
我县大豆重茬面积大,时间长,所以食心虫的危害越来越重,已经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所以本文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谈起,重点阐述了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方法,给种大豆的衣户在防治大豆食心虫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大豆食心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预测
大豆食心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发生期历年比较集中,而且只危害大豆一种作物。
它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蛾子)4个阶段。
成虫是一种暗灰色比苍蝇还小的蛾子,其特点是:食性单一、飞行力差,趋向绿光,害怕惊吓。
7月底到8月初在豆田中出现,上午潜伏不动,下午3~4时后开始活动,晚8时后停息于豆株上。
当成虫进入盛发期,日落前在豆地边可看见雌雄蛾相互追逐,成蛾团现象。
多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交尾、产卵,8月5日到9日是成虫羽化高峰,产卵最多时期,雌蛾产卵有选择性,喜欢在绿色幼嫩和茸毛多的中、上部豆荚上产卵,卵经5~7d孵化出幼虫。
初孵化出的幼虫,先在豆荚上面爬行,然后多从豆荚的侧边蛀人,咬食豆粒。
如果成虫(蛾子)羽化始盛期或在幼虫孵化盛期,杀死蛾子或喷药在豆荚上杀死幼虫,就会避免食心虫蛀人荚内危害豆粒。
因此,成虫羽化始盛期或幼虫孵化盛期,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时期成虫数量与降雨情况有关。
成虫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
很差,降雨不仅可使气温降低,影响成虫活动,且暴雨还可以堵死成虫羽化孔,使成虫很难出土,从而降低成虫数量。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化蛹、羽化。
当1~10cm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土内幼虫开始上移化蛹。
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化蛹和羽化。
成虫发生始盛期调查:选择距上年豆田较近有代表性的豆田,面积在15亩以上,随即定点查三点,每点间隔在2m以上,每点长50m宽52垅,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天下午4~6时进行调查,调查时顺垅步行,用1m长木棍拨动植株中部,目测惊蛾数,当田间蛾子出现“蛾团”(蛾子打团飞翔),并蛾量倍增时,表明大豆食心虫成虫已进人始盛期,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二、大豆食心虫防治方法
1.远距离轮作
在栽培作物中,大豆食心虫只危害大豆,同时其越冬场所就是豆地,成虫飞翔能力又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所以,实行较远距离的轮作可减轻其为害。
据调查,在距前一年大豆茬1000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
2.深翻土壤
在大豆收获后,应及时秋翻,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
对于豆茬播种的春小麦地,在夏收后随即翻地,可把上移表土中将要化蛹的幼虫和蛹翻入地下,使蛹不能羽化,或羽化的成虫不能钻出地面
而死亡,并可增加幼虫的死亡率。
3.80%敌敌畏乳剂防治成虫
用玉米秸或高梁秸,截成大豆高度2/3左右的小段,一端去皮另一端保持原样,将去皮的一端在敌敌畏原液中浸泡,饱和为止。
在成虫发生始盛期把充分吸药的药棍每隔4垅,每前进5步(约4m)插一根,不施药的一端插在垅台上,每亩用药棒约40~50个。
通过熏蒸作用杀死蛾子,从而起到防治作用。
每亩用敌敌畏约3~4两,在没有以上载体时,可用25cm长的小木棒,一头缠上旧棉絮代替也可以。
在制作药棒和田间插棍防治时,应做到“载体先干燥,吸药应吸饱。
成虫盛期到,插棍正完好。
一垧2.5kg药,满田毒气飘。
晴天又高温,薰杀更生效。
”使用敌敌畏时,人畜要注意安全。
敌敌畏对高梁有药害,距高梁:t~20m以内的大豆田不可用敌敌畏熏蒸。
4.用菊酯类农药喷雾触杀防治成虫与幼虫
在成虫始盛期,一般约8月1日~8日,幼虫孵化盛期,约8月15日~25日,应抓住喷雾防治成虫及幼虫的最佳时期,及时准确进行防治。
可用:①2.5%敌杀死或10%氯氢菊酯每亩地30~35ml。
②5%来福灵5%功夫每亩地25~30ral,以上药剂任选一种,亩加水25~35kg稀释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施。
使药液充分沾到叶片和豆荚上。
大豆田长势好,封垅、叉墒、药剂熏蒸能缓慢释放并弥漫植株问,能充分发挥药效,防效最佳。
而长势差、没封垅、用熏蒸剂不
易发挥药效,这样地块最好用触杀剂喷雾,可弥补熏蒸剂的不足。
5.生物防法
(1)释放赤眼蜂灭卵。
在成虫产卵盛期放蜂,每公顷放蜂量30~45万头。
赤眼蜂种类以拟澳洲赤眼蜂较为理想,经大面积试验,放蜂后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可达65%。
(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幼虫。
于幼虫临近脱荚之前,每公顷用22.5kg白僵菌粉,加细土或草木202.5kg,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脱荚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遇适合温湿度条件便发病死亡,羽化前幼虫寄生率为42.6%,可降低成虫羽化率50%~60%。
三、注意事项
1.施药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懂防治技术、会操作,施药后应立即脱洗衣服,用清水漱口、洗净手、脸。
2.施药人员应戴口罩、手套、穿长袖衣、裤、戴帽子,施药期间,不准吸烟、喝水、进食。
3.施药人员如发现恶心、呕吐、头晕或其他异常现象,应停止或换人操作,发现中毒者应立即医治。
4.施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进行操作,严防中毒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