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全解
第一章 《三国演义》讲义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 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 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 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由“王”而“帝”,由“帝”而“圣” (武圣) 在民间又由“圣”而“神”,是影响 最大的民俗神
3、才能上尚“智勇”
欲得天下者,不仅要注意得人心,而且要善于用人才。 《三国演义》不仅写刘蜀集团,对曹魏、孙吴集团都有描写: 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领兖州牧后,“招纳贤才”, 荀彧来投——“吾之子房”; 郭嘉应聘——“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降将 孙权:重用人才 周瑜说:“方今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须得高明 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也。” 依靠周瑜、鲁肃等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重用吕蒙夺取荆州 提拔“年幼望轻”的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人臣之职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称赞“忠贞”,并非宣扬只忠于一姓而不分是 非的“愚忠”,小说中还有对“择主而事”之忠的礼赞 。 如:赵云:“奔走四方,寻主事之”, 先跟随袁绍、公孙瓒,后投于刘备 刘璋谋臣李恢投刘备:“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 事’…背暗投明,古人所贵。” 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忠”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之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微子离开纣王,管仲不随公子纠死难,孔子都评以“仁” (《论语·宪问·公冶长》) “忠君”也包含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第一章 三国演义

• 3、从史实、从实际出发,写出战争的复杂 性,不把战争简单模式化。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 1. 非文学方面
2. 文学方面
白帝城托孤
关云长——“义”的化身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 六将
•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云长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1.东岭关,守将孔秀 2.洛阳,守将韩福、孟坦 3.汜水关,守将卞喜 4.荥阳,守将王植 5.黄河渡口,守将秦琪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3、才能上崇尚“智勇” (得人才者得天下 ) 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欲显刘备之长厚 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耐得翁《都城纪胜》:“讲史”、“小说”、 “说经”、“合生”——话本
初级阶段 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中级阶段 累积型小 说。
高级阶段 独创型小说 《金瓶梅》: 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 与成书过程
一、罗贯中的生平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12月第3版 2005年11月第17次印刷 2. [晋]陈寿 [宋] 裴松之 注 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年12月第1版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 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一、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外因 •内因
塑造人物的不足处:
鲁迅:“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 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三国演义》文白相杂的语言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 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 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 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重要章节内容概要

《三国演义》重点情节梳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2、张飞鞭打督邮:刘备讨伐黄巾有功为安喜县尉。
上任不到四个月,适有督邮到县,对刘备态度傲慢,有索取贿赂之意,令县吏诬称刘备害民。
刘备和众老几次想拜见督邮,都被门吏拦住。
张飞酒后乘马从馆驿前过,大怒,将督邮揪出门来拴在马桩上鞭打,后被刘备劝阻。
刘、关、张三人放了督邮后弃官另谋出路。
3、何进被杀:董皇后和灵帝皆欲立皇子协为太子,中常侍蹇硕进谏说若想立刘协为太子,必须先诛杀何进。
灵帝因而宣何进进宫,司马潘告密,何进得以脱险。
何进采纳袁绍意见,调外地的兵马进京师诛灭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
4、董卓弄权:外戚与宦官争权,互相攻杀。
汉灵帝死,少帝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
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自封相国,独掌大权。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5、吕布投靠董卓:吕布原为丁原义子,为人勇猛。
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董卓赐之金子,封他为都亭侯。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6、曹操献刀: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
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
《三国演义》全解析

《三国演义》全解析《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
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努尔哈赤、毛泽东等亦嗜好阅读三国演义。
起源与版本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
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较平易。
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作者一般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
不过,近年亦有对作者提出争议。
一位名叫张志和的民间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
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看,也有许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罗贯中。
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部分,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明显不符合地理常识,而作为北方太原人的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
而蜀国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该书作者可能为南方人。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三国演义第一章英雄出世的序曲

三国演义第一章英雄出世的序曲三国演义第一章:英雄出世的序曲公元184年,中国东汉末年,大势已去,国力渐衰。
这时,江东孙氏父子控制着庞大的军事力量,刘备在益州经营自家天下,曹操则占据北方的中原大地。
天下形势虽然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群雄并起。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个英雄崛起了。
这个英雄就是刘备。
他,名字唤做刘备,字玄德,本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士人,眉清目秀,谈吐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正文:英雄初现刘备身世并不显赫,父亲早逝,家道中落。
然而,他聪明机智,学富五车,很早就开始自学经史子集,秉持着君子爱财的理念。
由于身无分文,他也只能以卖草鞋为生,为了生计,他还曾到刘焉家中当过客卿,尽管待遇寒酸,但他却始终对各种诸侯志趣浓厚。
就在刘备经历了一系列从事贫困、五侵害等凄凉境遇后,终于在努力中结下了一无所有、却也欠下了无数催债的巨额债务。
然而,债主们却无情地逼迫刘备。
这个困境让他感到生活无望,不值一过。
但他坚毅的性格使他毫不退缩。
他心怀大志,希望能够拯救苍生,匡扶正义。
正值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各地豪强比比皆是,这也使得刘备加深了自己的思考。
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凭借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
于是刘备开始四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意欲与其共同建功立业。
这一天,刘备与朋友关羽、张飞一起行走在江南芦苇丛中,他们不时聊着农田、山川和天下的形势,谈论着他们对天下大势的看法。
三人都有着改变局势、服务天下的决心,只是迄今未遇到合适的机缘。
突然间,远处传来一阵纷乱的蹄声。
几个采草的农夫看到狂风骤起,一群骑着马的武装人员朝他们这边冲来。
在这些武装人员的前面,还有两个亮相耀目的人物,一个是个子高大的壮汉,相貌英俊,体型异常魁梧,据说力大无穷;另一个是面容严肃,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身着华丽的青袍,仙风道骨。
这时,壮汉开口问道:“请问,各位,我们这里是不是刘备将军的居所?”他的声音深沉有力,给人一种无形的威压感。
刘备心中一动,他没有想到自己在这种荒草丛生之地也能有如此迅速的消息。
《三国演义》章节概括知识讲解

《三国演义》章节概括《三国演义》章节概括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详细的《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包括每个章节的详细内容。
第一章第一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救阿斗本章介绍了三国时期的背景,以及袁绍与公孙瓒的磐河之战,孙坚跨江救刘备的故事。
第二章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本章主要讲述了张飞怒鞭督邮,以及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的故事。
第三章第三回许都许昌变曹操称帝,吕布三顾茅庐诸葛亮本章主要介绍了曹操称帝的经过,以及吕布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的故事。
第四章第四回曹贵人宴长坂桥,大战张壮会神仙本章讲述了曹操宴请贵人于长坂桥,关羽大战张壮以救贵人的故事。
第五章第五回吕洞宾千里走长坂,又破张郃计提兵本章讲述了吕洞宾千里走长坂的壮举,以及曹操亲自出战了张郃的计谋。
第六章第六回祭祀神明飞升兮,轻身出世斩华雄本章讲述了张飞在祭祀神明之时举起丈八蛇矛斩杀了华雄的故事。
第七章第七回关云长单刀赴会,刘玄德三顾草庐本章讲述了关羽单刀赴会的壮举,以及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的故事。
第八章第八回曹操大宴铜雀台,白发渔樵耐世贤本章讲述了曹操在铜雀台上的豪华宴会,以及老渔父白发渔樵却能坚守正道的故事。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附件,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人员索取。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诸葛亮:________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
2.长坂桥:________位于长坂镇,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的地点。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联系相关人员索取。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诸葛亮:________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
2.长坂桥:________位于长坂镇,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的地点。
三国演义第一章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一章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小说家罗
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三国时代的政治
斗争、战争和人物传奇。
第一章主要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黄巾起义的
情况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
第一章开始时,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天下大乱。
在这个时候,
朝廷内外充斥着贪官污吏,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朝廷派遣
大将何进前往镇压黄巾起义,但因为其贪污腐败,导致部下士兵不满,最终被黄巾军所杀。
此时,朝廷内外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社
会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同时,曹操、袁绍、刘备等英雄豪杰也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
曹操本是沛国相,他勇猛果敢,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深得百姓拥戴。
袁绍则是冀州牧,他家世显赫,人脉广泛,拥有雄厚的实力。
刘备则是中山大姓,他性情仁厚,深受百姓爱戴。
这三位英雄豪杰
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后来三国鼎立的主要势力。
在这个乱世中,各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黄巾,但也在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曹操、袁绍、刘备三人之间的明争暗
斗,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第一章主要是描写了黄巾起义的背景和各路英雄豪杰的崭露头角。
这一章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气氛紧张,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本《三国志 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 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 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 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 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 金瓶梅》 第八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 明代文学的发展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 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 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 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 连续性。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 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 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 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 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 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
• 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 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
•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 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四、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 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 、后七子、公安派、竟 陵派;
• 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版本:《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24卷,240则,未 分卷,保留了平话痕迹。以后的新刊本出于此。 此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 则合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至清代, 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经过 毛氏父子修改,小说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而封 建正统思想也大大加强。这一修改本成为了后来 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 《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 “水饰”,其中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 帝兴师,临河不济”、“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 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 宋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当
•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全相三 国志评话》,达8万多字。
二、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 向。 审美趣味 --世俗化 文学创作 --商品化
使明代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 全面繁荣的局面。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一、左派王学及对文学的影响。 1、使明代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呈 现出异端色彩和世俗化的倾向;
• 2、文学理论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李贽 “童心说”,公安派的文论主张,唐顺之 后期文论的转化,徐渭的戏曲“本色”理 论等等。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三、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表现:
• 1、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 2、清晰地认识文学“虚”与“实”的关系,改 变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重在诚、真、信、实, 反对浮、夸、虚、幻的看法,逐渐认识在文学创 作中艺术虚构的重要性,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 实的关系;
• 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的特点:
• 1、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 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 分,完成了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 2、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 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 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英战吕布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 作者与版本
宋元话本
短篇——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 长篇——章回体长篇小说
长篇的讲史评话最先演化成章回体历史长篇小说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 作者与版本
一、章回小说的概念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是明清以来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 演化而成的长篇小说的样式,这类小说一 般分为若干回,每回算一章,叙述一段或 两段故事情节,每回的回目标明这一章的 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二、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 合:
• 长篇小说:“四大奇书”;
• 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 戏曲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戏剧题材的广 泛,艺术流派众多 ;戏曲形式演进;表现 手法丰富;戏曲理论发展;戏曲作品大量 刊行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明代文学在较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 轨迹。具体表现在:
• 1、诗文的通俗化倾向; • 2、文言小说的话本化倾向; • 3、文人对民歌、笑话的加工和整理; • 4、戏文转向“雅部”; • 5、通俗小说越来越趋于雅化; • 6、雅、俗兼顾的作者群的出现。
• 元曲中有关三国故事的约60种,剧目有《关大王 独赴单刀会》、 《三战吕布》、《连环计》、 《千里独行》、《博望烧屯》等。
四、作者与版本
•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 品有:剧本《赵太祖龙 虎风云会》《忠正孝子 连环谏》;小说《隋唐 两朝志传》《残唐五代 史演义》,代表作《三 国演义》。
四、作者与版本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 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贾仲明此书作于永乐二十年 (1422),时年80岁。可知他和罗贯中于至正 甲辰(1364)复会时是22岁。据此,可知罗贯 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公元1315——1385年 之间。明人王圻《稗史汇编》称罗贯中是一个 “有志图王者”。清人顾苓等又说他与张士诚有 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