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正)第一章 三国演义

(正)第一章  三国演义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2、两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作品有30多种,如《世 说新语》记载三国人物故事有30多则,有关曹操的15则
3、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计140多篇。如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 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 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 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 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 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就是用 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 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 的历史题材,组织、敷 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 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 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作《 者三 、国 版演
第 一 节
本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诸 葛 亮
刘 备
曹 操
孙 权
关 羽
张 飞
赵 云
周 瑜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
人才学 军事战略学 智谋策略学
百科全书
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 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 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 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第一章:英雄出世刘备参拜黄巾军大会时,救下了张飞和关羽。

三人结拜为兄弟,誓共讨暴君。

刘备被献帝封为下邳亭侯。

第二章:张翼德怒鞭督邮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带领百姓逃往小沛。

张飞负责护送老百姓,一路抵挡曹军,并怒鞭督邮张峻。

刘备得知后非常感激张飞。

第三章:颜良文丑斗曹操曹操攻打小沛,刘备率军与颜良、文丑决战,双方战平。

于吉预言刘备会成为未来的君主。

刘备与官渡之战站在一起的吕布结为兄弟。

第四章:犒军大会吕布脱困刘备通过游说,得到袁术的援助,一同进攻曹操。

曹操设宴犒军,吕布趁机逃出曹营。

吕布逼迫刘备向袁术谢罪,刘备与吕布断交。

第五章:焚犹破曹袁绍联盟曹操攻打乌巢,刘备与乌巢县令焦触合力防守。

袁绍担心曹操势力增长,决定与刘备结盟。

联盟结果没有实现,袁绍吞并仅有一城的刘备。

第六章:白马义从单福刘备投奔卢植一段时间后,被曹操围住,卢植出兵救援。

单福砍断敌军悬索桥,帮助刘备成功逃脱。

刘备非常感激单福,约为兄弟。

第七章:三英战吕布吕布与袁绍两军交战,袁绍派遣赵云、关羽、张飞等人前去助战。

三英表现出色,成功击败吕布,赢得袁绍的赏识。

第八章:曹操斩杀董卓刘备与袁绍联军攻打许昌,意外遇到曹操。

曹操趁机刺杀了董卓,夺取了政权。

刘备逃到幽州,投奔了刘表。

第九章:刘备拜诸葛孔明刘备找到卧龙诸葛亮,感叹张杰之伤不愈,决心拜其为师。

几次拜访,终于打动了孔明,孔明答应为其出谋划策。

第十章:袁绍之死曹操之围刘备忠诚地效力于刘表,但刘表却因家族内斗而身亡。

刘备再度流离失所,此时袁绍去世,曹操乘机攻打并围困了官渡。

第十一章: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用挟持皇帝使刘备与袁术内讧,后来刘备发动联军反抗曹操。

刘备受到王异的投诚帮助,成功解围,并与王异结为兄弟。

第十二章:灭吕布获徐州刘备联合曹操、袁术等人共同讨伐吕布,最终攻破徐州城。

刘备将徐州归还给曹操,自己则去了下邳。

第十三章:抄截孙策斩杀颜良孙策占据柴桑,曹操派刘备前去抄截他。

三国演义白话文第一章

三国演义白话文第一章

三国演义白话文第一章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以下是《三国演义》白话文第一章的摘要: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朝既亡,谯周余孽,又承残业;百年之后,随风而靡。

于是,秦人争咸阳,百姓弃戈舃而耕;钓梁之徒并居一方。

始皇临海欲东渡,翕然百舸,争江上之利。

丞相周青臣曰:“秦兵未知足而攘外夷,帝业多难。

今巴蜀兵彊,蕃土之国也;事便则并力,不便则自与为敌。

可先诱之以便利,势成而合德,以养人之力而劳彼之民,用舍安宅而一其土地。

是德也,必立王业,事具而后征之,静以制变。

此千载之良图也。

”豪杰之士皆言:“善。

”遂定一计,使其上下百姓各执牛车一辆,令庙堂坟墓并入马中,徙民赋口,并并力越巴蜀而图之。

先主初露德声,领巴蜀之兵,御扶风而出,韬光养晦,有若藏龙之相;继而东击吴郡,足迹灭迹,智勇之名,藉宇宙之英;转而收江东,殚精竭虑,宛在千钧。

盖闻机杼之轻重,得失之祸福,人事之先后,常以道心为之准绳。

是以蓄贤携士,纳谏如流,以长于神器,屈指而推之者何一人也。

或曰:“可谓君臣之和矣。

”然而蜀之才俊与士人之遇,大被赏赐,人物之英华竟积于斯,此亦上世之文武流英,一时之英雄也。

(正)第一章 三国演义

(正)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 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 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就是用 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 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 的历史题材,组织、敷 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 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 道德 的 成 书 过 程 、
第 一 节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政治上行“仁政”
儒家:“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 “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民为邦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 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 ——“仁君”典范
“仁民爱物” “桃园三结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诸葛亮性格特征——贤相典范 一是忠贞 二是智慧

诸葛亮
智绝
诸葛亮——”智“的代表


第35回水镜曰:“关、张、 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 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 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 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 下知地理,上晓天文; 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 外交,具经天纬地之才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 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 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 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 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 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 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第一讲:三国演义

第一讲:三国演义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 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 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 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 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 “汉贼”、“国贼”。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 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 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 忍也。
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 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 2 、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 “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 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 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 3 、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 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 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 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重点: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拥刘反曹”
《三国志演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回概括如下:
开篇以“蜀汉春秋”开头,介绍了汉朝灭亡后天下三分的情况,诸葛
亮以其大谋,为蜀汉大势拱手相让以拯救江东之大危,到此故事开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英雄陵古遗墓,犹见铁骑长空行。

开篇就
开阔地介绍了三国鼎立时期天下大乱,古迹传说在苍茫历史风烟之中氤氲
着龙飞凤舞的豪杰英雄之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时,曹操在益州,文宗内属冯异、张任等反其,且有刘备败逃投庞统之。

汪伦利用人马,把败兵刘备激
化投靠,把他全家人送往新野,他这种英雄的情大赞。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有作中兴者,不惊西南有个美人家。

曹操
征讨益州之后,率军来到荆州,此时正是荆州公孙瓒、刘表交替安邦之际。

这时公孙瓒病死,其儿子公孙越嗣位。

刘表欣喜若狂,更派使者拜贺,同
时得知荆州陈宫有宝玉娇妻,刘表憧憬叶赫荣,孤注一掷到家门口取妻。

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讲述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局面,诸葛亮出益州救护与曹操出荆州娶妻的故事情节。

两志、两爱,两雄
两弃,此时正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故事上演之前。

曹操迅速提督军队
攻下荆州,把荆州当做自己的后宅,并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被誉为一个“英雄”史诗式的传奇历史。

三国演义第1章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1章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1章读后感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该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斗争和智谋的较量。

本文主要就《三国演义》第1章的内容进行读后感。

章节概述第1章《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整部小说的开篇之章,通过讲述桃园结义和平定黄巾起义的故事,为后续的剧情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内容回顾桃园结义在第1章,我们首先见识到关羽、刘备和张飞三个主要角色的英勇和忠诚。

三个人在桃园中结义,誓言共同奋勇杀敌,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他们的结义,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忠”的重要价值观。

黄巾起义随后,小说以黄巾起义为背景,描写了官方势力与黄巾军之间的斗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盛大农民起义,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也在此时展现出了他们过人的才智和武艺,成功地击败了黄巾军,保卫了当地的百姓。

个人感受读完第1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对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位主角的形象印象深刻。

他们不仅在外貌上各有特点,而且互相之间的性格和能力也各有异彩。

刘备有着儒家的仁德之风,关羽则是勇武之将,张飞则是粗豪之人。

他们之间的结义,以及他们在黄巾起义中的表现,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好感。

其次,我对黄巾起义的描写也感到震撼。

黄巾军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

而刘备等人的英勇抵抗,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这一部分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伟大。

通过这些场景,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和不同角色的斗争。

最后,老罗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幽默和戏剧性的元素,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也是《三国演义》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总结《三国演义》第1章的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桃园结义和平定黄巾起义的故事,展示了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英勇和智谋,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和英雄的壮志。

读完这一章,我对整个小说产生了更大的期待,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些英雄豪杰的故事。

第一章 《三国演义》PPT课件

第一章 《三国演义》PPT课件
• 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 野”
• 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 主”
• 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 主”
11
• 第36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
3、曹操之“奸”
12
13
14
• 与刘备相对应,在《三国演义》里, 曹操就是一个残暴的奸雄形象,处处 使诈,毫无体物爱民之心。
真实,三分虚构” •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4
何谓“历史演义”?
• 历史演义——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战 争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成 完整的故事,并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 想、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的章回体小 说。
• “正史”是真实记录历史的纪传体史 书,而“历史演义”是在正史的基础 上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的小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3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 • 二、从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倾向看主要
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三、《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智谋 • 四、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七分
5
6
一、成书过程及作者
• 1、成书过程
•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 戏剧、“说话”等民间艺术
• 2、作者罗贯中
•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有杂剧《风云会》、小说《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演义》等。
7
二、从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倾向看主 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 1、 “拥刘反曹”的实质 • 2、刘备之“仁” • 3、曹操之“奸” • 4、“忠义”之人格价值观 • 5、诸葛亮之“忠” • 6、关羽之“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中国章回小说是由长篇说话派生而出,这也就决 定了它在艺术上的拟说话艺术特征。这主要是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叙事上所采用的全知叙事视角。在叙事文 学中,人们把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形态: •1.全知性视角:叙事者>人物(从“后面”观察)古 典主义的叙述往往使用这种公式。在这种情况下,叙 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2. 选择性全知视角:叙事者=人物(“同时”观察) 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现代。在 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和人物知道得同样多。对事件的 解释,在人物还没有找到之前,叙述者不能向我们提 供。 •3. 限知视角:叙事者<人物(从“外部”观察) 在 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得少。他可 以仅仅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听到的东西等等,但 他没有进入任何意识。 •章回小说采用的基本都是全知叙事视角。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 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演义”的本义是指推演故事、详述道理;开初用 作长篇小说的文体名称,具有教化百姓的意思,后来 才成为长篇小说的一种专称。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 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 故事,幷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 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 中国人民的喜爱,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Hale Waihona Puke •罗贯中事迹 •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如其所终。 •《赵宝峰先生集》卷首《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至正二十六年, 岁次丙午(1366),十二月戊申朔,越十二日己未。门人乌本 良、郑原殷……向寿、李善、乌斯道、王真、顾宁、罗本、翁 旭、王桓……等致祭于宝峰先生赵公之柩日…… •王圻(qí )《稗史汇编》卷103《文史门· 杂书类· 院本》:文至 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 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 罗传神稗史。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7《经籍考· 传记类》:《水浒传》, 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委巷丛谈》:钱塘罗本贯中者, 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 盛行……其门人罗本,亦效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 •A成书 •《三国志演义》经历了正史撰述、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 演绎、文人整理、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成书过程漫长。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 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 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在长期的民间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 写定的,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 •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 •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充大量史料,且广采逸闻, 使《三国志》的故事性大为增强。 •《大业拾遗记》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水饰”,中有 “曹瞒谯水击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了三国 人物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
•C版本 •今存最早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嘉靖壬午年 (1522)。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志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年(1499)庸愚子(蒋大器)《序》,及嘉靖 壬午年修髯子(张尚德)的《引》。该书24卷,240则。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 单句调整为双句。 •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刻本中,有以“三国志传”为名刊行的,如 《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 国志传》等。 •“志传系统”和“演义系统” 区别:除一些情节上和文字上 有出入外,主要是志传系统的本子中穿插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 故事。 •这两种系统的本子孰前孰后,谁接近罗贯中的原本,目前学术 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有一些学者将各本认真比勘后,认为 “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的抄本,两种系 统的差异只是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详见教材注释12)。 •毛纶、毛宗岗父子。毛本《三国》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宋朝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 当,且有专擅之艺人。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崇(宁)、(大)观 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说:“孙寛、孙十五、曾无党、 高恕、李孝祥,讲史。……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 五代史” •民间拥刘反曹倾向已很明显了。苏轼《东坡志林· 怀 古》:“王彭甞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 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评话》 达8万多字。 •在宋代戏剧舞台上也有搬演三国故事的,和“说话” 一样也而且体现了“拥刘反曹”的倾向。(张耒《明 道杂志》载民间影戏演出时有“弄斩关羽”的故事)
三国志演义 明代小说概说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 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主旨)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艺术特色)
•明代小说概说 •一、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其发展 •a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 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俗小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小说戏文”条:“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 偶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杨六使(文 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 畜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 •b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积极影响 •c一些进步的文人在理论上给予小说高度的评价,阐明其社会的 和文学的价值,为小说争得了文学地位。李贽将《西厢》、 《水浒》与秦汉文、六朝诗相提并论,同称为“古今至文”; 袁宏道称《水浒》和《金瓶梅》为“逸曲”。而《古今小说》 绿天馆主人序更指出话本小说比儒家的经典《孝经》和《论语》 具有更强烈的感人力量。 •d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明代长篇小说,按题材性质与思想内容,分为以下四类: •1.讲史小说。这类小说有两种发展倾向,形成两种形式,即历 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A.历史演义。这是在宋元人说话中讲史一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所谓历史演义,就是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再吸 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以《三国志演 义》为代表。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大体上能反映出 这类小说的面貌。 •历史演义根据其敷衍历史的“真实度”又分为三种: •a.基本演绎史书的,如明余邵鱼编著的《春秋列国志传》; •b.基本符合史实,但有较多虚构的,即“七实三虚”,如《三 国志演义》; •c.当时邸报、朝野传闻,反映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小说, 如《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小说四十回,初刊于崇祯元年,演 魏忠贤事,是一部反映现实颇为及时的“时事小说”,刊行之 时,魏忠贤垮台不到一年,对于稍为后出的同题材小说《皇明 中兴圣烈传》、《梼杌闲评》都有一定的影响。
•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 等书的记载,有关三国故事的元杂剧约有60种。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 志》)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接受正史影响,又不废民间传闻,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和 市民江湖文化的碰撞和融汇:既提倡忠孝节义,又渗透向往平 等、追求发迹、强调江湖义气的市井细民情感。 •2、取材方面,事件框架、人物行状大体与史书相符,又吸收 了一定的民间传说,形成“七实三虚”的格局。 •3、次要人物据史料呈历史剪影,体现理性的文学精神;主要 人物则渲染虚构,充满浪漫激情,有些近乎“半神半人”。 •4、艺术结构上,以《全相三国志平话》为框架,充分利用史 料和民间传说,以蜀汉为中心,并以蜀汉和曹魏的斗争为主线, 写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5、语言方面,形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B作者 关于罗贯中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见 于明嘉靖间文献记载: 1.郎英《七修类稿》卷23《辩证类· <三国><宋 江>演义》:“《三国》、《宋江》二书,乃 杭人罗本贯中所编。” 2.高儒《百川书志》卷6《史部· 野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 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 3.《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1522)刊本 题属:“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 次。”
•二是在形态结构方面,承袭话本体制,改造运用了篇 首、入话、正话、篇尾等形式。 •三是语言的通俗化。 •四是文备众体。是章回小说作为晚熟的文体与再现生 活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梁任昉《文章缘起》集秦汉以来各体文章分列为85体; 南朝梁刘勰《丈心雕龙》35体;明吴讷《文章辨体》 54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127体;明贺复征《文 章辨体汇选》132体。 •《三国志演义》有奏疏、诏书、表文、赞、论、诗、 词、曲、传、谣、歌、评、赋、册、书、檄文、誓词、 祭文、谏文、偈、行状、制、笺、告示、青词、碑铭、 记、降款等; •《金瓶梅词话》有诗、词、歌、小令、套曲、中文、 书信、邸报、契约、院本,格言、剧曲、偈、经文、 宝卷、赞、咒、疏簿、酒令、榜文、道情等。
•B.英雄传奇。取材于史事,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不拘牵 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即鲁 迅所称“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 。 •英雄传奇依小说情节也可分为以下三类: •a.写官逼民反,人们反抗斗争的,如《水浒传》 •b.保卫边疆,抗击侵略,表现民族英雄的,如万历间熊大木 著的《北宋志传》(杨家将抵抗契丹的故事 穆桂英)、《大 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 •c.写帝王发迹变泰的,如郭勋的《皇明英烈传》(一题《云合 奇踪》)演明代开国史事而着意于宣扬郭氏祖宗郭英之功业 •2.神魔小说 (详《西游记》章) •3.世情小说(详《金瓶梅》章) •4.公案小说 明末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明后期社 会腐败、政治黑暗的产物。李春芳《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 无名氏《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皇明诸司公案传》 等 (清官海瑞、包拯、况钟 •这类小说多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人物形象则大多缺少个 性,艺术上比较粗糙,且多夹杂神鬼迷信描写,并宣扬忠孝节 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