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学思考

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反刍动物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它以反刍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摄入、消化代谢和转化利用与生产和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4、反刍动物生产的特点

(1)节粮型畜牧业

(2)物质转化效率低

(3)与人类竞争资源

(4)环境的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5)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

(6)维持食物链的正常运转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

5、瘤胃的功能:微生物消化,是发酵饲料的场所。

6、反刍: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尤其是粗饲料大多都未经充分咀嚼就呑咽进入瘤胃贮藏起来,经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再吞咽进入瘤胃,这一过程称为反刍。

7、反刍的作用:进一步切细饲料,有利于食糜中饲料颗粒的选择性排空。

8、食管沟:嘴唇状双层结构,始于贲门,延伸至网—瓣胃口,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成一中空管子,使食团穿过瘤—网胃,而直接进入瓣胃。在哺乳期的犊牛,食道沟可以通过吸吮乳汁而出现闭合,称食道沟反射。

9、网胃功能:

1、如同筛子,将随同饲料吃进去的重物滞留下来。

2、对食物起磨碎、发酵及运转作用。

10、瓣胃功能:

1、阻留食物中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细,并输送较稀部分进入后面的皱胃。

2,有较强的吸收功能。如:水分、肽、VFA、一些无机离子。

11、皱胃的功能:分泌消化液,使食糜变湿。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但不能消化脂肪、纤维素和淀粉。

12、影响瘤胃发育的因素

•微生物种群建立

•自由饮水

•肌肉组织发育

•有可发酵的底物

•组织的吸收功能

13、唾液的分泌:在采食和反刍过程中要分泌大量的碱性唾液,含有氨、钠、钾、钙、镁、磷等。唾液的分泌量与采食和反刍的时间成正比,饲料越粗,分泌量越大,唾液中的缓冲盐可以中和挥发性脂肪酸,对以稳定瘤胃pH值很重要。

14、稀释率:是指流入瘤胃的液体或固体的体积占瘤胃内液体或固体体积的百分比,一般用K表示,单位是%/h。

外流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瘤胃中流出的固体或液体的绝对量,一般用F表示,单位为ml/h或ml/d。

影响因素:

1、饲料种类。料越粗,K和F值越小。

2、饲料的加工。加工越细致,饲料中瘤胃中停留时间越短,K和F 值越大。

3、瘤胃液渗透压。是关键因素,渗透压升高可导致动物大量饮水,导致K值变大。

15、稀释率对发酵的影响稀释率提高可以提高瘤胃pH值,降低氨态氮的浓度。

稀释率提高可以减少瘤胃原虫对瘤胃细菌吞食造成的氮素无效循环,减少瘤胃细菌在瘤胃中的维持能量需要以及瘤胃细菌老化自解造成的营养物质循环,因而使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提高。

16、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

•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果胶、可溶性糖等首先是这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在各种酶的作用下降解成简单的糖类,然后这些简单的糖类迅速被微生物利用转化成丙酮酸,丙酮酸再经过发酵,生成终产物---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甲烷等。

•VFA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酦、戊酸,它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占反刍动物所需能量的60~70%,其中,乙酸和丁酸是合成乳糖的主要原料。

•葡萄糖主要用于泌乳、妊娠、肥育。

•微生物将饲料中的淀粉、纤维等分解用以合成多糖和糖原,进入小肠后,糖原被动物消化利用。

•果胶在细菌和原虫作用下迅速分解,部分用于合成微生物体内多糖。•木质素基本上不能分解。

17、含氮物的消化代谢

1)饲料蛋白质的降解和氨的形成

•饲料中的蛋白质进入瘤胃有50~70%被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其中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生成微生物菌体蛋白,另一部分在脱氨酶作用下户产生氨、VFA、二氧化碳等。

•饲料中的NPN如铵盐、尿素、酰胺在瘤胃中最终分解成氨。

•饲料中其约有40%左右的蛋白质未被降解而排入后段消化道。这些在瘤胃内未被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RBPP),或称瘤胃未降解蛋白(UDP)。

•过瘤胃蛋白和瘤胃菌体蛋白一起在真胃和小肠内被蛋白酶水解成氨基酸,被肠壁吸收用于体蛋白的合成。

2)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利用氨基酸、肽及氨合成的菌体蛋白是反刍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其合成效率除了有充足的氮源外,还需一定的碳链和能量。其中,碳链主要来源于糖、VFA和二氧化碳。能量来源于瘤胃中有机物的发酵,它是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重要限制性因素,易发酵的糖类如可溶性糖、淀粉等更有利于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此外,一些支链脂肪酸如异丁酸、异戊酸、二甲基丁酸在蛋白质合成中具有特殊作用。

3)尿素循环

•瘤胃中的氨,除了被微生物利用来合成蛋白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经瘤胃壁和后段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转变成尿素,一部分经唾液重新进入瘤胃,一部分经瘤胃壁扩散进入瘤胃,其余的经尿排出。进入瘤胃的尿素,经脲酶的作用被降解成氨,再次被微生物利用。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尿素循环。

18、瘤胃内容物特性:

(1)瘤胃的温度:瘤胃温度对瘤胃发酵影响很大,牛正常体温38.5,瘤胃的温度为38-41,平均为39.

(2)pH值:pH正常范围是6-7.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可造成pH下降,挥发性脂肪酸被瘤胃上皮吸收和随食糜流出以及唾液中缓冲盐的中和,维持了pH的稳定。影响pH的因素:日粮精粗比、日粮颗粒大小、饲喂方式

(3)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瘤胃中含氧量的指标。一般范围是-250mV~-450mV,平均-350mV.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需要厌氧环境,随采食进入的微量氧气可被很快代谢掉。大量氧气进入会造成瘤胃pH下降到6以下,动物拒绝采食或只采食少量干草。(4)瘤胃液的渗透压:渗透压以渗透摩尔表示正常的瘤胃内容物渗透压为260~340mOsm/L,平均为280.一般情况下瘤胃内渗透压比较稳定,约接近血浆水平。

19、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1、不连续采食的动物,渗透压是波动的

2、饮水会导致渗透压下降

3、精料比例越高,渗透压越高。因为精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蛋白质被降解为肽类、氨基酸和氨。

4、添加剂会造成渗透压升高。

20、渗透压对消化的影响

1、对VFA吸收的影响,越高吸收率越低。

2、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高会导致微生物脱水死亡,350~380mOsm /L时反刍就可能停止。

3、对水份吸收和瘤胃液外排的影响,越高水的吸收越慢,瘤胃液外流速度越快。

4、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的影响,越高稀释率越高,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越高。

21、瘤胃微生物:瘤胃真菌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纤维降解细菌、淀粉降解菌、半纤维素降解菌、蛋白降解细菌、脂肪降解菌、酸利用菌、乳酸产生菌、其他瘤胃细菌、瘤胃产甲烷菌瘤胃原虫:瘤胃纤毛虫、瘤胃鞭毛虫

22、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

2.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0.25-0.3%

更新,约6-12月全部更新。

3.是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23、蛋白质缺乏对动物的影响:消化机能紊乱、幼龄动物生长发育受阻、影响繁殖功能、生产性能下降。

24、蛋白质过量的危害:生产性能下降、影响瘤胃消化、影响繁殖功能、加剧热应激、增加肝肾负担。

25、蛋白质的吸收:瘤胃内的吸收:未被细菌合成氨基酸和菌体蛋白质的氨,是以非离子态被动地被瘤胃壁吸收。瘤胃壁对NH3的吸收能力极强。pH值为7时被吸收的很少,且随着pH值的下降氨的吸收逐渐减少。氨的吸收量与瘤胃内氨浓度呈正相关当瘤胃中NH3的浓度不超过100mg/L时,细菌对其利用性很高,当达到500mg/L时,大量氨被瘤胃壁所吸收尿素循环瘤胃亦可吸收少量的游离氨基酸。瘤胃降解产生的小肽除部分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也可直接通过胃壁被吸收,尤其是分子量较小的二、三肽。

小肠内的吸收:小肠对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同单胃动物一样,亦是氨基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2-3个肽键的寡肽能被肠粘膜直接吸收,或

经二肽酶等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

26、影响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饲粮组成及降解速率:植物性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变化较大,蛋白质的溶解度愈高,则降解速度愈快。饲料真蛋白质一般较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降解慢。氮与碳的同步释放能促进氮的利用。

•蛋白质的热损害:指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的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含有11%的氮,类似于木质素,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人造木质素27、非蛋白氮的利用原理: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产生的脲酶可将非蛋白氮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同时碳水化合物被大量分解为VFA和酮酸,然后氨和有效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转而形成微生物蛋白质。这些微生物蛋白质随食糜进入后段消化道后被消化为氨基酸而吸收。

28、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消化吸收及代谢

(1)VFA的产生: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一、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水解成二糖,部分进一步水解为单糖;二、二糖和单糖被瘤胃微生物摄取,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迅速的被降解为VFA (2)消化吸收:大部分VFA直接从瘤网胃吸收进入到血液中,小部分在瓣胃和真胃中吸收,只有少量进入小肠。

(3)代谢:VFA是反刍动物重要的能源物质,发酵产生的VFA被吸收后进入体组织,进行氧化功能或用于合成脂肪或葡萄糖。

一、乙酸的代谢:乙酸除了小部分由瘤胃吸收并转变为酮体外,大部分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80%进入外周循环。血液中的乙酸被组织吸收后,大部分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或用作脂肪合成。

二、丙酸的代谢:丙酸被吸收后,少量转变为乳酸,其余进入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三、丁酸的代谢:丁酸被吸收后,90%转变为酮体,生成的酮体80% 以上是β-羟丁酸,其余是乙酰乙酸和丙酮。

29、粗纤维的作用: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健康;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为动物提供大量的能量。

30、缓冲剂:一、碳酸氢钠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占精料混合料的

1.5%-

2.0%或占整个日粮干物质0.75%-1%;

二、氧化镁主要作用维持瘤胃适宜的酸度,用量一般占精料的

0.75%-1%或整个日粮干物质的0.2%-0.5%;

三、乙酸钠的作用是畜体内分解陈乙酸跟与钠离子,为乳脂合成提供脂肪前体,还能起缓冲的作用,用量为每100kg体重50g。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营养学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与功能间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以及这些营养素如何融合成配合物,并与机体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反刍动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反刍动物的健康和营养的科学,涉及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营养素的种类、含量和功能,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营养和维持反刍动物的健康。 反刍动物是牛、羊、驴、马、骆驼等动物等,它们是一类复杂的多元生物,它们的营养需求被人们称为“反刍动物营养”,这种营养 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它们有不同的比重,营养专家和畜牧业者应根据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阶段、期望的表现和当地的牧草和其他饲料等情况来制定反刍动物的营养配方。 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反刍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表现,以及这些过程与营养相关的关系。此外,还涉及对反刍动物营养饲料的研究,包括从原料到成品营养饲料的开发与生产,反刍动物营养饲料的调制,以及如何优化营养饲料的组成与品质。 反刍动物营养学还研究各种营养因子与反刍动物表现之间的关系,例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表现的影响;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的运动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脂肪对反刍动物的抗病能力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等。 此外,反刍动物营养学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饲料利用率研究,指导正确给反刍动物配种饲料,优化反刍动物的饲养状况;饲料成本

优化;营养调节,指导反刍动物的营养配合,使其达到最佳营养状态;反刍动物用药,涉及药物和营养调节间的关系,以提高反刍动物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利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可以协助农民提高畜牧业的效益,改善反刍动物的体型和表现,提高反刍动物的健康,提高出栏率和屠宰率。 总之,反刍动物营养学是一门涉及反刍动物的健康和营养的科学,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营养素的种类、含量和功能,反刍动物营养配方的设计、饲料利用率研究、营养调节、反刍动物用药等。研究反刍动物营养学可以指导农民正确给反刍动物配种饲料,提高畜牧业的效益,改善反刍动物的表现,提高反刍动物的健康,提高出栏率和屠宰率,为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体外产气法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

体外产气法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 王芳;徐元君;牛俊丽;赵勐;张养东;张开展;卜登攀 【摘要】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定反刍动物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饲料原料包括3种能量饲料(玉米、玉米皮、麸皮)和3种粗饲料(苜蓿草粉、苜蓿干草、 玉米秸秆),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种饲料原料2、6、12、24 h累积产气量、体外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降解率,并分析不同类型饲料发酵动力学参数及发酵动力学 与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能量饲料中,玉米体外发酵24 h的产气量(GP24)、理论最大产气量(A)最高,产气曲线的平滑度(B)与其他能量饲料相比没有 显著差异(P>0.05);玉米的干物质降解率(DMD)最高,玉米皮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最高,麸皮的粗蛋白质降解率(CPD)最高;粗饲料间GP24差异不显著(P> 0.05),苜蓿草粉的GP24、A、DMD、CPD均最高,而粗饲料间B部分差异不显著(P>0.05);GP24和A与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灰分(As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不同类型饲料间产气量及动 力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能够为奶牛日粮配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6(043)001 【总页数】8页(P76-83) 【关键词】体外产气法;能量饲料;粗饲料;营养价值 【作者】王芳;徐元君;牛俊丽;赵勐;张养东;张开展;卜登攀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 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学思考 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反刍动物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它以反刍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摄入、消化代谢和转化利用与生产和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4、反刍动物生产的特点 (1)节粮型畜牧业 (2)物质转化效率低 (3)与人类竞争资源 (4)环境的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5)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 (6)维持食物链的正常运转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 5、瘤胃的功能:微生物消化,是发酵饲料的场所。 6、反刍: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尤其是粗饲料大多都未经充分咀嚼就呑咽进入瘤胃贮藏起来,经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再吞咽进入瘤胃,这一过程称为反刍。 7、反刍的作用:进一步切细饲料,有利于食糜中饲料颗粒的选择性排空。 8、食管沟:嘴唇状双层结构,始于贲门,延伸至网—瓣胃口,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成一中空管子,使食团穿过瘤—网胃,而直接进入瓣胃。在哺乳期的犊牛,食道沟可以通过吸吮乳汁而出现闭合,称食道沟反射。 9、网胃功能: 1、如同筛子,将随同饲料吃进去的重物滞留下来。 2、对食物起磨碎、发酵及运转作用。 10、瓣胃功能: 1、阻留食物中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细,并输送较稀部分进入后面的皱胃。 2,有较强的吸收功能。如:水分、肽、VFA、一些无机离子。 11、皱胃的功能:分泌消化液,使食糜变湿。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但不能消化脂肪、纤维素和淀粉。 12、影响瘤胃发育的因素 •微生物种群建立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表

反刍动物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 饲料名称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 物% 钙% 磷% 消化能(兆焦/千克)综合净能(兆焦/千克) RND千克 NND千克产奶净能(兆焦/千克) 大麦青割 甘薯藤 黑麦草 苜蓿 沙打旺 象草 野青草 狗尾草 玉米秸青贮 冬大麦青贮 苜蓿青贮 甘薯蔓青贮 甜菜叶青贮 甘薯片 胡萝卜 马铃薯 甜菜 羊草 苜蓿干草 野干草 干黑麦草 碱草 大米草 玉米秸 小麦秸 稻草 谷草 甘薯蔓 花生蔓 玉米 高梁 大麦 稻谷 燕麦 小麦 小麦麸 玉米皮

高梁糠 黄面粉 大豆皮 豆饼 菜籽饼 胡麻饼 花生饼 棉籽饼 向日葵饼高梁酒糟玉米酒糟啤酒糟 粉渣 马铃薯粉渣甜菜渣 酱油渣15.7 13.0 18.0 26.2 14.9 20.0 18.9 25.3 22.7 22.2 33.7 18.3 37.5 24.6 12.0 22.0 15.0 91.6 88.7 85.2 87.8 91.7 83.2 90.0 89.6

90.7 88.0 91.3 88.4 89.3 88.8 90.6 90.3 91.8 88.6 88.2 90.2 91.1 87.2 91.0 90.6 92.2 92.0 89.9 89.6 92.6 37.7 21.0 26 15 15 8.4 24.3 2.0 2.1 3.3 3.8 3.5 2.0 3.2 1.7 2.4 2.6 5.3 1.7 4.6

1.1 1.6 2.0 7.4 11.6 6.8 17.0 7.4 12.8 5.9 5.6 2.5 4.5 8.1 11.0 8.6 8.7 10.8 8.3 11.6 12.1 14.4 9.7 12.1 9.6 9.5 18.8 43.0 36.4 33.1 44.6 32.5 46.1 9.3 4.0 8.10 2.8 1.0 0.9 7.1 0.5

第十章反刍动物营养实验技术-图文

第十章反刍动物营养实验技术-图文第一节人工瘤胃技术 一.人工瘤胃技术概述 人工瘤胃技术是体外研究瘤胃微生物营养与代谢的一类技术方法,又称瘤胃模拟培养法。由于人工瘤胃技术不受试验动物的限制,可以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早期的人工瘤胃技术主要应用于较简单的研究目的。如Woodman和Evan(1938),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证实纤维素在瘤胃内降解的唯一中间产物是葡萄糖,终产物是VFA和乳酸。Quin(1943)用体外法研究了不同碳水化合物瘤胃发酵的产气量。Pearon和Smith(1943)用体外法研究了瘤胃微生物对尿素的利用等。McDougall(1948)关于绵羊唾液矿物质组成的研究在人工瘤胃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之后的各种人工瘤胃系统人工唾液的配制均参照了McDougall的研究结果。早期的人工瘤胃发酵装置比较简单,不少装置仅是在厌氧的条件下对瘤胃液进行简单的培养。由于发酵产物在系统内的不断积累,这类系统不能用于要求长时间发酵的研究工作,通常有效的发酵时间为12~24小时。Louw于1949年设计了一套带有透析系统的人工瘤胃装置,将瘤胃液和底物放入渗析袋或半透膜中,然后悬浮在缓冲液内。该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将底物和发酵终产物分离开,延长了有效发酵时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人工瘤胃技术在牧草有机物和纤维素瘤胃降解研究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用人工瘤胃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不同牧草以及牧草与纯纤维体外降解速度比较;牧草颗粒大小对体外降解速度的影响;体外评定牧草营养价值;用体外牧草发酵测定结果预测体内发酵

等。这一阶段的人工瘤胃装置也趋于复杂,以更加接近瘤胃发酵的真实情况。如Donfer使用的发酵装置由32个发酵瓶组成,每个发酵瓶的容积为90ml,装入的发酵液容量为50ml。每个瓶均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以每分钟160个气泡的速度向瓶内通入二氧化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的深入,人工瘤胃技术开始应用于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评定。1972年,BenBraver发现体外培养法中的氨浓度与瘤胃内氨浓度有很好的相关,并用短期培养法对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进 行了评定。Monhadeva(1979)、Broderik(1978,1979)用短期培养法评定了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的产量。Road(1983)根据瘤胃产气量与氨利用量之间的关系,用能量、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计算了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我国的吴毓群(1988),任鹏(1989)等分别用短期发酵法和持续发酵法测定了饲料蛋白质与干物质的降解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工瘤胃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研究营养物质对瘤胃微生物合成量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匹配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因难以控制瘤胃内环境而不能在体内进行,例如进行瘤胃NH3浓度与瘤胃微生物合成量关系的研究由于瘤胃和动物本身对NH3浓度有调节作用,这样就不能根据不同NPN在瘤胃内NH3浓度的差异和消失速度判断NPN的优劣。人工瘤胃技术由于容易实现试验条件的控制而具有体内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时期人工瘤胃装置以可控性持续动态发酵的模拟装置为主,中国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RSⅠ—Ⅱ型瘤胃持续动态模拟装置即属此类型。二.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测定瘤胃产气量 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不同的设计,其共同特点是静态发酵,不对底物和产物进行分离,因而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但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分类:养殖业技术/动物生物学原理与饲养技术适用范围:不限 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营养性单糖,是所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动物细胞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不仅是动物代谢(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乳腺等)的唯一能源,而且还是合成脂肪代谢所必须的还原性辅酶(nadph)以及合成乳糖和乳脂的前提物。葡萄糖供应不足,牛易发生酮病,妊娠羊易发生毒血症,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维持动物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的主要特点是以机体内源生成葡萄糖为主(孙海洲,卢德勋,1999),因此,研究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问题,就必须关注反刍动物消化道层次和组织代谢层次的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allen等,1995)。 1 反刍动物机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及可代谢葡萄糖(mg)的提出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饲料中的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吸收;二是由非糖物质转化合成的葡萄糖即糖源异生。后者在反刍动物体内占主要地位,而丙酸是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除此之外,蛋白质也是体内重要的葡萄糖来源,除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可转化为葡萄糖。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卢德勋(1996)、孙海洲(1999)分别提出和测定日粮的可代谢葡萄糖(metabolizable glucose,mg)即指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后吸收,能够为动物本身代谢需要提供的可利用葡萄糖总量。它包括两部分,即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poeg)和过瘤胃淀粉提供的外源葡萄糖(bseg)。 2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生成 2.1 内源葡萄糖的生成 2.1.1 丙酸为反刍动物体内内源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bergman(1983)的研究表明,丙酸是反刍动物葡萄糖的主要来源,90%吸收进入门静脉的丙酸由肝脏摄取并转化,只有少量的丙酸由肾脏转化为葡萄糖,而乙酸、丁酸和长链脂肪酸都不能净合成葡萄糖。丙酸转化为葡萄糖的途径为:丙酸先经辅酶a、atp、生物素和维生素b12的作用变成活性脂肪酸(甲基丙二酰辐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最后转出线粒体,在细胞液中变成草酰乙酸,再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逆糖酵解合成葡萄糖。大量研究表明,对饲喂良好的绵羊每天大约产生1m的丙酸,如果全部转化为葡萄糖,大约可生成0.5m葡萄糖(约90g),刚好满足动物的需要。但用14c标记的丙酸测定表明,实际只有一半丙酸的碳原子转变为葡萄糖。reynolds等(1988)采用门静脉和肝静脉导管技术研究发现,自由采食的泌乳奶牛中55%的肝葡萄糖合成量是有丙酸提供的,l-乳酸和氨基酸提供17%和16%。 2.1.2 影响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的因素 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及其丙酸生成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反应过程,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王中华等(1999)利用14c-丙酸和14c-葡萄糖的示踪法研究表明,不同乙酸:丙酸比例对糖的异生有一定影响。随着瘤胃灌注乙酸:丙酸比例的升高,葡萄糖的合成加快和丙酸用于糖异生的比例增加。日粮结构也影响vaf产量和比例,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量主要影

反刍动物的营养物质代谢分析

反刍动物的营养物质代谢分析 对反刍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机理进行了分析论述,探讨三大营养物质对反刍动物机体合成的重要性。 标签:反刍动物;营养物质 反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瘤胃內栖居的厌氧微生物利用日粮蛋白降解产生的氨、肽和氨基酸作为氮源、利用日粮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ATP分别作为碳架和能量合成微生物蛋白(MCP)。MCP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氮源供应者,能提供蛋白需要量的40%-80%),MCP合成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包括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及常量元素等,而维持微生物生长最主要的营养源是能量和蛋白质。了解瘤胃MCP合成的因素对于进一研究动物营养调控技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反刍动物的定义 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就是有反刍现象的动物,通常是一些草食动物,因为植物的纤维是比较难消化的。 反刍动物的消化分两个阶段: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在解剖学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反刍动物的胃分为四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小肠进行吸收。 2 三大营养素的代谢机理 2.1 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机理及研究热点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单胃动物又有很大的差异。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肽和氨基酸,其中多数氨基酸又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微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氨与一些简单的肽类和游离氨基酸,又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如果饲喂的蛋白质含量过高,降解的氨会在瘤胃积聚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多余的氨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并在肝中转变成尿素。饲料供给的蛋白质少,瘤胃液中氨浓度就很低,经血液和唾液以尿素形式返回瘤胃的氮的数量可能超过以氨的形式从瘤胃吸收的氮量,在瘤胃中可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质。因此,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有一种“调节”作用,能使劣质蛋白质品质改善,优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降低。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

纤维素分解菌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研究进展_1

纤维素分解菌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仍以玉米秸秆等粗饲料作为反刍动物的部分能量来源。由于这类饲料质地粗硬、适口性差,导致反刍动物采食量降低,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很多研究人员对如何提高这类粗饲料的消化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实际上就是研究瘤胃内微生物如何利用粗纤维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瘤胃内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影响其降解能力的因素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瘤胃内存在的几种主要纤维素分解菌及生物学特性。 瘤胃内主要的纤维分解菌包括白色瘤胃球菌、黄化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另外还有一部分次级纤维分解菌,它对纤维降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瘤胃球菌 瘤胃内起降解作用的主要是白色瘤胃球菌和黄化瘤胃球菌。现已证明,这两种瘤胃球菌是反刍动物瘤胃中降解植物细胞壁活性最高的严格厌氧不运动的革兰氏阴性菌。白色瘤胃球菌可发酵纤维素和纤维二糖,黄化瘤胃球菌可利用的碳源为纤维素和纤维二醇。研究表明,白色瘤胃球菌可产生一种纤维素酶类并释放于培养基中,最适pH值为6.0~6.8,最适温度为45℃。从白色瘤胃球菌分离得到单一的低分子量细胞外内切纤维素酶和与细胞壁结合的高分子量聚合体(1.5×106)。酶分子量大小依赖于细胞培养状态,当培养基中无瘤胃液时,或当生长达到饱和阶段时主要产生低分子量酶,而在瘤胃液

或纤维二糖培养基上,主要产生高分子量聚合体,此两种酶均无明显水解晶体纤维素的能力。研究者研究了黄化瘤胃球菌纤维素酶的特征,酶的最适pH值为6.4~6.6,最适温度为39℃~45℃。在细菌快速生长阶段,纤维素酶呈细胞结合状态,但在饱和生长阶段则成游离状态,在限制氨和纤维二糖的连续培养基中均能产生内切纤维素酶。 产琥珀酸丝状杆菌 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运动,纤维分解活性很高,只能以葡萄糖、纤维二糖、纤维素和果胶作为碳源。同两种瘤胃球菌相比,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对抗生素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当动物饲喂抗生素时,该菌成为瘤胃中占主导地位的纤维降解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能产生高水平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是降解重钙化纤维素如棉花粗纤维素酶活性最强的细菌之一。内切纤维素酶分子量为64400,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39℃,该酶可水解酸膨胀纤维素,主要水解产物为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 纤维素分解菌的降解机制 瘤胃微生物消化纤维是一个连续的有机过程,通过微生物与粗纤维的附着、粘连、穿透等一系列作用,然后通过分泌各种酶类将纤维的各组分进行分解。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进食后不久就很快地和饲料颗粒连接并黏附。最近研究证实,细菌和原虫通常在反刍动物采食后5分钟即与植物组织相黏附,这种黏附主要靠物理、化学作用力如范德华作用力来完成。瘤胃微生物可分泌一系列的纤维素降解酶,在这些酶的共同作用下,纤维素被逐步降解为能被宿主动物所利用的单

反刍动物的饲料蛋白质评定体系

反刍动物的饲料蛋白质评定体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反刍动物的饲料蛋白质评定常用粗蛋白质或可消化粗蛋白质为主要指标。由于粗蛋白质含有不同数量的非蛋白氮,故也曾经使用真蛋白,但这样就完全忽视了非蛋白氮的营养作用。可消化蛋白质曾广泛用于评价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但目前基本上不用,其原因主要是瘤胃微生物的蛋白质降解和合成作用。瘤胃微生物负责寄主动物的能量供应,主要通过将饲粮碳水化合物转换成乙酸、丙酸和丁酸。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微生物必须生长和繁殖,这就必然有大量的微生物蛋白质合成。而这些蛋白质合成的氮来源主要是来自饲料蛋白质降解后生成的氨基酸、多肽和氨。作用于饲粮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只利用氨,而作用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其氮来源65%是氨基酸和多肽,其余35%是氨。近年来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常用的指标有饲粮氮的降解率和可代谢蛋白质等。 (一)饲粮氮的降解率饲粮氮可以根据其在瘤胃的可降解性分为快速可降解部分、可降解部分和不可降解部分(表3-6)。 1.降解率的体内测定需测定饲粮摄入氮(FIN)、内源氮(EN)、通过十二指肠的来源于饲粮的非氨态氮(NAN)和微生物氮(MIN)。这样饲粮氮的降解率(Dy)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Dy=1-FIN EN MIN NAN) (+ - (3~23) 表3-6 瘤胃降解和小肠消化的日粮氮组分 (资料来源:Chalupa and Garnsworthy,1994, Recent advances in animal nutrition) 双指示剂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会使测定结果有较大误差。内源氮随动物种类和饲养水平不同有一定差异,约占50~150 g/kg,常用 150 g/kg 作为估计值。尽管这一方法不十分准确,但是目前测定氮降解率绝对值的唯一可用的方法,且用作检验其他测定方法准确性的标准。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是指那些能够进行反刍消化过程的动物,典型的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鹿等。这些动物拥有特别的胃部结构,可以将粗糙的纤维素食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质和能量。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独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反刍动物的营养。 首先,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非常复杂。它们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网胃、书本和泌乳腺。当反刍动物吃下食物时,食物首先进入瘤胃中进行预消化。然后,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进入口腔,反刍动物通过咀嚼和吞咽将食物送入口腔中,然后进入网胃进行进一步消化。在网胃中,食物被分解成更小的粒子,然后再次进入口腔,最后进入书本和泌乳腺进行终端消化和吸收。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包括干草、青贮料和谷物。干草是反刍动物最重要的饲料来源之一,它富含纤维素和能量。当干草进入反刍动物的瘤胃时,它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和挥发性脂肪酸。这些有机酸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并维持瘤胃的酸碱平衡。青贮料是指通过发酵保存的植物,它富含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青贮料可以增加反刍动物的饲料多样性,使其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谷物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谷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酶和微生物,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共生,它们可以帮助反刍动物消化谷物。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分为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和纤维素。能量是反刍动物维持生命和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是组成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是由

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壁形成,它不能被反刍动物自身消化吸收,但可以为瘤胃中的微生物提供能量。微量营养素主要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是维持反刍动物各种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无机物质。维生素则是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有机物质。 为了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饲养者需要注重饲料的选择和搭配。例如,在牛场中,牛主人通常会根据牛的品种、年龄和生理阶段选择适合的饲料。对于母牛和青年牛,饲料一般以青贮料和谷物为主,这样可以满足它们对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的需求。而对于奶牛,饲料中需要添加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以支持它们产奶的需求。此外,为了保持反刍动物的胃肠健康,饲养者还需要定期添加益生菌和酵母制剂,以促进瘤胃和网胃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的营养学是指它们的营养需求,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一类研究。由于它们的特殊饮食习惯,反刍动物有着独特的营养需求和对营养的健康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反刍动物营养学的研究。 反刍动物包括草原动物、家畜和家禽等,它们通常以各种草料及其制品作为主要营养来源。这些动物的营养状况与它们摄取的各种营养成分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候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状况也有影响。因此,了解反刍动物营养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设计营养配方,及时发现反刍动物饮食不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 多种营养素是反刍动物的关键营养素,它们的含量和比例是反刍动物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氮素、磷素是反刍动物营养状况的关键营养素,氨基酸是动物体内构成蛋白质的必需物质,而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钠、钾等,及维生素等有机物,是反刍动物的关键营养素。 确定反刍动物营养需求的途径有多种,包括非研究观察法、实验室分析法、静态模型法、动态模型法以及免疫学法等。其中,实验室分析法是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它提供营养分析结果,能为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有效根据。 此外,为了更好地针对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研究者也可以利用动态模型把反刍动物的营养状况与草料营养特性、草料采收量等因素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反刍动物的营养健康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免疫学方

法来研究反刍动物的营养状况。这种方法利用反刍动物体内抗原反应的变化来检测反刍动物营养状况,从而可以对反刍动物的营养提供及时、精确的监控信息。 总之,反刍动物营养学是一门涉及反刍动物营养需求,营养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它的关键是提供科学的营养解决方案,确保反刍动物的营养健康。科学的营养管理,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反刍动物的产量,改善它们的生活质量,为反刍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反刍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

反刍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首先,反刍动物对于粗纤维消化率的调控是通过选择高纤维饮食实现的。反刍动物在选择食物时会偏好选择高纤维的植物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对它们的消化系统更有益。高纤维饮食可以提供更多的纤维素和其他纤维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增加胃部的体积和提供更多的细菌菌群生长的表面积。此外,高纤维的饮食也可以通过增加颗粒物质的发酵和运动来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 其次,反刍动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调节粗纤维的消化率。微生物在动物的瘤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消化的糖类。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它们通过产生纤维素酶和其他消化酶来降解纤维素,从而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此外,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还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酸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反刍动物。 再次,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通过食物消化适应来调节粗纤维的消化率。食物消化适应是指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对于不同食物成分的适应能力。例如,当反刍动物的饮食中含有较高水分和短链纤维素时,它们的肠道对这些成分可以有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此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还可以通过调整胃部的酸度和胃肠道的蠕动来适应不同的食物成分。 最后,营养调控措施还包括适当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预处理。适当的饲养管理可以提供良好的饲料品质和饲料供应,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饲料预处理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改变食物的结构和成分,从而增强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和反刍动物的消化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反刍动物对于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包括选择高纤维饮食、微生物发酵、食物消化适应、饲养管理和饲料预处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纤维素的降解和消化,确保反刍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浅谈反刍动物营养

浅谈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是一类独特的动物,它们通过特殊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利用植物纤维,从而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有一些特殊之处,本文将从饲料的选择、饲养管理以及常见营养缺乏症等方面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进行探讨。 一、饲料选择 反刍动物主要以植物纤维为主要饲料来源,植物纤维的消化需要依赖共生菌群的帮助。为了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饲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1. 粗饲料:粗饲料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饲料来源,如青草、绿豆秸秆等。粗饲料富含纤维,能够提供丰富的消化纤维物质,

促进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功能发挥。此外,粗饲料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2. 浓饲料:浓饲料主要是由谷物、饲料豆类和油料等组成,如玉米、大豆等。浓饲料较为富含能量,能够为反刍动物提供丰富的能量来源,满足其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3. 蛋白质饲料:反刍动物需要蛋白质作为体内结构和代谢的基础。适量的蛋白质饲料能够促进反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肉、奶产量等。常见的蛋白质饲料有豆粕、棉籽饼等。 二、饲养管理 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对于其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需水需盐、饲喂方式和饲养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需水需盐:反刍动物的饮水量和盐的需求较大,特别是热天气或哺乳期的需求更加旺盛。合理的饮水和盐的供应对于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的代谢功能十分重要。 2. 饲喂方式:反刍动物的饲喂方式主要分为自由放牧和圈养喂养两种。自由放牧可以使反刍动物获得丰富的天然饲料,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而圈养喂养则可以更加方便对反刍动物进行管理和控制。 3. 饲养环境:反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适宜的饲养环境对于其健康和生产性能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合理搭建舒适的栏舍和合理管理粪便是保持饲养环境优良的重要措施。 三、常见营养缺乏症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营养学 引言 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动物的营养需求和摄入途径,以优化它们的饲养和养殖条件。本文将介绍反刍动物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 在理解反刍动物的营养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消化系统。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瘤胃、网胃、沟胃和真胃。 瘤胃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一个部分,它起到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瘤胃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反刍动物吸收的营养物质。这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被称为反刍。

网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二个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过滤和液体 吸收。食物在瘤胃中进行反刍后,通过槽的运动进入到网胃中。网胃内的物质会被分离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固体部分会形成食糜,液体部分则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中。 沟胃 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三个部位,它是一个紧贴在 真胃之前的结构。沟胃与网胃类似,也起到过滤和吸收的作用。沟胃将食物进一步处理,并将其分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真胃 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部位。在真胃中,食 物被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真胃分为底胃和大网胃两部分,底胃负责分泌消化酶,大网胃为食物的储存和进一步消化提供空间。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反刍动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纤维素和淀粉。纤维素是 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淀粉则可以直接被反刍动物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 蛋白质是反刍动物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 物质。反刍动物通常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产物来获取蛋白质。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来源有所不同。 脂肪 脂肪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能量的主要 来源之一。脂肪还可以帮助动物吸收和利用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 反刍动物需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生 理功能。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和比例有所不同。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常见的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铁和锌等。

反刍动物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田桂平 【摘要】维生素是维持反刍动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因此,众多研究者都对反刍动物的维生素营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反刍动物维生素营养研究成 果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信息》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4页(P42-45) 【关键词】维生素;反刍动物 【作者】田桂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畜牧兽医管理中心,孝义 032300 【正文语种】中文 维生素是饲料中一类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有机化合物,是反刍动物维持正常的生命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类特殊营养物质。虽然反刍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低,但它却对调节和控制新机体陈代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健康、发育、繁殖、免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每一种维生素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相互之间无法替代,所以饲料中任何一种维生素缺乏都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导致特异性缺乏症[2]。因此维生素营养对反刍动物十分重要,以下将对近 年来反刍动物维生素的营养研究进行综述。 维生素是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醇、酯、胺、酸、酚式醛等不同结构,因而

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也存在区别,根据溶解性的不同可以把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常用的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泛酸和维生素B12等。 脂溶性维生素大量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如鱼粉、肝脏、鱼肝油、卵黄等。此外,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以作为维生素 A 源。青干草是维生素 D 植物性饲料重要来源。维生素E大量存在于各种植物油中。甘蓝叶是维生素 K1的良好饲料来源。但是受经济等多方面条件制约,饲料中的动物性原料比例较小,植物性原料种类单一导致动物体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从而引起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反刍动物由于其独特的瘤胃微生物系统使得其自身可以合成B族维生素。有研究表明,反刍动物的瘤胃可以合成核黄素、维生素B6、硫胺素、泛酸、生物素和叶酸[3]。传统上认为,反刍动物体内产生的 B 族维生素已经可以满足其自身的需要, 所以对于反刍动物的维生素补充主要是集中在脂溶性维生素。但是大部分未经包 被的脂溶性维生素在瘤胃中被微生物消化利用,只有少量维生素能够真正被动物机体吸收,因此脂溶性维生素在反刍动物上的利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1]。 3.1 维生素A 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不饱和一元醇,是反刍动物所必需的 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瘤胃微生物不能合成,必须由日粮中添加或提供维生素A 原。植物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 A原,动物可以将其转化为维生素 A,其中以 β-胡萝卜素效价最高,但各种动物对其转化率不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 A 影响动物繁殖能力、机体免疫机能和动物的生产性能,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 A原与维生素 A 既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作用。李军涛[4]等 研究发现在安格斯×秦川黄牛阉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 A,结果发现,

小肽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小肽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机体的主要成分,在动物营养中占重要地位。在蛋白质营养研究中,氨基酸代谢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动物蛋白质的需要即是对氨基酸的需要的理论一直指导着蛋白质的消化代谢研究与生产实践。传统的代谢模型认为:蛋白质必须水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利用。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 不同来源的饲料在氨基酸利用率上存在差异(Baker,1977;Edmonds等,1985) 。而且当动物采食按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的纯合日粮或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时, 不能达到最佳生产性能;(Pisulewski,Okorie,1981;VanNevel,1980)。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肽可在胃肠道被完整吸收和动物对肽存在着特殊需要的观点(Farrell,1991;Webb,1990)。近年来,对寡肽(OP)特别是小肽(SP)的吸收机制、吸收途径、组织利用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肽与FAA在吸收、代谢上作用不同,其中小肽氨基酸的迅速吸收及其对内分泌等的作用,可能进一步影响动物的氮沉积及组织蛋白质周转代谢(Funabiki 等,1990)。 1. 肽吸收的特点 大量吸收试验表明, 小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载体不易饱和, 且各种肽之间运转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等特点(Addison等, 1975;Ganapathy等1982; Matthews,1987;Miller等,1984)。因此动物对肽中氨基酸的吸收比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更迅速、更有效。猪、鸡十二指肠灌注试验表明, 肽混合物中除蛋氨酸外, 出现在肝门静脉的其他氨基酸都比灌注相应游离氨基酸混合物的时间更早, 吸收峰更高(乐国伟等,1997;王佳丽等,2003)。对反刍动物来说,肽的吸收有两种不同的途径, 即肠系膜系统(MDV)和非肠系膜系统(NMDV) (Webb,1993)。其中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所吸收的物质进入肠系膜系统; 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和十二指肠吸收的物质进入非肠系膜系统。 1.1 瘤瓣胃肽的吸收机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