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中医流传下来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

有些书籍人尽皆知,有一些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

有一些书籍命途多舛,经历了多次战火纷飞,但时间依然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芒,正是因为流传艰难,才使得这些文字更加珍贵。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像中医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中医的方向。

《伤寒论》原本历史无名,出处于东汉末年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先生。

张仲景先生生于乱世,经历了许多大战役、大瘟疫,没过十年,自己的族人却有三分之二去世,因为“伤寒”的有十之六七(《伤寒杂病论》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自己发奋学医,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东汉末年,这种书写工具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很多人仍然用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这种工具书写不便、携带困难、不易保存,注定了古代记录的困难性。

《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种书写工具下成书。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以至于这部著作没完成多久,就在战火中丢失。

《伤寒论》在晋朝、南北朝《伤寒杂病论》到了晋朝,已经找不到原版,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晋朝出现了一位在《伤寒杂病论》流传历史上有卓著贡献的人,他就是万叔和。

王叔和医术高超,被选拔为太医令,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常人无法读到的医学书籍。

当他读到张仲景的只言片语时,就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于是悉心收集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在《伤寒例》如实的记录到:“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也有人认为王叔和就是张仲景的一个学生,学生知道自己老师的水平,唯恐这本著作失传,于是从各位同门之中到处收集,但是仍然没有将《伤寒杂病论》集全,只收集到了其中关于“伤寒”的部分,王叔和将这部分重新编纂,于是《伤寒论》诞生。

王叔和先生尚有一部著作《脉经》传世,《脉经》中也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记载高度吻合。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

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

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

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

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一)主取法于《汤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

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

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

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

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

《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

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

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

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

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

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及张仲景中医治学方法刍议

《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及张仲景中医治学方法刍议

医 治学 方法 。结 果 《 寒 杂病 论 》是 张仲 景在 《 伤 汤液 经法 》 的基础 上 完成 的 。结论 博采 众方 。 中医 大师 必经 之路 。 ”是 关键 词 :伤 寒杂病 论 ;汤 液经 法 ;张仲 景 ;中 医治 学方法 d J 036 /i n17・792 1. .5 o:1.99 .s. 22 7.0 1 40 3 js 6 2
自己 “ ”写一本 《 撰 伤寒杂病 论》 ,绝非易事 。况且 ,张 仲景所 处的年代 , 已经有 比较成熟 的中医经典 流行 。据 《 汉书 ・ 艺文志 ・ 技略》记载 : 经方十一 家”为 “ 五 方 “ 《 脏六腑痹十二病方 》三十卷 ,《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 十卷 ,《 五脏六腑 瘅十二病方》 四十卷 ,《 风寒 热十六 病 方》 二十六卷 ,《 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 》二十三卷 ,《 五 脏伤 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 客疾 五脏狂 颠病 方》十七 卷 ,《 金创痰瘛方 》三十卷,《 妇女婴儿方》十九卷 ,《 汤
就 。晋武 帝屡 下诏敦促 ,皆固辞,终身不仕,潜 心著述 。 上表 , 帝赠 书一车 。 张仲景 出生年代约公元 l 0 5 武 ” 5 ~14 年 ,逝世 日期约公元 2 5 1 年 ,两者年代几乎衔接 , 1  ̄2 9 也就 是说 皇甫谧所处的时代 ,距离张仲景不远 ,皇普 谧 出生 的时候 ,张仲 景可能还活着 ,则皇普谧应 该能见到 《 汤液经法 》这本书 。 张仲景所处 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 ,战乱频繁 、瘟 疫流行 ,张仲景不论是否身为长沙太 守,他要静 下心 来
文 章编 号 :17 -79 (0 1 2 .0 50 6 22 7 2 1)一40 8—2
张仲景所著 《 寒杂病论 》一 书,对 中医学 的发展 伤 产 生 了极大 的影 响,成为 中医辨证 论治理 论的源 泉 。张

《伤寒论》中的六经实为六证——汉典中医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

《伤寒论》中的六经实为六证——汉典中医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

《伤寒论》的六经及方证理论不同于《内经》的六经理论,是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文化根源相同,阴阳、八纲概念相同,但其六经实质有了明确变化,有其明显特点。

(一)《伤寒论》六经来自八纲:我国古代用《易经》、六经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医学当亦不例外,我们虽不能确知张仲景为什么用六经名,但通过分析仲景全书的内容,考证《伤寒论》的撰成,可知《伤寒论》的方证,主要来自《汤液经法》。

其书详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伤寒》舍弃了脏腑辨证,主用八纲辨证。

如《汤液经法》中有五脏大小补泻方39方证,张仲景撰用了这些方证于《伤寒论》中,其方证名不用脏腑名,“但以某药之,以推主为识之义耳。

”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论》改称四逆汤,看其方名即知该方药温热,治里寒四逆证为主。

即注重病症的八纲特点,而不是脏腑功能。

(二)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引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其确凿的证明是《伤寒论》的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

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其前的八纲辨证只有表、里概念,正是由于张仲景把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加入八纲辨证中,才产生了六经和六经辨证。

张仲景由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使病位变为三,创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恰好顺应了老子一生二、地法天、人数三──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也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

六经名亦可能即缘于此,但六经的实际内容,当主要是张仲景所总结的提纲和各方证。

(三)凸显八纲概念:《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和少阴、太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这些证是用八纲表述的证。

基于八纲的说明,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现代·冯世纶,张长恩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现代·冯世纶,张长恩

第1章张仲景是怎样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第1章张仲景是怎样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简介近几年来经过不少考证学研究,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就已提出,如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

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金·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论》,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仍未被重视。

近年来,经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产生很大影响。

鉴于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出《伤寒》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的?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的呢?下面我们探讨这一问题。

第一节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若称张仲景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有违常识。

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来源于前人的总结。

一、取法于《汤液》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曰“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

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

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回复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回复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回复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撰。

该书系统总结了当时医学界对于伤寒以及其他临床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一、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的编写时间约在公元220年左右,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战乱,社会动荡,人民民不聊生,疾病在民间肆虐。

为了挽救当时危急的医学状况,张仲景撰写了这部经典著作。

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主要包括六篇,分别是《伤寒脉病论》、《金匮真言论》、《金匮要略论》、《金匮阴阳离合论》、《痿论》和《湿痹论》。

其中,《伤寒脉病论》是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部分。

1.《伤寒脉病论》这篇论述伤寒的原因、病情、脉象以及治疗方法。

其中,伤寒是指一种传染病,症状主要体现在寒热、咳嗽、头痛等方面。

张仲景对伤寒的分类、分期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辨别脉象对其进行辅助鉴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与治疗体系。

2.《金匮真言论》本篇主要介绍了一些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

张仲景认为,儿童的体质较弱,容易受疾病侵袭,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患儿的舌象、面色、大小便等症状,进行诊断与治疗。

3.《金匮要略论》这篇主要讲述了一些寒症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将寒症分为寒凝之症、寒热错杂之症、寒痹之症等,通过分析不同寒症的症状和发病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纳火散寒、温经散寒等。

4.《金匮阴阳离合论》这篇论述了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张仲景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正常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状态。

通过研究阴阳的相互关系,可以洞察疾病的本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痿论》这篇论述了痿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痿病主要由肝肾阳虚引起,男子会导致阳痿,女子则表现为下半身无力等症状。

通过补益阳气、滋养精血等方法治疗。

6.《湿痹论》这篇论述了湿痹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湿痹病主要由湿气侵袭人体引起,在湿重的环境和不洁食物的摄入下易发生。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二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二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二太极松功《伤寒杂病论》源自经方理论体系任应秋老师认为中国医学最古的流派为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系《神农本草》一派,这是符合中国医史实际的。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宋刻《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

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而与《内经》不同。

如《神农本草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是从病证特点描述,而不见脏腑经络等理论。

如干地黄谓:“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鳖甲谓:“味咸,平。

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核)、恶肉。

”阿胶谓:“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这类药,都未提到“养阴”、“滋阴”作用。

在《伤寒杂病论》中也看不到养阴滋阴之说。

张仲景用鳖甲只是取其主治“癥瘕、痎疟(疟母)”,也不是用其养阴滋阴作用。

而脏腑辨证都把这类药物视为有补心肾阴、养阴滋阴的作用。

因此,从理论体系看,《伤寒杂病论》是承系《神农》、经方体系,而没有承系《内经》体系。

从两书的内容来看,对疾病的概念、理论概念有明显不同。

如对疟疾证治,《金匮要略·疟病》篇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是说疟病脉自弦,已在前论述,今温疟脉不弦,故谓其脉如平。

热结于里,则身无寒但热,复有外邪,则骨节烦痛;气冲热壅,故时呕也,此是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对此《内经》有着不同的概念。

《内经·疟论》篇曰:“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瘅疟”。

这里的瘅疟很明显是《金匮》所说的温疟,此温疟不同于《金匮》的温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

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

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

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

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一)主取法于《汤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

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

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

《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1.辨肝脏病证治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

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

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

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

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

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

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

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①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

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④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

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

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

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

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

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

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

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

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

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

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

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具体方证为: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

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

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

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

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

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

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17.大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大黄、葶苈子、生姜(一作大枣)。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

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

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证《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

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其五方为: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

《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以上是统计《辅行诀》记载方剂,从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为5首。

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首。

张仲景以60方证中,选用了五脏补泻方证39个中的21个、大小二旦六神17个(15个)、开窍救急方证1个,共37个,减去重复的小建中汤则为36个,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汤液》方证中的三分之二为《伤寒》。

那么《伤寒论》为112(113)方,如合《金匮要略》则为257方,其余的方证是从哪里来的呢?“仲景论广《汤液》”应为其大眼目。

(二)论广《汤液》皇甫谧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更证实其科学性。

这里更提示了我们,张仲景依据60个方证,经过精选,并经临床体验,变化为诸多方证,这些在《伤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书中可见40多方证,以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也有30多方证,还有以柴胡、承气、附子类等二十余类变化的方证,这大概属论广的部分吧?此外,《伤寒》中有不少既不属于《汤液》原方,也不属论广的方证,如崔氏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等,可知来源于其它经方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