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600,申请工程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材料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擅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敏锐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胜任材料工程领域相关技术升级、原始创新、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金属材料工程及成型技术3.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工程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6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6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5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一般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院、所)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2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全面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案:1.课程教学(1)学位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表征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等。

(2)研究课程:开设科研讨论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材料领域的前沿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实验室研究和论文撰写。

2.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材料制备、加工和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学术活动(1)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2)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4.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反映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培养评价:1.课程考核(1)学位课程: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考试或评分,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2)研究课程: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和学术讨论情况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

2.实践实习根据实验报告、科研报告和实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术活动根据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学术论文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4.学位论文评审学生的学位论文,包括论文的创新性、科研实用性和论文答辩情况等,确定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

四、培养总结通过以上方案的培养,预期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共有10个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及带头人见下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本学科学制3年。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末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2、课程学习为1年时间。

第3学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并正式进入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补修课程为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所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课22学分。

1、公共课: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 3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 1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数值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应用统计;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3、专业课:材料热力学;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物理;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功能材料;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博导专题讲座;20学时1学分;第三学期开课。

4、选修课:材料学专业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设三组限定选修课程,每名同学根据研究方向选择其中一组,同时要在另外两组中选修部分课程,修满毕业所需学分。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建于1993 年,1993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

本专业设有高分子材料系、无机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材料实验中心,拥有材料加工、材料结构分析等多种设备,主要研究有:材料成型加工、反应性加工、聚合物合金、材料结构与性能、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导电材料等。

一、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反应性加工、聚合物合金、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深加工技术、导电材料、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材料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动向,能够创造新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进行材料加工工程研究能力,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组织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技术研究成型加工工艺条件与材料结构、形态和性能的关系,运用计算机模拟和优化加工工艺,对材料或制件进行改性和高性能化。

2.反应性加工跟踪研究快速反应过程动力学、结构形态的发展、流变行为等,优化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以制备高性能的材料或制件。

3.聚合物合金研究多组份、多相聚合物材料优化技术和方法,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合金。

4.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研究晶态或非晶态材料结构、织构与材料宏观物理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定量或半定量化。

5.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研究淬火、退火等深加工技术对非金属材料结构、织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深加工技术以实现材料物理性能的改善。

6.导电材料加工研制与开发具有导电性的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以满足新产品的应用要求。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 5年。

课程学习应在前4个单元内完成,其中专业必修与选修课在前2个学习单元内完成。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 5年。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材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选择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运用常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材料分析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准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3.具备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4.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进行科技课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具备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能够与其他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进行有效合作,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二、培养课程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晶体结构与晶体学、材料力学、材料电子学、材料光学等;2.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包括材料表征方法与仪器、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等;3.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课程: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原理与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4.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热学性能、材料电学性能等;5.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材料学研究生的核心环节,通过开展科研实验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科研课题:每位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2.实验研究: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室实验和材料分析测试,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文献调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调研和综述,了解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4.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积极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四、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学生科研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评价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依据。

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包括以下要求:。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
学位论文工作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
Chapter
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引导
强调选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拓宽选题来源
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或自身兴趣进行选题,同时加强与校外导师 或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严格选题审核
建立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组织专家对学生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进行严格 把关。
06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 改进策略
Chapter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术成果指标
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与授权、学术会议参与等。
实践能力指标
涵盖实验技能、工程设计、项目经验等方面。
综合素质指标
涉及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论述
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成绩记录、导师评价等多渠道收集数 据。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与化工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能够适应材料与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独立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等 单位的骨干力量。
培养要求
01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 业的基础理论和专 门知识,了解本领 域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趋势。
02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
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实施团队指导模式
鼓励以课题组或实验室为单位,组建研究生指 导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指导效果。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研究生参与实际 科研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深入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手段;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复杂问题;3.具备从事学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5.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

二、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三、培养课程安排1.学位课程:(1)材料化学与物理:包括材料合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力学等。

(2)材料加工工程:包括金属材料加工、聚合物材料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等。

(3)材料分离与制备:包括分离工程原理、固液分离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等。

(4)材料测试与分析:包括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技术、表征与测试仪器等。

(5)材料表面工程:包括表面修饰技术、薄膜与涂层、材料界面工程等。

(6)材料与环境:包括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等。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

四、实践环节安排1.科学研究实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工程开发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培养期结束前需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2.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实际的科学或工程问题;3.论文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具备一定的实证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5.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六、实践与实习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质量,学校将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践与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和实习需求提供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学习和进展的检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南昌大学研究生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南昌大学研究生院
张萌(博导)
4
功能高分子材料
主要开展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表征,并主要围绕具有光、电、磁、生物医药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器件的制备。主要研究课题为:液晶共轭高分子、材料表面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磁性纳米粒子
陈义旺(博导)
贺晓慧
5
新型功能材料
磁性材料、铁电薄膜材料、硅材料、电子互连与封装材料
罗广圣
赖珍荃
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成员协助导师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导师在充分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情况后,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指导,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讲师)
考核
方向1
5722006
计算材料学★
36
2
2
周浪
(教授)
考核
方向2,5
5722007
凝固原理与技术
36
2
2
张萌
(教授)
考核
方向3
5722008
材料合成与制备
36
2
2
陈义旺
(教授)
考核
方向4
5722009
功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36
2
2
陈义旺
(教授)
考核
方向4
5722010
固体物理
36
2
2
赖珍荃
(教授)
(8学分)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
学术活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1
注:1.★号注明的为双语教学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5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材料科学技术工作者。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遵纪守法。

掌握坚实的材料科学领域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

二研究方向
1.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
2.材料的组成、结构、缺陷与性能
3.人工晶体
4.低维功能材料
三学习年限
材料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3年。

3年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时间不能超过1年,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发表与研究专业相关的山东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国内外SCI收录论文3篇或累计SCI影响因子达到3.0。

论文一律以公开出版或出版清样为准。

四培养方式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提倡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进行“三种经历”,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五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30学分,其中必修24学分,选修6学分。

六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情况表)
1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

学位专业课2门, 6学分。

前沿讲座2学分
社会实践2学分
(1)前沿讲座的基本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对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前沿讲座内容包括材料科学国内外研究动态系列讲座,文献讲座,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成果介绍等。

前沿讲座可由硕士生做专题综述或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专家所做的学科前沿系列报告。

(2)硕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0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2次。

主讲者要写出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要有个人见解,能够反映所研究领域进展的新态势。

(3)社会实践:硕士生在读期间应参加一定量的教学实践工作,可辅导本科生课程、参加实验室建设、承接横向课题、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

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导师根据报告评定成绩,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记。

2 选修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门,不计学分。

七中期筛选
硕士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第4学期初结合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一次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包括入学以来的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具体实施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不少于1年。

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三学期末进行,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确定。

研究课题应结合科研任务和生产工程项目。

硕士生应于第4学期初中期筛选时向有关专家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计划等。

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最终提交的学位论文需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语言通畅,图表规范,数据详实,有所创见,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组织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

就读期间在SCI或EI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山东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其硕士学位论文方可参加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

主要阅读书目和文献
(一)书目
1.晶体物理,蒋民华,山东科技出版社,1980.
2.晶体学原理,方奇,于文涛,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闵乃本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晶体物理学,肖定全王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5.固体物理教程,王矜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第四版).
6.固态化学,吕孟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7.结构与物性,周公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学,张克从王希敏,科学出版社,1996.
9.功能材料学概论,马如璋蒋民华等,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10.光折变效应及其应用,岳学峰邵宗书,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
11.William D. Calliser Jr.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ly (1996).
12.F. Rosenburger, Fundamentals of Crystal Growth (I), Springer (1991).
13.C. N. R. Rao et al, New Direction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1986).
14.晶体生长的科学与技术,张克从、张乐惠主编,科学出版社
15.X射线晶体学基础,梁栋材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16.晶体结构的几何理论,肖旭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Crystallization (third edition), J.W. Mulli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8.Kristallphysik S.Haussuehl(1983)
19.固态化学及其应用,A.R.West著,苏勉增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0.结构和物性,周公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1.The Crystal Growth of Single Crystals R.A. Laudise (1990)
22.B. Pamplin, Crystal Growth, Pergamon (1975).
23.P. Hartman, Crystal Growth, An introduction, North-Hilland (1973)
24.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Donald R. Askeland, PWS, Boston (1994)
25.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科学,张克从、王希敏主编,科学出版社(1996)
26.探索新晶体,闵乃本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
27.晶体生长形态学,仲维卓、华素坤,科学出版社(1998)
28.晶体形貌学,王文魁等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二)期刊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人工晶体学报,光谱学与光
谱分析,激光技术,应用激光,激光与红外,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压电与声光,功能材料,电子元件与材料
JACS, Chem.Mater. Adv.Mater. J.Mater.Res. Mater.Res.Bull. Opt.Mater. Acta Crystalog. J. Cryst.Growth,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and Process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Phycica B, Physics Letters, Vacuum,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Physics C, Physica Status Solid I, Journal of Physics D,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Thin Solid Fil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Materials Letter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European Phys. AP, Mater.Sci.Engin. B. Ferroelectrics, Surface Scienc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