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传统文化
书法属于哪个文化传统?

书法属于哪个文化传统?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那么,书法到底属于哪个文化传统呢?下面将会从几个角度作出较为详细的解读。
一、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以其深厚而博大的内涵被称为世界文化宝库。
而在这宝库中,书法堪称璀璨之花。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都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古代的篆书、隶书,还是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们以雄浑的气质、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因此,书法不仅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其精髓所在。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体现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与诗、琴、绘画等并称为“四艺”。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内在的审美意境与情感表达。
而书法作为一种文字的艺术形式,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其形式美,更是其所蕴含的思想精神。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注重于“虚静无浊”的艺术追求,强调用最简洁的笔画、最纯粹的墨迹来展现美感。
这种审美意识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体现。
三、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与追求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书法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追求。
他们视书法为修身养性的手段,通过练习书法来陶冶心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内心的安宁。
书法成为一种修养的方式,更是文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媒介。
以王羲之、颜真卿等为代表的古代文人,通过他们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更是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追求的具体体现。
四、对世界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传承中国书法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受到了东亚、东南亚以及西欧等地区的普遍推崇。
书法传统文化传承

书法传统文化传承:
第一,书法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它充满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传承书法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历史沿革,更好地保护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长久性。
第二,书法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强调笔画的精美,而且还有特定的文字表现形式,形式多样,颇有趣味。
书法创作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不仅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价值,可以传递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观。
第三,书法文化具有社会价值。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把山水之间的景观变成文字,把人们的情感表达出来,赋予它们生活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集美感、趣味、礼仪和思想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融汇了汉字的文字化、表达性和古典气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传承书法文化的意义非常重要。
当令世界,媒体的发展快速,书法艺术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基至有些开始被遗忘。
为了挽救这一危机;保护书法文化,把它代代相传,传承书法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是描绘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关注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需探讨书法和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传统文化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将其置于诸多艺术门类之首。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称书法为“文房四宝”之首,可见书法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古代文人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书法创作上,将书法视为凝练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媒介。
书法的艺术性与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影响和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在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中,通过书法作品传达给观者。
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同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促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天、尚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价值观,而书法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观众。
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诗词、典故等元素被书法作为创作的对象,书法艺术通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中国古代对于书法的追求和研究使得书法逐渐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正是书法与传统文化的互相依存,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通过自身的艺术魅力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
书法 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文化之魂"和"国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关于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的介绍:
1. 文化载体: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书写汉字,书法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哲学、文学和历史传统,传递了深远的文化内涵。
2. 美学价值:书法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美学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其韵律、节奏和结构性的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平衡、和谐和自然之美。
3. 修身养性:书法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出耐心、专注和自律的品质,以及对艺术和美的敏感。
4. 文化传承: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
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书法的技艺和精神得以传承,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5. 心灵寄托: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可以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方式。
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笔墨纸砚,表达情感、倾诉心声,达到心灵宁静和情绪舒缓的效果。
总而言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修身养性的途径。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书法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书法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人将书法视为一种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书法艺术来传递情感、展示个性和传承智慧。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1. 美学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以“中和、和谐”为核心,这与书法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
书法艺术追求起伏有致、字形美观、神韵独特,形式与意境相统一,注重整体美感的呈现,体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美的追求与崇尚。
2. 文化意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典籍、经典名句等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同时,书法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融汇于字体之中,从而使书法作品具备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3. 人文精神抒发: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扮演了表达情感的重要角色。
书法作品在勾勒每一个字形的同时,传递着作者心灵的抒发。
书法艺术通过线条、笔势、布局等形式,表达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种抒发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内心修养与人文关怀的精神面貌相契合,更好地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书法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 文化传承与弘扬: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作、研究和教学等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之一,通过书法的教学和推广,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2. 人文关怀与审美教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注重的不仅仅是字体的美感,更是通过对线条、布局等元素的把握,表达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中国书法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是精华的积累。
它发端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钟鼎文,都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
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文化人方能致远。
中国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通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点画线条,表现事物和生命的姿态、内在品质以及书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灵化的精神艺术,是书家个性化审美思维方式的轨迹。
换而言之,书法是书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寓于毫端也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
从中国书法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的一贯性,以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泛艺术化、泛诗意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传统。
同时,中国文字还可以书法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
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下的人化的印记。
它包括三个层面: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
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
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
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使书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由于汉字的发展,书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在书法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智慧和审美追求。
二、书法的特点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笔墨纸砚:在书法创作中,使用的工具对作品的质量和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书法强调笔、墨、纸、砚四者的协调性。
通过不同笔画的运用,利用墨汁在纸上勾勒出独特的形态。
2. 韵律美: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吸引着观众。
中国书法讲究形神兼备,通过一线一点的变化、虚实相间的结构,创造出节奏感和美感。
观赏书法作品时,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 以意传神:中国书法强调以意传神,通过墨线的变化和装饰的巧妙运用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书法中,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思考和价值观的体现。
书法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和演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禅意和文化内涵。
1. 价值观的传递:中国书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人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借助笔墨纸砚的平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2. 学术研究的载体: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古代碑帖的研究,学者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背景以及文化传承。
3. 精神追求的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借助书法表达自己的个性追求和生活情操。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下面是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几个关系:文化传承: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书写来传达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通过书法的实践和学习,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
美学追求:书法在中国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与中国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如"以形写意"、"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都能够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体现。
书法追求的不仅是文字的准确书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境界和审美意境。
文字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哲学与书法密不可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书写汉字,书法家不仅仅是在表达文字的形态,更是在探索和诠释文字背后的哲学意义。
例如,"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等思想在书法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传达。
修身养性: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自律的品质。
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求细心、静心,并注重调整身心的平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总的来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传承、美学追求、文字哲学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紧密相关。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书法与文学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作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犹如并蒂之莲;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座高峰,几千年来双峰并峙、高耸入云。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以诗歌为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首先是以书论诗。
书法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
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作品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构思巧妙的章法布局,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所以书法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直观,因此古人也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
如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喻诗:予尝论书。
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
而钟王之法益微。
这一段话是说书法。
进而由此转到论诗,苏轼云:“至于诗亦然”。
可见在苏轼看来,诗歌和书法的本质或者说内核是一样的。
又如,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苏轼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便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天马行空般的语言,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同样,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将唐代另一大草书家张旭酒后放荡不羁,于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毫泼墨的情景用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读后恍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还有一些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
如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其中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
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的“意”,是法度之中的“意”。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
再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
诗中又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是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
书法与文学之所以互通,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中国文字。
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是用文字来抒情的艺术,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即云:“书者,抒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可见,书法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
同样,文学也是以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孔子即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谓“诗言志”即是这个道理。
而且,不但“诗言志”,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言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就书法艺术而言,整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
就文学艺术而言,通过文中精美的语言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也瞬间跃然纸上。
又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其诗名为人所周知。
然而,其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也堪称是一幅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
《宣和书谱》即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作为他的代表作而被千古称颂,极为后人所推崇。
这幅作品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有一泻千里之势。
在作品的后面有黄庭坚所做跋语中说“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同时看到了这件作品的诗歌艺术美和书法艺术美。
二、书法与绘画在书法还未进入自觉期之前,可谓书即是画,画即是书。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看,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也多用极其简约的线条描绘人、动物、日月星辰等。
无论是花山岩画或苍源岩画,还是仰韶文化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可以看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作品。
直到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用于记录的文字。
从甲骨文看,一些文字与一些原始的符号极其相似,甚至有些字直接就是简化了的物体的造型。
从甲骨文向上看,越来越多的符号既可以称其为图案,亦可以称其为文字。
汉字中的象形字及绝大部分会意字就是直接来自于简化的图案。
绘画在汉字出现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周代儒家思想兴起并作为主要的思想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主张绘画的社会功用即在于教育人。
而圣贤、功臣、烈女、义士等的画像,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很直观,也能看懂,这样就从客观上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表现受宣传的人物和使画面美观,突出人物的等级地位,还需要给人物加上背景,加上不同颜色的衣服。
这样,这个时期的绘画就从原始的具象模拟和抽象线条表现向线、形、色、叙事背景、透视等多种因素方向发展。
由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创作的使用工具一样,都是圆锥形的毛笔用墨在纸或绢上用线条画出,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的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这虽是对绘画的要求和批评准则,除“随类赋彩”之外,其他五法也同样适用于书法。
当然,在这个时期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只是外部的技巧或使用工具上的类似。
到了“逸”的观念的提出,又使书法和绘画在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核上统一起来。
最早提出“逸”的是唐代的书法理论家李嗣真,在其著作,《书后品》中首先提出“逸”的书风,并将“逸品”列在首位。
在绘画上唐代的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提出“逸品”,但将其列在最后。
五代的黄休复在其《益州名画录》中将“逸”列在了首位。
在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逸”是指: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这里“逸”的意思和李嗣真的“逸”所指的不一样。
“逸”的本意指超众脱俗。
其中“笔简形具,得之自然”即是不再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描绘,也不需要很高的技巧,提倡的是一种自在的“书写”,在作品中要传达出创作主体的脱俗的精神气质。
书法上也是如此,“逸”是对“法”的背叛,“法”强调的是人自身的自律性,“逸”是强调人自身的精神性。
在这个时期还提出了“书画同源”的口号,“书画同源”一部分原因是文人们为了提高绘画的地位,将书法引入绘画中,使之更加精英化。
同时,将书法引入绘画实际上是将书法的精神引入绘画,更好的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涵。
“逸”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从宋代以前的“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
从这之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日趋紧密。
宋元文人画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书画印相结合,清代海派的碑风书法与海派绘画的紧密联系等等都是证明。
此外,书法与绘画从执笔上来说,都注重指实、掌虚、悬腕,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也有共同规律。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用笔》中就提出“书画用笔同法”一说。
其云: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
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固而变之以成今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来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郑樵也说:“书与画同出。
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
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
”书法讲究起笔、运笔、落笔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绘画也一样。
可见从书法与绘画的渊源和发展特征上看,书法与绘画是同体同源的。
三、书法与音乐音乐是有声的书法,书法是无声的音乐。
东汉文学家蔡邕说过:“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特点和魅力,几千年来都是通过毛笔表现出来的,如轻重、徐疾、粗细、方圆、阴阳、虚实、浓淡、枯润、节奏感等,千奇万怪的姿态、神采都跃然纸上。
书法的线条美,是用柔软的毛笔,由熟练的手,通过点和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不仅仅是在白纸上写上黑字而已,而是以各种结构、笔法、墨法、章法,使文字充满生命力和节奏感。
简而言之,书法是毛笔加上心、眼、手,加上文字,加上学识,加上生命力,再加上思想感情的结合产物。
正如丁洪论书绝句所言:研墨心趋静,握笔情更浓。
千般真善美,尽在一挥中。
写字是心灵的活动,也是消闲的活动,它可以启发智慧,陶冶性情,净化人生,延年益寿。
书法之所以能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就是因为它同音乐一样,不仅反映现实的美――真,并且能动地加工现实美――善,以及集中地形象地表现现实美――美。
书法作品虽然无声,但是它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气韵律动以及点画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唤起人们的节奏感、旋律感和音乐感。
沈尹默先生对书法这种“无声之音”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他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无论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式,而其所以能成就这种形式,却是动作的成果。
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
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
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这不仅说明书法与音乐在神方面相通,而且二者在形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荀子也说过:“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节奏与乐调能强烈地感染人,使人难于抗拒。
当代学者苏白就认为:“至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一种音乐。
只不过它不是那种发于琴弦,授于听觉的音乐,而是一种用笔情墨谱写成的,隐藏于作品之中,须用艺术的眼睛才能感受到的‘视觉音乐’。
”书法作品讲究节奏、章法、墨韵及落款、钤印。
音乐也有四种要素,那就是节奏、旋律、音色以及和声。
书法的节奏来自运笔的提按、轻重、快慢、徐疾,音乐的节奏效果来自敲击。
节奏是书法、音乐、舞蹈共有的生命力,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
书法以点线表现它,音乐以声表现它。
书法不仅讲究线条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运动的结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人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而音乐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造成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生之奥妙、宇宙之无限、万物之和谐的领悟的一种艺术形态。
因此,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书法与音乐潜在的联系,古今人对此早有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