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关于DIC的定义、临床、实验室标准与其计分系统

关于DIC的定义、临床、实验室标准与其计分系统
确地描述则迟至 2 0世 纪 。 因 此 时 已 明 了 DI C的 基 础 病 因, 洞
个微 血管 系统获得性炎性或非炎性疾患。 微血管 系统应视 为一传 递器 官. 由 血液与 血管结 掏 ( 它 与 血液接触 ) 成. 组 后者包 括单 核细 胞 与内皮 细胞。DI C分 会提 出: 微血管系统 实为一 明显生 理器官, 其功 能受 到损伤 时 可 在 能扭转. 而使止血调 节作用 放大, 为 自身功 能衰 竭 的炎性 恶 成
悉其凝 血机制 . 以及有较 好 的实验 检测 手段 与项 目l 资应用。 = 上 虽然 DI C的一般概念 已为多数医者所熟知. 但精确地描述此综 合征 . 一个好 的工作化 定义, 有效 的计 分诊断 尚未 建立。为此, DI C的 S C分会于 2 0 S 0 0年极尽全 力. 集各专 家之共识 . 以期达
脓毒血症/ 严重感染 ( 任何微生物) 创伤( 多发性剖恬 . 神经损伤, 脂肪栓塞
D C的习俗诊断有以下 临床 与病理生理特征 :1 开始 由于 I ()
大 面 积 的 局部 或全 身 炎症 反 应 . 多 十 炎 症 区 与 血 管 细 胞 释 放 使 体 内 蛋 白 酶 、 胞 目 子 与激 素 , 细 导致 微 血 管 内 皮 广 泛 地 损 伤 。
器官毁坷( 重胰腺爽) :严
恶 性 肿 瘤
宴 悻 瘤 骨 髓 增殖 / 巴增 殖 , 淋 恶性 疫 患
产 科 不 幸 羊 水 栓 塞
() 2 伴随症征出现 : ①血管扩张 、 内皮细胞问丧 失紧密 的联接致
毛 细 管 渗糯 与体 克 ; 调 节 失 控 . 血 恬 化 量 凝 血酶 生 成 伴 ② 凝 大 微 血 栓 局 部 形成 , 从 起 始 的 损 伤 部 位 迁 移 至 远 处 , 致 组 织 并 导 缺 血 与 多 发 性 畦 器 功 能 衰 竭 ; 继 发 性 血 小 板 与 凝 血 固 予 消 ◎ 耗 , 致 出血 ( 括组 织 内出 血 ) 导 包 。 鉴 于上 一前 题 .S /s H 一 致 同 意 将 D; 的 定 义 修 订 如 S C IT C 下 :DI “ C系 不 同 病 因 导 致 局 部损 害而 出 现 血 营 内 凝 血 为 特 征 的 一 种 继 发性 练 台 征 , 既 可 由微 血 管 系 统 受 损 而 引 起 . 可 它 亦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引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以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消耗性凝血及出现难以控制的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感染、创伤、肿瘤等疾病。

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所以DIC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一直是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

凝血检验指标作为DIC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对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一、DIC的诊断标准对于DIC的诊断常采用WHO的标准,在满足下列条件中,即可诊断为DIC:1.有一种明确的病因(创伤、感染、肿瘤等);2.血浆纤维蛋白原(FDP)或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3.凝血酶原时间(PT)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或者纤维蛋白原降低;4.血小板计数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

以上标准对于DIC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DIC 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在实际临床中通常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作用1. 血浆纤维蛋白原(FDP)和D-二聚体FDP和D-二聚体是体内纤溶系统活化的产物,DIC患者几乎常常存在有纤溶系统的活化。

临床上,FDP和D-二聚体的测定是目前反映DIC早期纤溶活化的重要检验指标。

FDP 和D-二聚体的测定能够对DIC进行早期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FDP和D-二聚体的半衰期短,且易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在DIC的诊断中,FDP和D-二聚体的单一测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反映外源凝血和内源凝血的重要指标。

DIC时,外源凝血通路和内源凝血通路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PT和APTT通常会延长。

DIC的诊断与评价

DIC的诊断与评价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查和观察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DIC的典型症状。
临床评估
实验室检查
特殊检查
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确定凝血障碍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如纤溶活性检测、凝血因子消耗试验等,有助于进一步确诊DIC。
03
02
01
03
CHAPTER
DIC的评价
包括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
dic的诊断与评价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DIC概述DIC的诊断DIC的评价DIC的预防与治疗DIC的预后与随访
01
CHAPTER
DIC概述
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由于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导致全身各部位出血、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DIC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受到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因素的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形成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最终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和出血。
CHAPTER
DIC的预后与随访
病情严重度评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DIC的预后。
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定期复查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血栓栓塞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关注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03
04
包括补充血容量、稳定内环境、纠正酸碱平衡等措施,以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针对引起DIC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肿瘤、抗免疫等。
在DIC的不同阶段,根据凝血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紊乱性疾病,常常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DIC表现为异常活化的凝血过程导致全身性小血管中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引起出血的倾向。

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要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DIC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凝血异常和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紫癜、黏膜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碎片(schistocytes)的存在,都有助于DIC的诊断。

此外,了解患者的病因也对诊断DIC至关重要,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DIC的治疗主要分为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首先,需及时识别和处理DIC的病因,如治疗感染、手术或化疗等。

其次,通过控制凝血,减慢或停止凝血过程的进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这可以通过静脉给予肝素、凝血酶抑制剂等药物来实现。

对于出血倾向,需要进行积极的出血控制。

在血小板计数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输注血小板来解决。

对于DIC伴有广泛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悬液。

此外,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浓缩液。

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和控制凝血外,还应提供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维持液体平衡、促进组织修复、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等。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诊断上,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进行评估。

治疗上,需要同时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按照其具体情况来制定,并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DIC

DIC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2.分期根据DIC的病例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一)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微血栓大量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同时因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XIIa 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使大量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上FDP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大大增强,故此期出血十分明显。

3.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导致凝血及纤溶异常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DIC的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 要在病程中多次进行评估和诊断。同时,前DIC是 指DIC的前驱状态,其诊断需要关注高凝状态的评 估和早期干预治疗。
04
前DIC的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 疾病,如感染、恶性 肿瘤、手术、创伤等 。
血小板计数下降,凝 血酶原时间延长,纤 维蛋白原降低等。
前DIC是指DIC发生前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状态,是DIC发生的高危状态,需要早 期识别和干预。
DIC及前DIC的定义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 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
前DIC
DIC发生前的凝血功能异常状态, 是DIC发生的高危状态。
02
DIC的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级联反应是指血液从液态转 变为凝态的一系列反应,是人体
详细描述
针对可能引发DIC及前DIC的各种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产科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和控制。通过有效 治疗和控制原发病,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凝血活性,从而预防DIC及前DIC的发生。
早期识别与干预
总结词
早期识别与干预是预防DIC及前DIC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疾病进展 的风险。
实验室诊断标准
01
血小板计数下降,一般 低于100×10^9/L。
02
03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 般超过正常对照的3秒以 上。
纤维蛋白原减少,一般 低于2.0g/L。
04
纤溶指标异常,如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FDP) 升高、D-二聚体阳性等 。
综合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诊断标准。 需要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

DIC的诊断与治疗说明

DIC的诊断与治疗说明

DIC的诊断与医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峻疾病根底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

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

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开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一、DIC的定义ISTH/SSC202X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峻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其往往继发于严峻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产科并发症、严峻输血反响和中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因此DIC的诊断与医治也围绕于此。

同时这肯定义还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②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③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二、DIC的诊断1.引起DIC的原发病DIC定义指出DIC是“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因此诊断DIC的前提是确定导致DIC原发病的证据,如败血症、严峻创伤、肿瘤、病理产科等是DIC几大常见病因。

无根底疾病的DIC诊断不能成立。

2.临床表现DIC原发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患者有严峻根底疾病情况下,临床医生在诊治专科根底疾病时,易无视DIC早期表现,错失DIC抢救的黄金时机,因而临床医生应在以下病症出现时提高警惕:不明原因的呼吸浅快、低氧血症;少尿、无尿;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坏死;注射、穿刺部位大片瘀斑或出血不止;产科倾倒性大出血等。

DIC实验室诊断

DIC实验室诊断

研究血栓与止血性疾病与临床各类疾病
特 别 是 临 床 各 类 疾 病 引 起 的 DIC 或 前
DIC(Pre-DIC) 状 态 的 发 病 机 制 , 诊 断 和
防治方面有重要价值,现将较为常用的
方法介绍如下:
(一)内皮细胞受损标志物检测
1、内皮素(ET-1)检测: 临床意义:内皮素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收缩
箱、到时未立即观察结果等,均会导致假阴性 结果。
3.若水浴温度太低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过低, 都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 [参考值] 正常人3P试验阴性。
•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DIC的早期或中期;但 本试验假阳性常见于大出血(创伤、手术、咯 血、呕血)和样品置冰箱后测定等。阴性见于 正常人、DIC晚期和原发性纤溶症。如用连续 稀释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SDPST), 其结果较3P试验敏感。
• e. AT-Ⅲ活性<60%(不适用肝病)或蛋 白(PC)活性降低。
• f.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 <200ml/L。
• g. 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备)。
• h. 血 浆 内 皮 素 -1 ( ET-1 ) 水 平 >80pg/ml 或 凝 血 酶 调 节 蛋 白 ( TM ) 较 正常增高二倍以上。
• 1、 蛋白C(PC)测定 • 临床意义:先天性PC缺陷患者表现为反复原因
不明的血栓形成;PC:Ag及其活性增加多见于 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情 况。 • 正常参考值: (1)抗原(PC:Ag)测定 电 泳 法 为 102.5±20.1% , 放 免 法 为 3.1±0.5μg/ml。 • ( 2 ) 活 性 测 定 发 色 底 物 法 参 考 值 (64 ~ 1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可导致内脏、皮肤和黏膜出血等严重疾病。

DIC是全身性疾病,可以由各种原因触发,包括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手术和创伤等。

因此,DIC
的确诊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地治疗并降低死亡率。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小板计数
DIC患者的血小板数量通常会明显下降。

在DIC初期,由于
凝血过程的紊乱,血栓形成过程会消耗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在DIC晚期,由于出血的发生,也会导致血小板数
量下降。

因此,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2.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

在DIC患
者中,由于凝血过程的紊乱,凝血酶原时间通常会延长。

因此,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DIC的早期诊断。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试用于评估体内的凝血因
子和抗凝血物质的活性。

在DIC患者中,APTT也会明显延长。

因此,APTT可以用作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4.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形成等凝血过程。

在DIC患者中,纤维蛋白原会明
显降低。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说明了DIC患者存在广泛的
血管内凝血过程,这也是DIC的重要特征之一。

5.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蛋白,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具有判断
血管内凝血的潜在价值。

在DIC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会
明显升高。

这是由于DIC患者存在大量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导
致的。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总之,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DIC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也是DIC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利用这些指
标可以有效地提高DIC的诊断准确性,及时进行治疗,降低
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