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3条

【每⽇⼀诵】伤寒论第73条第73条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草汤主之。
上四味,以⽔四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汗出⽽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渐传⾥也,五苓散以和表⾥。
若汗出不渴者,邪⽓不传⾥,但在表⽽表虚也,与茯苓⽢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草之⽢,益津液⽽和卫;桂枝、⽣姜之⾟,助阳⽓⽽解表。
清·吴谦《医宗⾦鉴》此申上条或渴⽽不烦,或烦⽽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汗出者,省⽂也)。
渴⽽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以化津也。
若不烦且不渴者,是⾥⽆热也。
惟脉浮数汗出,⼩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草汤和表以利⽔也。
郑重光⽈:伤寒本⽆汗,汗因发⽽出也。
上条烦⽽渴,此条但渴不烦,⾥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燥,⾥病少⽽表证犹多也。
故⽤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三表⼀⾥之意,易名⽈茯苓⽢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下当有“⼼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
不然汗出⽽渴,是⽩虎汤症;汗后不渴⽽⽆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皆因⼼下有⽔⽓⽽设。
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桂枝,多服暖⽔,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桂加减,更发其汗。
上条⾔症⽽不及治。
此条⾔⽅⽽症不详,当互⽂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浮升,故作燥渴。
其渴者,湿邪较甚,故⽤五苓。
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草汤,苓、桂、姜、⽢,泻⽔⽽疏⽊,和中⽽培⼟,防其湿动⽽⽣⽔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液。
随阳⽓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渴者。
【中医】名老中医伤寒论方歌括

【中医】名老中医伤寒论方歌括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是以韵文的方式总结整理的,而这篇文章的方歌是刘老按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抵挡汤类等类方形式总结的。
恰如标题所说,小编觉得这确实属于收藏下来背背背的类型啊~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导语:白术和甘草是两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白术具有通经活络治疗胸口发闷,那么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治疗胸闷气短,所以这两种药材的结合,是可以发挥
白术和甘草是两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白术具有通经活络治疗胸口发闷,那么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治疗胸闷气短,所以这两种药材的结合,是可以发挥很多不同的效果的,我们都知道白术和甘草很常见,可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厚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
甘草6g 、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冠心病观察

于 冠 状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前 胸 压 迫 性 疼 痛 ,持 续 约数 分 钟 , 放 射 至左 肩 和上 臂 等部 位 , 于 活 动或 情 绪 波 动 等 诱 可 每 因下发 作 , 息 或 含 服硝 酸 甘 油后 可迅 速 缓解 。常见 原 因为 休 冠 状动 脉 硬化 。 中医学 称 “ 痹 ” “ 痛 ” “ 心痛 ” “ 心 在 胸 、胸 、真 、厥 痛” 等范 畴 。《 匮要 略》 : 阳微 阴 玄 , 金 说 “ 即胸疾 而 痛 。所 以然 者 , 其 极 虚也 。 阳虚 , 则 今 知在 上 焦 , 以 胸痹 心 痛者 , 所 以其 阴
动 过 速 5例 。对 照组 3 0例 中 , 1 男 8例 , 1 女 2例 ; 龄 4 ~ 年 1
陈皮 1 干姜 1 。痰浊化热者加 天麻 1 胆 南星 1 、 2 2g 2 2 天竺 g
黄 l 、 连 7g 2g 黄 。
1 . 气 虚 弱 ① 临 床 表 现 : 胸 隐 痛 , 复 发 作 , 闷 气 34心 心 反 胸 短, 动则 喘 息 , 悸 易汗 , 怠 懒 言 , 色苍 白。 淡 暗或有 齿 心 倦 面 舌
CHIA N MEDI LHE L 巾国医药导掘 CA RA D 7 9
・
中医 中药 ・
2 1 年 2月第 8 01 卷第 6 期
为 7 .%。两 组 总有 效率 比较差 异有 统 计学 意 义 ( < .5 。 68 P 00 )
22典 型 病 例 .
术 桂枝 汤” 以 改善 临床 症 状 , 分病 例 心 电 图心 肌 缺 血改 可 部
丹 参 2 、 5g 赤芍 1 、 6g 茯苓 2 、 0g 白术 2 、 七 18g 冲服 ) 0g 三 . ( 。
苓 桂 术 甘 汤 2-1

东直门医院东区心病科 李维峻
出 处
• 首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 • 《伤寒论》 —— 1条 • 《金匮要略》—— 2条
出 处
• 《伤寒论》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 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病
机
• 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 下(中焦)
立 法
• 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 法。
• 苓桂术甘汤是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方, • 即:叶天士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 便”。
临床 应用
• 治疗脾虚痰饮证, • 用治其它不同饮证证属脾虚者;
• 既用诸有形之痰饮, • 亦可用诸无形之痰饮。
本方的禁忌
• 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痰湿阻滞,水气 凌心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 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 用于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 痰浊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眩晕 为主要表现的内耳性眩晕、梅尼埃综 • 合征等病。
问题
• • • • • 1.出处:《伤寒杂病论》。 2.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3.误用: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4.病机: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 下。 5.现代病理:利尿、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 。
药味和剂量
• • • •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药物作用
• 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 • 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 • 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五个方面:甘淡 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 会,利肺气以通水道,健脾助白术以 利水湿; •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阳而消 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助与阴邪抗争
夜而安静:夜间阳衰,虚阳无助,不能与阴邪抗争 【脉证】不呕不渴,无表证:非少阳、阳明、太阳病
脉沉微:阳气暴伤,鼓动无力
身无大热者: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越
【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治法】急救回阳
【方药】干姜附子汤 生附子
干姜
破阴回阳 温中散寒
2.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者,茯 苓四逆湯主之。 (69)
桂枝 辛甘性温,入心助阳
甘草 甘温补中益气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 龍骨牡蠣湯主之。 (118)
烦躁:心主神明,心阳虚,心神不敛 【脉证】
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甘草
辛甘性温,入心助阳 甘温补中益气
【脉证】 烦燥:误治后阴阳两伤,水火失济, 心神不安
【病机】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
【治法】回阳益阴 【方药】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附子 健脾益气 益气生津
干姜
甘草
回阳救逆
宁心安神 回阳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
3.真武汤证
【原文】太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 熱,心下悸,頭眩,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1.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傷寒若吐若下 後,心下逆滿,氣上沖 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 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 草湯主之。(67)
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脾虚水停,阻碍 气机,水气上冲 【脉证】 头眩:阳虚清阳不升,清窍为水气所蒙蔽
脉沉紧:沉主里主水,紧主寒
龙骨 牡蛎
潜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主之。 (112)
惊狂,卧起不安:心阳虚,心神不敛,
【脉证】
痰浊扰心
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化痰浊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淡渗利水 通阳化气利水 培土健脾以制水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 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煎服法】1.甘澜水煎煮,去其水性,以不助肾邪 2.先煮茯苓,用量独重,加强利水排邪之力
桂枝
芍药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生姜 大枣 甘草 辛甘合化,补益中焦
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
5.苓桂草枣汤证 【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 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5)
【脉证】脐下悸,欲作奔豚:过汗伤阳,致心火不 能镇摄肾水,肾水欲上泛
【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水寒之气欲上犯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苦温行气除满 辛温宣散水气 燥湿开结 健脾益气
3.小建中汤证
【原文】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 湯主之。(102)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 取三升,去滓,內飴, 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 升,一服。嘔家不可用 建中湯,以甜故也。
心悸: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 【脉证】
心烦:邪扰神志不宁
【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饴糖 桂枝 生姜 芍药 甘草 大枣 甘温补中 温通心脾阳气 酸甘化阴,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太陽病,外證 未除,而數下之,遂協 熱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蜀漆 龙骨 牡蛎
辛甘性温 甘温补中益气
涤痰散结 潜镇安神
入心助阳
补益中焦
桂枝甘草汤 证
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证
桂枝去芍药 加牡蛎龙骨 救逆汤证
心阳虚证鉴别表
病机
相同点
不同点
脉证
治法
心阳虚轻证 心下悸,欲得按 温通心阳
心阳虚
心阳虚,心 神浮越
心阳虚,心 神浮越,兼 痰浊扰心
烦躁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惊狂,卧起不安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兼化痰浊
4.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 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 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二兩也。 (117)
核起而赤:寒闭阳郁 【脉证】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心阳虚弱,下焦的 阴寒之气上逆
【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 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淡渗利水 通阳化气平冲降逆 健脾燥湿 补脾益气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發汗後, 腹脹滿者,厚朴生 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主之。(66)
【脉证】
腹胀满: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 生,气机阻滞
【病机】脾虚湿阻,气机阻滞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三、虚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三、虚证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發汗過多,其 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 主之。(64)
【脉证】 心下悸,欲得按:心阳虚,空虚无主 叉手自冒心:虚则喜按
【病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草枣汤证鉴别
病机
证候
治则
方药
桂枝加桂汤证 苓桂草枣汤证
心阳虚弱, 下焦阴寒之
气上逆
心发奔豚, 气从心下上 冲心有典型
奔豚证
心阳虚损, 脐下悸,欲
下焦水寒之 作奔豚,
气欲上逆
无典型奔
豚症候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
桂枝加桂汤 重用桂枝
苓桂甘枣汤 重用茯苓
三、虚证 (二)脾阳虚证
心下痞硬
利下不止:脾虚清阳不升 【脉证】
心下痞硬:浊阴不降,气机阻滞,壅塞胃脘
【病机】中焦阳虚兼表不解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解表温中 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 健脾燥湿 温中散寒
三、虚证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 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