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困境和坚定信念。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原文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
破屋寂寞冷青灯,诗人杜甫独悲叹。
2.2 词语解释(1)秋风:指秋天之风,寓意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2)茅:茅草,象征诗人生活的简朴和困境。
(3)江:指长江,寓意国家的命运。
(4)夜雨: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5)青灯:指破屋中的灯火,寓意诗人生活的艰辛。
2.3 诗句解析(1)秋风卷茅飞渡江:描绘秋风席卷茅草,飘过长江的景象,寓意动荡的时代背景。
(2)夜雨带走秋已残:表现夜雨萧瑟,带走残留的秋天,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
(3)破屋寂寞冷青灯:描述诗人居住的破屋中,寂寞冷清的青灯,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艰辛。
(4)诗人杜甫独悲叹:直抒胸臆,诗人杜甫在困境中独自悲叹。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饱经战乱,关心国家民生,被誉为“诗史”。
3.2 创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在破旧的茅屋中。
诗人在逆境中仍关心国家民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4.2 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风、夜雨等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寓情于景:诗人以破屋、青灯等生活场景,寓含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4.3 修辞手法(1)对偶:如“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对仗工整,富有韵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3.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
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
[教学过程] 导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
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
基本达到以情带声。
第一段: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
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5分钟)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如:罥、见、向、长、衾、庇、 突兀、漠漠、忍能、寒士等
2、掌握重点语句。如: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集 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 诗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
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并尝试给每一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速适中,“安得”“千万” “大庇”“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 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挂、飘、转、沉一一这一 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 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6分钟)
1、师述: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
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 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教师 板书。)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教师板书。)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 示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 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析传神的修辞:如:
3、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含义是什么?
(文体不限)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作诗。句数不限。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 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放声朗读,边读边赏析。
1、赏析生动的字词:如: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 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 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 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
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 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 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 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3、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与
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 感情。
二、朗读感知(15分钟)
1、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首先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
来。接着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 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及时记录,随后提出更正意见。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学纠正。(教师适当板书)
3、根据学生的朗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注意事项。
朗读指导
(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 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 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五、延伸(2分钟)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课人:詹晓玲
开课班级:初二(4)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 精当的用词。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诵读、背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 思想感情。
(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学生齐读)
六、诗歌朗读、背诵
七、小结(1分钟)
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最后 我们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同志为杜甫 草堂的题词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板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
秋。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八、作业(1分钟)
1、必答题:
(1)、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其他的样式。(如:剧本、 日记、小说、散文)
2、选答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1)、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 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 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