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自然概况
洪洞大槐树简介

洪洞大槐树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洪洞大槐树风景(1)(20张)、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元朝灭亡明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洪洞,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喧嚣的城市,但它却有着清新自然的风景,纯朴勤劳的人们。
洪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
洪洞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
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在洪洞还有全国著名的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
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监狱。
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
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千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
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和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
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
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洪洞还有很多的美食小吃。
洪洞县绿化简况大槐树

洪洞县绿化简况首先,我们欢迎各位专家来到洪洞县检查指导工作。
我们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汾河沿岸,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全县75万人,县城常住人口达13万余人,规划区总面积4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4.6平方公里,县城经济实力位居全市第二,全省第八,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城市主要街道有27条,两个广场、一处涧河公园、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汾河生态园,一个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等等。
为突出槐乡理念,各条街道的主树种为国槐,并陪衬合欢、法桐,大叶女贞、银杏、垂柳、杨树、蜀桧、雪松等高大乔木。
其中新建的恒富东大街道、飞虹东西街、滨河东路、玉峰东街、涧河公园、恒富小游园以及虹通北路、飞虹中街、涧河南岸景观道路、轩逸园休闲绿地等绿化工程的全面竣工,为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止2010年我县又新增绿化覆盖面积37.9万平方米,达到650.2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原来41.9%增加到44.5%,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9.5万平米,达到561.16万平方米,绿地率由原来的37.1%,增加到38.4%(绿地面积增加1.3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6万平方米,达到132.46万平方米,按建城区13万人口计算,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19平方米。
今天我们参观的有:县城主要街道、机关单位、住宅小区、学校、生产林地、公园、游园、绿地、环城林带等。
我们现在在滨河东路。
滨河东路全长3109米,4.5米和3米绿化带各两条,绿化面积7.2万余平米,绿化投资1200余万元。
滨河东路南、北两端各有环岛一个,里面种有高大油松44棵,1.8米高独杆黄杨球85棵,百日红53棵,丁香22株,碧桃32棵,樱庄15棵,白皮松54株,以及金叶女贞、红叶小檗、月季、大叶黄柏共计10万株,草坪5000余平米;3米绿化带内的绿篱以胶东卫矛为主,花灌木以百日红、连翘、西府海棠、木槿、红叶李、碧桃、金丝柳等栽植共计8万余株,配以独杆大叶黄杨球、油松等常绿树种;4.5米绿化带以白皮松、蜀桧为主树景。
洪洞县农业面源污染及措施

洪洞县农业面源污染及措施洪洞县是山西省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
由于该地区农、林、养殖、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对洪洞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措施进行介绍。
一、污染源1.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为了增加产量,不少农民使用过量、不当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其流入土壤、地下水,甚至达到河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养殖业废弃物该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养殖业废弃物大量产生。
当这些废弃物不得当处理时,会排放到水源、土地和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3.农田灌溉水质洪洞县农业灌溉大量用水,如果直接使用污染的水源,就会导致农田受到污染。
同时,高浓度的淤泥和污染物也会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里面,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二、措施1.加强科学合理施肥为了防止农业产生的污染,需要根据土地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避免过量施肥和农药的滥用。
同时,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提高民众素质,普及科学施肥和农药使用知识。
2.规范养殖业加强养殖业污染物的治理,将农业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政府可以提供有关设施和技术支持,帮助养殖户规范养殖行为,制定合理的养殖制度,减少污染排放。
3.落实灌溉水源保护政府可以主动适应现代灌溉管理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减排治理。
同时开展水资源调控,加大对水源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通过威慑力度,对违规行为加大治理力度,落实灌溉水源的保护措施。
4.推广有机种植技术有机种植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生产方式。
其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合理搭配种植,降低使用化肥污染,提高生产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益。
总之,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出台相关政策,推广环保技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健康、科学、环保生产和消费。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洪洞县地处山西中南部,临汾盆地以北,东与古县接壤,西与蒲县毗邻,南同尧都交接,北与霍州为界。
介于东经111°20′-111°-55′,北纬36°06′-36°32′之间。
境内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霍侯一级路、大运二级路纵贯南北,洪广公路、309国道、赵克路、洪乔路贯穿东西,形成连接内外的交通构架。
本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县内平均海拔530米。
山地、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倾斜平原是主要地貌类型、土壤以褐土为主,土质较肥沃。
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度,主导风向为北风。
汾河、洪安涧、大洪峪、舞阳河、兴唐寺河等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充沛的水资源。
洪洞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
境内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历山等一批景区享誉国内外。
全县共辖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9个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7个乡。
463个村委会,902个自然村。
全县总人口73.34万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19.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
全县共有耕地705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2%,人均耕地1.44亩。
自然条件水文洪洞县属于汾河水系,汾河自北向南贯穿中端,全长45.8公里,先后12条季节性的河流汇入,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87立方米。
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
全县有大小泉水126处,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
二级路洪洞加宽工程方案

二级路洪洞加宽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洪洞县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县,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县域总面积2177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25乡、447个行政村,总人口达86.6万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需求不断增加,洪洞县的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大。
目前,县内的二级公路是连接城乡的重要干道,承担着大量的客货运输任务。
然而,由于二级公路线路狭窄、拥堵严重,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改善二级公路的交通状况,提高公路的承载能力,降低交通事故风险,洪洞县计划对部分二级公路进行加宽改造工程,以满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对洪洞县内的一条二级公路进行加宽改造,提高其通行能力,改善公路的运输环境,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具体内容包括:1.对现有二级公路进行加宽改造,使之符合国家二级公路设计标准,提高道路承载能力;2.对道路两侧的护栏进行重新设置,确保道路的安全通行;3.增加必要的标线和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4.对公路路基和路面进行整治,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
三、项目建设范围本项目的建设范围主要包括洪洞县内的一条长约10公里的二级公路,具体范围为:起点位于洪洞县城北部,终点位于县内一个交通繁忙的镇。
四、建设内容(一)路基改造1.清理路基现状:对道路旁的杂草、垃圾等进行清理,保持道路的干净整洁。
2.路基加宽:对现有的路基进行加宽改造,根据实际情况扩宽5-10米,保证车辆的通行。
3.路基坡度调整:对路基的坡度进行调整,保证水平度和平整度。
(二)路面改造1.路面拓宽:对现有的路面进行加宽,根据实际情况拓宽3-5米,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2.路面修复:对现有的路面进行修复,填补裂缝和坑洞,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通行安全。
3.路面铺装:对整治后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装,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三)护栏设置1.重新设置护栏:对路边的护栏进行重新设置,保障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
山头乡概况

山头乡概况
山头乡地处洪洞县西北偏远山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50亩。
全乡辖10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852户,7548口人。
10个农村党支部,1个中心校党支部、1个乡机关党支部,共有党员379名,10个行政村委会,干部50名。
全乡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麦秋分作,单季种植。
盛产核桃,被誉为“核桃之乡”。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矿、石膏、铝矾土、硫磺为主,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储量居全县之首,素有洪洞的“煤乡”之称,是洪洞县的煤炭生产工业小区。
改革开放以来,山头乡大力发展以煤炭生产为核心的支柱产业,“内涵外延,加工转化”并举,一业带多业,一行促多行,畜牧养殖规模兴起,干鲜果林长足发展,一年一个新变化,一步一个新台阶。
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为洪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九九三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实现“亿元乡”。
一九九六年实现“小康乡”。
目前,全乡有年产90万吨洗煤厂一座,四个煤炭企业板块年生产能力达到480万吨。
近年来,山头乡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先后完成了以学校建设、农村新五个全覆盖、
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为重点的基础性工程。
完成了卫生、计生、引水、电力、通信、市场建设等民生工程。
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事业进步。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人民正在为建设富裕文明、安全稳定、交通便利、山川秀美的高标准小康乡而努力奋斗。
山西省洪洞县

山西省洪洞县山西省洪洞县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地区,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县市。
洪洞县地处太行山脉腹地,地势较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洪洞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洪洞县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
在明清时期,洪洞县成为商业集散地,繁荣发展,为整个山西省的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洞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的山景和原始森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追求自然风光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洪洞县还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明清古建筑群、古镇和庙宇等。
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洪洞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并以畜牧业为主要的养殖业。
农产品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洪洞县成为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洪洞县也是中国的红糖之乡,红糖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之一。
当地的红糖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口感而闻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洪洞红糖不仅有着独特的风味,还富含有机成分和多种营养元素,被誉为“黑糖”之王。
除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洪洞县还发展了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如剪纸、陶瓷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洪洞县的特色工艺品也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近年来,洪洞县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和生态旅游。
通过建设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活动等手段,洪洞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这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全面提升洪洞县的知名度和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山西省洪洞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洞县自然概况
2、自然概况: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2.3度,年平均降水量493.3毫米。
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63909公顷耕地。
有16个乡(镇),463行政村,74万人。
4、区位优势:
洪洞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南同蒲铁路干线、大运公路、108国道、霍侯一级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国道309线、赵克公路、洪乔公路、洪古公路、筹建中的临长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大西高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县乡公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自成体系。
距离太原机场200公里,运城机场150公里。
筹建的临汾机场在洪洞县境内,距洪洞县城16公里。
6、资源丰富:
洪洞县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
7、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891万m³/a,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5691万m³/a,地下水资源13200万m³/a,用水条件十分便利。
8、电力资源:
全县现有110kV以上变电站5座,主变8台,35kV变电站9座,主变14台,做容量316200kVA,供电能力充足。
9、旅游文化: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块宝地上,历山唐尧故园、青龙山玄帝宫、兴唐寺旅游区和女娲陵寝、师旷陵园、皋陶祠等景点,景色尤为独特。
10、人力资源:
全县人口74万,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劳动资源丰富,月薪600—1500元/人,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全县共有5所职业学校,设置专业20余个,主要开展适合我县产业发展和民营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培训,具备新型产业实用人才的培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