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及其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s e s o f a d u l t s k u l l s( 1 2 6 s i d e s ) w e r e o b s e r v e d a n d me a s u r e d f r o m s h a p e , d i a m e t e r s i z e o f t h e j u g u l a r f o r a m e n a n d a d j a c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Re —
静脉孔 内外 口的 口径大小和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孔 内外 口间差异显著 ( P< 0 . 0 5 ) ; 毗邻关系左右无 明显差异 ( P> 0 . 0 5 ) 。结论
疗 中应加 以注意。 [ 关键词 ]颈静脉孔 ; 应用 解剖 ; 外科手术
[ 中图分类号 ]R 3 2 3 . 1 ; 1 1 5 4 3 . 4; R 6 5 1 . 1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0 4 2 ( 2 0 1 3 ) 0 1 4 3 0 5 8 - 0 2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t h e m o u t h o f t h e j u g u l a r  ̄ r a me n ( P< 0 . 0 5 ) , nd a he t r e w a s n o s i g n i i f c nt a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l e f t nd a
A p p l i e d a n a t o my o f t h e j u g u l a r f o r a me n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s u r g e r y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摘要:颈静脉孔区是颈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其解剖特点对颈部肿瘤、血管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对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一、简介颈静脉孔区是颈部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之间,是颈部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的交汇处。
其解剖特点对颈部肿瘤、血管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对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二、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结构颈静脉孔区是由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颈部淋巴结等组成的一个三角形结构,其顶部为胸锁乳突肌,底部为斜角肌,内侧为颈内静脉,外侧为颈部淋巴结。
颈静脉孔区的大小和形状因人而异,但一般为椭圆形或三角形,其面积约为2-3平方厘米。
(一)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颈部肌肉中的重要肌肉之一,其起点为胸骨和锁骨,止点为颈椎横突和第一肋骨,属于颈肩部肌肉。
胸锁乳突肌在颈静脉孔区的位置较高,其上缘为颈静脉孔区的顶部。
(二)斜角肌斜角肌是颈部肌肉中的重要肌肉之一,起点为胸锁乳突肌和第一肋骨,止点为颈椎横突和第二肋骨。
斜角肌在颈静脉孔区的位置较低,其下缘为颈静脉孔区的底部。
(三)颈内静脉颈内静脉是颈部重要的血管之一,起点为颅内静脉窦,止点为锁骨下静脉汇合处。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区内穿过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裂隙,进入胸腔。
(四)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颈部神经中的重要神经之一,起点为延髓,止点为胃肠道。
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区内从颈内静脉的外侧穿过,进入胸腔。
(五)副神经副神经是颈部神经中的重要神经之一,起点为延髓和颈髓,止点为肌肉和腺体。
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区内从颈内静脉的内侧穿过,进入胸腔。
(六)颈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是颈部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颈部的深浅两层,与颈动脉、颈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等结构密切相关。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

#应用解剖#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肖 明, 丁 炯, 韩群颖, 王鹤鸣, 左国平(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为与颈静脉孔相关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从颅底内、外面,对80具成年颅骨的颈静脉孔进行观测;并对20具成人尸头进行解剖,观察该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
结果:¹62.3%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15.9%左侧较大,21.8%两侧大小一致;º14.38%的颈静脉孔有骨桥,85.62%无骨桥;»颈静脉孔内、外侧缘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的平均距离颅外均较颅内大:颅外分别为26.11mm 和33.41mm,颅内分别为22.29mm 和27.52mm 。
¼Ù脑神经多沿颈静脉孔前上缘,Ú、Û脑神经沿内侧缘出颅,两者被纤维索(占87.5%)或骨桥(占12.5%)隔开。
½Ù脑神经多经颈静脉孔外口前上缘向前下越过颈内动脉表面;Ù脑神经经颈内静脉深面(占57.5%)或其浅面(42.5%)行向后下。
结论:右侧颈静脉孔通常较左侧大,左右不对称;影像学观测该区域血管、神经应选择恰当的层面。
=关键词>颈静脉孔; 颈内静脉; 脑神经; 应用解剖学=中图分类号>R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5X(2001)02-0159-03Applied anatomy of jugular foramen XIAO Ming,DING J ong ,HAN Qun -ying,et al.De p a rtment o f A natom y ,Nan j 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 j ing 210029,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anatomic data for imaging diagnosis and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jugular fora -men (JF)lesions.Methods:The JF was observed and measured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in 80adult skulls.The anat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rves and vessles in this region were observed i n detail by dissecting 20adult cephalic specimens.Results:¹In 62.3%of all these cases the right JF was larger than the left.In 15.9%the left was larger and in 21.8%they were equal in size.ºBone bridges could be seen in 14.38%and could not in 85.62%.»Measured from extracranial aspect,the average distance from midsagi ttal plane to the medial and lateral border of the JF (medial 26.11mm,lateral 33.41mm),was larger than those measured from intracramial aspect (medial 22.29mm,lat -eral 27.52mm).¼Ùcranial nerve made its ex i t through the anterior superior border of the JF in most cases,meanwhile Úand Ûcranial nerve through the medial border,they were distinct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band of fibrous tissue (account for 87.5%)or a bone bridge (12.5%).½Jus t outside the J F,Ùcranial nerve appeared at the anter-ior border and made a loop downward and forward superficial to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Ùcranial nerve run down ward and back ward deep (account for 57.5%),or superficially (42.5%)to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 n.Conclusions:T he right J F is usually larger than the left,and not symmetry on both sides.The key to imaging diagnosi s of nerves and ves -sels in the JF region is to select the sectional plane correctly.=Key w ords >Jugular foramen; Internal jugular vein; Cranial nerve; Applied anatomy颈静脉孔为枕骨与颞骨岩部之间的一骨性孔道,位于岩枕缝的后端,被颈内静脉结节分为二部或三部[1]。
颈静脉孔区解剖

颈静脉孔区解剖
HELLO NOVEMBER
颈静脉孔由枕骨基底部和颞骨岩部下面围成,近似呈尖向前内的三角形,内侧壁为枕骨基底部,后外侧壁为颈静脉窝,前外侧壁为颈静脉内突和颈动脉管内侧壁。
内主要有岩下窦、颅神经及乙状窦等重要结构。
Hovelague将颈静脉孔分为两部分:前内侧部较小,内含有舌咽神经,也叫作神经部;后外侧部较大,内含有颈静脉球体、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叫作静脉部。
这两部分通常被纤维桥或骨桥分隔。
在颈静脉孔上覆盖有硬脑膜,在硬脑膜上有两个孔洞,一个孔为舌咽神经经过的通路,此神经经孔进入神经部;另一个是迷走神经孔,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由此孔进入静脉部。
上述诸结构在颈静脉孔内的位置与相互毗邻关系, 国内外有关文献描术不一。
岩下窦在颈静脉孔注入颈内静脉。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
乙状窦经颈静脉孔延续为颈内静脉。
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概述

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概述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这是颅底外科界一个让人望而却步但又不得不理清的话题。
首先,颈静脉孔本身就是颅底解剖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相较于仅仅涉及单一颅骨的海绵窦区(蝶骨)和枕骨大孔区(枕骨),颈静脉孔区涉及了两块颅骨——颞骨和枕骨,而它们又分别牵扯到了两个学科——颞骨是耳鼻喉(ENT)的灵魂之地,而神外对枕骨更为熟悉。
再来说手术入路,由于该区域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无论对于哪个学科来说,都必然经历很长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体系,这过程中就诞生了无数混乱不堪的理念和命名,这是纵向的复杂;而由于隶属于不同学科范畴,涉及不同的病变,处理的方式和理念自然有很大区别,两个学科从互不相认到发生碰撞到逐渐融合,又“杂交”出了更多的混沌,这是横向的复杂。
即使是当今世界级的中心,似乎也因受限于某一主导专业与生俱来的学科天性,在处理该区域病变时,仍是“个性鲜明”而非“海纳百川”,相应地,其发表的学术著作自然而然带上了某些印记,深入有余而广度不足。
这些都造成了开篇所说的“望而却步”。
要解决这一难题,唯有思考阅读实践。
对于实践机会严重有限的我们,借用沈李奎师兄说的一句话,“唯有阅读和思考是超越时空的捷径”。
接下来就跟随百余篇历史文献来理一理这个难题——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
概述首先需明确,颅底所有的“孔”(foramen)都不是二维的开口,而是三维的管道;贯穿颈静脉孔这一管道的,并不是颈静脉,而只有IX-XI后组颅神经。
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又称“后破裂孔”(posterior foramen lacerum)[1],因此同破裂孔一样,对于颈静脉而言,开口只有一个,即颅外口,其只是在颅内口的外侧“擦身而过”。
可以假想,如果在颅内面不存在颈静脉孔,对乙状窦和颈静脉球来说丝毫没有影响。
故颈静脉球和乙状窦都属于颈静脉孔内口处脑膜层以外的硬膜间结构。
图1:蓝色虚线为颈静脉孔内空间范围,红色箭头和黄色箭头为颅内口(分别进入乙状部和岩部),红色实线为颅外口,大小对比可理解下文的“别有洞天”和“管中窥豹”。
颈静脉孔区解剖课件

04
术后护理:预 防感染、保持 1 诊断方法: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 查
02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 疗等
03 颈静脉孔区病变的临床表现:头痛、头晕、 耳鸣、视力下降等
04 颈静脉孔区病变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颈部受凉等。
03
颈内静脉的主 要功能是收集 头部和颈部的 血液,并将其 输送到心脏
04
颈内静脉在颈 部的位置和走 行与颈动脉相 似,但比颈动 脉更靠近中线
迷走神经
01
02
03
04
迷走神经损伤可能导致心脏、 呼吸、消化等功能障碍,需 要及时治疗。
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区与颈 动脉、颈静脉等血管紧密相 邻,容易受到损伤。
热等症状
颈静脉孔区损伤: 如外伤、手术损 伤等,可引起局 部出血、神经损
伤等症状
颈静脉孔区畸形: 如先天性颈静脉 孔区畸形、颈静 脉孔区发育不良 等,可引起局部 畸形、功能障碍
等症状
颈静脉孔区的手术
01
手术目的:治 疗颈静脉孔区 病变,如肿瘤、 畸形等
02
手术方式:微 创手术、开放 手术等
03
手术风险: 损伤神经、 血管等
颈静脉孔是颈部的重要结构,位于颈部前外 侧,是颈部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的通道。
颈静脉孔是颈部血管的重要通道,包括颈内 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
颈静脉孔是颈部神经的重要通道,包括颈神 经、臂神经和胸神经。
颈静脉孔是颈部淋巴管的重要通道,包括颈 淋巴管、臂淋巴管和胸淋巴管。
颈静脉孔区的神经 血管
颈内动脉
谢谢
颈静脉孔区解剖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颈静脉孔区解剖结 构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颈静脉孔区是指颈静脉在咽鼓管入口处存在的一种狭窄现象,这
种狭窄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主要是由于老化所致。
它是由粘膜覆
盖的颈静脉出口引起,它们中间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狭窄的群体,且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的时候会收紧或扩张。
因此,研究颈静脉孔
区的应用解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
讨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特点,比如它的大小、形状、位置、粘膜厚度等。
此外,研究还可以分析颈静脉孔区内或周围部位肿瘤或其他疾病的分
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此外,研究还可以针对颈静脉孔区开展功能性
研究,比如考察它是否会影响血流量和血液循环,或者它是否会影响
呼吸等等。
此外,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还可以探讨其临床治疗价值。
比如,可以通过测定颈静脉孔区的尺寸来预测患者的血流量,从而为
临床制定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另外,可以通过研究颈静脉孔区的状况
来准确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总而言之,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
以准确判断患者健康状况,帮助更好地管理患者,并有助于更好地制
定治疗方案。
最新颈静脉孔区解剖

• posterosuperior view of the intrajugular process and ridge, which separate the sigmoid and petrosal parts of the jugular foramen
Rembrandt van Rijn (Dutch, 1606-166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is painting is called "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olaes Tulp", painted in 1632
•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opens onto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temporal bone superolateral to the jugular foramen
• The inferior petrosal sinus extends along the petroclival fissure and enters the petrosal part of the foramen
• cochlear aqueduct opens above the petrosal part of the foramen , where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enters the intrajugular part of the foramen on the medial side of the intrajugular process.
• larger lateral part, the sigmoid part, which receives the drainage of the sigmoid sinus, and a smaller medial part, the petrosal part, which receives the drainage of the inferior petrosal sin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摘要:颈静脉孔由于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比较难理解,手术也难到达(5.6.7)。
因其在大小和形态在不同颅骨的差异,在同一颅骨上两侧的不同,同一孔道颅内端与颅外端的不同,以及其形态不规则行程曲折、由两块颅骨构成,有诸多的颅神经和静脉管穿行其间,所以很难将其概念化。
1 颈静脉孔的位置形态
颈静脉孔是位于测颅底的枕、颞之间较大的不规则裂隙,外形和大小变异较大。
由颞、枕骨共围成,位于颅底枕髁的外侧,左右各一,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其内有后组脑神经和颈内静脉穿行,该孔为颅底最低点,有利于颅内静脉引流至颈内静脉。
颞骨岩部下面有一深窝,为颈静脉窝,构成颈静脉孔的前内界及外界,窝内容纳颈静脉球。
枕骨颈静脉突的前缘有一深而宽的切迹,为颈静脉切迹,构成颈静脉孔的后内界。
在孔的外侧壁,有乳突小管存在,迷走神经耳支穿过此管。
在其前缘有鼓室小管开口,舌咽神经鼓室支经此入鼓室。
颈静脉孔内存在颞骨和枕骨向孔内突出的颈静脉内突,分别称为颞突和枕突,部分融合成骨桥。
骨桥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一定意义。
2 颈静脉孔的结构毗邻
颈静脉孔外口的前方为颈动脉管外口,外侧为茎突、茎乳孔,再向后外侧为乳突。
内侧为舌下神经管、枕髁和枕骨茎突。
茎突是咽旁间隙的中心解剖标志,能保护其深面的颈内动脉、静脉和后组颅神经。
颈静脉孔内口前内侧部的前外上方为内耳门,后内下方为舌下神经管,三者连线近乎一条直线。
其后外侧为前庭导水管外口,后内侧可出现髁管。
颈静脉孔前内侧部有岩下窦沟从颞骨岩尖向下沿岩枕裂延伸,其内有岩下窦至颈静脉孔注入颈内静脉。
颈静脉孔后外侧部则有乙状窦沟从横窦外端沿颞骨乳突部延伸。
颈静脉孔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与其本身的大小有关,主要与颈静脉窝的大小有关,颈静脉窝较大时,顶部与鼓室仅隔一层很薄的骨板。
3 颈静脉孔内结构
颈静脉孔内口前内侧部的前外上方为内耳门,后下方为舌下神经管,三者连线近乎成一直线。
其后侧为前庭导水管外口,后内侧可出现髁管。
颈静脉孔前内侧部有岩下窦从颞骨岩尖部向下沿岩枕裂延伸,其内的岩下窦与展神经一同通过Dorello管。
岩下窦向外下方引流至颈内静脉。
颈静脉孔后外侧部则有乙状窦沟从横窦沟外端沿颞骨乳突部延伸。
乙状窦与乳突小房仅隔一层薄骨板,乳突手术时不要误伤。
岩上窦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引入横窦延伸为乙状窦处。
颈静脉孔外口的前方为颈动脉管外口,外侧为茎突、茎乳孔以及稍远处的乳突,内侧为舌下神经管、枕髁和枕骨大孔,后方枕骨茎突。
茎突是咽旁间隙的中心解剖标志,能保护其神面的颈内动、静脉和后组颅神经。
颈静脉神经部有舌咽神经和岩下窦通过。
少数舌咽神经经神经部之前独立的骨管出颅。
覆盖颈静脉孔的硬脑膜有2个持征性的穿孔。
分别形成漏斗状的舌咽神经道相筛网状的迷走神经道,前者有舌咽神经穿过。
后者有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穿过;由于吞咽、迷走神经起点邻近.且常有蛛网膜粘连,因而在脑干附近或蛛网膜下腔很难将二者确切分开,唯有在舌咽神经道与迷走神经道间的硬膜隔处方可分辨。
乙状窦进入颈静脉孔的静脉部后延续为颈静脉球。
岩下窦接纳斜坡区的血液,形成单一或多个静脉道,在舌咽—迷走神经间,或舌咽神经前,或迷走神经后.或迷走—副神经间穿过。
汇入颈静脉球内侧壁。
4 颈静脉孔与临床应用
颈静脉孔发生病变时,较大颈静脉孔的症状出现相对较晚,然而较大的颈静脉孔血流量大,处理横窦时并发症相对较多。
由于颈静脉孔大小的不同,可推断两侧颈静脉球的大小及血流量的多少。
因此,术前骨窗CT显示颈静脉孔大小有助于推断两侧颈静脉血流量的多少。
(1)
颈静脉孔临床综合征:为颈静脉孔发生病变时可出现的第IX、X、XI脑神经麻痹症候群。
IX、X麻痹可致同侧软腭、咽部感觉障碍,舌后1/3部味觉缺失;声带和软腭麻痹致声音嘶哑,病侧咽反射消失。
XI麻痹出现病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和萎缩,临床表现为不能
向对侧转颈,不能耸肩。
偶可出现耳鸣、耳聋和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villaret`s、Horner`s 、ver net`s 综合征与IX---XII神经有关;sicard 、Jackson`s 、sieben mann`s 和vernet`s为颈静脉孔周围颅内区域受影响导致;而schmiedt`s是由于第X和XI颅外区域受影响导致。
参考文献
[1]陈立华、陈凌、袁贤瑞主编,实用颅底显微外科[M].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2010:198-205
[2]德.Johannes Lang著,孙为群、滕良珠译,颅底与相关结构临床解剖图谱[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67-274
[3]刘庆良、王忠诚、于春江,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J).中华
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0-13
[4]美.Albert L.Rhoton Jr.著,刘庆良主译,颅脑解剖与手术
入路[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9-716
[5]Dichio G Fischer RL,Nelson KB:The jugular foramen.J
Neurosurg 21:447-460,1964.
[6]Hovelacque A:Osteologie.Paris,G Doin and Cie,1967,vol 2,ppp
155-156
[7]Kveton JF,Cooper MH: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jugular foramen region.Am J Otol 9:109-112,1998.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